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溃疡性结肠炎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血症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UC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和抗病毒治疗转归。方法:纳入2014年4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320例,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分为4组: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35例)、单一合并CMV血症组(33例)、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52例)、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2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病毒治疗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年龄>60岁比例、发病前3个月内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2.86%(15/35)比14.00%(28/200)、51.43%(18/35)比24.50%(49/200)、22.86%(8/35)比1.00%(2/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62、10.598、29.769, P均<0.01),而性别构成和发病前3个月内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使用率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发热、腹痛、便血、体质量下降、疾病活动为重度、病变累及全结肠、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和血红蛋白水平<100 g/L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54.29%(19/35)比13.50%(27/200)、91.43%(32/35)比43.00%(86/200)、94.29%(33/35)比44.00%(88/200)、28.57%(10/35)比13.50%(27/200)、94.29%(33/35)比38.00%(76/200)、91.43%(32/35)比65.00%(130/200)、71.43%(25/35)比18.00%(36/200)、48.57%(17/35)比18.50%(37/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1.475、27.945、32.930、5.100、40.194,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44.242、15.220, P均<0.01),而临床分型、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UC患者内镜下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纵行溃疡发生率均高于未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0%(3/200)、42.86%(15/35)比3.50%(7/200)、8.57%(3/35)比1.00%(2/200)],深大溃疡、不规则溃疡发生率均高于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45.71%(16/35)比15.38%(8/52)、42.86%(15/35)比11.54%(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521、49.837,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9.663、11.206, 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是UC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OR=48.519、44.352、53.432、39.989,95% CI 9.057~587.669、4.499~437.245、3.302~864.670、3.418~467.910, P均<0.05)。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组抗病毒治疗3周后好转率低于单一合并CMV血症组和单一合并EB病毒血症组[73.53%(25/34)比96.88%(31/32)和95.65%(4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989、6.310, P=0.008、0.012)。 结论:疾病活动为重度、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内镜下存在深大溃疡和不规则溃疡的UC患者易同时合并CMV和EB病毒血症,且治疗反应差,应加强UC患者CMV、EB病毒感染的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克罗恩病肠内营养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克罗恩病是炎症性肠病的类型之一,有终身复发倾向。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已成为中重度克罗恩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不耐受、失应答也较常见,导致长期安全性问题和医疗成本增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肠内营养联合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成人克罗恩病患者TNF-α单克隆抗体的失应答率,提高诱导缓解、维持缓解率。本文概述了肠内营养联合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成人克罗恩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预防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预防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A)建立小鼠AIH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预防组Con-A注射前1 h经鼠尾静脉注射途径给予20 mg/kg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200 μL PBS。