-
输入型血吸虫性膀胱炎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吸虫性膀胱炎是一种由埃及血吸虫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寄生虫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新发感染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本病主要确诊方法为尿液镜检发现血吸虫卵,但在非活动期可出现假阴性结果。本病主要分布位于非洲和中东,我国罕有确诊病例报告。本文报道输入型血吸虫性膀胱炎1例。患者,男,苏丹籍,来华留学2年余。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无痛性血尿6个月余。经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物,行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术,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血吸虫性膀胱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檗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疗效及其机制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6只Sprague-Dawley大鼠(120~160 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 n = 8)、模型组( n = 10)和治疗组( n = 8)。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及治疗组给予高脂饮食饲养。第12周,处死模型组2只大鼠,确认造模成功。随后治疗组大鼠给予150 mg·kg -1·d -1小檗碱灌胃4周,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等渗盐水灌胃。第16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绒毛变化;苏丹黑B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量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拟杆菌及普拉梭菌的数量。 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内毒素(0.288±0.045)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1.07±0.1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192±0.049,0.94±0.07)( P < 0.05),小檗碱干预可显著降低内毒素(0.213±0.025)和TNF-α水平(0.93±0.07)( P < 0.05)。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0.05±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0.166±0.014),小檗碱对肠黏膜occludin蛋白表达有促进作用(0.055±0.0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同时,与模型组(7.29±0.47)相比,对照组(9.49±0.59)拟杆菌数量降低,治疗组拟杆菌的数量增加(9.77±0.87);与对照组(5.42±0.63,9.49±0.59)相比,模型组大肠杆菌(6.92±0.77)、普拉梭菌(8.70±0.62)数量增加,小檗碱干预减少了大肠杆菌(6.34±0.71)、普拉梭菌(9.77±0.87)的数量( P < 0.05)。 结论:小檗碱有效地保护了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肠屏障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488例——慢性腹泻、肝功能异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56岁,既往1型糖尿病病史,本次因腹泻7个月,发现肝功能异常6个月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和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CA19-9及癌胚抗原(CEA)升高。慢性腹泻,粪便苏丹Ⅲ染色阳性,病程中消耗症状重,整体符合脂肪泻特点。之后患者逐渐出现以肝脏合成指标异常为主的肝功能损害表现,肝脏影像提示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肝脏缩小,但肝脏形态改变与门脉高压不平行。经肝脏活检病理提示亚大块坏死后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伴细胆管增生。经两次小肠黏膜活检,病理显示小肠绒毛几乎完全萎缩伴隐窝增生、杯状细胞消失和黏蛋白减少,潘氏细胞几乎全部消失,未见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中利福昔明治疗未见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经消化科、病理科、内分泌科、血液科、感染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科协作,最终明确自身免疫肠病的诊断。患者经过糖皮质激素联合西罗莫司治疗及补充消化酶、肠道菌群调节等支持治疗后,目前腹泻缓解、肝功能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2种双棘长蠹属昆虫(鞘翅目:长蠹科)的鉴定特征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双棘长蠹属Sinoxylon(非中国种)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双棘长蠹属昆虫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往往难以准确鉴定.为解决双棘长蠹检疫鉴定中缺少形态特征图的困难,本文开展了有关双棘长蠹鉴定特征的研究,以期为这些双棘长蠹的检疫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国口岸截获和国内采集的 12 种双棘长蠹属昆虫,即黑双棘长蠹、相似双棘长蠹、红角双棘长蠹、苏丹双棘长蠹、折缘双棘长蠹、小横双棘长蠹、阔齿双棘长蠹、角豆双棘长蠹、三胝双棘长蠹、粗双棘长蠹、萨西双棘长蠹和橼子双棘长蠹作为研究对象,从虫体体长、侧面观、触角形态、鞘翅斜面上的双棘、刚毛、侧缘瘤突及其他鉴定特征等方面对这 12 种双棘长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 种双棘长蠹成虫体长从 4.0~8.6 mm变化较大;图示了成虫侧面观;这些双棘长蠹的触角可根据触角棒长度与棒节第二节宽度的比例分为三指型和三叶型;斜面上双棘形态和位置变化多样;鞘翅斜面上的刚毛可分为倒伏型、直立型和无毛型;结合体长和其他特征,列出了这 12 种双棘长蠹的检索表.[结论]双棘长蠹触角的类型、斜面上的双棘形态、位置和斜面上刚毛类型可作为主要的鉴定分类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土茯苓多糖对秀丽隐杆线虫脂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土茯苓多糖对秀丽隐杆线虫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分为对照组、奥利司他组(6 μg/mL)及土茯苓多糖低、中、高剂量组(0.25、0.5、1 mg/mL).通过苏丹黑B和和油红O染色观察线虫肠道内脂质沉积情况,荧光探针法检测线虫体内ROS水平,ELISA法检测线虫MDA、TG水平及SOD活性,RT-qPCR法检测线虫fat-2、nhr-80、sbp-1 mRNA表达,检测突变型线虫TG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奥利司他组和土茯苓多糖各剂量组线虫肠道内苏丹黑B和油红O染色变浅,脂滴密度降低,线虫体内TG水平降低(P<0.01),且土茯苓多糖呈剂量依赖性,奥利司他组和土茯苓多糖中、高剂量组线虫体内MDA水平降低(P<0.01),SOD活性升高(P<0.01).土茯苓多糖高剂量组线虫体内fat-2、nhr-80、sbp-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土茯苓多糖对nhr-80(BX165)突变型线虫体内 TG 水平的影响无差异(P>0.05).结论 土茯苓多糖可通过降低 fat-2、nhr-80 mRNA表达来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和氧化,缓解氧化应激,减少氧化产物产生,且能升高SOD活性,降低MDA、ROS水平,并通过降低sbp-1 mRNA表达来减少脂质的生成和积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4年4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对2024年4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4年4月监测到29种传染病在全球43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中风险事件27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高风险事件22个,中风险事件33个.