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药品采购价格和采购量指数编制及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编制药品采购价格指数和采购量指数,药品价格与供应呈现动态变化,反映政策导向下的上海市药品市场供应全貌.方法:纳入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中2018—2021 年共48个月的全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记录,作为指数测算的数据基础.结果:与上一年度相比,2019—2021 年西药全品种采购价格指数分别是93.3、95.8和93.9,维持稳中有降的总体趋势,采购量则有上升趋势.医保品种的采购价格变化相似,其中心血管药品、抗肿瘤药及免疫调节剂的价格降幅大于其他品种.自费药品采购价格略有下降.结论:上海市药品采购价格指数和采购量指数验证了其应用于药品价格监测与管理的可行性,为政策决策和评价提供了有力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高血压药品价格指数的福建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实施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福建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实施效果.方法:分析福州市职工、城镇居民于福建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前后各6个月在定点医院发生的高血压西药类全部用药数据,按是否列入支付标准目录分类统计用药频度DDDs、日均用药金额DDC,并分别计算其药品价格指数DPI.结果:改革前后DDDs、D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PI下降有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P<0.001);改革前支付标准目录内药品DDDs、DPI与非支付标准目录药品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革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革前后DDC均有显著性差异,改革前支付标准目录内药品DDC高而改革后相反.结论:福建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改革降低了药品价格指数,以药品集中采购形成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有利于引导医保药品价格趋向合理,医保消费大数据结合药物经济学理论有利于建立客观全面的药品价格指数评价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三明市医改下药品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三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期间药品费用变化情况,并分析药品价格、药品用量和用药结构对药品费用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今后药品费用改革决策提供视角和参考.方法:收集三明市1家医院(实验组)和福建其他地区18家医院(对照组)在2011-2016年期间的药品采购数据,采用“A.M”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自2011年起实验组药品总费用保持平稳,年均增长率为1.4%,对照组涨速较快,年均增长率为6.4%;实验组和对照组价格因素及用量因素变化趋势一致、变化速度相近;在结构因素方面,实验组保持平稳,对照组涨速较快.结论:三明市医改明显降低了药品价格并抑制了“同类别药品高价药替代低价药”的趋势,控制结构因素是抑制药品费用上涨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不同药品采购模式控费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我国不同药品采购模式的控费情况并探索出控费效果相对最佳的采购模式,为药品采购的发展和减轻患者负担提供建议.方法 对上海、福建、广东 3个省市的药品采购模式进行对比,并从 2013-2017年的药品价格指数、医院药品费、人均医药费负担这 3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各指标进行排序.结果 近 2年中药和西药的价格逐年上涨,接近居民消费价格总涨幅,其中上海实行药品集团采购后,其药价增速明显减缓;人均医药费中药费占比逐年下降,人均药品费减少,但人均医药总费用仍在上涨.总的来看,福建省控费效果最优,人均医药费负担仅为26.60%,而上海和广东均超过 31.00%.结论 3种采购模式均有一定的控费效果,上海模式的药品价格控制作用最明显,福建模式总体控费效果相对最佳,但患者负担依然沉重,政策目标尚未实现.应加强药品采购与医保的衔接度,建立药品质量评价体系,从整体上控制医药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院心血管系统药物价格指数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适合展示我国心血管系统药品价格水平变化的价格指数,客观描述心血管药物价格水平并掌握其波动情况,为后续开展该类品种价格监测提供借鉴.方法:提取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中心血管系统药物的采购数据,编制定基拉氏、定基帕氏、定基费氏和链式费氏价格指数,对比不同指数在各类药品价格管理相关政策影响下的差异与变化,并用相关分析和组内相关系数评价指数间的一致性.结果:2015年来,我国医院心血管药物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其中定基帕氏指数变化幅度最大,定基拉氏指数变化幅度最小.4种心血管系统药物价格指数间相关系数高、一致性佳,但不同政策属性分类一致性存在差异.结论:不同价格指数反映价格水平存在差异,品种的用量对指数编制将产生较大影响,费氏指数相对稳定,既能反应价格变化,也能反应用量结构变化,可以作为长期开展价格监测的方法,在重大政策调整前后,建议配合拉氏和帕氏指数综合研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进口抗肿瘤药零关税和省际联盟专项采购政策的实施对药品采购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政策对医疗机构抗肿瘤药采购的影响,为进口抗肿瘤药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支持.方法:采用拉氏与帕氏价格指数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共有药品的整体价格水平变化,采用间断时间序列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1月甘肃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进口抗肿瘤药采购品规数与采购数量的变化.