分别于Con-A或PBS注射后3、8、12和24 h取血清,通过比色法检测血清AST、ALT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IL-1β、IFN-γ、IL-4、IL-17A、IL-10和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水平。于Con-A或PBS注射后12 h取肝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浸润至肝脏的淋巴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盒子转录因子( TBX21)、 GATA结合蛋白3( GATA3)、RAR相关孤儿受体C( RORC)和 CXCL1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CXCL10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 t检验。 结果:预防组Con-A注射后8、12和24 h的血清ALT、AST、IL-1β、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45.8±190.3) U/L比(865.8±237.7) U/L、(947.6±267.9) U/L比(1 448.0±403.5) U/L和(508.6±131.1) U/L比(976.6±207.6) U/L;(620.7±132.0) U/L比(952.9±106.8) U/L、(801.6±212.0) U/L比(1 424.8±236.0) U/L和(632.1±117.8) U/L比(1 008.3±187.5) U/L;(31.38±10.12) ng/L比(48.12±11.53) ng/L、(39.34±11.40) ng/L比(60.00±14.17) ng/L和(29.49±8.22) ng/L比(46.89±5.50) ng/L;(432.93±66.82) ng/L比(674.66±97.88) ng/L、(655.09±169.17) ng/L比(937.90±166.36) ng/L和(263.40±54.97) ng/L比(410.74±86.6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50、2.308、4.263,4.374、4.860、3.806,2.440、2.541、3.939,4.560、2.660、3.210; 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 075.79±303.77) ng/L比(1 914.48±317.80) ng/L、(1 945.97±271.85) ng/L比(2 100.80±378.42) ng/L、(1 578.60±504.54) ng/L比(2 525.40±406.55) ng/L和(1 020.64±280.03) ng/L比(1 582.00±311.9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66、2.903、3.267、2.994, 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 h的血清CXCL10水平和肝脏组织 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Con-A注射后3和8 h肝脏组织中 T- bet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1 755.8±148.1) ng/L比(2 102.0±334.0) ng/L,7.20±3.00比27.60±1.90,6.94±2.29比15.20±3.48和9.38±3.48比18.17±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56、2.623、4.427、3.673, P均<0.05)。预防组与对照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4、IL-17A和IL-10水平,以及 GATA3和 RORC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在小鼠AIH模型中具有一定预防效果,其可能通过拮抗TNF-α减少肝脏CXCL10表达,使Th1和CD8 +T淋巴细胞向肝脏浸润减少,同时通过减少炎性因子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降低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而发挥预防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修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对CD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就诊的CD患者382例,均行IFX治疗,另选择103名行结肠镜检查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C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和肠黏膜组织样本,计算BMI,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ESR、CRP,以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γ干扰素、IL-1、IL-2、IL-6、IL-8、IL-10、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和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评价C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连接黏附分子-A(JAM-A)表达水平。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上皮细胞。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CD患者治疗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8.3±1.8) kg/m 2比(20.2±1.2) kg/m 2、(95.3±8.4) g/L比(129.2±5.7) g/L、(33.2±5.4) g/L比(50.3±3.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57、5.342、2.674, P均<0.05)。CD患者治疗后BMI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19.5±2.1) kg/m 2比(18.3±1.8) kg/m 2、(117.2±10.3) g/L比(95.3±8.4) g/L],CRP水平、CDAI评分、SES-C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6.3±2.3) mg/L比(47.2±9.3) mg/L、(113.2±12.5)分比(245.2±23.5)分、(5.0±2.1)分比(10.0±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90、2.339、2.432、6.345、5.234, P均<0.05)。