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体系在布病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布病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布病脊柱炎患者44例,均行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32~65岁,发病时间3~7个月。病变位于胸腰段2例、腰椎32例、腰骶段10例。观察指标:(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2)比较术前与术后3、6、9、12个月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等炎性指标和腰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3)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体质量指数(BMI);(4)影像学评估脊柱稳定性、炎性控制、脊髓神经受压、植骨融合、邻椎退变情况。结果:本组44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个体化药物治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均无损害,术后3~9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其中28例为病椎置钉患者,术后18~26个月取出脊柱内固定物并行组织学检查,未见炎性表现。(1)患者手术时间70~120(80±10)min,出血量200~400(250±20)mL。(2)患者ESR、CRP、VAS及ODI评分术前为(55.42±11.42)mm/1 h、(55.40±17.56)mg/L、(6.56±1.33)分、68.84%±4.55%,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7.58、92.54、54.28、165.48, P值均<0.001)。术前RBPT阳性44例,术后3、6、9个月分别为6、1、0例。(3)末次随访,术前16例神经功能损害均得到改善,ASIA分级由C级6例、D级10例,改善为D级1例、E级15例;患者BMI由术前(16.8±0.2)kg/m 2改善为(23.5±1.8)kg/m 2,营养状态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 P=0.031)。(4)随访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钉在病椎固定及正常椎体上固定的把持力好,无松动、断裂、脱钉情况,脊柱稳定,椎间植骨颗粒无吸收、无脱落,植骨融合时间3~9个月;MRI显示原病变椎体无炎性表现,骨破坏病灶修复,椎旁及椎管内脓肿、炎性肉芽组织或坏死椎间盘清除彻底,脊髓或马尾、神经根无受压,脊柱稳定。末次随访未发现邻椎退变现象。 结论:有限病灶清除术具有创伤较小、出血量少、清除重点病灶的优势;个体化用药具有合理选用敏感药物、剂量精准,符合药代动力学的优势。一期后路有限病灶清除内固定联合个体化药物治疗应用于布病脊柱炎安全可行,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严重程度与其焦虑抑郁及营养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其焦虑抑郁及营养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广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0例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将68例18.5 kg/m2≤BMI<24.0 kg/m2的GERD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BMI≥28 kg/m2的GERD患者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食管动力学指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微型营养评估(MNA)评分,采用Pearson法分别分析肥胖合并GER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其焦虑抑郁和营养状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Gerd 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2.32±1.49比9.27±1.58,P<0.05),且中、重度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食管括约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1.83±0.28)kPa比(3.42±0.34)kPa,P<0.05];观察组的立位反流时间[(4.52±1.36)%]、卧位反流时间比[(4.83±1.27)%]和总反流时间[(3.49±1.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AMA评分(19.37±0.36)和HAMD评分(17.73±0.8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中营养正常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9.23%比51.47%,P<0.05),而潜在营养不良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7.69%比27.94%),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观察组患者的DeMeester积分与HAMA评分、HAMD评分呈正相关(r=0.707 9、0.814 8,均P<0.000 1),与MNA评分呈负相关(r=-0.887 1,P<0.000 1)。结论:与体重处于正常范围的GERD患者相比,肥胖GERD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食管功能和营养吸收能力显著下降,焦虑抑郁情绪更加明显,且其病情严重程度与焦虑抑郁程度和营养状态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五种典型藻类对C,N,P吸收动力学分析及种间竞争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获得五种典型藻类(甲藻属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赤潮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以及绿藻属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和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tsingtaoensis))对C,N,P营养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并利用经典藻类种间竞争模型,构建一个藻类混合共存的生态平衡体系,揭示藻类种间竞争规律,为赤潮爆发机制和预测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方法:监测批次培养过程中藻体的生长规律以及培养基中C,N,P营养的消耗,计算出藻类营养吸收动力学参数,将参数代入Huisman-Weissing竞争模型,模拟藻类种间竞争.结果:(1)在单独培养条件下,杜氏藻具有最高的比生长率(0.834 d-1)和最大细胞浓度(3.4× 106 cells/mL),锥状斯氏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比生长率μ和最大细胞浓度与其它三种藻相比均明显偏低,p<0.01;(2)随着环境总碳浓度从5mM提高到20 mM,五种藻的比生长率和最大细胞浓度均显著上升,其中杜氏藻和青岛大扁藻对C浓度改变的响应更加敏感;(3)杜氏藻和中肋骨条藻理论最大比生长率(μmax)明显高于其它三种藻类,锥状斯氏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对C,N,P营养盐的需求量相比于其它三种藻明显偏高,p<0.01;(4)藻类共生平衡系统中,N营养添加有利于杜氏藻和中肋骨条藻发挥更好的种间竞争优势,P营养添加有利于微小亚历山大藻和锥状斯氏藻发挥种间竞争优势;结论:不同环境条件下,五种藻类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和营养吸收半饱和常数Ks直接影响它们的种间竞争能力,基于藻类动力学参数的种间竞争模型为赤潮爆发机制和预测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浆置换联合CRRT在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成功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收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1例,按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进行常规呼吸循环支持、抗病毒、抗感染、抗全身炎症、镇静镇痛、重症护理、液体管理、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并在确诊为重症病例后给予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动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等感染指标变化,以及B型尿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GPT)、血清肌酐(Cr)等心、肝、肾功能变化;通过PiCCO实时监测心指数(C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变化;动态复查床旁胸片比较治疗前后肺部渗出的吸收情况.结果 患者入院后前6d共进行血浆置换8次,血浆共计16 000 mL,间断行CRRT治疗4次,共计36 h.