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基改性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和体内外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新型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跨膜转运能力,并观察该纳米颗粒的体内代谢分布,以此评价该纳米颗粒在基因或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制备新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以20 nm Fe 3O 4为核心包裹的二氧化硅颗粒,并且进行修饰使之表面氨基化,对此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细胞毒性研究,携带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单位基因小干扰RNA(siRNA)质粒细胞转染实验,以及白鼠活体注射靶向模拟实验研究其在体内的生物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该新型氨基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是一种直径在80~100 nm之间,孔径在2~4 nm之间的均一球体型纳米颗粒。在5~125 μg/ml浓度范围内,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对于细胞活性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始终保持在6%以下。在姜黄素染色的装载有NR2B siRNA质粒的该纳米颗粒转染实验中,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内的荧光现象。在体外红外测定仪观察红外激发荧光染料标记的纳米颗粒实验中,可见该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不会有蓄积作用,其最终会通过肾脏随尿液汇聚至膀胱,并最终排出体外。同时在外加磁场的情况下,会有大量荧光颗粒向磁场方向聚集,并且在撤出磁场后不会蓄积,浓度会持续下降。 结论:氨基化磁性介孔二氧化硅颗粒具有较好的装载能力以及生物安全性,可以携带NR2B基因siRNA质粒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在外加磁场诱导下可靶向到达病灶区域,为靶向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洗脱栓塞微球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药物洗脱栓塞(Drug-eluting Embolization,DEE)微球是一种用于阻断肿瘤血流和传递药物的治疗性栓塞剂,本文就其最新技术和临床应用、DEE微球设计时应考虑的重要特性、影响药物装载和分布的因素,以及使用DEE微球测定药物空间分布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雷公藤红素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药效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构建了一种针对炎症微环境的结肠靶向-酶敏感纳米给药系统以解决雷公藤红素的递送难题.方法 合成透明质酸-金刚烷甲酸(hyaluronic acid-adamantanecarboxylic acid,HA-AD)聚合物,通过1 H-NMR进行结构确认.采用透析法制备装载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的纳米粒(Cel/NPs),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试验优化改善处方,并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ζ电位、形态、稳定性、酶敏感性、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情况;建立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对比研究free Cel和Cel/NPs的体内抗UC作用.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为Cel 2.04 mg、环糊精 27.19 mg、HA-AD 7.96 mg、DMSO3.0mL、纯水(reverses osmosis,RO)10 mL、搅拌时间 2h.所得纳米粒为光滑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52.37±1.42)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62±0.009,ζ电位为(-32.1±0.8)mV,Cel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18±2.36)%、(5.17±0.13)%,递药体系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和胃肠道稳定性,但在结肠微环境α-淀粉酶的刺激下,可使环糊精迅速解体,从而瓦解Cel/NPs,快速释放Cel;Cel/NPs增加了 NCM460细胞对药物的摄取.体内抗UC结果显示Cel/NPs可以显著改善UC,降低小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恢复小鼠结肠组织状态,增加结肠长度,降低脾脏质量,恢复结肠黏膜上皮完整性.结论 所制备Cel/NPs有利于雷公藤红素抗UC靶向递送,显著改善UC,为结肠病变部位药物靶向递送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装载阿霉素和GM-CSF的纳米颗粒增强宫颈癌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探索pH敏感型纳米颗粒(DGNPs)是否可以实现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免疫细胞因子GM-CSF的共递送,并在肿瘤局部释放药物,实现对宫颈癌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Dox纳米粒,然后用无溶剂包埋方法负载GM-CSF.