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对口服抗凝药的顾虑: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对口服抗凝药(OAC)可能存在的顾虑,探究针对OAC进行科学宣教时需要强化教育的靶点。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抗凝门诊接受OAC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OAC的顾虑程度。问卷包含10个问题,患者针对每个问题给出不同的分值代表不同的顾虑程度。0~10分表示顾虑程度从无到非常严重,其中0~3分被认为有轻度顾虑,4~7分被认为有中度顾虑,8~10分被认为有重度顾虑。结果:研究共纳入115例患者,其中男71例(61.7%,71/115),年龄(65.9±12.5)岁,CHA 2DS 2-VASc积分为(2.87±1.80)分。服用华法林56例(48.7%,56/115)、利伐沙班36例(31.3%,36/115)、达比加群酯23例(20.0%,23/115)。根据患者的医保性质将入组患者分为城市组( n=89)和农村组( n=26),两组患者OAC使用的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28)。相比城市组,农村组患者更担心服用OAC后出血风险[(4.1±3.6)分对(6.9±3.0)分, P=0.003]以及OAC过量后无拮抗剂的问题[(3.6±3.8)分对(5.8±3.7)分, P=0.039];而在药物费用方面,农村和城市两组间顾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49)。两组人群在OAC与其他药物(66.1%,76/115)或食物(42.6%,49/115)的相互作用问题上轻度顾虑比例更多,而在OAC对肝肾损害方面重度顾虑占比更高(36.5%,42/115)。 结论:目前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在经济方面的顾虑较低,但对OAC仍缺乏正确的认知,总体患者对肝肾损害方面顾虑较重,而农村患者更担心服用OAC后出血风险,需进一步加强科学宣教以及院外监督以提高抗凝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构建的无创诊断模型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血清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联合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建立诊断模型,明确其诊断NAFLD的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经腹部B超及肝脏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确诊的210例NAFLD患者,同时收集170名健康对照人群。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外周血细胞计数及生化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HO-1与GRP78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多因素分析筛选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Nomogram图进行可视化输出,并构建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诊断NAFLD的效能。计量资料数据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检测组间数据差异;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或Pearson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FLD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GTT)、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O-1、GRP78水平均显著升高( 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T、TG、LDL-C、血清HO-1、GRP78为NAFL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以HO-1(H)、GRP78(G)联合AST(A)、TG(T)和LDL-C(L)建立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HGATL,公式为 P ?=?-21.469+3.621×HO-1+0.116×GRP78+0.674×AST+6.250×TG+4.122×LDL-C。结果证实HGATL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8,最佳截断值为81.69,灵敏度为87.06%,特异度为92.82%, P ?0.05,诊断效能显著高于单一指标。校准曲线及DCA均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结论:HGATL模型可作为NAFLD无创诊断新模型,在NAFLD的诊断中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应用中探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芪白平肺胶囊调控特发性肺纤维化相关免疫细胞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肺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数据,联合芪白平肺胶囊的网络药理学,探索IPF患者中与芪白平肺胶囊调控相关的免疫细胞、靶基因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IPF患者(IPF组)和正常者(对照组)的scRNA-seq数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2组中各选取20个样本用于分析IPF的免疫细胞群及其比例变化。对各免疫细胞群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将 P<0.05和|logFC|>0.6的基因鉴定为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探索参与IPF疾病进程的潜在分子功能及机制。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芪白平肺胶囊主要活性成分和靶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将芪白平肺胶囊靶基因映射到IPF免疫细胞差异基因,构建"活性成分-靶基因-免疫细胞"网络。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探索芪白平肺胶囊用于治疗IPF患者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活性成分-靶基因-免疫细胞"网络中靶基因进行蛋白质互作分析并寻找关键靶基因。 结果:在IPF组和对照组的肺组织中共发现B细胞、T细胞和先天淋巴细胞等18个免疫细胞群。与对照组比较,IPF组中经典2型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8个免疫细胞群共包含534个差异基因,参与了淋巴细胞的活化、抗原的加工和呈递、白细胞的迁移和趋化作用等免疫相关生物过程。芪白平肺胶囊包含18个有效活性成分和239个靶基因,其中联苯双酯、槲皮素、毛异黄酮等9个活性成分靶向IPF中除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外的17个免疫细胞群与IL-1B、VEGFA、FOS等42个差异基因。这些靶向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活性氧或氧化应激相关通路与多个免疫信号通路,包括IL-17、MAPK、TNF通路等。 结论:芪白平肺胶囊可能靶向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活性氧或氧化应激相关通路与IL-17、MAPK、TNF等免疫信号通路,调控IPF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口服克拉霉素可改善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是基于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结果,而不是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近期希腊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明确在此类人群中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能否改善早期临床反应(CAP的新监管终点),并探讨了调节宿主炎症反应对这一结果的可能贡献。