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七总皂苷不同口服制剂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三七总皂苷(PNS)不同口服制剂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药效差异,并与市售血栓通胶囊(XST)、三七通舒胶囊(SQTS)进行对比.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分别制备PNS磷脂复合物肠溶胶囊(PNS-PC)、PNS pH依赖型固体分散体(PNS-SD)、PNS自乳化肠溶胶囊(PNS-SDEDDS)、PNS生物黏附微球肠溶胶囊(PNS-BMS)、N-乙酰-L半胱氨酸修饰的PNS生物黏附微球肠溶胶囊(PNS-NAC-BMS)5种不同PNS 口服制剂.将80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AD)组、XST+AD 组、SQTS+AD 组、PNS+AD 组、PNS-PC+AD 组、PNS-SD+AD组、PNS-SDEDDS+AD组、PNS-BMS+AD组、PNS-NAC-BMS+AD组,每组8只.给药组大鼠按照体质量及载药量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灌胃,Control组、AD组大鼠给予空白胶囊灌胃.给药7 d后,采用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浴建立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次日,拍摄大鼠舌质及舌下脉络,评价舌象评分;尾静脉采血,记录尾静脉凝血时间;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卡森黏度、血浆黏度)、凝血四项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内皮素(E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①与Control组相比,AD组大鼠舌质发白、舌下血管紫黑,舌象评分显著升高(P<0.001),尾静脉凝血时间缩短(P<0.001),不同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卡森黏度、血浆黏度均升高(P<0.001),APTT、PT、TT 均缩短(P<0.001),FIB、ET 水平升高(P<0.001),eNOS、6-keto-PGF1α 水平均降低(P<0.001).②与AD组相比,各给药组舌象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P<0.01);与XST+AD组、SQTS+AD组相比,PNS-PC+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舌象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③与 AD组相比,PNS-PC+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PNS+AD 组、XST+AD 组、SQTS+AD组的尾静脉凝血时间均明显延长(P<0.001,P<0.01,P<0.05);与XST+AD组、SQTS+AD组相比,PNS-PC+AD组、PNS-SDEDDS+AD组、PNS-BMS+AD组、PNS-NAC-BMS+AD组大鼠尾静脉凝血时间亦明显延长(P<0.05).④与AD组相比,5种PNS自制口服制剂组大鼠的全血黏度、卡森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P<0.01),XST+AD组、SQTS+AD组、PNS+AD组大鼠的全血黏度,XST+AD组的卡森黏度及PNS+AD组的血浆黏度水平亦降低(P<0.01,P<0.05);与XST+AD组、SQTS+AD组相比,PNS-PC+AD组大鼠的全血黏度水平亦降低(P<0.05);与SQTS+AD 组相比,PNS-PC+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的卡森黏度水平降低(P<0.05).⑤与 AD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APTT、TT均明显延长(P<0.001,P<0.01,P<0.05),FI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NS-PC+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的 PT 亦显著延长(P<0.001,P<0.01);与 XST+AD 组、SQTS+AD 组相比,PNS-PC+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 PT、TT 明显延长(P<0.05),FIB水平显著降低(P<0.01).⑥与AD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ET水平显著降低(P<0.001,P<0.05),eNOS、6-keto-PGF1α 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1,P<0.05);与 XST+AD 组、SQTS+AD 组相比,PNS-PC+AD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的 ET 水平显著降低(P<0.01),eNOS 水平显著升高(P<0.05),PNS-PC+AD 组、PNS-SD+AD 组、PNS-SDEDDS+AD 组、PNS-BMS+AD 组、PNS-NAC-BMS+AD 组的6-keto-PGF1α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5种不同的PNS 口服制剂与原料药及市售XST、SQTS均能有效改善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瘀血状态,但PNS-PC、PNS-SDEDDS、PNS-BMS、PNS-NAC-BMS对血瘀大鼠各项血瘀相关指标的改善优于2种市售阳性药和原料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糖化学生物学的糖类药物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类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在多种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医药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糖类药物包括不同来源的单糖、寡糖、多糖、糖苷类物质、糖缀合物和拟糖复合物等,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水凝胶负载Erastin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温敏性水凝胶泊洛沙姆 407(P407)负载Erastin缓释系统诱导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铁死亡.方法:构建并评估负载Erastin水凝胶复合物(P407Era)的物理表征、相变时间和缓释性能.实验分为对照(control,Ctrl)组、水凝胶(P407)组、Erastin处理(Erastin)组和水凝胶负载 Erastin(P407Era)组.CCK-8 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TUNEL原位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Mito-Tracker Red CMXRos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FerroGreen检测线粒体内Fe2+含量,免疫荧光和RT-qPCR检测铁死亡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P407 水凝胶的相变时间与浓度呈负相关,18%浓度的P407 水凝胶复合物药物缓释性能较优.与对照组相比,P407 组、Erastin组和P407Era组的Ishikaw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均受明显抑制,且P407Era组比Erastin组抑制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更加明显;Erastin组及P407Era组细胞活性氧水平、细胞凋亡相对数量显著升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Fe2+结果显示,Erastin组和P407Era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且线粒体Fe2+含量显著升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rastin组及P407Era组GPX4 含量显著降低,NRF2 含量无明显变化;Erastin组及P407Era组TFR1、NCOA4 和P53 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温敏性水凝胶泊洛沙姆 407 负载Erastin缓释系统诱导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发生铁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Al18F标记生物分子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核素的研究中,18F核素因其出色的物理及核性质而成为生物活性分子标记的优选核素.