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BPPV成人患者自身因素与季节因素相关性探索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复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成人患者的自身因素与季节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反复发作BPPV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2月~2022年1月北京市普仁医院收治的815例复发BPPV成人患者,分析其发病年龄、性别、季节性特点,同时探讨血管性危险因素、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影响.结果 复发BPPV患者年龄22~88岁,中位年龄61(55,67)岁,男女性别比为1∶3.01,男女患者的年龄、各年龄组男女性别比、血管性危险因素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占比高于男性(P<0.001);复发BPPV发作无显著季节规律性,但呈现寒冷季节增多的趋势;血管性危险因素与年龄相关,与性别、季节无明显相关性;多次复发BPPV患者占20.86%(170/815),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复发BPPV女性高发,老年多见,寒冷季发作次数较多,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能减少复发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调查上海市松江区九亭地区≥60岁老年人骨质疏松(OP)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横断面研究方法抽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中心参与问卷调查的≥60岁本地居民共2 175名,实验室检测与骨密度(BMD)测试,整理资料并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不同骨量水平老年人各类相关指标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OP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九亭地区≥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45.89%(998/2 175)。随着年龄的增加OP患病率逐渐升高。男性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 χ2=211.94, 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乳制品( χ2=9.01, P<0.05)、服用钙剂( χ2=42.88, P<0.05)、体育运动( χ2=24.73, P<0.05)、运动时间( χ2=76.40, P<0.05)及日光照射( χ2=55.71, P<0.05)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wald χ 2=71.46, P<0.001)。骨质疏松组较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72.47±6.89)岁,非骨质疏松组(68.73±6.34)岁]的年龄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t=-11.67, P<0.05)。非骨质疏松组腰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及尿酸(UA)较骨质疏松组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骨质疏松组高密度脂蛋白(HDL)[骨质疏松组(1.34±0.35)mmol/L,非骨质疏松组(1.41±0.35)mmol/L, t=-4.51, P<0.05]及碱性磷酸酶(ALP)[骨质疏松组(88.46±25.65)mmol/L,非骨质疏松组(94.56±32.32)mmol/L, t=-4.79, P<0.05]水平较非骨质疏松组降低。九亭地区居民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知识(吸烟、喝咖啡、高盐及饮酒分别为47.28%、24.15%、47.79%及44.90%)、骨质疏松诊疗知识(骨质疏松症状、预后、筛查手段、服药时间及随访筛查时间分别为26.87%,17.88%,21.77%,6.65%,15.99%)及预防知识知晓率低(运动方式、高钙食物、补充钙剂最佳年龄、维生素D对OP的作用、预防骨松的适宜奶量分别为33.16%、42.01%、13.27%、12.07%、9.01%)。综上,上海九亭地区≥60岁居民OP患病率45.89%。女性和年龄是主要危险因素。乳制品、荤素搭配、服用钙剂、体育运动及日光照射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居民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宣教来控制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25(OH) 2D 3对柯萨奇病毒B3诱导小鼠心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 3[1,25(OH) 2D 3]对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小鼠心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将雄性野生型(WT)小鼠和1α羟化酶基因敲除[1(OH)ase -/-]小鼠分为WT组、WT+CVB3组、1(OH)ase -/-+CVB3组和1(OH)ase -/-+CVB3+VD 3组,每组8只。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Fluo-4/AM荧光探针检测心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及内质网应激相关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WT组相比,WT+CVB3组小鼠心肌中促炎症因子IL-1β(14.88±3.32比1.03±0.02, P=0.009)、IL-6(7.00±1.09比1.81±0.18, P=0.005)、IFN-γ(4.70±1.11比1.34±0.34, P=0.006)、TNF-α(17.20±3.22比1.02±0.12, P<0.001)mRNA水平均升高,炎症细胞浸润增多,心肌细胞凋亡率增加(16.66%±1.09%比7.85%±1.12%, P=0.012),心肌细胞胞质中游离Ca 2+增加(2.98±1.05比0.96±0.10, P=0.006),磷酸化CaMKⅡ(pCaMKⅡ)(1.97±0.34比1.00±0, P<0.001)、GRP78(1.78±0.19比1.00±0, P=0.005)及CHOP(1.62±0.09比1.00±0, P=0.002)蛋白表达增加;上述心肌细胞损伤指标在1,25(OH) 2D 3缺乏的1(OH)ase -/-+ CVB3组更显著;而在给予1,25(OH) 2D 3补充的1(OH)ase -/-+CVB3+VD3组,上述心肌细胞损伤指标均改善(均 P<0.05);此外,CaMKⅡ特异性抑制剂可同样降低CVB3感染小鼠的心肌损伤和细胞凋亡率。 