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核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育龄期妇女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MHR)在育龄期妇女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单发甲状腺结节育龄期妇女18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组23例、良性组163例.收集并比较恶性组、良性组的临床资料;检测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及HDL-C,计算MHR.Logsitic回归模型分析MHR对育龄期妇女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影响,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模型拟合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HR对育龄期妇女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MHR高于对照组,恶性组MHR高于良性组(P均<0.05);恶性组饮茶比例、文化程度、睡眠时间、体育锻炼频率、进食水产/海鲜类及蛋类频率低于良性组(P均<0.05),合并糖尿病比例、子宫肌瘤比例、生活工作压力、感到焦虑沮丧、生气频率、近1年精神压抑比例高于良性组(P均<0.05);进行层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1未纳入MHR时,生活工作压力、感到焦虑沮丧、生气频率是育龄期妇女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模型2纳入MHR时,生活工作压力、生气频率、MHR是育龄期妇女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返回预测概率logit(P)作为独立检验变量,未纳入MHR时logit(P1)对育龄期妇女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745,纳入MHR时logit(P2)对育龄期妇女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大于未纳入MHR时的曲线下面积(P<0.01).结论 MHR升高是育龄期妇女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MHR有助于鉴别育龄期妇女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0~5岁儿童食物过敏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描述我国0~5岁儿童食物过敏流行情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中国儿童与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275个监测点开展营养健康监测。最终纳入70 107名0~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食物过敏等相关信息。对数据经过复杂加权后计算食物过敏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食物过敏患病率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0~5岁儿童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为4.81%,其中,0~5月龄、6~23月龄婴幼儿以及2~5岁学龄前儿童的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分别为0.81%、4.68%和5.26%。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6月龄至5岁、城市、西南地区、头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母亲的儿童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较高。常见的过敏食物为虾类、禽蛋类、蟹贝类、水果、奶类和鱼类,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分别为1.55%、1.25%、0.99%、0.97%、0.87%和0.86%。过敏儿童中对单一食物过敏的比例为69.85%。结论:我国0~5岁儿童的食物过敏自报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常见的过敏食物为虾类、蟹贝类、鱼类、禽蛋类、奶类和水果等,大部分食物过敏儿童属于单一食物过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1年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术后1年持续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年龄1岁以下、诊断为先心病且行手术治疗的共50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父母身高、父母体重、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基本资料以及先心病类型、手术和麻醉方式、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等资料,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随访患儿的膳食营养情况。术后1年年龄的体重(WAZ)≤-2定义为营养不良组,WAZ>-2非营养不良组,采用 χ2检验、 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指标及辅食添加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果:502例患儿中男301例、女201例,入组年龄4.1(2.0,6.8)月龄。营养不良组90例,非营养不良组412例。营养不良组患儿出生时身长及体重均低于非营养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7.8±3.8)比(49.3±2.5)cm,(2.7±0.6)比(3.0±0.5)kg,均 P<0.001]。营养不良组患儿父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及以上的比例均低于非营养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9%(17/90)比30.8%(127/412),18.9%(17/90)比33.7%(139/412),均 P<0.05]。营养不良组患儿复杂先心病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2%(56/90)比47.3%(195/412), P<0.05]。营养不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非营养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营养不良组患儿术后1年蛋类及鱼肉类的添加频次≥2次/周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营养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产时体重<50 kg( OR=0.95,95% CI 0.91~0.99)、术前WAZ≤-2( OR=6.04, 95%CI 3.13~11.65)、先心病复杂程度高( OR=2.23, 95%CI 1.22~4.06)、术后住院时间>14 d( OR=2.61, 95%CI 1.30~5.26)、术后1年每天添加食物种类<4种( OR=2.57, 95%CI 1.39~4.76)、术后1年食用鱼肉频次<2次/周( OR=2.11, 95%CI 1.13~3.93)的患儿术后1年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结论:母亲产时体重、患儿术前营养状况、先心病复杂程度、术后住院时间、每天添加辅食种类及食用鱼肉频次是先心病患儿术后1年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年人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亚型的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亚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6 022名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将MAFLD分为超重/肥胖型、代谢紊乱型、糖尿病型三种亚型。