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止泻活性部位筛选及"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筛选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YZYH)止泻活性部位,并通过"谱效"关系研究推测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志物.方法 制备大鼠脾肾阳虚泄泻模型,测定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石油醚(YZYH-L)、乙酸乙酯(YZYH-M)、水(YZYH-H)3部位药效指标,包括体重、肛温、腹泻潜伏期(diarrhea incubation period,DIP)、腹泻指数(diarrheal index,DI)等行为学指标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etase,NOS)、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ate kinase,CPK)等生化指标;建立不同部位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图谱,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部位化学成分与止泻药效指标间的"谱效"关系.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15d后,模型组大鼠出现泄泻证主症关键病理指标—水样便,同时,伴随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和弓背等脾阳和肾阳虚泄泻的次症典型特征;给与治疗药物后,泄泻主症和次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阳性药、YZYH-M部位第28天后泄泻模型大鼠关键指标DIP极显著延长(P<0.01)、DI极显著降低(P<0.01),以及脾、肾阳虚泄泻的次症典型特征代表性指标体重、24 h摄食、饮水量、肛温和血清生化指标NOS、cGMP、CPK等活性的调节作用均较其它给药组好;"谱效"关系研究表明茴香醛、4号色谱峰等成分与DIP、DI、NOS、cGMP、CPK 5个药效指标的关联度重要.结论 YZYH-M部位为药对止泻活性部位,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胃肠功能亢进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与免疫相关;茴香醛及4号峰作为药对的质量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绣球防风中酚酸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唇形科绣球防风属植物绣球防风Leucas ciliat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得到 17 个酚酸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及通过与文献对比,分别鉴定为 4-hydroxyphenethyl ethyl succinate(1)、4-hydroxyphenethyl methyl succinate(2)、2-(4-hydroxyphenyl)ethyl acetate(3)、对羟基苯乙基茴香酸酯(4)、决明顺反二聚苯丙素(5)、对香豆酸(6)、3,4-二羟基苯丙酸甲酯(7)、咖啡酸(8)、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9)、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0)、对羟基苯乙醇(11)、丁香酸(12)、香草醛(13)、原儿茶酸(14)、水杨酸(15)、对羟基苯甲醛(16)和diorcinol(17).其中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10、12、14、16~17为首次从绣球防风属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绣球防风中分离得到.通过检测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评价化合物1~17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5、7、9表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IC50 为(10.14±0.36)~(21.17±0.11)μmol·L-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经典藏药如意珍宝片多次给药的靶器官-脑组织的成分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经典藏药如意珍宝片多次给药后,其靶器官脑组织的活性成分,分析其可能的作用特点.方法:6只斯泼累格·多雷(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连续给药7 d,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 h处死动物,取血浆和脑组织,分析入血成分,并对潜在入脑成分进行检测和验证.结果:采用Full mass/dd-MSMS模式,以目标峰的一级谱图的分子量的组成及二级质谱图的分子离子峰进行定性分析;并依据入血成分作为潜在入脑成分,将其输入到包含列表内,进行样品检测.结合数据库mzcloud和ChemSpider的结果,对潜在入脑成分进行搜索,根据保留时间、一级质量数和二级质谱数据,共发现了 13个入脑成分,其中大豆苷、胆酸、紫苜蓿酮、3'-O-methylviolanone、胡椒碱已用标准品验证.色氨酸、茴香脑、异木香酸和腺苷已通过mzCloud数据库进行二级碎片信息比对.结论:如意珍宝片中的降香、荜茇、甘草膏、肉桂、木香、黄葵子、牛黄、红花等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进入靶器官脑组织中,发挥其疗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真菌电化学修复除草剂污染土壤:降解动力学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在去除污染物的同时产出电能,是一种颇有前景的生态修复手段.构建真菌强化MFC装置,比较电动力(EK)、真菌、MFC修复除草剂污染土壤效果及优缺点,探索MFC在有机污染物修复中的应用潜力.[方法]设计了一种添加真菌进行生物强化的MFC,并用EK、真菌、MFC三种方法修复两种除草剂污染的灭菌土壤.经筛选和驯化的疣孢漆斑菌和踝节菌菌株用于后两种方法,研究真菌强化对MFC去除除草剂的影响.测量土壤pH、电导率、除草剂去除率,MFC产电性能,用气相色谱-质谱鉴定两种除草剂的降解产物.[结果]EK修复中,添加模拟电解液、碳纤维条、加电 10 V的处理组 7 d后氯氟吡啶酯(F)和高效氟吡甲禾灵(H)去除率分别为 71%和 38%.真菌、MFC处理F的最大去除率达到 100%.