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花中芳香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HPLC对红花70%含水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5个芳香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基-β-D-葡萄糖苷(1)、苄基-O-芸香糖苷(2)、苯乙醇芸香糖苷(3)、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4)、carthamoside B5(5)、junipediol A-8-O-β-D-glucopyranoside(6)、7-O-β-苯甲酰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1E)-丙-2-烯基]苯基-O-芸香糖苷(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12)、1-(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甲酸(13)、4-(2-氨基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10、13~15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尖尾芋抗乳腺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本研究通过UPLC-Q-TOF-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究尖尾芋石油醚部位抗乳腺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通过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验证尖尾芋石油醚部位(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Alocasia cucullata,EAC)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基于UPLC-Q-TOF-MS/MS数据获取EAC化学成分41个,包括11种芳香类成分、8种萜类成分、5种生物碱类成分、4种脂肪酸类成分、2种香豆素类成分和11种其他类成分;基于鉴定出的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到556个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发现MAPK1、Bcl-2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MAPK、PI3K-Akt等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毛地黄毒苷配基等活性成分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ERK、Bcl-2、Bax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抗乳腺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EAC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趋势渐缓,肿瘤质量减少,抑瘤率逐渐增加;EAC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有显著性差异,EAC低剂量组脾脏指数效果不显著(P<0.05);HE染色观察到给药组肿瘤组织中细胞排列疏松,轮廓不清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发现EAC高、中剂量组、5-氟尿嘧啶阳性对照组的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动物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AC均能下调MAPKs信号通路中p-ERK蛋白的表达(P<0.01),而对ERK、JNK、p-38、p-JNK、p-p38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EAC能显著升高小鼠乳腺癌组织中Bax/Bcl-2蛋白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综上,尖尾芋石油醚部位能下调p-ERK蛋白水平,促进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4T1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大发表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大发表Campylotropis trigonoclada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大发表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酸(1)、芦丁(2)、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3)、广寄生苷(4)、槲皮素-3-O-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6)、木犀草素-7-O-β-龙胆二糖苷(7)、荭草素(8)、异牧荆素-2"-O-β-D-吡喃葡萄糖苷(9)、voilanthin(10)、染料木素(11)、bolusanthin Ⅲ(12)、二羟四氢黄酮-7-O-葡萄糖苷(13)、白皮杉醇4'-O-p-D-吡喃葡萄糖苷(14)、(Z)-虎杖苷(15)、二氢菜豆酸(16)、millettiaspecoside B(17)、七叶内酯(18)、交链孢酚(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邻苯二甲酸二辛酯(21)、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2)、3,4-二羟基苯甲醛(23)和没食子酸乙酯(24).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3个、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个、苯酚苷类化合物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和其他芳香化合物6个.结论 除化合物11外,其余2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一株肝素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以白头叶猴粪便为材料分离到一株不形成芽孢、可产黄色色素的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phingobacterium daejeonense NS6-1.NS6-1 不能水解淀粉,但能降解肝素,肝素酶酶活为46.60 U/mL,当添加100 mmol/L的Ca2+为辅助剂时肝素酶活性可达107.29 U/mL.通过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菌株对几种常规药物的敏感性,发现NS6-1对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耐药,对利福平、四环素、多黏菌素B、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和万古霉素敏感.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 平台对NS6-1 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为 4381042 bp,GC含量为 37.21%,预测到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数为 3852 个.功能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基因组中含 1 个编码肝素酶Ⅱ/Ⅲ基因,1 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功能基因以及 1 个与芳香烃化合物降解相关的邻苯二酚 1,2-双加氧酶基因.利用antiSMASH预测到 6 个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中,2 个为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簇,1 个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emulsan合成基因簇.综上,NS6-1 具有肝素类物质降解能力以及潜在的石油降解能力和类胡萝卜素合成能力.以上结果为该菌的后续研究及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水杨酸葡萄糖苷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水杨酸葡萄糖苷(salicylate 2-O-β-D-glucoside,SAG),是植物中水杨酸的一种存在形式.