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膳食模式的提取。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对MAFLD患病的影响,构建摄入膳食模式与年龄、性别及身体锻炼分层的乘积项模型。 结果:因子分析后根据特征排序提取4种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优质蛋白模式、果蔬模式、蛋类水产模式、加工腌熏模式。未调整模型的回归分析显示优质蛋白模式和超重/肥胖型及糖尿病型MAFLD呈负相关,经模型调整后的回归分析发现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各分型风险呈正相关,果蔬模式与超重/肥胖型MAFLD呈正相关( P<0.05)。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的女性( OR=1.55,95% CI 1.14~2.15)比男性( OR=1.18,95% CI 1.02~1.49)更容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 结论:研究提示优质蛋白模式与MAFLD呈负相关,果蔬模式和加工腌熏模式与MAFLD呈正相关,高摄入加工腌熏模式下女性相比男性更易发生超重/肥胖型MAFLD。建议MAFLD患者都应减少加工腌制品和高果糖食物的摄入,适当食用优质蛋白食物,均衡膳食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居民膳食构成对氟骨症患病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居民膳食构成与氟骨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氟骨症患者(病例组)与未患病居民(对照组)的膳食构成差别。2019年8月,以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为调查现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年龄≥18岁当地居民,并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及各类食物进食频次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食物进食频次与氟骨症的关系。利用便携式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拍摄前臂和小腿X线片,结合临床体征,根据《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T 192-2008)进行氟骨症判定。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061例研究对象,病例组376例、对照组685例。病例组患者年龄构成(≤60、> 60岁:162、214例)与对照组(≤60、> 60岁:423、26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34.52, P < 0.001),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1.37, P = 0.251)。病例组患者食用肉类、蛋类频次> 1次/周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χ 2 = 8.06、5.46,均 P < 0.05),食用奶类频次> 1次/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 2 = 4.01, P = 0.046),食用海鲜类频次≥1次/周的比例低于对照组(χ 2 = 4.16, P = 0.04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尿氟后,食用肉类、蛋类或奶类频次> 1次/周以及食用海鲜类频次≥1次/周均与氟骨症患病风险无关(均 P > 0.05);但在≤60岁群体中,食用蛋类频次> 1次/周与氟骨症患病风险相关[比值比( OR) = 0.59,95%置信区间( CI):0.39,0.88]。 结论:肉类、蛋类、奶类和海鲜类食物进食频次在氟骨症患者和对照人群之间存在差异;在≤60岁群体中,食用蛋类频次> 1次/周可能会降低氟骨症患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1年江苏省东台市8~15岁学生个体碘营养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江苏省东台市8~15岁学生个体碘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5-8月参照《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中的抽样方法,在东台市共选取905名8~15岁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集学生家中食用盐盐样进行盐碘检测;采集学生尿样进行尿碘和尿肌酐检测,采用肌酐校正方法估计个体24 h尿碘排出量并计算碘摄入量。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和实际测量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和高碘食物(海产品、蛋类、肉类、牛奶、固体零食)的食用频次。结果:东台市碘盐覆盖率为98.2%(889/905),碘盐合格率为97.9%(870/889),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6.1%(870/905)。学生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中位数为179.7 μg/d;碘摄入量估计值中位数为195.4 μg/d,碘摄入量估计值<推荐摄入量(RNI)的占16.2%(147/905),RN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的占63.4%(574/905),> UL的占20.3%(184/905)。8~10、11~13、14~15岁学生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中位数分别为157.4、193.0、236.5 μg/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 55.42, P < 0.001);男生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中位数高于女生(222.6比148.6 μg/d),城市学生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中位数高于乡镇学生(215.6比162.7 μ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 - 8.41、- 5.66,均 P < 0.001);不同身体质量指数(消瘦、超重、肥胖、正常)和高碘食物(海产品、肉类、牛奶、蛋类、固体零食)不同食用频次学生24 h尿碘排出量估计值中位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H = 56.15,23.15、21.20、60.77、20.01、24.47,均 P < 0.001)。 结论:东台市8~15岁学生存在碘缺乏或碘过量的现象,8~10岁体质消瘦的女生是碘缺乏重点关注的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山西省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膳食模式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山西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膳食模式与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开展,自2019年6至8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慢性病监测点的两个区(太原市杏花岭区、晋中市榆次区)和两个县(长治市壶关县、运城市绛县),最终纳入1 332例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膳食记录、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指标等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膳食模式得分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的关系。 