健康对照组促炎因子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CD患者治疗前[分别为(1.1±0.4) ng/L比(158.2±38.3) ng/L、(3.2±0.8) ng/L比(28.3±13.4) ng/L、(2.7±1.3) ng/L比(3.3±2.4) ng/L、(5.2±0.3) ng/L比(16.3±7.4) ng/L、(16.3±6.3) ng/L比(18.9±10.2) ng/L、(10.5±2.3) ng/L比(38.5±11.2) ng/L;1.00±0.00比4.68±0.34、7.83±0.32、1.25±0.46、8.36±0.44、2.01±0.89、6.8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45、6.456、3.008、4.009、7.045、10.223,8.345、11.235、1.114、12.334、5.304、5.678; P均<0.05)。CD患者治疗后TNF-α、γ干扰素、IL-2、IL-6、IL-8、IL-17A表达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06.4±29.9) ng/L比(158.2±38.3) ng/L、(25.7±10.8) ng/L比(28.3±13.4) ng/L、(2.9±1.7) ng/L比(3.3±2.4) ng/L、(15.4±4.2) ng/L比(16.3±7.4) ng/L、(17.2±8.7) ng/L比(18.9±10.2) ng/L、(29.9±12.7) ng/L比(38.5±11.2) ng/L,2.45±0.21比4.68±0.34、3.75±0.18比7.83±0.32、1.09±0.22比1.25±0.46、3.78±0.21比8.36±0.44、1.67±0.33比2.01±0.89、2.96±0.11比6.83±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345、2.456、2.334、2.090、3.009、8.345,4.567、6.445、2.046、7.774、3.008、8.867; P均<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CD患者治疗前肠黏膜组织中的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ZO-1和JAM-A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0.21±0.03比1.00±0.02、0.17±0.07比1.00±0.01、0.16±0.06比1.00±0.04、0.26±0.08比1.03±0.04),CD患者治疗后闭锁蛋白、紧密连接蛋白-1、 ZO-1和 JAM- A的mRN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0.77±0.08比0.21±0.03、0.69±0.08比0.17±0.07、0.78±0.09比0.16±0.06、0.72±0.07比0.26±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67、6.346、5.557、8.456,9.678、8.671、10.456、7.456; P均<0.05)。 结论:IFX能有效缓解CD患者病情活动,改善其营养状态,可通过减轻CD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CD患者的肠黏膜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靶向生物制剂治疗儿童难治性炎症性肠病十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靶向生物制剂疗法(DTT)治疗儿童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使用DTT治疗的难治性IBD患儿的诊治过程,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10例难治性IBD患儿,男5例、女5例,中位发病年龄12.58(5.25,13.33)岁,克罗恩病(CD)7例、溃疡性结肠炎(UC)3例,中位病程1.25(0.91,4.00)年,使用DTT治疗中位时间6.08(6.00,13.40)个月。CD患儿中2例(2/7)使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部分有效,5例(5/7)使用IFX及硫唑嘌呤联合治疗部分有效,后均采用在IFX基础上加用乌司奴单克隆抗体(UST)的DTT治疗。7例CD患儿在DTT治疗4周、12周、24周时,临床缓解率分别为42.9%(3/7)、71.4%(5/7)、100.0%(7/7);儿童C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逐渐下降,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粪便钙卫蛋白、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白细胞计数均逐渐下降,低于治疗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高于治疗前。3例UC患儿均为糖皮质激素抵抗,1例使用阿达木单克隆抗体治疗部分有效,1例IFX联合免疫抑制剂部分有效,1例使用维多珠单克隆抗体部分有效,后均采用在原有生物制剂基础上加用UST的DTT治疗。3例UC患儿DTT治疗4周、12周时,1例临床缓解,1例临床应答,1例临床无应答;DTT治疗24周时,2例获得临床缓解,1例临床无应答;复查结肠镜显示,临床缓解患儿1例镜下黏膜愈合、1例疾病轻度活动,临床无应答患儿镜下疾病活动度较DTT治疗前略有改善。DTT治疗期间10例患儿均未发生不良事件。 结论:DTT对儿童难治性IBD有良好的疗效,且相对安全,可作为IBD患儿对一种生物制剂部分有效时的尝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17例应用IFX治疗的UC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儿童UC活动指数(PUCAI)和实验室数据,评估IFX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17例UC患儿,男9例,女8例,中位起病年龄12.1(10.7,12.8)岁,首次应用IFX的中位年龄12.5(11.8,13.6)岁,IFX用药持续时间46.1(17.4,56.9)周,IFX中位注射次数为8.0(4.5,10.5)次。17例UC患儿IFX治疗前PUCAI评分平均值为(50.6±21.2)分,Mayo内镜评分:重度炎症10例,中度炎症6例,轻度炎症1例。IFX疗效分析:第14周诱导缓解期应答率87.5%(14/16),临床缓解率56.3%(9/16)。第30周维持缓解期持续应答率81.8%(9/11),持续缓解率36.4%(4/11)。IFX治疗第14周与治疗前相比,PUCAI评分[2.5(0,10.0)分比50.0(41.3,70.0)分]和白细胞计数[5.7(4.8,8.6)×10 9/L比8.7(6.4,13.5)×10 9/L]均明显下降(均 P<0.05),血红蛋白[(113.8±20.4) g/L比(99.3±19.4) g/L]和白蛋白水平[42.2(40.0,44.4) g/L比36.6(28.6,40.2) g/L]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例活动期UC患儿IFX治疗14周复查结肠镜,仅2例达到黏膜愈合,5例由治疗前黏膜重度炎症减轻为中度炎症,5例黏膜炎症无好转。