对比踝节菌,疣孢漆斑菌对两种除草剂的降解性能更好,疣孢漆斑菌、踝节菌单菌构建的MFC对H的去除率分别为62.5%和 24.1%.F降解产物为氟氯吡啶酸,H降解产物为乙酸大茴香酯,推测了降解路径和降解动力学.三种方法降解F以及EK降解H均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而真菌和MFC降解H符合二级反应.[结论]对比EK、真菌修复,MFC修复效果更好,该方法可以较快地修复土壤又无需额外供电,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自持式修复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GC法同时测定复方樟脑酊中4种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樟脑酊中乙醇、樟脑、八角茴香油和苯甲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Agilent DA-INNOWax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20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50℃,载气为高纯氮气,载气流量1ml/min,分流比20∶1,进样量1μl.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乙醇、樟脑、八角茴香油和苯甲酸分别在106.65~533.25,0.1424~0.7118,0.1664~0.8318,0.2379~1.1895 mg/ml范围内与对照品峰面积/内标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101.1%,98.6%,103.4%;RSD分别为 1.5%,1.2%,1.8%,2.4%(n=9).结论 该法准确方便,重现性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复方樟脑酊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蒙药角茴香配方颗粒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建立蒙药角茴香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为角茴香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OSMOSIL 5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 mol·L-1 乙酸铵(含 0.05%冰醋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 1.0 mL·min-1,柱温28℃,检测波长300 nm,进样量10 μL,建立角茴香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并对指认的3种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建立了角茴香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18个共有峰,指认芦丁、原阿片碱、黄连碱3种化学成分,15批角茴香配方颗粒相似度在 0.982~1.000,芦丁、原阿片碱、黄连碱的含量分别为0.12%~0.23%、0.50%~0.54%、0.04%~0.05%.结论 该方法稳定,准确,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为角茴香配方颗粒的评价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配伍比例及炮制方法对川楝子-小茴香药对中9种成分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考察不同配伍比例及炮制方法对川楝子-小茴香药对中芦丁、异槲皮素、阿魏酸、槲皮素、异川楝素、山柰酚、川楝素、α-蒎烯、反式茴香脑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配伍使用的最优比例.方法 分析采用HPLC-DAD法,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柱温 30℃;体积流量 1.0 mL/min;DAD检测器.采用SPSS 24.0 软件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9 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 96.19%~103.13%,RSD 1.86%~2.67%.川楝子-小茴香 1 ∶ 1、1 ∶ 2、2 ∶ 1 组中9 种成分总含量高于川楝子+小茴香(1 ∶ 0+0 ∶ 1)组(P<0.05),川楝素-小茴香(1 ∶ 1)组总含量最高;炮制后,川楝素、异川楝素、α-蒎烯、反式茴香脑含量降低(P<0.05,P<0.01),异槲皮素含量升高(P<0.01),其余成分含量变化不明显.结论 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川楝子与小茴香配伍后有利于 9 种成分总量的溶出,比例为 1 ∶ 1 时含量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护肝布祖热颗粒定性与定量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建立护肝布祖热颗粒中各药材的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鉴别和主要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含量测定方法,完善其质量标准,以加强制剂质量的可控性.方法 用TLC法分别对制剂中菊苣根和菊苣子中的秦皮乙素、小茴香和茴香根皮中的东莨菪素、芹菜根和芹菜子中的芹菜素以及菟丝子中的金丝桃苷进行鉴别.建立HPLC法测定护肝布祖热颗粒中秦皮乙素的含量.用SunFire 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A)-1 mL?L-1 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2 min,5%A;2~5 min,5%~27%A;5~30 min,27%A.柱温为30℃;流速为 1 mL?min-1;进样体积为 10 μL;检测波长为 349 nm.结果 护肝布祖热颗粒中秦皮乙素、东莨菪素、芹菜素和金丝桃苷经TLC鉴别,斑点清晰,分离度较好,缺方阴性对照无干扰;秦皮乙素在 0.16~4.00 μg?mL-1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0.9997,n=6),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的RSD值均小于2.00%,该批次护肝布祖热颗粒中秦皮乙素的平均含量为2.66 μg?g-1,RSD值为 0.79%.