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竹地上部位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研究玉竹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Chromatorex C18、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玉竹地上部位7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 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芹菜素-6-C-葡萄糖苷(2)、异金雀花素(3)、异槲皮苷(4)、肥皂草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芦丁(7)、异鼠李素-3-O-芸香苷(8)、牡荆素-2″-O-葡萄糖苷(9)、牡荆素-4″-O-葡萄糖苷(10)、牡荆素-2″-O-β-D-(6′″-乙酰基)-葡萄糖苷(11)、异牡荆素-2″-O-β-D-葡萄糖苷(12)、芹菜素-6-C-阿拉伯糖-葡萄糖苷(13)、槲皮素-7-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14)、金圣草黄素-7-O-槐糖苷(15)、金圣草黄素-7-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6),并筛选了部分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其中,化合物2~6、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红花中芳香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研究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HPLC对红花70%含水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5个芳香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基-β-D-葡萄糖苷(1)、苄基-O-芸香糖苷(2)、苯乙醇芸香糖苷(3)、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4)、carthamoside B5(5)、junipediol A-8-O-β-D-glucopyranoside(6)、7-O-β-苯甲酰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1E)-丙-2-烯基]苯基-O-芸香糖苷(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12)、1-(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甲酸(13)、4-(2-氨基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10、13~15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常通舒颗粒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建立常通舒颗粒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常通舒颗粒中的何首乌、当归、桑椹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芍药内酯苷、芍药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和苯甲酸的含量;以上述 4 个成分含量为综合指标,建立灰色关联度法评价常通舒颗粒的质量优劣.结果:薄层色谱图对应药材斑点清晰可见,分离度好,阴性样品无干扰;芍药内酯苷、芍药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和苯甲酸在各自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 100.19%~100.80%,RSD%为 0.48~0.90%;由最优和最差评价单元序列得到的相对关联度为 0.334~0.675,说明各样品质量有差异.其中,S3、S2、S5 排名前 3,质量相对较好.结论:建立的薄层鉴别法稳定性较好,同时测定 4 个指标成分含量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客观、准确、可靠,可为常通舒颗粒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瓜蒌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瓜蒌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干燥成熟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ODS反相色谱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瓜蒌皮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 H-NMR、13 C-NMR和HRMS等波谱学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瓜蒌皮水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葫芦素D(1)、葫芦素B(2)、异葫芦素D(3)、fabacein(4)、23,24-二氢葫芦素D(5)、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blumenol A(7)、对羟基苯甲酸(8)、5-oxymaltol(9)、香草酸(10)、烟酸(11)和3-male-imide-5-oxime(12).结论 化合物4为首次从天然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8、9、11、12为首次从瓜蒌皮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战骨叶甲醇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研究战骨叶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战骨叶甲醇部位采用薄层色谱、柱色谱和HSCC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RAW264.7模型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鉴定为牡荆素(1)、balanophonin(2)、桦褐孔菌二糖(3)、4-allyl-2,6-dimethoxyphenol-β-D-glucopyranoside(4)、去氢催吐萝芙木醇(5)、地芰普内酯(6)、(E)-4-((1S,3R,4R)-1-hydroxy-4,5,5-trimethyl-7-oxabicyclo[4.1.0]heptan-1-yl)but-1-en-3-o-ne(7)、(E)-4-hydroxyphenylprop-7-ene 4-O-β-D-glucopyranoside(8)、4-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9)、vicenin(10)、齐墩果酸(11)、芝麻素(12).化合物 1、2、5、7、10、12 对 NO 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6.42±2.5)、(21.24±2.2)、(25.88±1.9)、(29.72±2.1)、(8.90±1.1)、(9.73±0.7)μmol/L.结论 化合物2、4~8为首次从豆腐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7、10、12具有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茵陈标准汤剂与其饮片中的化学成分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比较茵陈标准汤剂及其饮片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茵陈标准汤剂和饮片供试品溶液,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FLC-Q-TOF-MS/MS)技术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利用PeakView 1.6质谱分析软件提取各样品总离子流图,通过与对照品、文献数据、化合物在线检索数据库PubChem等比对,鉴定茵陈标准汤剂及其饮片中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差异成分分析.