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患者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得以控制,病死率显著降低,然仍有部分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恢复不佳,这部分患者被称为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者(INR)。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非艾滋病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均显著增高。然而目前尚无对INR的统一定义,缺乏早期预警指标、药物治疗及临床干预措施,亟待进一步规范INR的临床管理。因此,本研究讨论了INR诊断和治疗中面临的多个临床问题,包括其定义、发病机制、预后、临床监测、临床诊疗和管理等,并根据证据质量进行分级推荐,形成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超广角眼底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的超广角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确诊为AIDS合并CMVR的86例患者1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0例(93.0% ),女性6例(7.0% );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6.86±8.82)岁。单眼发病48例(55.8% ),双眼发病38例(44.2% )。所有患眼均行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欧堡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根据CMVR在超广角眼底像中的特征表现分为经典型、颗粒型、霜样树枝状血管炎和视神经视网膜炎。观察分析患眼眼底分型情况。按眼底像中涡静脉位置将病变按后极部或周边部记录。病灶范围划分为≤1个象限,>1个象限且≤2个象限(1~2个象限),>2个象限且≤3个象限(2~3个象限),>3个象限且≤4个象限(3~4个象限)。分别以黄斑上下血管弓或盘沿为界,分别记录黄斑区或视盘是否被累及。同时记录玻璃体是否有明显混浊。不同分型组患者之间CD4 +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血CMV-DNA载量比较采用 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结果:124只眼中,CMVR分型为经典型35只眼(28.2% )、颗粒型68只眼(54.8% )、霜样树枝状血管炎3只眼(2.4% )、视神经视网膜炎18只眼(14.5% )。病灶同时累及后极部和周边部83只眼(66.9% ),局限在后极部22只眼(17.7% ),局限在周边部19只眼(15.3% );病灶范围≤1个象限76只眼(61.3% ),1~2个象限23只眼(18.5% ),2~3个象限7只眼(5.6%),3~4个象限18只眼(14.5% )。54只眼(43.5%)病灶累及黄斑区;52只眼(41.9%)病灶累及视盘;33只眼(26.6%)可见明显玻璃体炎性混浊。86例患者中,82例患者平均CD4 +T淋巴细胞数为1~168个/μl,平均为(33.60±40.02)个/μl;其余4例患者(4.7%)不详。不同分型组患者之间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血CMV-DNA载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863、0.926 , P=0.462、0.431 )。 结论:AIDS合并CMVR的超广角眼底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可表现为经典型、颗粒型、霜样树枝状血管炎和视神经视网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内液病原微生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内液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的AIDS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3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8.51±11.17 )岁。全葡萄膜炎20例,后葡萄膜炎10例,感染性眼内炎1例。同期血清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4 +TC)0~239个/μl。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采集的眼内液进行检测。31份标本中,房水、玻璃体液分别为27、4份。 结果:31份标本中,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18份(58.1%,18/3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5份(16.1%,5/31);Epstein-Barr病毒(EBV)9份(29.0%,9/31 );人类β疱疹病毒6型(HHV6)3份(9.7%,3/31 ),人乳头状软疣病毒(HPV )、人多瘤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各1份(3.2%,1/31 ),均与其他微生物共存;细环病毒8份(25.8%,8/31 );梅毒螺旋体5份(16.1%,5/31 );刚地弓形虫和哈蒙哈蒙球虫1份(3.2%,1/31);Synitelium Polycarpum 1份(3.2%,1/31 );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真菌、微杆菌共存1份(3.2%,1/31)。CMV 18份标本中,基因序列数>10 5 9份(50.0%),10 4~10 5 5份(27.7%)。VZV 5份标本中,基因序列数>10 4 4份(80.0% )。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真菌、微杆菌共存的1份标本,基因序列数均<100。所有标本中读取到的HHV6、HPV、人多瘤病毒、庚型炎病毒、细环病毒基因序列数均较低。31份标本中,检测到病原微生物≥2种15份(48.4% )。 结论:CMV、VZV是血清CD4 +TC <100个/μl AIDS患者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梅毒螺旋体、刚地弓形虫或其他原虫、结核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葡萄膜炎更常见于血清CD4 +TC>100个/μl的AIDS患者。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的AIDS患者眼内液中可检测到2种或以上微生物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眼底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的眼底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4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22例41只眼纳入研究。因眼部症状来眼科就诊后发现AIDS者7例14只眼(FVO组),已知患有AIDS后发生眼底病变者15例27只眼(FVNO组)。