结论:1,25(OH) 2D 3缺乏可通过CaMKⅡ过度活化加重小鼠心肌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学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身体肌肉量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身体肌肉量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对15 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2019年对其进行随访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血清25(OH)D,使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机体肌肉量,并计算全身肌肉质量指数(MMI)。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基线和随访期MMI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10 890名儿童的年龄为(11.5±3.3)岁,男童占49.6%,基线25(OH)D水平为(35.4±12.0)nmol/L,充足率为11.1%。多因素线性回归校正年龄、性别、体脂肪量、吸烟、饮酒、奶制品摄入、维生素D补充、钙剂补充、体力活动、青春期发育状态后,未观察到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基线MMI水平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于随访时点MMI,25(OH)D每增加10 nmol/L,其 Z值增加0.008( P=0.058);相比于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足和充足的儿童分别增高0.002( P=0.815)和0.037( P=0.031),趋势 P=0.089。亚组分析显示,在BMI正常组中,25(OH)D每增加10 nmol/L,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基线MMI和随访时点MMI Z值分别增高0.019和0.014,均 P<0.05。 结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身体肌肉量有关,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倾向于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肌肉量。倡导儿童青少年维持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加强营养与运动,提升身体素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加强补充钙和维生素D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相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抗骨质疏松药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但部分患者使用后出现全身骨关节肌肉疼痛未缓解或加剧等不良反应,可能与抗骨质疏松药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或亢进相关。本文报道一例78岁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在常规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基础上,使用抗骨质疏松药后出现血钙降低及负钙平衡,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双膝关节明显疼痛,无法行走。经充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后,患者双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可独立行走,骨代谢指标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病情稳定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对肥胖患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综合评估肥胖患者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后多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的变化。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和CNKI数据库,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包含5 320例肥胖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LSG术后血清维生素D( SMD=0.59,95% CI:0.16~1.03, P=0.007)、磷( SMD=0.28,95% CI:0.09~0.47, P=0.004)和铁( SMD=0.46,95% CI:0.31~0.61, P<0.01)显著升高,而血清锌( SMD=-0.41,95% CI:-0.81~ -0.01, P=0.044)显著下降。血清钙( SMD=0.11,95% CI:-0.14~0.36, P=0.385)、叶酸( SMD=0.27,95% CI:-0.08~0.62, P=0.133)、维生素B 12( SMD=0.11,95% CI:-0.25~0.47, P=0.563)和镁( SMD=0.53,95% CI:-0.08~1.14, P=0.09)无显著性改变。 结论:肥胖患者LSG术后血清营养指标改变尚存在不确定性,建议定期监测血清营养指标变化并在必要时添加补充剂,以预防术后营养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局部枸橼酸抗凝在重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中的使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局部枸橼酸抗凝(RCA)在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开展现状及ICU医师对RCA的认知情况。方法:本研究设计为现况调查。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包括3个部分,共20个问题),主要了解接受调查者一般信息,对RCA的认知情况和所在ICU目前RCA实施的具体流程。问卷通过线上平台发放及回收,国内ICU临床医师自愿参与。调查时间为2022年4月15日至2022年4月30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回收630份电子问卷,确认有效的为616份(问卷有效率为97.8%)。616位医师来自全国21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和1个特别行政区的587个ICU,其中来自三级医院者530位,具有高级职称者302位。488个(83.1%,488/587)ICU开展了RCA(503位医师),ICU性质(综合、内科、外科、专科ICU)与是否开展RCA无明显相关性。