结论 建立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护肝布祖热颗粒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盐酸羟考酮对癫痫大鼠炎症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究盐酸羟考酮通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对癫痫大鼠炎症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构建癫痫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72只癫痫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盐酸羟考酮0.125 mg/kg)、中剂量组(盐酸羟考酮0.25 mg/kg)、高剂量组(盐酸羟考酮0.5 mg/kg)、茴香霉素组(茴香霉素5 mg/kg)、联合组(盐酸羟考酮0.5 mg/kg+茴香霉素5 mg/kg),每组12只.另取12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给药结束24 h后,记录各组大鼠癫痫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白介素细胞6(IL-6)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神经元凋亡状况;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CA1区组织JNK、磷酸化JNK、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血清TNF-α、IL-6水平、海马CA1区组织神经元凋亡率、磷酸化JNK/JNK比值、磷酸化p38 MAPK/p38 MAPK比值、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血清TNF-α、IL-6水平、海马CA1区组织神经元凋亡率、磷酸化JNK/JNK比值、磷酸化p38 MAPK/p38 MAPK比值、Caspase-3表达依次降低,茴香霉素组大鼠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血清TNF-α、IL-6水平、海马CA1区组织神经元凋亡率、磷酸化JNK/JNK比值、磷酸化p38 MAPK/p38 MAPK比值、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大鼠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血清TNF-α、IL-6水平、海马CA1区组织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高于高剂量组,明显低于茴香霉素组(P<0.05).联合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磷酸化JNK/JNK比值、磷酸化p38 MAPK/p38 MAPK比值、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高剂量组,明显低于茴香霉素组(0.89±0.12 vs 0.25±0.05 vs 1.08±0.16,0.81±0.08 vs 0.21±0.04 vs 0.94±0.12,0.79±0.12 vs 0.26±0.04 vs 0.89±0.14,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可降低癫痫大鼠炎性反应,改善大鼠癫痫症状和病理损伤,保护神经元,其机制与抑制JNK/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盐炙小茴香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抗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对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运用酪氨酸酶催化L-酪氨酸速率法筛选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对从盐炙小茴香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抗酪氨酸酶活性评价,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对其进行验证.结果 从盐炙小茴香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bombasinol A(1)、齐墩果酸(2)、山柰素(3)、槲皮素(4)、(1 R,2R)-1-(4-methoxypheny)propane-1,2-diol(5)、(1 S,2R)-1-(4-methoxyphenyl)propane-1,2-diol(6)、(3S,5R,6S,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7)、齐墩果酮酸(8)、刺五加酮(9)、phenylpropanoid(10)、(Z)-4-[30-(β-D-glucopyranosyloxy)butylidene]-3,5,5-trimethyl-2-cyclohexen-l-one(11)、3-oxo-a-ionol-β-D-glucopyranoside(12)、(+)-松脂素-β-D-吡喃葡萄糖苷(13)、trans-4-(1-propenyl)-phenol-β-D-glucopyranoside(14)、l-O-β-D-glucopyranosyl-4-allybenzene(15)、3-hydroxyestragole β-D-glucopyranoside(16)、黄花夹竹桃黄酮(17)、3,5-dihydroxyestragole 3-O-β-D-glucopyranoside(18)、水杨酸(19)和 benzyl β-D-glucopyranoside(20).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表明,盐炙小茴香中分离得到的20个化合物中5个(化合物4、13~15和17)具有良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 0.783、0.532、0.575、0.113、0.092 mg/mL,阳性药 β-熊果苷 IC50值为1.784 mg/mL,同时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化合物17的结合能为-5.74 kJ/mol,化合物15的结合能为-3.5 kJ/mol.结论 化合物1为伞形科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3、7~17为茴香属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4、13~15和17均具有较好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15和17抑制效果最好,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化合物17抑制效果强于化合物15,与实验结果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