所有患者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晰者21例39只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5例行FFA检查;5例行OCT和眼部B型超声检查。将CMVR分为暴发型及懒惰型。除2例4只眼外,其余20例37只眼均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41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入更昔洛韦治疗12只眼;因视网膜脱离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10只眼;因广泛视网膜脱离,患者放弃手术治疗7只眼;未接受任何眼科治疗12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3±39)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暴发型、懒惰型CMVR的发生率及各自眼底特征。两组患者初诊及末次随访时的视力差异以及CD4 +T细胞计数比较采用 t检验;两组患者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以及病灶波及范围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暴发型CMVR表现为沿大血管分布的浓密的黄白色坏死灶伴出血以及伴或不伴卫星灶;懒惰型CMVR表现为稀疏的黄白色颗粒状外观病灶伴少许出血。伴随体征包括霜样树枝样血管鞘、视网膜动脉闭塞及视盘水肿等。FVO组7例14只眼均为暴发型。其中,伴视网膜动脉闭塞2例2只眼;伴视盘水肿1例2只眼,为双眼发病者。FVNO组15例27只眼中,暴发型13例21只眼,懒惰型4例6只眼。暴发型患者中,伴霜样树枝样血管鞘4例6只眼,伴视网膜动脉闭塞10例12只眼,伴视盘水肿4例4只眼。FVO组与FVNO组初诊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34 , P=0.133 );末次随访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0, P=0.001 );初诊时CD4 +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02, P=0.378)。FVO组病灶累及黄斑和病灶范围波及3~ 4个象限的患眼数高于FN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7.552、7.865, P=0.006、0.005 )。 结论:AIDS合并CMVR首诊眼科者较非首诊眼科者眼底浓密的坏死病灶累及黄斑更多,病灶范围更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程序性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治疗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在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可行性、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使用PD-1单克隆抗体的艾滋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CD4 +T细胞计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载量。PD-1单克隆抗体持续用药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每12周评估1次疗效。在治疗后每周检测1次HIV载量,连续4次,随后每4周1次,连续2次,其后每12周1次动态监测。 结果:共1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3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宫颈癌和肝细胞癌各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肛门癌各1例。治疗前4例患者CD4 +T细胞计数为100~200/μL,2例CD4 +T细胞计数<100/μL。所有患者均至少完成3个周期PD-1单克隆抗体治疗,HIV载量均<20拷贝/mL。3例患者完全缓解,3例患者部分缓解。7例患者发生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3例发生大出血,1例发生听力障碍。 结论:PD-1抑制剂对HIV载量持续抑制无不良影响,且对肿瘤控制可发挥有效作用,可用于艾滋病合并肿瘤患者的治疗。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故需多学科合作以降低合并症出现风险及处理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玻璃体腔注射小剂量更昔洛韦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小剂量更昔洛韦玻璃体腔注射(IVTG)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南宁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专科就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15例28只眼纳入研究。28只眼中,BCVA手动~数指者6只眼(21.4%);0.02~ 0.1者15只眼(53.6%);>0.1者7只眼(25.0%)。所有患眼均给予IVTG 0.1 ml(含更昔洛韦0.4 mg)治疗,诱导期2次/周,共4次;维持期1次/周,直至病灶完全消退或瘢痕化。平均IVTG次数为(7.1±1.7)次。无更昔洛韦全身使用禁忌症且住院患者给予全身静脉注射更昔洛韦(IVG)5.0 mg/ (kg·d),共2周。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IVTG组、IVTG+IVG组,分别为5例8只眼和10例20只眼。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观察BCVA、病灶稳定或消退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28只眼前房及玻璃体炎症均明显减轻或消失;视网膜病灶稳定或消退20只眼(71.4%)。BCVA提高者24只眼,稳定者4只眼。BCVA≤数指者2只眼(7.1%),0.02~ 0.1者7只眼(25.0%),>0.1者19只眼(67.9%);与治疗前比较,BCVA≤数指、0.02~ 0.1者百分率降低,BCVA> 0.1者百分率提高。IVTG+IVG组、IVTG组患眼病灶稳定或消退时间分别为(83.2±25.2)、(85.3±24.4)d;病灶消退或稳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17, P=0.87)。两组患眼病灶稳定或消退者分别为15 (75.0%)、5 (62.5%)只眼;病灶消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2, P=0.51 )。