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方法概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1990—2019年研究精神卫生政策的全球学术论文进行系统综述,分析该领域研究方法的总体特征,了解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与现况,以期为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制定入组标准并进行文献筛选,采用两级编码方式对入组的文献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 066篇文献。近30年间,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文献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以每5年为一阶段划分后,定性研究类型的文献数量在每个阶段均最多(66.1%~92.4%);其中,专家意见型的定性研究在1990—2014年一直占多数(43.3%~84.8%);定量研究和结构性定性研究的文献分别从1990—1994年的7.6%和8.6%快速增长至2015—2019年的22.6%和34.7%。在定量研究文献中,数据来源主要为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定量研究设计类型以纵向研究(41.6%,119篇)和横断面研究(39.5%,113篇)为主,其余依次为随机对照试验(5.6%,16篇)、队列研究(4.5%,13篇)、准实验研究(3.8%,11篇)、系统综述(3.5%,10篇)、生态研究(1.0%,3篇)。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文献回顾和系统综述、理论视角/框架分析(以WHO框架、Kingdon多源流框架、Walt & Gilson政策分析框架和Bronfenbrenner生态模式为主)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以文本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结论:定性研究一直是精神卫生政策研究的主要类型,定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不断丰富;话语分析、民族志、现象学方法等可能成为精神卫生政策定性研究的新手段;在定量类型的精神卫生政策研究中,早期以横断面研究和纵向研究为主,近十年间、随机对照试验、准实验研究、生态研究等多种方法均已得到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是今后该领域定量分析方法可拓展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旴江针灸医派的源流与学术特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旴江针灸医派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与地域影响力。旴江针灸医派肇始于席弘,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传承最久远的针灸医派。后家传十余代,至席信卿时外传于陈宏纲并由此逐渐布散演变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一定全国影响力的针灸流派。在学术特质上,旴江针灸医家立足经典,不断创新,其针刺补泻、辨证选穴的针刺学术思想和治病求本、创新施灸等灸法学术思想,对当代针灸临床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肉极”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肉极”作为病证名,其相关理论曾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文献对此论述较少,有关“肉极”的临证经验亦不为医家所重视。“肉极”的概念萌芽于春秋战国,其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删繁方》。关于该病的症状,最初主要指肢体软弱无力,此后逐渐扩展为:①消瘦或者肌肉萎缩;②乏力;③皮肤色泽改变,干黑或者枯槁;④皮肤感觉异常;⑤脾胃消化吸收机能较差。病因亦从外感转变为内伤,再转变为母气不足。随着对疾病认识的转变,治疗方法也随之变化。古医籍中有关肉极的辨证施治或对当前临床诊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辨状论质”理论溯源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梳理“辨状论质”理论从先秦至今的历史发展源流。对“辨状论质”理论内涵进行阐析,提出该理论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实用性、便捷性和普及性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有实践应用与哲学思维方面的局限,应当从理论与实践多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与应用,使其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心烦名词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心烦"作为中医症状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各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相关内容,推使其理论传承有序,日臻完善.文章通过查阅古籍中"心烦"的相关内容,并加以甄别筛选,依据历史梳理其起源及演进,并归纳其作为医学名词的含义,一是病位而言,注重位置在心脑,包含心理和精神状态;二是症状而言,指心中烦乱、不安的临床表现,既可以为主症也可是伴随症状;三是其病因多样,临床需审证求因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牛黄-人参药对发展源流与配伍特征探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自《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出"牛黄,人参为使"以来,历代医家对牛黄-人参配伍多有应用与发挥,内外妇儿各科均能找到应用痕迹.但关于牛黄-人参药对的发展源流及配伍特征尚待梳理与明确.通过对历代医籍相关记载的梳理,分析和总结牛黄-人参药对的历史沿革、配伍特征和临床应用,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价值和现代开发提供文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人参去芦与参芦涌吐探原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人参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其根茎为参芦.早期本草文献中人参、参芦不分,在后世发展过程中,参芦渐渐独立成药.南朝以前医药典籍中未见参芦二字,南朝首次出现人参去芦炮制方法的记载.后世医家逐渐形成了参芦涌吐、耗气的认识.然近现代大量研究表明参芦并无涌吐之功、耗气之弊,反而具有与人参类似的补益作用.参芦功效解读的演变过程,与法象思维的影响密不可分,也与文本错讹有关.因此当代临床实践中,应仔细考察文本源流,以正确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耳医学——从临证疗法到医学体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耳穴疗法是针灸学的分支,起源于我国,于20世纪体系化于欧洲,现代研究与发展由我国引领.本文综合中医学、历史学、文献学、训诂学等多学科方法,全面溯源与梳理耳穴乃至耳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溯源中,勾勒出《黄帝内经》中相关记载所反映的耳医学体系雏形,考察基于《黄帝内经》框架的古代耳医学知识,回顾耳穴的系统形成与理论构建,梳理耳穴标准制订工作历程,以"耳脑互联""脑病耳治"为例,呈现多学科交叉下的耳医学研究与发展.进一步揭示时代背景下耳部疗法向耳医学飞跃的历史依据,在传承精华基础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耳医学的后续发展锚定历史方位,希望能够对中华乃至世界非药物疗法融入健康中国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事业有所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小儿推拿手法揉脐的发展源流及止泻机理探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通过梳理有关小儿推拿手法揉脐的历史文献,总结小儿推拿手法揉脐在操作方法、功效及适应证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同时从经脉络属、局部解剖、全息理论、施术方法等方面总结揉脐的止泻作用机理及小儿推拿手法揉脐的现代临床应用,为小儿推拿手法揉脐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药相使配伍理论的源流发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中药配伍应用历史悠久,是早期对于药物应用的一大飞跃性认识,也是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与优势所在,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浑然一体."相使"是中药七情配伍理论中的一种,用两味或多味药组合应用以增强某种疗效,是复方用药最常见的组合形式.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从历史发生学角度对中药相使配伍关系进行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概述,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