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拟标准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诊断项目成本核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虚拟标准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对常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项目进行成本核算。方法:提取2019年1—6月上海市10家医院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相关数据,通过对3名卫生经济专家和上述医院检验科主任的访谈,确定关键指标并构建虚拟标准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模型。从物资损耗成本、人力成本和其他成本方面核算模型实验室的项目成本。根据检测方法原理对常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项目进行聚类,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同一聚类内项目的成本差异。 结果:采用速率法和干化学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成本分别为5.12元和11.63元;采用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的成本分别为20.00元和22.26元。对214个常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项目进行聚类分析,其中的202项被归为42个聚类,其日均检测量占总检测量的91.7%(4 493/4 900)。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速率法)、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速率法)、胆固醇(酶法)和尿酸(酶法)这4种基于酶学的同一聚类实验室诊断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结果分别为5.12元、5.10元、5.24元和5.14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诊断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纳入了人力成本核算,体现出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并可基于项目聚类核算成本,可为医疗服务价格制定和医院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能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实验动物伦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医学实验及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动物伦理观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使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在医学实验中得以真正地体现。方法:本研究针对实验动物伦理认知情况、动物实验是否道德和如何看待动物伦理与实验教学问题,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认知情况等3个方面,制定了含25条问题的“基础机能实验中心动物实验问卷调查表”。采用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湖北医药学院2017级留学生(五年制)、2017级五年制本科生和2018级护理(四年制)学生及教师、科研人员及实验动物中心从业人员(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以百分比表示。结果:本研究调查表回收率为98.04%(2 451/2 500)。其中实验动物中心从业人员、教师及科研人员实验动物伦理观清晰明了,但学生中普遍存在伦理观滞后现象。有16.24%(398/2 451)的学生未接受过动物实验伦理教育和培训,29.46%(722/2 451)的不清楚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7.14%(175/2 451)的认为动物实验不道德。对动物福利及伦理知识的认知情况模糊占比29.54%(724/2 451)。不熟悉操作步骤的占25.91%(635/2 451)。操作失误导致动物额外受伤中,无所谓的占9.38%(230/2 451);动物大出血后如何处理中,选择放弃实验的占7.83%(192/2 451),及时止血并输液后继续实验仅占5.43%(133/2 451),而是否做与本次实验无关操作的占9.26%(227/2 451)。在实验结束后采用放血处死动物的占2.28%(56/2 451)、只有5.51%(135/2 451)的学生选择过量麻醉安乐死,且仍有1.96%(48/2 451)选择颈椎脱臼、暴力处死。对动物尸体时选择缅怀2 min的仅占15.79%(387/2 451)。仅有32.56%(798/2 451)的被调查者了解虚拟仿真实验,34.92%(856/2 45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或实验教学录像代替现有活体动物实验,77.56%(1 901/2 45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结论:加强学生实验动物伦理观教育势在必行,这有利于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动物伦理观,使“3R”原则和动物福利得以真正落实于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的发展,其在医疗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凭借虚实结合、实时交互和精确匹配的优势,混合现实技术有望改善传统医疗教育的弊端,在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解剖教学、医疗操作培训、远程医疗教育等方面发挥巨大潜力。本文主要针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混合现实技术在医疗教育的应用进行归纳,希望为混合现实技术融入教育领域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21世纪以来机能学实验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方向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分析机能学实验教学领域文献,展示21世纪以来我国机能学实验教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方向。方法:检索并筛选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机能学实验的文献(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图谱。结果:共收集1 801篇文献,2000年发文量27篇,2015年发文量119篇,2000至2005年平均发文44篇,2006至2016年平均发文101篇,2017至2021年平均发文86篇。关键词出现频次为:"机能实验室"108篇,"设计性实验"60篇,"实验教学改革"57篇,"综合性实验"50篇,"教学模式"47篇,共形成5个聚类。2021年的突现词为"翻转课堂""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及技术的应用","翻转课堂"突现强度最高。结论:机能学实验教学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发展脉络为前期建设、全面建设、平稳发展和拓展细化4个阶段。研究可聚类为"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发展教学模式""三大学科实验课整合""创新能力",研究热点为"机能实验室""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改革""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前沿为发展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可能成为下一个研究热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核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2天前