随访期间所有患眼CMVR无复发,单眼患者对侧眼未出现CMVR;未出现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与治疗方式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结论:小剂量IVTG治疗AIDS合并CMVR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河南省HIV/AIDS患者低病毒血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通过分析河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低病毒血症(LLV)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LLV的预防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河南省抗病毒治疗(ART)数据库,选取现住址为河南省、2003-2022年接受ART、年龄≥18岁、ART时长≥6个月、有至少1次病毒载量(VL)结果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ART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LV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水平、不同频次LLV的发生情况及病毒抑制失败(VF)发生的风险.结果 共纳入44 528例研究对象,病毒持续抑制(VL<50拷贝/mL)组患者31 143例,LLV组患者13 385例,LLV的发生率为30.06%(13 385/44 528).按VL值划分,低(50~199拷贝/mL)、中(200~399拷贝/mL)、高(400~999拷贝/mL)3个水平LLV的发生率分别为15.05%、6.35%和8.66%;按LLV发生频次,只发生1次或间隔发生多次LLV(iLLV)、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LLV(pLLV)的发生率分别为23.48%和6.58%.低、中、高3个水平LLV病毒抑制失败的发生率分别为13.70%(918/6 702)、22.14%(626/2 828)和 30.48%(1 175/3 855),iLLV 和 pLLV 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发生率分别为 18.01%(1 883/10 453)和 28.51%(836/2 932),且不同水平、不同频次VF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T治疗年限、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基线时出现疾病症状、基线时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种类、确诊HIV到开始治疗时间、初始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变化是发生LLV的影响因素.结论 河南省HIV/AIDS患者LLV发生的风险较高,且会增加VF发生的风险,应尽早开展ART,提高患者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温针灸治疗艾滋病相关腹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2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造成免疫力低下,常易并发感染多种疾病.腹泻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危害着其生命健康.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AIDS腹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针刺、艾灸,特别是温针灸,兼具艾灸的温补作用与针刺的机械作用,配伍适当的穴位,可起到益气健脾、补肾助阳、温阳散寒、固涩止泻、通调经络、统调五脏气血阴阳、改善机体功能的作用.现针对温针灸治疗AIDS腹泻常见的脾胃虚弱证和脾肾阳虚证,进行病因病机的初步分析,可为日后温针灸治疗AIDS 腹泻提供灵活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48例HIV/AIDS患者合并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方法 对2012年1月-2018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48例HIV/AIDS合并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HIV/AIDS合并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其中男35例(72.92%),女13例(27.08%),平均年龄(39.81±10.54)岁;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共32例(66.67%).在ART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IRIS).脑脊液平均压力(146.76±102.52)cmH2O(剔除2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及6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HIV RNA检测仅23例,其中HIV RNA阳性19例(82.60%),平均值(3.41±1.16)lgcopies/mL.48例患者CD4细胞计数为 12.5个/μL(IQR:6.0~47.5个/μL),<50个/μL;血清CMV DNA 阳性仅35例(72.92%),阴性 13例(27.08%),血清CMV DNA平均值(3.68±0.81)lg copies/mL,低于脑脊液CMV DNA平均值(4.42±1.39)lg copies/mL.随访至出院后6个月,好转25例(52.08%),死亡18例(37.35%),失访5例(10.42%).结论 HIV/AIDS合并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多发生于CD4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体征多样,脑脊液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往往并有CMV血症,即使血CMV DNA阴性也不能排除.临床并发症多,治疗效果不理想,死亡率高,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450例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0例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特征等相关资料并评价其预后.结果 (1)450例HIV/AIDS合并肾损伤中急性肾损伤90例(20.0%),慢性肾病360例(80.0%);死亡53例,病死率11.8%.(2)肾脏病患者肾功能分级升高,HIV-1核酸检测(HIV-1 RNA)载量、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胆固醇血清胱抑素C(Cys C)、糖类抗原125(CA-125)指标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清蛋白定量下降.(3)再次入院率34.2%,终末期肾病12.4%,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7.1%,住院病死率10.4%.结论 HIV/AIDS合并肾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有机会性感染及各种并发症,以慢性肾损伤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