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福建省南平市两起日本类脐菇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两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毒蘑菇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收集剩余可疑毒蘑菇样品并到患者采集蘑菇地点的同一枯死树干和倒伏腐木上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事件进行分析处置。结果:2018年11月24日和26日,南平市建阳区两自然村的外来务工人员8人和2人分别采食野生蘑菇,于餐后10~90 min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送医就诊,诊断为毒蘑菇中毒,以胃肠炎为主要中毒表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毒蘑菇食用量越大,潜伏期越短,恶心、呕吐持续时间越长。入院后及时给予洗胃、导泻、抑酸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1~3 d出院。毒蘑菇样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日本类脐菇( Omphalotus guepiniformis)。 结论:两起事件均为误采误食日本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引起胃肠炎型症状,未造成其他脏器损伤,预后好。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毒蘑菇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梅州市一起致命鹅膏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调查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毒蘑菇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毒原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毒蘑菇样品进行鉴定,同时测定毒蘑菇样品和患者血液与尿液中的毒素.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4人均出现中毒症状,经治疗均治愈出院.涉事蘑菇样品经鉴定为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剩余毒蘑菇汤、已煮毒蘑菇子实体、未煮毒蘑菇子实体残余组织和事发地采集的毒蘑菇中均检出α-鹅膏毒肽;患者血液和尿样样本中均未检出α-鹅膏毒肽.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误食致命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当地村民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需加强对野生蘑菇知识的普及,建立毒蘑菇中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减少毒蘑菇中毒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2022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L县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调查2022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州)L县发生的一起由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环境因素,为毒蘑菇中毒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调查表收集病例资料、明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集剩余食物样本及现场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现9例临床病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是食用自采的野生蘑菇.检测样本与变红岐盖伞的核酸序列覆盖度为100.00%,一致度为96.06%,属于神经精神型毒蘑菇,是临夏州首次报道变红岐盖伞近似种食物中毒事件.结论 此次暴发是由于群众误食野生毒蘑菇变红岐盖伞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野生蘑菇中毒健康教育工作,告知群众不要轻信民间流传的有毒野生蘑菇识别方法,建议在蘑菇中毒高发季节,通过多媒体、公众号、广播电视等方法发出预警,积极宣传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谨防食物中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共报告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21起,发病31 078例,死亡 64 例,分别占总数的 3.94%(1 421/36 037)、11.33%(31 078/274 304)和 4.35%(64/1 472),病死率为 0.21%,平均每起事件发病22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事件数前5位的省份为云南、江苏、湖南、四川、安徽,共报告728起,占51.23%(728/1 421);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季度;致病因子方面,引起事件数、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是甲醇,其次是含乌头碱类植物、毒蕈毒素(毒蘑菇)和有毒野生蜂蜜.肉类食品(畜肉、禽肉)和甲壳类、软体类、鱼等水产品为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针对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地区、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子和原因食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有效防控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毒蘑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detector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UPLC-Q-TOF)定性定量检测毒蘑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加入甲醇后均质,超声离心提取,待测液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1.8 μm色谱柱(2.1×50 mm)进行分离,以0.1%氨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0 min,2%B;0~0.5 min,2%B;0.5~6.0 min,95%B;6.0~7.0 min,95%B;7.0~8.0 min,2%B,流速0.3 mL/min,柱温40℃,进样量2.0 μL.