ACCESS试验是一项3期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希腊公立医院的18个内科部门招募了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2分、降钙素原(PCT)≥0.25 μg/L的CAP成人住院患者。患者通过计算机生成的区组被随机分配(1∶1)至标准治疗药物(包括静脉注射第三代头孢菌素或静脉注射β-内酰胺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加口服安慰剂组或口服克拉霉素组(每次500 mg,每日2次),连续7 d。主要复合终点为患者在72 h后(即治疗第4天)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早期临床反应指标呼吸道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下降50%或以上;②早期炎症反应指标SOFA评分下降至少30%,或PCT动力学良好(定义为比基线下降≥80%,或PCT<0.25 μg/L),或两者兼有。随机分配并接受分配治疗的参与者被纳入主要分析人群。结果显示:278例患者于2021年1月25日至2023年4月11日入组,被随机分配接受标准疗法+克拉霉素组(139例)或标准疗法+安慰剂组(139例)。在主要终点分析中,克拉霉素组有134例患者(5例撤回同意),安慰剂组有133例患者(6例撤回同意)。克拉霉素组有91例患者(68%)达到了主要终点,安慰剂组有51例患者(38%)达到了主要终点〔两组差异为29.6%,95%可信区间(95% CI)为17.7~40.3;优势比( OR)=3.40,95% CI为2.06~5.63, P<0.000?1〕。克拉霉素组58例(43%)患者和安慰剂组70例(53%)患者在治疗中突发严重不良事件〔TEAE;差异为9.4%(95% CI为-2.6~20.9); OR=1.46,95% CI为0.89~2.35, P=0.14〕;经判定,所有严重TEAE均与治疗分配无关。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可改善CAP患者早期临床反应,减轻炎症负担,其获益机制与免疫反应变化有关,表明治疗CAP住院患者时,在β-内酰胺类药物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对于实现早期临床应答和尽早减轻炎症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加曲班对缺血性卒中伴房颤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及CD147、Galectin-3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阿加曲班对缺血性卒中伴房颤老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即CD147)、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诊的240例缺血性卒中伴房颤老年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以静脉泵输注生理盐水+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观察组则静脉泵输注阿加曲班+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CD147和Galectin-3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上升(均 P<0.05),NIHSS评分降低(均 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arthel指数更高( P<0.05),NIHSS评分更低(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cy、内皮素1以及一氧化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内皮素1水平降低(均 P<0.05),一氧化氮水平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Hcy、内皮素1以及一氧化氮水平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APTT均延长(均 P<0.05),且观察组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D147、Galectin-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147、Galectin-3水平均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CD147、Galectin-3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阿加曲班可以明显延长脑卒中伴房颤老年患者的凝血时间,具有良好凝血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并且阿加曲班不仅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神经功能,还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体内CD147和Galectin-3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不良事件(AE)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数据库(截至2020年10月31日),收集报道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国籍,性别,年龄,体重,达比加群酯应用情况,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情况,AE的发生、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病例报告类文献77篇,涉及来自20个国家的101例患者,男性64例(63.4%),女性37例(36.6%);年龄56~94岁;体重38~193 kg;用药原因87例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12例为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或预防可能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2例未描述;88例有合并疾病/既往史的描述,包括高血压病、肾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等;67例有合并用药的描述,其中35例同时使用了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氯吡格雷、P-糖蛋白抑制剂等),其他合并用药包括降压药、降糖药等。严重AE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 min~5年,33例为患者开始服药1个月内。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中出血81例(包括胃肠道出血、脑出血和凝血障碍等),肾损伤/肾衰竭11例,食管溃疡4例,肝损伤2例,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剧烈咳嗽并呼吸困难各1例。发生AE后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停药,停药未好转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无效者行血液透析。29例患者死亡,均为发生出血事件者。101例患者中43例存在达比加群酯用药错误,其中33例剂量过大,6例存在用药禁忌证,4例给药方式错误。结论:达比加群酯相关严重AE以出血最为常见,用药后2 min~5年均可发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用药错误是导致达比加群酯严重AE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用该药应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两联抗栓方案(DAT)与三联抗栓方案(TAT)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比较基于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的抗栓方案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Cochran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有关NOACs与华法林比较治疗房颤合并急性ACS患者PCI术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3软件对患者全因死亡率、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大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包括10 969例患者。