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分析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71例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横纹肌溶解分为横纹肌溶解组(n=33)和非横纹肌溶解组(n=38),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 ①横纹肌溶解组年龄、住院时间大于非横纹肌溶解组(P<0.05).两组性别、食用后就诊时间、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几乎所有的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患者均以胃肠道症状首发,随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③横纹肌溶解组入院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酸(UA)、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1(cTnI)高于非横纹肌溶解组,淋巴细胞计数(LYM)低于非横纹肌溶解组(P<0.05).④发生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病例均源于横纹肌溶解组,其中肝、心肌、肾及循环系统受累最常见.⑤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死亡病例均源于横纹肌溶解组,其病死率为27.27%.结论 亚稀褶红菇是横纹肌溶解型毒蕈,其中毒后潜伏期短,病死率高,应早期识别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白花菜中毒的临床与治疗——附20例分析(摘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花菜又名羊角菜(中华内科杂志12∶197,1964)是我省民间与蕈类植物同为最常采作食用的,其味美而鲜,尤如肉类,本品经鉴定为杜鹃花科(Ericaceae)大白花属(Rhododendron decorum Fr.),有毒,其成分尚不够清楚。其中毒的发生,据民间认为与烹调方法有一定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毒蕈急性中毒1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香蕈是一种美味食品,但种类繁多,习惯上区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由于某些毒蕈的外观与无毒者很相似,区别较难,常有因误食而中毒的记载。Ford氏(1926)报告蕈类中约有70~80种是有毒的。梁氏曾在人民日报上介绍了“食用蕈和毒蕈”的知识。今将本院1957年7月~1963年9月收治的14例作一分析,借以提高对毒蕈中毒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白帽蕈中毒
编辑人员丨2023/8/6
蕈类种类繁多,其中有毒者达百余种附表入院时症状与体征,有些与食蕈很难区别,因而每有误食中毒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贵州省毒蕈中毒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版)(第一部分)国家突发中毒事件移动处置中心(贵州)贵州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贵州省毒蕈中毒概况自然界的毒蕈估计达1000种以上,我国毒蕈及毒素种类繁多,根据2014年《中国毒蘑菇名录》记载,目前怀疑有毒的种类多达435种[1].贵州省是我国蕈类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对贵州省毒蘑菇资源的调查[2],贵州已知毒蘑菇种类140种,分别隶属于子囊菌门2目,6科,6属;担子菌门5目,17科,52属,其中极毒、剧毒种类有20种,占总种类的14.3%.据我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调查,毒蕈中毒是贵州省食源性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我省2015至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中,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844起,发病2961人,死亡33人,占所有食源性疾病事件数、中毒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的55.53%(844/1520)、44.99% (2961/6581)和84.62%(33/39).我省毒蕈中毒四季都有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节仍然为高峰,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7月报告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农村家庭为我省毒蕈中毒的高发场所,误采误食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原因[4].据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既往报告的毒蕈中毒事件中,引发中毒或死亡的剧毒毒蕈种类主要有灰花纹鹅膏(A.fuliginea)、拟灰花纹鹅膏(A.fuligineoides)、淡红鹅膏(A.pallidorosea)、假淡红鹅膏(A.subpallidorosea)、裂皮鹅膏(A.rimosa)、欧式鹅膏(Amanita oberwinklerana)、秋生盔孢伞(Galeria Autumnalis)、条盖盔孢伞(G.sulciceps)、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等[4-8],更多的中毒事件中,因为没有毒蕈样本无法确认中毒类型.误食有毒野生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在我省每年频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已成为我省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儿童毒蕈中毒
编辑人员丨2023/8/5
毒蕈中毒在国内外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已知的毒素有环肽类毒素、毒蕈碱、异口恶唑衍生物等.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迟发型和缓发型中毒三型;根据临床表现及其损害主要脏器的不同,将毒蕈中毒分为胃肠道型、神经精神型、溶血毒素型和多脏器损害型.治疗措施主要为清除毒物,对症支持治疗,应用可能有效的解毒药物,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液净化治疗.避免食用不明蕈类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液净化治疗在含鹅膏毒肽蕈类中毒致肝衰竭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含鹅膏毒肽蕈类中毒是蕈中毒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鹅膏毒肽致死率高,目前无特效解毒药物,血液净化(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在临床应用成熟,在含鹅膏毒肽蕈类中毒致肝衰竭治疗中有一定作用.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多样,各种模式的主要功能有所差异.在含鹅膏毒肽蕈类中毒的患者中应用血液净化治疗,需同时依据鹅膏毒肽的毒素特点、特殊的毒代动力学、毒理特点及中毒时间来区别选择.中毒48 h内选择以清除毒素为主要目的血液净化模式,如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成分血浆分离吸附(FPSA)系统.中毒48 h后,根据肝衰竭及其并发症选择恰当的个体化血液净化模式,而联合治疗可能优于单一模式.临床如能合理选择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可为毒蕈中毒有效治疗争取时间、提供桥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起毒蘑菇(大青褶伞)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调查梅州市某公司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查找致病因子.方法 开展病例搜索、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调查进食的剂量-反应关系,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此事件共发病15例,罹患率15.0%(15/100),发病平均潜伏期140 min(50 min~230 min),呈点源暴发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100.0%)、腹泻(53.0%)和腹痛(6.7%)等;15例有共同进食野生蘑菇史,未进食蘑菇者不发病;进食蘑菇量多或空腹进食者症状较重,进食蘑菇量少者症状较轻;剩余蘑菇经形态学鉴定为大青褶伞(铅青褶伞、铅绿褶菇);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是一起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致病食物为大青褶伞.结论 预防野生蕈类食物中毒最关键的措施,是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群众充分认识毒蘑菇中毒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并建议在其产地的山区林区等入口处设置警示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