结果:山西省DKD患病率为21.9%(292/1 332),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8.4%(153/833)和27.9%(139/499);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粗粮、薯类、豆类和蛋类摄入量高,精粮、蔬菜、水果、乳类、畜类、水产品和坚果摄入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构建6种膳食模式,分别为“动物蛋白类”“粗粮-植物蛋白类”“坚果-水果类”“精粮-蔬菜类”“乳类”和“添加糖类”,因子贡献率的大小分别为15.4%、10.0%、8.3%、8.1%、7.6%和7.2%,共解释56.5%的总变异。按照每种膳食模式得分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 Q1、 Q2、 Q3和 Q4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地域、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支出、吸烟、饮酒、每周体力活动水平、运动强度、每日睡眠时间、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后,与膳食得分最低四分位数( Q1组)相比,“坚果-水果类”膳食得分最高四分位数( Q4组)患者的白蛋白尿风险降低50.5%(OR=0.495,95%CI 0.320~0.765, P<0.05),“添加糖类”膳食得分最高四分位数( Q4组)患者的eGFR下降风险增加2.692倍(OR=3.692,95%CI 1.240~10.997, P<0.05)。 结论:对于山西地区T2DM患者,“坚果-水果类”膳食模式降低白蛋白尿的风险,“添加糖类”膳食模式增加eGFR下降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对冠心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对冠心病患者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2019年6月—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S软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最终干预组68例,对照组66例完成研究。干预组接受移动健康管理,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均随访至出院后1个月。比较两组的低盐少油饮食的患者比例,食用盐、食用油、主食、蔬菜、水果、鱼虾、禽肉、蛋类摄入量达标情况,BMI及血压的差异。结果:1个月随访时干预组低盐少油饮食、盐摄入量、油摄入量及蔬菜摄入量达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BMI和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移动健康系统能够有效提高低盐少油饮食的患者比例,改善冠心病患者食用盐、食用油及蔬菜摄入量达标情况。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延长干预时间,进一步探讨移动健康的长期干预效果,充分发挥移动健康在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持续行为管理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江苏省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从出生至5岁儿童维生素D状况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江苏省生命早期从出生至5岁儿童膳食、维生素D和钙补充剂、体力活动与维生素D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的抽样调查,于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江苏省的10个城市招募0~5岁的儿童。采用食物频率法和体力活动问卷分别调查膳食和体力活动情况,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含量。结果:共调查5 289名儿童,每天牛奶摄入量< 250 ml、每天肉类摄入量>150.0 g、喜荤菜、喜甜食、近3个月没有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近3个月每天补充维生素D的剂量≤ 400 IU、近3个月没有补充钙补充剂、每天睡眠时间<10 h、每天户外活动时间< 2 h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分别显著增加1.24倍、1.46倍、1.34倍、1.27倍、1.47倍、1.39倍、1.19倍、1.38倍、1.20倍,而25-(OH)D水平分别显著降低4.43 nmol/L、9.33 nmol/L、7.10 nmol/L、5.21 nmol/L、8.76 nmol/L、7.18 nmol/L、5.40 nmol/L、5.35 nmol/L、3.24 nmol/L。母乳喂养的儿童25-(OH)D水平显著降低2.46 nmol/L。每天蛋类摄入量<60.0 g和≥ 60.0 g的儿童25-(OH)D水平分别为63.0 nmol/L、69.0 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6)。 结论:较少的牛奶和蛋类摄入、较多的肉类摄入、喜甜食、母乳喂养、没有补充维生素D和钙补充剂、较少的睡眠和户外活动与生命早期从出生至5岁儿童维生素D水平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海市松江地区40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病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上海市松江地区≥40岁居民的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及作用模式。方法:使用上海市"高峰计划"松江人群队列基线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并根据性别、年龄和饮酒情况匹配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因子分析确立研究人群的膳食模式;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不同膳食模式以及膳食模式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结果:经因子分析,本研究得到6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肉类模式、甜品杂粮模式、调味品蛋类模式、饮料模式、谷薯类模式和水果蔬菜模式。经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肉类模式和甜品杂粮模式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而调味品蛋类模式( OR=0.543,95 %CI:0.377~0.781)、饮料模式( OR=0.590,95 %CI:0.409~0.852)、谷薯类模式( OR=0.592,95 %CI:0.414~0.848)和水果蔬菜模式( OR=0.604,95 %CI:0.417~0.876)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降低有关。分析膳食模式两两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之后,有3个交互项与2型糖尿病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肉类模式与调味品蛋类模式的相乘交互项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谷薯类模式与肉类模式、谷薯类模式与水果蔬菜模式的相乘交互项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有关。 结论:6种膳食模式中谷薯类模式和水果蔬菜模式可能具有预防2型糖尿病的意义。此外,以谷类、薯类为主,搭配适量肉类,减少调味品摄入的膳食模式对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可能也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