结果:进口抗肿瘤药零关税与省际联盟专项采购政策干预后,进口抗肿瘤药的采购品规数呈现上升趋势,较基线水平每月多增加0.123种(P<0.05).进口抗肿瘤药的采购数量也有明显增加(β2 = 196.700,P<0.05).但政策实施前后共有进口抗肿瘤药的价格变化幅度不大.结论:进口抗肿瘤药零关税与省际联盟专项采购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进口抗肿瘤药的可及性,可以考虑扩大范围实施此政策,但针对部分特殊药品还应进一步完善政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医保谈判背景下某院在用抗肿瘤药物综合干预效果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提升医院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提取某院2018年7月至12月(综合干预前)、2019年1月至6月(综合干预后)在用的医保谈判抗肿瘤药物(含新型抗肿瘤药物)品种数据,对在用抗肿瘤药物的品规、价格、用量、总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剂量(DDD)、限定日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综合干预后,该院在用医保谈判抗肿瘤药物目录品种占总品种的比例由23.33%增至43.33%;目录内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降幅最高达70.66%,各品种单包装平均降价722.09元,平均降幅40.45%;目录内部分药品用量增加,增幅最高达4925.00%,多西他赛注射液和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使用量不同程度下降;DDDs除多西他赛注射液外均不同程度升高,最高达9540;DDC值均较综合干预前下降,DUI趋于合理,抗肿瘤药物使用金额明显降低.结论 医保谈判大幅降低了抗肿瘤药物的价格,在此政策利好及综合干预下,该院抗肿瘤药物的临床使用趋于合理、规范.同时,研究数据可为医院抗肿瘤药物的采购与保供机制的完善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与开展带量采购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精神类疾病治愈率低、复发率、致残率高,患者依从性低,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药物维持治疗是降低复发和住院风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规范的药物维持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需要结合临床实际需求,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二是谨慎使用或替换高风险精神类药品(如窄治疗指数精神药物),加强临床不良反应监测;三是强化精神类药物替换管理,提高患者依从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启动以来,推动了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减轻了群众负担.截止目前,国家已开展了三批四次带量采购,均纳入了精神疾病用药,体现了国家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和迫切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用药负担的初衷.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对精神疾病用药进行带量采购时可采取有区别的管理,既要慎重纳入高风险精神类药品(如窄治疗指数精神药物),采取"一药一策",加强使用监管,还可考虑适当延长精神疾病用药中选产品的医保支付标准过渡期,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使带量采购成果真正惠及所有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为医院更好地平衡集中采购与抗菌药物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方法:收集山东省某医院2016-2021年抗菌药物使用数据,采用A.M指数法进行分析.结果:近五年,山东省某医院的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2%,住院患者使用率为41.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42.35,抗菌药物费用占比为4.08%.集中采购政策实施后,医院抗菌药物的用量因素指数呈上升趋势,价格因素指数平稳略降,结构因素指数下降,有低价药取代高价药的趋势,但药品费用变化不大.结论:集中采购政策可以有效控制抗菌药品价格,但仍需配套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促使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带量采购对新泰市中医医院降压药使用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比新泰市中医医院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前后1年的降压药相关用药数据,分析和探讨药品集采政策对基层医疗机构降压药使用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检索医院HIS系统,并比对药品集采中选目录,筛选出目标药物,查询并确定其限定日剂量(DDD)值,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导出集采前后2个时间段内降压药相关用药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整理,计算对比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药品价格指数(DPI)、仿制药替代率和药费节省率等评价指标.结果 纳入目标药物12个品种,涉及30个品规,中选品规的调整幅达66.67%;追踪到16个品规的价格降幅为3.6%~82.79%,最大调整差价达3.091元/片;11个品种的平均仿制药替代率高达91.19%,国产仿制药的DDDs或DDDs占比明显提高,8个品种进口原研药的DDDs降幅为13.07%~100%;所有品种共节省药费1726946.66元,药费总体节省率为69.37%,11个品种的DDC平均降幅为75.49%;药理类别不同的6类降压药较基期调整后的DPI范围为7.99%~56.57%;ARB、ACEI和BB类降压药的DDDs、DDDs占比都出现增长,DIU类和复合制剂的DDDs、DDDs占比都出现下降,CCB类的DDDs出现增加,而DDDs占比却出现下降.结论 药品集中采购后,基层医疗机构优先充实了中选药品,对国产仿制药的认可度和使用量大大提高,药物治疗更加贴近基层患者的高血压病特点;选择药物时更加兼顾价格因素和药理特点,确实显著地减轻了就诊患者的药费负担,也为基层医疗机构费用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