结论 建议一般关注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亚洲部分国家的登革热,柬埔寨和美国的猴痘,埃塞俄比亚、也门和莫桑比克的霍乱,巴西的黄热病,巴西和阿根廷的基孔肯雅热,格鲁吉亚、捷克、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百日咳,俄罗斯的麻疹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海外旅行风险方面,建议出国旅行者重点关注中国周边亚洲国家(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尼泊尔、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新加坡)、马里、阿根廷、巴西、法国和秘鲁的登革热疫情,也门、索马里、刚果(金)和莫桑比克的霍乱疫情,阿根廷和巴西的基孔肯雅热,尼日利亚的拉沙热,亚美尼亚的猩红热以及巴西的黄热病疫情,一般关注格鲁吉亚、捷克、俄罗斯、拉脱维亚的百日咳疫情,苏丹、智利、孟加拉国、萨摩亚和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登革热疫情,马拉维、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尼日利亚、阿富汗、巴西和科摩罗的霍乱疫情,索马里、南苏丹、也门、刚果(金)、乍得和尼日利亚的脊髓灰质炎疫情,美国、柬埔寨和刚果(金)和刚果(布)的猴痘疫情,俄罗斯、布基纳法索、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阿富汗的麻疹疫情,阿根廷的鹦鹉热疫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Russell小体胃炎4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15
Russell小体胃炎(Russell body gastritis,RBG)于1998年由Tazawa等[1]首次报道并命名.Russell小体胃炎是一种罕见的胃黏膜病变,其定义是胃黏膜中含有Russell小体浆细胞的胃炎,其特征是黏膜内含有嗜酸性细胞质的浆细胞的浸润.Russell小体于1890年由Russell[2]首次提出是由于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在分泌球蛋白过程中被阻塞所形成,以粗面内质网扩张为特征.Russell小体不被苏丹Ⅲ染色,能受复红染色,故又名复红小体.具有Russell小体的浆细胞被称为Mott细胞.该细胞具有多克隆免疫表型(κ、λ链均阳性),其CD138染色阳性,细胞角蛋白染色阴性.临床需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本文报道4例RB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目的在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为印戒细胞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南苏丹朱巴教学医院门诊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了解并研究南苏丹朱巴教学医院理疗科门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21年3月2日―2022年11月17日在朱巴教学医院理疗科就诊的3 369例门诊患者一般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输入统计学软件R软件,回顾性描述、分析其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就诊时间、治疗方法等规律特征及各个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种类以脊柱病为主,占比超过50%;当地理疗科患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各种疾病的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患者年龄以青壮年、中年为主;雨季门诊量明显高于旱季;治疗方法较为简单、单一、落后.结论:未来的援外医疗工作中可以根据当地理疗科患者特点,增加更多适应当地条件的治疗手段,充分准备内服、外用中成药及外用药物,积极帮助改善理疗科基础设施,帮助理疗科医护提高理论及诊治水平.国内培训期间中医科大夫应做好理疗科常见病、多发病如脊椎病、脑卒中、关节炎、面瘫等疾病的中英文防治学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黄脊竹蝗对10种禾本科植物的取食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草地和森林害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掌握黄脊竹蝗的食性偏好可为其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10种禾本科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苏丹草 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扁 穗雀麦 Bromus cartharticus Vahl.、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玉米 Zea mays L.、青皮竹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箬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Munro)Keng f.、刚竹 Phyllostachys sulphurea(Carr.)A.'Viridis'、箭竹 Fargesia spathacea Franch.,研究黄脊竹蝗不同龄期的跳蝻及成虫取食能力、取食偏好、取食频率与时间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取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跳蝻喜食禾本科牧草,2~5龄跳蝻取食最多的禾本科植物为白茅,3龄时开始出现暴食,5龄时达到取食峰值;成虫多喜食竹类和玉米,其中,取食偏好玉米和青皮竹,且成年雌性取食量高于雄性;黄脊竹蝗的活动时间与一天的温度与光照有密切关系,一天内取食频率会出现两个高峰期(即上午10:00-12:00,下午15:00-18:00).研究结果为黄脊竹蝗防控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黄脊竹蝗的人工饲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合并急性偏瘫1例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总结 1 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合并急性偏瘫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我科收治的1 例甲型流感合并急性偏瘫患儿临床特征及诊治经过,并检索文献,对检索到的 10 例甲型流感并急性偏瘫或脑梗死病例及本文收治的 1 例进行分析.结果 国内外共报道 11 例甲型流感并急性偏瘫或脑梗死病例,7 例儿童,4 例成人.其中国内 4 例儿童,3 例为病毒性脑炎、1 例为甲型流感触发的烟雾病患儿右额叶及半卵圆中心梗死;苏丹 1 例 50 岁女性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及小脑梗死;澳大利亚1 例3 岁女童为急性坏死性脑病;韩国1 例32 岁女性为甲型流感的罕见并发症——静脉梗死;日本4 例,1 例73 岁男性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并发腔隙性梗死,1 例 2 岁男童为偏侧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1 例 41 岁女性为甲型流感触发的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患者多发性边缘区梗死,1 例 2 岁女童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相关的色素失禁证患儿迟发性脑动脉病.结论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并急性偏瘫病因复杂,流感相关性脑病/脑炎、脑血管病等均需考虑,及时完善影像学乃至基因等相关检查,可能有助于准确诊断,有效干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可能触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烟雾病患者的脑梗死,以及色素失禁证患儿的迟发性脑出血,其机制可能是在原有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引发了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组织低灌注、动脉狭窄、闭塞或出血等,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