电镜观测纳米颗粒DGNPs形态;HPLC检测Dox从DGNPs中的释放,ELISA检测GM-CSF从DGNPs中的释放;使用活体成像技术观测DGNPs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检测DGNPs的体内抑瘤活性;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4+和CD8+T细胞的肿瘤浸润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制备DGNPs,电镜观测其具有均匀的纳米颗粒形态;DGNPpH在pH=6.5时Dox的释放量明显高于pH=7.4时的释放量,但pH对DGNPpH和DGNPnon释放GM-CSF无明显影响;活体成像显示DGNPpH显著聚集于肿瘤组织;小鼠移植瘤模型显示,相较于回输DGNPnon组及Dox与GM-CSF联合回输组,DGNPpH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更强(P<0.01),且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增强(P<0.0001),肿瘤组织中c-caspase-3表达增强(P<0.0001).结论:DGNPpH可以方便地实现Dox和GM-CSF的共递送,在宫颈癌肿瘤组织中有效富集,并展现出显著的抑制肿瘤生长及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力.因此,DGNPpH有可能在今后发展成为一种针对宫颈癌的可靠的免疫化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共载双硫仑与阿霉素纳米胶束的制备和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共载双硫仑(DSF)与阿霉素(DOX)纳米胶束,评价其体外理化性质以及逆转乳腺癌细胞对DOX耐药的效果.方法: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共聚羟基乙酸-聚谷氨酸(mPEG-PLGA-PGA)为材料,以透析法制备双载药纳米胶束(DSFDOX-NPs),以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测定仪(DLS)、透射电镜(TEM)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HPLC测量载药量和包封率,动态透析法测定药物体外释放行为,MTT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评价其逆转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对DOX耐药的效果.结果:DLS测定DSFDOX-NPs平均粒径为(107.5± 0.2)nm,Zeta电位为(-13.7±0.1)mV;TEM显示为球形颗粒,粒径大小为95 nm;HPLC测定DSF载药量为1.91%,包封率为80.30%,DOX载药量为2.28%,包封率为96.2%;体外释放表明DSFDOX-NPs对2种药物均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呈现DSF先快释放、DOX后慢释放的"级联式"释放模式;体外细胞实验表明DSFDOX-NPs能显著地增加DOX在耐药细胞中的浓度,相比DOX溶液剂具有更高的细胞毒性.结论:DSFDOX-NPs有效地装载了2种药物,其粒径小于100 nm,分布均匀,体外缓慢释放药物,并且逆转了DOX耐药肿瘤细胞的耐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RGDyk)环肽修饰纳米胶束逆转脑胶质瘤对多西他赛的耐药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构建c(RGDyk)环肽修饰的纳米胶束包载多西他赛(DTX),体外评价其逆转人脑胶质瘤U87细胞对DTX耐药性.方法:以泊洛沙姆-188(PL-188)为原材料,经琥珀酸酐羧基化后,键合c(RGDyk)环肽,合成c(RGDyk)-PL-188靶向材料并进行结构确证;c(RGDyk)-PL-188为包裹材料,利用纳米共沉淀法制备载DTX的纳米胶束[c(RGDyk)DTX-NPs]并进行处方优化筛选;透射电镜(T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动态透析法对c(RGDyk)DTX-NPs形态、药物晶型和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进行详细表征;体外CCK8细胞存活率检测、细胞摄取以及肿瘤球生长抑制,评价c(RGDyk)DTX-NPs对DTX耐药的人脑胶质瘤U87细胞逆转效果.结果:1H-NMR和FT-IR表明成功合成c(RGDyk)-PL-188材料,该材料能自发组装成粒径为115.6 nm的胶束;c(RGDyk)-PL-188/DTX质量比10:1时,该胶束对DTX载药量可达7.88%±0.02%,包封率高达85.50%±2.78%,粒径稍增大,为(159.2±0.2)nm,Zeta电位为(-19.2±0.4)mV,TEM显示具有球形微观结构;体外释放表明c(RGDyk)DTX-NPs展现缓释释放行为,48 h内DTX累积释放仅为78%;细胞摄取表明c(RGDyk)-NPs能特异靶向耐药的人脑胶质瘤U87细胞,显著提高荧光探针ICG在细胞内荧光分布,其靶向性被游离c(RGDyk)竞争抑制;与DTX溶液和DTX-NPs相比,c(RGDyk)DTX-NPs对DTX耐药的人脑胶质瘤U87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体外U87人脑胶质瘤细胞球模型研究表明c(RGDyk)DTX-NPs能更有效渗透至肿瘤球深部,抑制肿瘤球生长.