ICU开展RCA的主要原因为出血风险小(96.4%,485/503),监测方便(62.2%,313/503)和指南推荐(62.0%,312/503)。99个(16.9%,99/587)ICU未开展RCA(113位医师),不开展的原因主要为医院无枸橼酸钠抗凝剂(58.4%,66/113),其次为无使用经验或方案、价格贵(各14.2%,16/113)等。所在ICU开展RCA的503位医师中,443位(88.1%)医师认为严重肝功能不全(Child分级B以上)是RCA禁忌证;分别有388位(77.1%)和377位(75.0%)医师认为代谢性碱中毒和低钙血症是RCA并发症;273位医师执行每日规律监测总钙/离子钙比值;分别有276位(54.9%)和181位(36.1%)医师将血流速度设置在120~150 ml/min和151~180 ml/min;377位(74.9%)医师选择成品血液滤过基础液,252位(50.1%)医师稀释方式选择前稀释+后稀释;239位(47.6%)医师通过单独静脉通路补充碳酸氢钠注射液;400位(79.5%)医师选择枸橼酸钠剂量方案为每小时输注速度是每分钟血流速度的1.2~1.5倍。结论:目前国内综合性ICU在肾脏替代治疗中普遍开展RCA,且相关临床医师对RCA的禁忌证和潜在并发症等已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同医院在实施RCA时所采用的方案各异,监测手段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预防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维生素D补充治疗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预防效果。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1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72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 n=86)和对照组( n=86)。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维生素D滴剂(800 IU/d)辅助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SBP发生情况和各指标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经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BP发生率(5.81%,5/86)低于对照组患者SBP发生率(30.23%,26/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10, P<0.01)。干预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 t=13.425, P=0.018),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17.312、10.353和12.218, P<0.01或<0.05)。 结论:维生素D辅助治疗能提升血清25-(OH)D含量,降低血清CRP、PCT及IL-6水平,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SBP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关注抗骨质疏松药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或亢进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增龄性疾病,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抗骨质疏松药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但部分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药后疗效不佳,可能与抗骨质疏松药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或亢进相关。作为高钙危象的抢救用药,抗骨质疏松药应用后使血钙明显下降。在目前推荐剂量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的部分骨质疏松患者中可出现血钙降低及负钙平衡,刺激甲状旁腺增生、肿大,致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或亢进。使用抗骨质疏松药期间,在密切监测血钙、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及相关骨代谢指标的基础上补充足量维生素D和钙剂有利于维持血钙和PTH稳定,防治抗骨质疏松药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或亢进,进而有效防治骨量流失、骨折、身高变矮、驼背、全身骨关节肌肉疼痛、转移性血管钙化及全身钙质沉着症等疾病,提高抗骨质疏松药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全面改善骨质疏松患者预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住院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住院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43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母亲孕期及新生儿性别、胎龄、体重、分娩方式及出生季节等。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住院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住院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该院儿科住院的436例新生儿中,共有372例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不足,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30.79±8.65)noml/L,其中有231例血清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不足总发生率为85.3%;新生儿胎龄、是否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胎数、出生季节、孕母年龄、文化程度、不良孕产史、孕期疾病、孕期日照、维生素D补充及孕期补钙是影响住院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 P<0.05);新生儿胎龄、出生季节及孕期疾病是影响住院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 P<0.05)。 结论:应重视对孕妇孕期疾病的控制,指导其增加日照时间,增加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并合理应用维生素D补充剂,密切关注新生儿的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尤其对于早产儿,应及时增加其维生素D的摄入,以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