7例患儿发生10例次不良反应,2例发生4例次急性输液反应,5例发生6例次感染。 结论:IFX在儿童UC患者的诱导和维持临床缓解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且相对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达木单克隆抗体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阿达木单克隆抗体(ADA)治疗儿童克罗恩病(C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20例应用ADA治疗的CD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PCDAI)和克罗恩病内镜下严重指数(CDEIS)评价CD患儿疾病活动程度及黏膜炎症程度。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 Fisher′ s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纳入20例CD患儿,其中男12例,女8例;疾病诊断年龄(9.5±4.9)岁(0.9~15.1岁);首次应用ADA年龄(10.4±4.8)岁(1.2~16.7岁);应用ADA前疾病持续时间0.9(0.4,1.7)年。20例CD患儿应用ADA治疗前PCDAI评分为(28.5±19.8)分(0~65.0分),疾病活动程度以重度活动(8/20例,40.0%)为主,疾病缓解期4例(4/20例,20.0%)。15例患儿行CDEIS评估:中重度活动9例,内镜下缓解1例。10例(10/20例,50.0%)CD患儿曾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IFX停药原因包括:药物失应答8例(8/10例,80.0%),过敏反应2例(2/10例,20.0%)。ADA治疗第6周,20例CD患儿的PCDAI评分中位数为5.0(0,10.0)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01)。16例CD活动期患儿在ADA治疗第6周时的临床缓解率和临床应答率分别为62.5%(10/16例)、87.5%(14/16例);既往未应用IFX组和既往应用IFX组患儿第6周的临床缓解率和临床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DA治疗中位时间为5.5(2.6,17.8)个月,期间6例(6/20例,30.0%)临床复发。随访结束时17例(17/20例,85.0%)维持临床缓解;1例临床原发无应答,2例继发失应答。7例发生不良反应,以肺炎(4例)或上呼吸道感染(2例)为主,无肿瘤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ADA在儿童CD患者的诱导和维持临床缓解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克罗恩病继发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诊断上很难与IBD鉴别。本例患者初期拟诊断为IBD,后期并发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仍间断发生口腔、食管、肠道溃疡,临床综合诊断考虑CD,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后溃疡痊愈,后期出现口腔巨大溃疡和结肠深溃疡,均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经消化科、血液科、病理科等多方会诊后将第一次肠镜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认为患者起病初期存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后期临床拟诊断为CD,最后演变为NK/T细胞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极早发炎症性肠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收治的1例极早发炎症性肠病(very early 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VEO-IBD)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女,因呼吸促、腹胀住院。胃肠道表现腹泻、黏液血便、喂养不耐受、体质量不增;肠外表现肝功能损害、关节损害。内镜检查考虑为VEO-IBD。予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和肠内营养治疗。临床症状缓解,胃肠黏膜愈合后调整肠内营养方案,回归到日常饮食,体质量、身长达到正常儿童水平。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合并各种肠外表现,临床医师需要识别这些疾病的共存现象,进行有效的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分析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克罗恩病(CD)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IFX治疗的CD住院患者375例,收集患者IFX治疗前基线资料及用药第54周随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蒙特利尔分型、手术史、既往用药史、身高、体重、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评分(CDAI)、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估IFX治疗1年CD患者的临床和内镜应答率、缓解率.利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IFX治疗CD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结果 375例CD有352例为IFX药物治疗,23例为回肠造口术后启用IFX治疗.352例CD患者中,72.7%患者治疗1年后达临床应答(△CDAI≥70),61.4%达临床缓解(第54周CDAI<150),56.3%达内镜应答(△SES-CD≥50%),37.6%达内镜缓解(SES-CD≤2).23例回肠造口术后CD患者中,4.3%达内镜缓解(Rutgeert评分<i2).病程短的CD临床应答率(P=0.001)、内镜应答率(P=0.036)、内镜缓解率(P=0.032)高,非肛周CD的临床应答率高(P=0.006),基线红细胞沉降率低的CD临床缓解率高(P=0.001),基线C反应蛋白高的CD内镜缓解率高(P=0.02);B1型CD临床缓解率及内镜应答率更高(P=0.003),L2型内镜应答率高于L1型CD(P=0.02).结论 IFX对病程短、非肛周、B1型、L2型CD患者治疗效果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