与传统的18F核素标记方法相比,Al18F复合物标记方法将18F的有利衰变特性与基于金属放射化学标记的快捷便利性和易于操作相结合,在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开发及应用中展现出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回顾了Al18F标记的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在各类疾病领域中,Al18F标记生物分子的应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选择性脑降温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老年脊柱外科内固定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的患者1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SBC组患者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 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150 min(T5)、术毕(T6)和出麻醉恢复室(PACU)(T7)时记录患者鼻咽温、肛温,于T6时从患者肘正中静脉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S100β蛋白浓度;手术后第1~3天同时采用3分钟谵妄诊断量表和谵妄评估量表-98修订版量表(DRS-R-98)评估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文化程度比例、高血压病史率、心脏病史率、糖尿病史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率、术中低血压、手术持续时间、输液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经x2/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T6时静脉血BMECs计数、PO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所需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分、PACU寒颤率、术后躁动率、术后发热率比较,经t/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7时肛温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肛温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DRS-R-98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DRS-R-98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性脑降温能安全降低行脊柱外科内固定老年患者术中脑局部温度,维持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降低患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地黄饮子“异病同治”阿尔茨海默病和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地黄饮子“异病同治”AD与糖尿病的共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生物信息学依据。方法:检索TCMS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地黄饮子组方药物有效成分,结合UniProt数据库得到药物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分别获得AD及糖尿病相关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使用R studio软件构建地黄饮子有效成分与疾病靶点的Circos关系图。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Metascape、R studio软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得地黄饮子活性成分206个,PPI网络筛选出51个关键靶点;GO分析主要富集于γ-氨基丁酸(GABA)、胆碱能突触、雌激素反应、BCL-2家族蛋白复合物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主要富集于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通路等。结论:地黄饮子“异病同治”AD与糖尿病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特点,主要通过原花青素B7、原花青素B5、原花青素B1等活性成分,作用于TNF、IL-6、ESR1、PPARG、AKT1等靶点,调控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合右美托咪定时瑞芬太尼抑制甲状腺手术患者无肌松气管插管反应的量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确定复合右美托咪定时瑞芬太尼抑制甲状腺手术患者无肌松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和95%有效剂量(ED 95)。 方法:择期行术中神经监测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18~28 kg/m 2。麻醉诱导前10 min时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8 μg/k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 mg/kg、依托咪酯0.4 mg/kg和预定剂量瑞芬太尼。采用Dixon序贯法确定瑞芬太尼剂量,初始剂量为3.7 μg/kg,根据气管插管反应确定下一例瑞芬太尼剂量,相邻剂量的比为1.1,采用Probit法计算ED 50、ED 95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时,瑞芬太尼行无肌松插管反应的ED 50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3.39(3.29~3.50) μg/kg,ED 95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3.52(3.48~3.64) μg/kg。 结论:复合右美托咪定时,瑞芬太尼抑制甲状腺手术患者无肌松气管插管反应的ED 50为3.39 μg/kg,ED 95为3.52 μ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性脑损伤后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性小体作为胞质内一种免疫信号复合物,其组装和激活可介导细胞焦亡,引发广泛的炎症反应,加剧脑组织损伤,导致延迟性细胞死亡和进行性神经变性,造成神经功能障碍,在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中起到关键作用。TBI后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和靶向治疗已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笔者就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相关通路与其在TBI后的活化和调控,以及抑制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靶向治疗药物在TBI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TBI的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关注的新抗菌药物的研发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针对耐药菌的新药研发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近年上市或进入研究阶段的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研发的抗菌药物进行综述,包括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截短侧耳素类、噁唑烷酮类以及其他作用机制的新药等,其中包括国内近年开发上市的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研发的抗菌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CI治疗缺血性左心室功能: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与单纯的内科治疗相比,目前尚未明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血运重建是否可以改善严重缺血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和左心室功能。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将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0.35、存在广泛冠状动脉病变、适合PCI且心肌有活力的患者随机分配接受PCI加最佳药物治疗(PCI组)或单独的最佳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主要复合结局是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次要结局是6个月和12个月时的LVEF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有700例患者接受了随机分组,其中347例被分配到PCI组,353例被分配到最佳药物治疗组。在中位时间41个月内,PCI组129例患者(37.16%)和最佳药物治疗组134例患者(37.96%)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风险比为0.99;95%可信区间(95% CI)为0.78~1.27; P=0.96〕。两组的LVEF在6个月时平均差为-1.6%(95% CI为-3.7~0.5)和12个月时平均差为0.9%(95% CI为-1.7~3.4)。PCI组患者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似乎要高一点,但在24个月时两组基本无明显差异。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严重缺血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中,PCI血运重建并未降低全因死亡或心衰住院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