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对毒蘑菇进行分离、鉴定鹅膏菌中的毒素成分.结果 毒蘑菇样品中1、2、3、5、6、7、8号样品均未检出鹅膏肽类毒素;4号样品共检出6种组分,经鉴定为已知的鹅膏肽类毒素,分别是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和二羟鹅膏毒肽酰胺.进一步建立鹅膏肽类毒素快速定量方法,5种鹅膏肽类毒素在25~1 0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 2~0.998 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9.5%~110.5%,相对标准偏差为3.80%~7.80%.其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的含量分别是(19.701±0.175)、(0.098±0.014)、(1.548±0.001)、(0.331±0.002)及(0.108± 0.060)mg/kg,二羟鹅膏毒肽酰胺与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相对含量为0.754 mg/kg.结论 该方法用于测定毒蘑菇中多种鹅膏肽类毒素,方法简单、快速、可靠,为进食毒蘑菇突发中毒患者的快速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6例由假残托鹅膏引起的中毒病例临床调查及毒物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调查2021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发生的一起误食野生蘑菇引起神经精神型中毒事件,鉴定毒蘑菇种类,了解中毒症状和救治措施.方法 开展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救治分析,毒蘑菇样本现场采集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物种.结果 6例患者食用了 自己采集并煮汤的蘑菇,于食用后30min~2h出现中毒症状,轻症患者恶心呕吐、头晕,重症患者有意识模糊、四肢不自主抽动等症状.轻症患者经过支持性治疗当天痊愈出院,重症患者经过住院治疗顺利恢复.毒蘑菇样本经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假残托鹅膏(Amanita pseudosychnopyramis).结论 该起中毒事件是一起由假残托鹅膏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误食野生菌致中孕双胎流产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女,24岁,G2P0+1,双胎妊娠,末次月经2017-05 -01,定期产前检查无异常.2017年11月7日12:00自食野外采摘蘑菇(具体类别不详),约30 g.半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针刺样疼痛.1 h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洗肉水样血尿、腹痛.腹痛程度中等,表现为下腹部.无瘀斑、瘀点,无畏寒、发热,无尿痛、尿急,二便失禁、黑便、腹泻等.于21:30转诊至某中心医院,查体:T 38.2 ℃, P 80次/min,R 20次/min,BP 107/67 mmHg,神智清晰,急性病容,贫血貌,口唇及指端欠红润.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腹软,无压痛,宫底脐上3指,可扪及腹壁宫缩,胎心音未闻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省首起误食剧毒裂皮鹅膏菌所致食物中毒死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分析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食物中毒的毒蘑菇种类,提出防控措施,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 通过制定病例定义及病例搜索、病例访谈、食谱调查、现场采样和毒蘑菇的形态学鉴定等方法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5名外来务工人员自行采摘并进食野生蘑菇约150 g,8.3~10 h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炎症状,临床检测提示病例肝功能损害.经洗胃、血浆置换、放置活性炭吸附、补液及护肝护胃等清除毒物和对症治疗后,其中2例病例出现假愈期,1d后病情又急剧恶化.随后几天所有病例均出现肝功能衰竭,并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罹患率和病死率均为100% (5/5).食谱调查显示除了自行采摘的蘑菇外未见其他可以引起中毒的食物,经形态学鉴定为裂皮鹅膏菌.本起事件系由于病例误食了M公园山上采集的野生蘑菇所致的食物中毒,毒蘑菇为剧毒的裂皮鹅膏菌.结论 误食裂皮鹅膏菌中毒在广东省为首次报道,本起事件对裂皮鹅膏菌中毒的疾病自然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该菌与部分可食菌类外观极其相似,难以分辨极易误食,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醒民众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是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根本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卵孢侧耳野生菌株人工栽培及营养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自西藏日喀则地区的两份野生蘑菇标本及其分离菌株,通过形态学及基于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卵孢侧耳Pleurotus placentodes.该物种在2016年首次报道于中国.人工驯化栽培试验表明卵孢侧耳可以在人工条件下出菇,生长周期80-95d:初步的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卵孢侧耳蛋白质、粗多糖、氨基酸含量比香菇、糙皮侧耳(平菇)、金针菇、柱状田头菇(茶树菇)等都高,尤其含有较高的组氨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如铁、钙、锌等.卵孢侧耳可作为新的食用菌进行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北省一起误食黄盖鹅膏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分析河北省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定引起中毒的野生蘑菇种类,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对本起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病11人,死亡3人,病死率为27.27%.采集施工现场野生蘑菇,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为黄盖鹅膏.结论 该中毒事件为河北省首次明确报道的黄盖鹅膏中毒,今后工作应注重加强监测预警和宣传教育,提醒广大市民不要采食野生蘑菇,以防中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