经治疗后,患者PCT、IL-6逐渐降低,BNP、cTnI、CK、CK-MB、GPT及Cr水平逐渐降低,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氧合指数明显改善,肺部渗出逐渐吸收,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早期给予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因子风暴,维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使患者得以成功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外治法联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中医外治法联合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6例HIC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8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于出血基本停止、血肿区域无扩大后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穴位按摩外治,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治疗4周后颅脑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颅脑血流动力学、颅内压(I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tau蛋白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2组临床结局.结果 2组治疗2周、治疗4周后颅内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数(RI)、ICP及血清IL-1β、tau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Vm)和血清BDNF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GOS评分、Barthel指数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中医外治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显著促进HICH患者颅内血肿吸收,改善颅脑血流动力学,降低颅内压,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脑神经保护效应,机制可能与调控IL-1β、BDNF、tau蛋白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线粒体功能及其与急性肾损伤和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肾脏的线粒体数量和耗氧量仅次于心脏,因为其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血流动力学、电解质和水平衡、营养物质再吸收和激素分泌等功能.线粒体稳态指在线粒体生物合成、分裂、融合及线粒体自噬之间取得平衡,对维持线粒体功能至关重要,这些过程有多种蛋白和信号通路参与.而线粒体稳态失衡会导致ATP产量减少,细胞功能和结构改变.持续性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肾脏疾病,如急性肾损伤和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和进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调节线粒体稳态,保持良好的线粒体功能是治疗部分肾脏疾病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喀斯特地区野生枇杷种质对铵态氮的吸收及利用效率差异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22个野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种质的实生幼苗为材料,采用土培和营养液培养方法,对不同铵态氮水平下各材料的株高、植株干重、氮含量、铵态氮吸收量及吸收效率、氮效率以及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Imax)、表观米氏常数(Km)和NH+4流入根系的速率(α)进行测定,分析以上指标在种质间的差异及其相互作用和相关性,并划分不同野生枇杷种质的氮效率类型.结果表明:(1)实生幼苗的干重、铵态氮吸收量及氮效率在种质间和铵态氮水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2个野生枇杷种质植株干重、氮含量、铵态氮吸收量、铵态氮吸收效率、氮效率变异系数(CV)在高氮和低氮水平下分别为21.09%和16.87%、17.06%和20.00%、36.67%和40.21%、36.71%和40.24%、21.05%和19.21%;不同野生枇杷种质对NH+4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Imax、Km、α值的CV在高氮和低氮水平下分别达到44.64%和60.00%、73.53%和81.48%、89.58%和109.18%.(2)上述所有指标在种质间和铵态氮水平间的差异及其交互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2个野生枇杷种质实生苗的干重、氮含量、铵态氮吸收量及吸收效率、氮效率、N H+4的I max和α值之间都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Km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在高氮和低氮水平下,铵态氮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1.805和1.523),铵态氮的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直接贡献均大于氮含量和铵态氮吸收量.(3)22个野生枇杷种质可划分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4种氮效率类型,分别包括7个、4个、2个和9个种质.研究发现,贵州喀斯特地区野生枇杷种质对铵态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实生苗的干重、铵态氮吸收量、铵态氮吸收效率和氮效率均可作为枇杷氮高效种质评价和筛选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肠道微生态紊乱在HBV感染相关肝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肠道微生态被认为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虚拟器官,具有促进营养吸收、抵抗致病菌定植、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肠道微生态紊乱参与了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最主要病因,在三者慢性、连续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机体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免疫功能的调节,肠道微生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肠-肝轴作为联系肠道和肝脏的中间纽带,在HBV感染相关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紊乱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其最新发病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叶藻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营养盐是影响海草生长的关键因子,目前有关海草不同组织对不同形式氮和磷的吸收特征尚不明确.该研究通过利用海草地上和地下组织分隔培养装置,设置不同的氨态氮、硝态氮和磷酸盐浓度,探究了大叶藻(Zostera marina)植株及其地上和地下组织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1)大叶藻对氮磷的吸收符合饱和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速率和水体氮磷浓度可用米式方程描述;(2)大叶藻植株对NH4+-N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52 μmol·g-1·h-1)显著高于其对NO3--N的Vmax(39 μmol?g-1?h-1);(3)大叶藻地上组织和地下组织均可吸收氮磷,但地上组织对氨态氮、硝态氮、磷酸盐的Vmax分别为43.1、30.5和15.6μmol·g-1·h-1,为地下组织的2.6、1.2和6倍.结果表明,大叶藻对氨态氮的吸收能力高于硝态氮,且对氮磷的吸收可能主要依赖地上组织(叶片).结果为查明大叶藻对氮磷的吸收利用机制及评估大叶藻的海洋生态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的实验室监测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NOACs)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这些药物代谢过程稳定,不易受环境因素干扰,药效可预期,因此不需常规监测.在某些特定情况时,如高龄、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营养状况不佳或胃肠道吸收不良、肥胖或体重过轻、联合用药、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紧急手术或溶栓治疗前停药不充分等,可能影响NOACs的药代动力学或出现药效学异常,因此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NOACs的主要试验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稀释凝血酶时间(dTT)、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蝰蛇毒凝血时间(ECT)和稀释的蝰蛇毒时间(dRV?VT)等.该文综述并评价NOACs实验室监测的临床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