水杨酸葡萄糖苷也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和水杨酸、阿司匹林对比,表现出更小的刺激性,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消炎护肤物质.通过生物法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水杨酸类物质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工业法生产相比对环境更加友好.本研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yr002 作为出发菌株,引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异分支酸裂解酶基因pchB,首先构建了大肠杆菌水杨酸生产菌株.通过调控下游不同芳香族氨基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菌株摇瓶发酵水杨酸产量达到1.05 g/L.之后,通过在水杨酸生产菌株中引入植物来源水杨酸糖基转移酶,对水杨酸进行糖苷化修饰.新构建的菌株摇瓶发酵水杨酸葡萄糖苷产量达到 5.7 g/L.在 5 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中,水杨酸葡萄糖苷的产量达到 36.5 g/L,是目前报道的最高产量.本研究为水杨酸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法兰地草莓的芳香类和黄酮类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法兰地品种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分离方法,从新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1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没食子酸乙酯(2)、鞣花酸3-O-α-L-鼠李糖苷(3)、苄基 β-D-葡萄糖苷(4)、淫羊藿次苷F2(5)、苄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6)、苯乙基6-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β-D-葡萄糖苷(7)、反式肉桂酰基 β-D-葡萄糖苷(8)、顺式肉桂酰基 β-D-葡萄糖苷(9)、反式对香豆酰基 β-D-葡萄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酰基 β-D-葡萄糖苷(11)、反式阿魏酰基 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13)、反式椴树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15)、槲皮素(1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7)、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8)和根皮苷(19),化合物1~12为芳香类,其余为黄酮类.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法兰地品种中报道,化合物4~9为首次从草莓中获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西北海涠洲岛双尖山海绵Mycale biacuta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采自中国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的双尖山海绵Mycale biacuta进行深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手段,结合NMR、MS等波谱数据分析并对比文献数据,对双尖山海绵M.biacuta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 从双尖山海绵M.biacuta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包括1个三萜:角鲨烯(1),6个芳香类化合物: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2),(2,4-二氯苯基)-2,4-二氯苯甲酸酯(3),对羟基苯甲醛(4),p-hydroxybenzoylcarbinol (5),苯乙酸(6),E-1-(4-hydroxyphenyl)-buten-3-one(7),5个吲哚类生物碱:1,3-二氢-2H-吲哚-2-酮(8),3-吲哚甲酸(9),5-吲哚甲醛(10),3-(propan-2-yliden) indolin-2-one(11),3',3'-dimethylspiro[-indolin-3,2'-oxiran-]-2-one (12)和4个核苷:腺嘌呤(13),脱氧腺苷(14),2'-脱氧尿苷(15)和胸苷(16).结论 化合物1~16为首次从双尖山海绵M.biacuta中获得;化合物11和12为新天然产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朝药关苍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朝药关苍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关苍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Atractylodes japonica""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等中英文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PubMed、ScienceDirect全文文献数据库,对1983-2017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关苍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截至2017年6月21日,共查阅到相关文献226篇,其中有效文献43篇.关苍术挥发油中主要含有萜类、脂肪族、芳香族等化合物成分,根部还含有糖苷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其主要具有抗炎镇痛、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过敏、抗菌、抗病毒、抗溃疡等药理作用.目前为止,对关苍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有关关苍术的毒性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在研究其药理作用的同时,建议兼顾安全性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银背藤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银背藤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树脂糖苷、黄酮、生物碱、萜类、甾体类、有机酸、芳香酯及酰胺等化合物,具有止血、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该文对银背藤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木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木榄为我国传统药用红树植物,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及其沿海岛屿,生长于浅海盐滩.据《中华海洋本草》记载,木榄树皮、叶、果实均可入药.其树皮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泄泻腹痛、多种出血;叶用于治疗疟疾;果实用于治疗肠滑久泻.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木榄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研究表明从木榄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丰富,有黄酮类化合物、硫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芳香环化合物、氰苷化合物、氨基酸等.其中已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18个,硫化合物7个,萜类化合物37个,芳香环化合物8个,氰苷化合物7个,苯丙素类化合物8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真菌、抗病毒、抗糖尿病和心血管作用等,以抗真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研究为主.查找在中国知网,万方,Science Direct,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1972年至2017年的相关文献,按照传统药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3个方面归纳、总结和阐述其临床用药、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概况,以期为该药深入研究和临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