DAT组与TAT组比较:DAT组患者的ISTH大出血( OR=0.65,95% CI 0.55~0.77, P<0.001),CRNMB( RR=0.69,95% CI 0.63~0.76, P<0.001)发生率低于TAT组。两组间全因死亡率、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T组心肌梗死( OR=1.24,95% CI 1.00~1.54, P=0.05)及支架内血栓( OR=1.49,95% CI 0.98~2.25, P=0.06)发生率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系DAT组达比加群酯110 mg、TAT组利伐沙班2.5 mg造成的偏倚,剔除后荟萃分析DAT组心肌梗死( OR=1.16,95% CI 0.91~1.48, P=0.23)及支架内血栓( OR=1.45,95% CI 0.89~2.38, P=0.14)发生率的升高趋势消失。基于NOACs与基于华法林的抗栓方案的比较:NOACs组的ISTH大出血( OR=1.63,95% CI 0.54~0.75, P<0.001),CRNMB( OR=0.70,95% CI 0.63~0.78, P<0.001)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两组脑卒中、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DAT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TAT组,基于NOACs的抗栓方案出血发生率低于基于华法林抗栓方案,而缺血事件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合并ACS患者PCI术后最佳的抗栓方案可能是一种P2Y12抑制剂联合一种全剂量的NOAC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比加群酯对老年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因预防或治疗血栓使用达比加群酯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服用达比加群不同剂量时凝血指标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入选服用达比加群酯的患者142例,年龄(79.0±7.5)岁。其中,心房颤动(房颤)128例,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14例。服用达比加群酯后,所有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谷值均较用药前增加( P<0.001)。服用110 mg,1次/d的患者,用药前APTT(32.4±3.0)s,用药后谷值(41.4±5.4)s,峰值(53.9±9.8)s;服用110 mg,2次/d者,用药前APTT(31.0±3.1)s,用药后谷值(42.4±5.5)s,峰值(48.7±7.3)s。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d的患者年龄更大( P<0.001),女性比例更高( P<0.001)、体重( P=0.001)及体质指数(BMI)更低( P=0.018)、肌酐清除率更低( P<0.001),APTT基础值( P=0.008)及峰值( P=0.002)更高,APTT谷值与220 mg/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用药前APTT( β=0.885, P<0.001)、肌酐清除率( β=-0.121, P<0.001)、达比加群酯剂量( β=0.037, P<0.001)、合用胺碘酮( β=3.784, P=0.022)均与APTT谷值相关。 结论:达比加群酯抗凝疗效存在个体差异,用药前APTT高、达比加群酯剂量大、肌酐清除率低以及合用胺碘酮均使APTT谷值更高。部分女性、高龄、低体重及肾功能下降的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110 mg/d,APTT谷值与220 mg/d相似,而峰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比加群酯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CVT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6个月时的功能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次要转归指标包括受累静脉窦再通率以及出血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52例CVT患者,其中达比加群酯组34例,华法林组118例。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功能转归良好率(94.1%对93.2%; χ2=0.043, P=0.836)以及受累静脉窦再通率(94.1%对93.2%; χ2=0.043, P=0.836)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比加群酯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8.8%对27.1%; χ2=4.985, P=0.026),两组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对16.1%; χ2=0.618, P=0.432),但达比加群酯组严重出血发生率有显著低于华法林组的趋势(0%对11.0%;Fisher精确检验 P=0.074)。达比加群酯组无死亡病例,华法林组死亡2例,其中1例妊娠期女性患者在治疗4个月时死于CVT复发,1例男性患者在治疗2个月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1.7%;Fisher精确检验 P=1.000)。 结论:达比加群酯治疗CVT的有效性不逊于华法林,且出血并发症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房颤动患者服用抗凝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期间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抗凝门诊就诊的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的房颤患者。收集以下信息:消化道大出血时服用的OAC名称、剂量及用法;如为华法林,出血当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水平;出血当时的肝肾功能情况;出血前有无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诱因;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结果。本研究采取血栓和止血国际协会(ISTH)对大出血的定义,符合以下任意1条即为大出血:①血红蛋白下降>2 g/dL;②输注全血或浓缩红细胞成分血≥2个单位;③关键部位出血;④死亡。结果:房颤抗凝门诊共接诊410例房颤患者,11例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其中8例为第1次抗凝门诊前服用OAC期间发生,另3例在抗凝门诊后服用OAC期间发生。11例患者年龄(70.4±5.9)岁,CHA 2DS 2-VASc积分平均(2.8±2.1)分,HAS-BLED评分平均(1.5±0.9)分。出血时服用华法林的患者7例(63.6%),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的患者3例(27.3%),服用利达沙班10 mg,每日1次的患者1例(9.1%)。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6例出血当日检测了INR,其中5例(83.3%)当日INR >3.0。出血前合并使用NSAIDs的患者1例(9.1%),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1例(9.1%)。出血后完善了胃肠镜检查的患者9例,其中恶性肿瘤3例(33.3%),良性溃疡2例(22.2%),小肠息肉1例(11.1%),恒径动脉综合征(Dieulafoy)病1例(11.1%)。 结论:房颤患者口服OAC后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但优化管理,如增加服用华法林患者INR达标率、避免出血诱因等能使出血风险减少。另出血后发现胃肠道基础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概率很高,故必须强调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