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用菊花多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菊花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繁多,我国作为菊花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药用品种.多糖是药用菊花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调节胃肠功能、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物活性.但文献中药用菊花多糖的获取方式、结构特点以及生物活性均存在差异.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提取工艺、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今后药用菊花多糖的深入研究、创新药物研发及功能性产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蒙花苷药理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蒙花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野菊花和密蒙花等药用植物中的天然黄酮苷类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肿瘤、保肝、镇痛、退热、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镇静安眠、神经保护、降压、降糖、防治骨质疏松症、美白护肤防晒等。蒙花苷难溶于水,口服疗效差,但与不同物质联用或复合后(如形成磷脂复合物)可提升其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其药理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菊资源国内外专利布局现状与开发利用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我国菊资源丰富,花序为其主要药用部位,其种植、采收过程的茎叶及根等非药用部位常被废弃.菊非药用部位同样含有丰富的资源性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Patsnap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对菊资源国内外专利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从发展趋势、全球分布、申请人构成、技术领域、技术生命曲线、技术生长率及专利质量等多个角度阐述菊资源当前专利的活动特征,揭示菊资源产业发展态势及资源化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菊花及菊非药用部位资源性化学成分特点及其潜在资源价值,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提出精细高值化、转化增效、粗放低值化及文旅融合特色化的菊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策略与途径,为提升菊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菊资源经济产业链,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GC-MS和化学计量学的怀菊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对怀菊不同部位(花、茎、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为怀菊资源综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不同批次怀菊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组成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谱库检索、文献查询等方式鉴定分析化合物,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得到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韦恩图、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其成分的差异.结果 从怀菊不同部位共鉴定出 62 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及其衍生物,以及少量脂肪族化合物.花、茎和叶中分别鉴定出 32、42 和 40 个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 17 个,特有成分分别为5、6和16个.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均能将怀菊花、茎和叶分开,其挥发性成分具有差异性.结论 怀菊花、茎和叶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为怀菊不同部位进一步药用或工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渝产不同品系药用菊花品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为比较不同单株菊花的质量,高效、科学地评价菊花品质,便于后续开展菊花品种选育工作,本研究以绿原酸、木犀草苷为内标物,建立了一测多评方法.随后,测定了渝产药用菊花6个品系61个不同单株菊花的有机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含量,并依据药典方法测定了水分和总灰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了高有机酸和黄酮含量的3个优良单株,即阳菊品系(yj-2-4、yj-3-7、yj-6-15).本研究为菊花单株质量评价提供了高效、便捷、准确和可行的方法,为菊花选育研究提供了数据、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不同产地菊花质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市场上流通的不同产地、规格的杭菊、亳菊、滁菊、怀菊进行绿原酸、木犀草苷、槲皮素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个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检测,根据含量的差异探讨品种、栽培地区等因素对菊花含量的影响,为菊花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采用HPLC测定菊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槲皮素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结果:综合分析,市场上流通的不同规格药用菊花中安徽滁州产区的滁菊质量较佳.结论:菊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因栽培品种、栽培地区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用菊花中1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主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UPLC-UV法同时测定药用菊花中1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找到控制不同品种菊花质量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ACUITY UPLC BEH RP18(2.1mm×100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A为含0.1%甲酸的甲醇:乙腈(5:2)溶液和B为0.1%甲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检测波长348 nm,柱温30℃,进样量1μl;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各成分即绿原酸、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香叶木素-7-O-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异绿原酸C、蒙花苷、田蓟苷基本达到基线分离,且线性关系良好(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0% ~105%,RSD均<1.5%,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相关性分析显示测定以上3类成分中各一种可反映菊花中主要成分的含量;PCA显示不同品种菊花各自聚在一起,相互分离.结论:所建立的测定方法快速、稳定、可靠,适用于药用菊花中的10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该含量测定方法结合PCA可以用于不同品种药用菊花的分类和质量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P、K调控对野菊药用部位性状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N、P、K肥用量及配比对野菊药用部位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利用N肥(尿素,H2NCONH2)、P肥(过磷酸钙,CaP2H4O8)、K(氯化钾,KC1)不同水平及其配比设计正交试验,在采收期观察测量野菊花部位性状,同时使用HPLC测量干燥后野菊花活性成分含量.结果14个组合间野菊头状花序数、头状花序直径、管状花直径、单株产量、总黄酮含量及蒙花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同矿质元素的肥效不同.适当的增大N肥浓度、K肥浓度与降低P肥浓度有利于野菊花的生长发育、提高干花产量;低浓度的N、P、K配施对野菊花总黄酮与蒙花苷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各处理下的野菊花蒙花苷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综合比较发现营养液浓度在N-P-K 15:0.1:3时为野菊花序生长最优N、P、K配比,总黄酮含量与蒙花苷含量在未施肥处理下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用与茶用菊花资源形成源流与发展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菊花作为药食两用特色资源植物应用历史悠久, 在药品、食品、茶饮、观赏花卉、香材等方面被广泛使用.本文从我国药用与茶用菊花的品种演变、产地变迁、加工方法、多元利用方式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 以期为我国菊花的栽培种植、采收加工以及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为我国菊花资源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菊花及菊资源开发利用及资源价值发现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过分析含菊花的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的种类和数量、生产企业及其地域分布等相关信息, 表明目前菊花商品仍以药用为主, 主流品种为杞菊地黄系列, 生产企业集中于河南、河北、广东等地;化妆品主要来自进口;保健品生产企业集中于北京.菊植物资源的根部、茎叶与花序具有类似的化学成分组成和相似的生物活性.据此提出菊资源系统开发利用采用的对策, 以及在保健食品、饮品、化妆品、日用品、饲料等产业的开发利用途径等, 以期为菊资源产业链延伸及菊资源价值提升提供借鉴, 推动菊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