结果 在茵陈标准汤剂及其饮片中共鉴定出化学成分125个,包括有机酸类成分50个、黄酮类成分39个、香豆素类成分3个、氨基酸类成分2个、木脂素类成分5个、其他类成分26个.茵陈标准汤剂中的3-甲氧基-咖啡酸-4-O-葡萄糖苷、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4-O-葡萄糖苷、spiraeoside、phenyl β-D-glucoside未在其饮片中检测到,而饮片中的6′-6′绿原酸二聚体、槲皮素-5-葡萄糖苷、apigenin 7-methyl ether 5-(6″-malonylglucoside)、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6″-caffeoylhy-perin、6-O-caffeoyl-D-glucoside未在标准汤剂中检测到.结论 茵陈饮片中的大部分成分传递到了标准汤剂中,但有少数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全部或部分发生了化学反应,在标准汤剂中转化成了其他成分或形成了新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大发表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大发表Campylotropis trigonoclada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大发表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酸(1)、芦丁(2)、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3)、广寄生苷(4)、槲皮素-3-O-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6)、木犀草素-7-O-β-龙胆二糖苷(7)、荭草素(8)、异牧荆素-2"-O-β-D-吡喃葡萄糖苷(9)、voilanthin(10)、染料木素(11)、bolusanthin Ⅲ(12)、二羟四氢黄酮-7-O-葡萄糖苷(13)、白皮杉醇4'-O-p-D-吡喃葡萄糖苷(14)、(Z)-虎杖苷(15)、二氢菜豆酸(16)、millettiaspecoside B(17)、七叶内酯(18)、交链孢酚(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邻苯二甲酸二辛酯(21)、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2)、3,4-二羟基苯甲醛(23)和没食子酸乙酯(24).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3个、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个、苯酚苷类化合物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和其他芳香化合物6个.结论 除化合物11外,其余2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鸡蛋花中2个新的苯甲酸苄基酯类酚苷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综合运用多种柱色谱技术采用活性追踪法对鸡蛋花中具有降血糖活性的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对所有纯化的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及分析鉴定,共分离鉴定了 6个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6"-乙酰基苯甲酸苄基酯-2-O-β-D-葡萄糖苷(1)、6-羟基-6'''-乙酰基苯甲酸苄基酯-2-O-β-D-葡萄糖苷-(1'''→6")-β-D-葡萄糖苷(2)、2-羟基-6-甲氧基苯甲酸苄基酯-2-O-β-D-葡萄糖苷(3)、6-羟基苯甲酸苄基酯-2-O-β-D-葡萄糖苷(4)、6-羟基苯甲酸苄基酯-2-O-β-D-葡萄糖苷-(1'''→6")-β-D-葡萄糖苷(5)、6-羟基苯甲酸苄基酯-2-O-β-D-葡萄糖苷-(1'''→6")β-D-木糖苷(6).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6为首次从鸡蛋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鉴定的6个化合物进行了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6显示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 IC50为 8.2~33.5 μmol·L-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山茱萸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对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MCI、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对山茱萸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使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Aβ25-35 诱导PC-12 细胞损伤,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结果:从山茱萸水提物中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6″-乙酯(1)、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2)、2α,3β-双氢杨梅树皮素没食子酸酯(3)、naringenin-7-O-β-(6″-galloylglucoside)(4)、6′-O-vanilloyltachioside(5)、dunnianoside D(6)、3′,5′-di-C-β-glucopyranosylphloretin(7)、4-甲氧基-苯甲酸(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对羟基苯丙醇(10)、原儿茶酸(11)、没食子酸-3-甲基醚(12).体外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 3、4、9 和 12 有效缓解Aβ25-35 诱导的PC-12 细胞损伤.结论:其中,化合物 1~5、7~10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3、4、9 和 12 具有潜在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短筒兔耳草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短筒兔耳草Lagotis brevituba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短筒兔耳草70%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MCI、ODS、硅胶、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短筒兔耳草中分离鉴定得到 14 个化合物,分别为:大车前苷(1)、松果菊苷(2)、毛蕊花糖苷(3)、车前草苷D(4)、chionoside J(5)、maxoside(6)、turrilliside A(7)、juniperoside(8)、lagotisoside A(9)、土荆皮苷C(10)、4-羟基苯甲酸-β-D-葡萄糖酯(11)、木犀草素-7-O-槐糖苷(12)、6-羟基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13)、对羟基苯甲酸(14).结论:其中,化合物 5~8、10~13 为首次从兔耳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4、9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