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是胚胎种植前产生的一种信号因子。近年来hCG在辅助生殖领域的胚胎发育、种植及维持妊娠状态过程中的作用,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由于新鲜周期形成胚胎数增加、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的应用及生育力保存等技术的需求,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已成为人类辅助生殖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当前hCG在FET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包括hCG在不同FET方案中的应用时机、剂量、给药方式及妊娠结局,还探讨了其在薄型子宫内膜及反复胚胎种植失败女性中的应用。不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来源hCG的作用效果是否有区别,本文一并予以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生物医学材料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在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子宫内膜损伤修复障碍可能出现薄型子宫内膜,可危害患者的生育功能,导致不良的妊娠结果,增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子宫内膜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干细胞在宫腔内定植存活率低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干细胞治疗的临床推广。搭载生物医学材料可实现间充质干细胞高效能的移植转化,引导子宫内膜细胞的再生,优化宫腔微环境,为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改善妊娠结局提供潜在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宫腔灌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冻融胚胎移植(FET)已成为人类辅助生殖中重要组成部分,影响FET结局的重要因素为胚胎种植失败,在导致FET植入失败的原因中,子宫内膜容受性(ER)因素约占2/3,因此改善ER,尤其是薄型ER以提高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宫腔灌注改善ER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组人生长激素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助孕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了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的结局,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在辅助生殖技术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等卵巢功能异常患者,以及胚胎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ed,RIF)、薄型子宫内膜、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等异常子宫内膜患者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但目前对于rhGH的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rhGH在以上人群中的具体应用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脉管平滑肌技术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性不孕症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脉管平滑肌技术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80例拟行冻融胚胎移植的薄型子宫内膜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纯雌激素治疗25例(对照组),采用脉管平滑肌技术联合雌激素治疗55例(研究组)。采用超声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子宫内膜下血流分布类型、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搏动指数(PI)、收缩峰速度与舒张末期速度比值(S/D)、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PS)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记录两组妊娠率和分娩率。结果:两组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形态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下血流信号分型均为Ⅰ型。两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4.59 ± 1.76) mm比(3.92 ± 0.9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妊娠率为30.9%(17/55),分娩率为21.8%(12/55);对照组妊娠率为0。 结论:脉管平滑肌技术能够有效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可以通过脉管平滑肌技术辅助提高薄型子宫内膜性不孕症患者的妊娠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冻融周期薄型子宫内膜移植胚胎类型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可以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助孕结局的胚胎移植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冻融胚胎移植的1924例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共245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胚胎的类型分为移植卵裂期胚胎(卵裂胚组)和移植囊胚期胚胎(囊胚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曲线拟合对比卵裂胚和囊胚周期的临床结局。结果:卵裂胚组移植2枚胚胎周期占比[87.17%(1298/1489)]、异位妊娠率[3.35%(16/477)]及多胎分娩率[23.32%(73/313)]高于囊胚组[40.71%(392/963), P<0.001;0.76%(4/524), P=0.003;16.27%(55/338), P=0.024];囊胚组临床妊娠率[54.41%(524/963)]及活产率[35.10%(338/963)]显著高于卵裂胚组[32.03%(477/1489), P<0.001;21.02%(313/1489),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对临床结局的影响后,囊胚组的临床妊娠率( OR=3.42,95% CI=2.71~4.31, P<0.001)及活产率( OR=2.35,95% CI=1.84~3.00, P<0.001)高于卵裂胚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内膜厚度分层中囊胚组的临床妊娠率(<6 mm: OR=2.94,95% CI=1.32~6.51, P=0.008;6~7 mm: OR=3.41,95% CI=2.13~5.45, P<0.001;>7 mm: OR=3.56,95% CI=2.67~4.74, P<0.001)和活产率(<6 mm: OR=2.50,95% CI=1.01~6.22, P=0.049;6~7 mm: OR=2.56,95% CI=1.56~4.21, P<0.001;>7 mm: OR=2.30,95% CI=1.71~3.10, P<0.001)均高于卵裂胚组。分层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随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任一子宫内膜厚度下囊胚组的临床妊娠率与活产率均高于卵裂胚组,且与囊胚组相比,卵裂胚组内膜厚度与临床妊娠率曲线拟合的斜率更大。 结论: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囊胚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高于卵裂胚移植周期。