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实时虚拟超声术中导航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解剖性肝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实时虚拟超声(RVS)术中导航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肝细胞癌解剖性肝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肝胆外科采用RVS术中导航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行解剖性肝段切除的35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60.0±10.0)岁。RVS将术中超声和相应的术前CT或MRI图像融合,通过融合后的图像指导手术平面。分析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Clavien-Dindo系统分级。通过门诊复查或打电话随访患者术后1年生存和无瘤生存情况。结果:35例患者解剖性切除肝Ⅱ段1例(2.9%)、Ⅲ段1例(2.9%)、Ⅳ段5例(14.3%)、Ⅴ段6例(17.1%)、Ⅵ段10例(28.6%)、Ⅶ段7例(20.0%)、Ⅷ段4例(11.4%),Ⅴ+Ⅷ段1例(2.9%)。35例患者手术时间(310.2±81.6)min,术中出血量[ M( Q1, Q3)][390.0(250.0,500.0)]ml,住院时间(11.6±2.1)d。围手术期无死亡。3例(8.6%)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5.7%)均为腹水,Clavien-Dindo分级Ⅰ级;1例(2.9%)术后出血,Clavien-Dindo分级Ⅱ级。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肝细胞癌,手术切缘均为阴性。35例患者随访12~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100.0%(35/35),有3例(8.6%)术后肿瘤复发,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为91.4%(32/35)。 结论:RVS术中导航联合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指导肝细胞癌解剖性肝段切除手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探讨实时定位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患者12例。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模拟吻合血管,观察吻合口匹配情况。设计皮瓣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将3D模型投照于术区,实时观察虚拟血管走行,依其方向探查穿支,观察虚拟图像和实际解剖所得穿支定位符合情况。采用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2例游离皮瓣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按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3例,良7例,可2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虚拟穿支走行与实体解剖完全一致,图像重合率为100%。结论:混合现实技术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切取可以获得实时而精准的穿支定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模态神经影像三维重建和虚拟现实技术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系统解剖复杂、手术风险高,对神经外科医师的基础知识、空间思维、操作经验要求很高。本研究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助力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实践。通过神经影像学与虚拟现实技术多模态融合,桥接神经影像与手术视野,为医师提供了全息三维空间影像,使其能够在肉眼直视下进行手术规划和操作模拟;为下一步现实手术过程提供定位依据和实践指导,可显著缩短神经外科专培医师的培养周期并提高学习成效;从多个层面提高专培医师的能力水平,并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产生深远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颌外科虚拟手术规划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正颌手术是治疗牙颌面畸形的经典手术。由于牙颌面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术前通常需要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手术规划。随着近年来医学成像技术和手术规划软件的快速发展,虚拟手术规划(VSP)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正颌外科,以提供准确、高效、可预测的规划和模拟。正颌外科VSP的设计和发展涉及图像采集和复合头部模型构建、三维参考框架定义、虚拟咬合设置、虚拟截骨和手术模拟、软组织预测、转移工具等几个方面,该文对相关步骤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骨科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混合现实(MR)技术能够在现实世界呈现虚拟图像信息,从而在虚拟场景、用户和现实世界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交互的桥梁,可以使复杂的人体结构和病变部位清晰而立体地呈现在术者面前。由于骨科手术解剖结构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对各种内固定材料与患者匹配精确程度要求较高,利用MR技术可以方便医师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制定手术计划、提高手术成功率。本文结合MR技术特点,综述MR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及培训、医患沟通、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康复锻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体会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虚拟现实作为计算机领域的新兴技术,已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在整形外科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详细论述了其在头面部解剖学习、整形外科手术培训、术前设计、医患沟通等方面的优势及不足,旨在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使更多的患者和医生从中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八年制医学生耳鼻咽喉科学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八年制医学生耳鼻咽喉科学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大学2017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6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17名学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传统教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耳鼻咽喉学科理论考核和实习考核成绩评价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2名和4名学生认为"学习耳鼻喉科解剖很有兴趣",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2)。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56.4±4.2)分和(52.0±6.3)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7)。两组学生实习考核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4±0.6)分比(28.0±1.1)分, P=0.213]。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考核总分分别为(84.8±4.5)分和(80.1±6.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9)。 结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耳鼻咽喉科学解剖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虚拟影像融合技术在心脏4种介入瓣膜手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中心使用术中虚拟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指导完成15例各类介入瓣膜手术,包括心脏主动脉瓣手术6例、二尖瓣3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2例,介入瓣膜手术入路涵盖股动脉途径、心尖途径、股静脉途径和右心房等常见入路途径。术前常规使用门控全心动周期心脏三维CT扫描获取心脏三维的解剖信息,使用Valve-ASSIST软件包对CT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术中将三维CT数据正确地投射到二维荧光成像上。对重建后的三维图像使用专用工作站的图像融合软件进行2D实时透视图像与3D进行叠加,并进行实时校对,完成2D-3D影像实时融合。然后在虚拟影像融合技术的辅助下完成手术。术中全部成功完成术前三维CT扫描影像和术中透视二维影像融合重建,虚拟影像随着术中透视角度和手术介入导管床的移动而自动移动,实时指导介入瓣膜手术的进行,置入成功率100%。术中无介入瓣膜移位,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全部顺利出院。虚拟影像融合技术可以方便术中心脏解剖定位,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提高介入瓣膜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HJC)重建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分别以“旋转中心”“髋”“置换”以及“rotation center”“hip”“replacement”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5年1月—2021年8月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HJC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652篇,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最终纳入43篇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常见的HJC重建的相关解剖标志有大粗隆顶点、小粗隆顶点、髋臼切迹、卵圆窝及髋臼泪滴等,参考对侧大、小粗隆顶点以及它们至HJC的距离有助于重建股骨头旋转中心,参考髋臼切迹、卵圆窝及髋臼泪滴等解剖标志有助于重建髋臼旋转中心。3D打印技术通过打印个体化的髋臼模型而准确定位HJC、制作髋臼定位器和股骨头假体定位器,并能为术者提供模拟手术的机会,使手术更加精确化和个体化。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分为图像依赖型和非图像依赖型2类,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定位点对解剖标志进行注册,建立髋关节模型、定位HJC:前者定位HJC的依据是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可能因图像显示与实际情况略有差距而影响HJC定位的准确性;后者是参考手术区域解剖标志定位HJC,具有更高的定位精确度。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系统使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的影像学解剖信息转换为虚拟的、个体化的骨盆三维重建图像,用以规划植入物的最佳定位,术中机器人设备精准地执行个体化手术计划,可提高髋臼假体定位和HJC的精度、降低假体脱位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针对患者髋关节解剖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剖学标志和解剖学参数,结合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骨科机器人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HJC的精确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