2023年,国内外同道在结核病的介入诊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经多途径、多腔道内窥镜检下的微创介入、导航技术等引导下取样及高准确度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临床联用越来越广泛,为疑难结核病的精准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肺结核、气管支气管结核、纵隔淋巴结结核及肺外结核的诊断技术,包括经传统的可弯曲常规支气管镜、超细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等特殊类型支气管镜检术,经支气管镜透壁针吸活检术、超声及虚拟导航等引导下活检技术,经胸腔镜胸膜冷冻活检术,经皮穿刺活检等技术。经介入技术取样标本的Xpert、Ultra、环介导等温扩增、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及纳米孔测序等技术,显著缩短了诊断的时限并提高了诊断效能。介入治疗集中在肺结核大咯血、气管支气管结核、胸膜结核与结核相关瘘等疾病。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硬镜的应用,肺结核大咯血的介入治疗涉及血管内栓塞、覆膜支架置入等;经支气管镜冷热消融技术、狭窄气道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胸膜结核的介入治疗有胸腔镜技术,经内镜钳夹、支架等封堵器置入及自体脂肪移植等瘘口封堵术。本文就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周血血小板与γ-谷氨酰转移酶对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与γ-谷氨酰转移酶比值(PLT/GGT)对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识别的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嘉兴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VH-IVUS检查的斑块稳定性分为易损斑块组42例与稳定斑块组58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PLT/GGT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分析冠心病患者外周血PLT/GGT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PLT/GGT对患者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C反应蛋白(CR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8.07 ± 1.85)mg/L比(7.23 ± 1.57) mg/L、(72.39 ± 10.85) U/L比(67.13 ± 8.57) U/L],PLT水平、PLT/GGT低于稳定斑块组[(180.76 ± 11.75) × 10 9/L比(187.36 ± 12.47) × 10 9/L、2.55 ± 0.42比2.84 ± 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VH-IVUS识别的斑块稳定性与CRP、GGT、PLT、PLT/GGT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PLT/GGT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71,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PLT/GGT与VH-IVUS识别的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平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系统外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辅助治疗是进展期直肠癌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评价新辅助治疗效果的主要手段是MRI。为了缓解我国影像科医师相对缺乏的现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考目前利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系统协助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提出基于人工智能平台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系统的外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期引导该技术的规范应用,提高影像学阅片的效率和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辅助生殖实验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时交互性的特点,探索性地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生殖医学实验室技术教学中,开发了辅助生殖实验室场景下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的虚拟操作平台,可以用于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的练习和培训。利用该平台进行教学可以克服实验材料以及高端设备稀缺带来的种种限制,适合多中心、多地区广泛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胃肠外科诊疗中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经验分享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医学人工智能是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推动力。笔者所在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依托山东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历时10年,在人工智能胃肠外科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益探索,成果丰硕。主要包括:(1)研发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对于以周围血管为指引的腹腔镜胃肠手术,全局把握血管的走行和变异以准确选择手术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研发胃肠道病变自动识别系统(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系统),首次将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应用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实现了精准的临床诊断。(3)成功开发出胃肠道虚拟内镜平台,能够提供全新的肠壁外翻的虚拟内镜视图,实现单向导航肠壁全览的功能。(4)构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腹腔镜手术模拟训练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需求是研发之源,临床实践是创新之源,临床医生是成果转化的实践者。人工智能模型的建立往往需要海量的、高质量的临床医疗数据的支持,故只有采用多中心研究的方式进行,才能保证其推广及应用的有效性。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互联网"背景下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传统的解剖学实验教学面临着实验条件差、标本损耗率高、师生双向交互不足等弊端。通过探究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新型解剖学实验教学,在线下通过配备可触控电子屏和实物展示台,安装VR摄像头,配备升降式解剖台打造实体学习空间,在线上通过部署智慧教学平台和数字人解剖系统,构建虚拟学习空间;同时基于大数据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实验室,探索建设"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解剖学实验教学,旨在促进解剖学实验教学适应现代医学教育需要,为实验教学改革和整体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