孕酮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的增加可以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他莫昔芬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改善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治疗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助孕患者,既往新鲜周期中因内膜不达标而取消移植后再次予雌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厚度仍<7 mm的患者。经患者知情同意,根据患者自身意愿分为3组:A组他莫昔芬治疗( n=40),B组宫腔灌注G-CSF治疗( n=38),C组他莫昔芬联合宫腔灌注G-CSF治疗( n=36)。比较3组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指标及临床结局。 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A组[8.00(8.00,9.00)mm]和C组[8.00(8.00,10.00)mm]显著大于B组[7.00(7.00,8.00)mm, P=0.002, P=0.001],3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C组Ⅲ型血流占比为72.2%(26/36),显著高于A组和B组[40%(16/40), P=0.005;42.1%(16/38), P=0.009]。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ystolic peak velocity/diastolic velocity,S/D)B组(0.61±0.08、0.81±0.11、2.05±0.12)和C组(0.60±0.11、0.78±0.15、1.99±0.19)显著低于A组(0.66±0.04、0.94±0.10、2.17±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I: P=0.009, P=0.001;PI: P<0.001, P<0.001;S/D: P<0.001, P<0.001)。C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较A组、B组有增高趋势,早期流产率有下降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3种治疗方案对改善难治性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妊娠结局均有一定疗效,其中他莫昔芬联合G-CSF治疗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优于单一用药,但在妊娠结局中联合用药尚未体现出显著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薄型子宫内膜是新鲜胚胎移植单胎子代低出生体质量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薄型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T)对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单胎子代低出生体质量(low birth weight,LBW)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行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助孕的患者资料,纳入新鲜卵裂期胚胎移植且分娩单胎子代周期,共2247个周期。根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的EMT进行分组,A组:≤7.5 mm;B组:7.6~12.0 mm;C组:>12.0 mm,分别计算各组单胎子代出生体质量和LBW的发生率,并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校正混杂因素。 结果:A组单胎子代出生体质量[3000(2525,3350)g]显著低于B组和C组[3350(3050,3650)g,3400(3100,3690)g;均 P<0.001)]。A组LBW的发生率[24.7%(20/81)]显著高于B组和C组[4.0%(57/1414),5.3%(40/752);均 P<0.001],而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逻辑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 P=0.029)、hCG注射日雌激素水平( P=0.027)、EMT( P<0.001)、分娩孕周( P<0.001)及新生儿性别( P<0.001)是LBW的独立影响因素,即体质量指数较小、分娩孕周越小、hCG注射日雌激素水平≥4000 ng/L以及新生儿为女性时,LBW的发生率增加。以B组为对照组,A组LBW发生率显著增加,为LBW的独立危险因素(a OR=4.39,95% CI=1.85~10.46, P<0.001),而C组LBW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OR=0.90,95% CI=0.51~1.59, P=0.723)。 结论:在新鲜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中,薄型EMT单胎子代出生体质量下降,为LBW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宫腔粘连大鼠模型稳定性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无水乙醇化学损伤法、刮宫与宫腔留置脂多糖双重损伤法建立SD大鼠宫腔粘连动物模型的造模效果,探索模型稳定性。方法:110只SD雌鼠采用随机数表随机分为正常组、双重损伤组和无水乙醇组。正常组每组30只,余两组均为40只。无水乙醇组宫腔注射95%无水乙醇损伤子宫内膜,双重损伤组刮宫后宫腔留置脂多糖棉线2 d损伤子宫内膜,正常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采用随机数表每组各随机抽取3 只动物收集子宫组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和纤维化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在子宫内膜间质上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两种模型子宫内膜厚度在造模2 周后,均小于正常组,且趋于稳定。无水乙醇组子宫内膜厚度较双重损伤组减少更明显( P均<0.05)。②两种模型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在造模1周后均明显小于正常组,无水乙醇组子宫内膜腺体数量较双重损伤组减少更明显( P均<0.05)。③两种模型子宫内膜间质纤维化面积在造模1周后均高于正常组( P均<0.05),但无水乙醇组纤维化面积在造模后8周开始减少。④两种模型子宫内膜间质CD31表达量在造模1周后均明显小于正常组( P均<0.05),无水乙醇组较双重损伤组减少更明显( P均<0.05)。⑤2周和12周模型鼠妊娠情况及胎鼠数目比较表明模型鼠生育能力均受到影响,且无水乙醇组模型鼠生育能力所受影响比双重损伤模型组明显。 结论:两种方法均能诱导宫腔粘连;无水乙醇化学损伤法操作较简单、经济,但纤维化稳定性欠佳,其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及血管改变符合薄型子宫内膜病理变化,更适用于薄型子宫内膜疾病的相关研究;双重损伤模型贴近临床损伤方法,且模型更稳定,可以满足宫腔粘连相关研究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薄型子宫内膜与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周期中,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植入并获得妊娠的关键条件,而薄型子宫内膜是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有关薄型子宫内膜的定义尚不十分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厚度≤7 mm即可认为是薄型子宫内膜。在行ART的女性中,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约占其周期的2.4%。ART周期中子宫内膜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临床医生。本文从薄型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病因、ART周期中的妊娠结局等方面进行阐述,供临床总结、参考以提高ART周期中的临床妊娠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