结论:c(RGDyk)环肽修饰纳米胶束能有效装载DTX,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能特异性靶向人脑胶质瘤U87细胞,逆转其对DTX的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纳米吲哚菁绿酶响应水凝胶的合成及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合成了一种新型智能载药水凝胶(nano ICG@MMP-gel),检测其光敏特性及体外抗肿瘤效果,以期为舌癌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首先利用溶剂-反溶剂法制备纳米吲哚菁绿,并装载至基质金属蛋白酶响应水凝胶内,合成nano ICG@MMP-gel,并用扫描电镜和体外药物释放试验对其进行表征;然后研究nano ICG@MMP-gel的体外光热特性、活性氧产生情况,最后通过MTT法、细胞划痕实验及侵袭实验研究体外抗肿瘤作用.结果:纳米吲哚菁绿在基质金属蛋白酶响应水凝胶中均匀分布,并且在基质金属蛋白酶条件下能缓慢释放.经808nm近红外光照射后,nano ICG@MMP-gel显示出理想的光热特性,可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并且可抑制SCC-15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结论:在808nm近红外照射下,nano ICG@MMP-gel具有理想的光敏特性及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为舌癌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载龙胆苦苷和齐墩果酸的红细胞载药体系的肝靶向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载龙胆苦苷和齐墩果酸红细胞载药体系的肝靶向效应.方法 利用改良低渗预膨胀法制备载龙胆苦苷和齐墩果酸红细胞载药体系,采用HPLC法测定龙胆苦苷和齐墩果酸的包载率,并对其细胞形态及体内分布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从血液中收集的红细胞的形态与正常红细胞相比,装载药物并重封后,部分红细胞被破坏,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得到载药红细胞中齐墩果酸包封率为(67.95±7.46)%,龙胆苦苷包封率为(28.26±4.23)%,总包封率为48.11%.对所制备的载龙胆苦苷和齐墩果酸红细胞载药体系进行体内分布研究,结果表明,4h后药物在肝脏富集量最大.与齐墩果酸生理盐水组相比,载药红细胞的肝脏靶向指数(DTI)在0.5h时是前者的1.63倍,而给药后1h内对肝脏外其他脏器及血液的大部分DTI小于1,与龙胆苦苷生理盐水组相比,载药红细胞的肝脏靶向指数(DTI)在0.5h时是前者的3.17倍.结论 制成载药红细胞后,提高了齐墩果酸和龙胆苦苷在肝组织中的分布,更好地起到肝靶向的作用.为其它中药多成分新给药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核壳结构表阿霉素靶向纳米粒及其体外光热化疗联合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的核壳结构磷脂包覆装载表阿霉素的聚多巴胺杂合靶向纳米粒(lipid-coated hybrid polydopamine-cysteine cores for the delivery of epirubicin,E/PCF-NPs),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和光热化疗体外联用作用研究.方法 采用改进的氧化自聚合法制备聚多巴胺杂合内核(dopamine to form hybrid PDA-cysteine cores,PD AC cores),利用甲醇注入法制备得到 E/PCF-NPs.绘制光照下温度-时间变化曲线评价纳米粒光热转化性能;采用超滤法与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包封率及载药量;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评价纳米粒结构;通过测定Zeta电位、粒径分布、贮存及血浆稳定性、体外释放考察纳米粒理化性质;采用噻唑蓝[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测定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结果 PDA-NPs具有稳定光热转换性能及极低的衰减率.E/PCF-NPs的粒径为(106.7±2.4)nm,Zeta电位为(-46.7±5.28)mV,TEM、SEM、AFM显示纳米粒子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分布均匀.表阿霉素包封率为(99.7±0.4)%,载药量为(10.26±0.04)%,且具有良好的贮存及血浆稳定性.体外释放表明E/PCF-NPs中表阿霉素的释放具有pH敏感性,且在近红外光照射下释放加快.细胞毒性证实在光照下可联合化疗药物实现更强细胞毒性.结论 E/PCF-NPs光热转换性能良好,可实现表阿霉素的高效包封及缓释,在体外联合光热治疗后具有高抗肿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阳离子脂质体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体外成像治疗一体化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构建阳离子脂质体?阿霉素纳米复合物(CLPs?DOX)并将其应用于癌细胞成像及治疗一体化研究.方法 本实验拟采用薄膜分散一锅法合成CLPs?DOX;利用电位分析仪、荧光分析仪、纳米颗粒追踪技术、荧光显微技术分析CLPs?DOX的电位、荧光强度、粒径分布和癌细胞的成像效果;细胞毒性试验验证CLPs?DOX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效能.结果 薄膜分散一锅法合成CLPs?DOX效率较高,DOX装载于CLPs的荧光响应值在Triton X?100处理裂解后升高;DOX与CLPs?DOX的荧光峰值均在590 nm;当CLPs?DOX量为1×108个时,癌细胞死亡率达80%;CLPs?DOX能够高效进入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并呈现出红色荧光.结论 通过薄膜分散一锅法合成了粒径分布良好、稳定性强、装载率高的CLPs?DOX复合物,具有高效杀伤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细胞成像的功能,为临床药物成像和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