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3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neonatal leukemoid reaction,NLR)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9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NLR患儿为NLR组,按1∶2选取同期入院无NLR且与NLR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匹配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孕期并发症情况、白细胞计数最大值、中性粒细胞占比、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疾病诊断等相关信息,并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NLR组36例,对照组72例。NLR组外周血中均发现幼稚粒细胞,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61.7(54.2,90.6)×10 9/L比19.6(14.2,27.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中性粒细胞占比、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LR组阴道分娩、羊水污染和新生儿败血症比例高于对照组(69.4%比38.9%,19.4%比5.6%,47.2%比8.3%),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比例低于对照组(11.1%比31.9%,2.8%比19.4%,50.0%比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胎膜早破、出生窒息、颅内出血、肺出血、细菌性脑膜炎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LR患儿常合并败血症,及早防治母亲孕期并发症、积极控制感染对防治NLR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小板聚集在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在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影响。方法:选取24月龄比格母犬4只,分别编号为1、2、3、4,分两批在预产期前1~2 d进行剖宫产取出仔犬。母犬1和2为第一批,经剖宫产取出新生犬18只,作为对照组,按出生后时间点分为1、4、12 h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新生犬出生后即刻经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母犬3和4为第二批,经剖宫产取出新生犬19只,作为替罗非班组,按出生后时间点分为1 h( n=6)、4 h( n=6)、12 h( n=7)3个亚组;新生犬出生后即刻经颈静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10 mL/kg(10 mL注射液含替罗非班2.5 mg)。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动脉导管内径;手术剥离取出动脉导管并分成两部分,分别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 结果:对照组1 h亚组中有1只新生犬于出生后0.5 h死亡;替罗非班组19只均顺利完成实验。出生后1 h,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均未闭合,导管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1.72±0.08比1.70±0.11, P>0.05);出生后4 h,对照组有1只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替罗非班组均未闭合,且动脉导管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mm:1.52±0.15比0.95±0.48, P<0.05);出生后12 h,对照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均闭合,替罗非班组仍有2只未闭合,导管内径分别为1.0 mm和1.1 mm。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两组新生犬出生后1、4、12 h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蛋白表达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替罗非班组1 h GPⅡb-Ⅲ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GPⅡb-Ⅲa/β-actin:0.67±0.07比0.84±0.16, P<0.05),4 h和12 h时GPⅡb-Ⅲa蛋白表达略低于对照组(GPⅡb-Ⅲa/β-actin:4 h为0.85±0.12比0.95±0.11,12 h为1.04±0.16比1.09±0.17,均 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相似。 结论:新生犬动脉导管在出生后1~4 h开始闭合,12 h全部闭合;出生后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逐步升高,血小板聚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促进了动脉导管闭合。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焦亡现象的体内外研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体内外模型观察牙周炎局部组织内皮细胞在炎症环境下是否发生焦亡,为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牙周病2018年新分类标准收集无全身疾病、牙周健康者及Ⅲ~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牙龈组织中焦亡标志性蛋白消皮素D(GSDMD)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每组通过结扎3只小鼠上颌第二磨牙2周建立牙周炎模型(结扎组),使用显微CT(micro-CT)检测小鼠牙槽骨吸收情况(以不做结扎处理的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对健康及炎症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与GSDMD共定位进行定量分析;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质量浓度为0.5、1.0、2.5、5.0、10.0 mg/L牙龈卟啉单胞菌(Pg)脂多糖(LPS)联合腺苷三磷酸(ATP)处理HUVECs,同期设置0 mg/L Pg-LPS组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观察 HUVECs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SDMD的N端结构域(GSDMD-N)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SDMD蛋白表达及分布,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UVECs的增殖能力,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HUVECs细胞膜的完整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GSDMD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且表达水平较健康组织显著升高;micro-CT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周围牙槽骨吸收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多( t=8.88, P<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GSDMD与CD31存在明显的共定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Pg-LPS联合ATP模拟的炎症环境中,HUVECs细胞膜上出现不同大小的孔洞,呈现典型的细胞焦亡形态,其中2.5 mg/L Pg-LPS+ATP组细胞膜上孔洞最多且扩张融合,细胞有裂解死亡的趋势。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2.5和5.0 mg/L Pg-LPS+ATP组焦亡标志性蛋白GSDMD-N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F=3.86, 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2.5 mg/L Pg-LPS+ATP组较对照组GSDMD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最显著( F=35.25, P<0.001)。CCK-8结果显示,0.5、1.0、2.5、5.0和10.0 mg/L Pg-LPS+ATP组细胞增殖相对值(分别为0.52±0.07、0.57±0.10、0.58±0.04、0.55±0.04和0.61±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2)( F=39.95, P<0.001)。PI染色结果显示,PI阳性细胞数占比在2.5 mg/L Pg-LPS+ATP组最高[(56.07±3.22)%]( F=88.24, P<0.001)。 结论: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发生明显的焦亡现象,提示内皮细胞焦亡可能是造成牙周炎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血管狭窄行神经血管介入术后不良事件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行神经血管介入术后不良事件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温州市中西结合医院2020年1-12月行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狭窄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血小板功能,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情况;于神经血管介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通过随访的方式记录患者不良事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神经血管介入术后不良事件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相关性。结果:148例患者随访1年,29例失访,最终纳入119例患者,其中41例发生不良事件,未发生不良事件78例。发生组用药前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血小板活化复合物表达水平分别为(20.22±6.33)%、(68.80±11.52)%,用药后分别为(15.77±4.12)%、(43.19±5.90)%,均高于未发生组[用药前:(16.85±3.24)%、(62.34±10.77)%,用药后:(8.31±2.97)%、(35.85±5.14)%](用药前: t=3.20、2.97,均 P < 0.05;用药后: t=10.28、6.74,均 P < 0.05)。发生组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51.2%(21/41)、43.9%(20/41),均高于未发生组的26.9%(8/78)、19.2%(9/78)(χ 2=24.47、20.23,均 P < 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均与神经血管介入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0.45、0.41,均 P < 0.05)。 结论:脑血管狭窄神经血管介入术后不良事件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均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OG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 COG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 caused by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 of the COG6 gene, COG6-CDG)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2019年8月收治的1例 COG6-CDG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L型、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ⅡL、 COG6、 COG6-CDG、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 typeⅡL、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ⅡL"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7月收录的文献。总结 COG6-CDG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 结果:(1)临床资料:患儿为男婴,胎龄27周 +5,出生体重1 180 g,生后59 d入院,主要表现多系统受累,包括不明原因进行性肝脾肿大伴黄疸、腹水,血小板持续低下,小头畸形、四肢张力低,皮肤少汗、角化过度,反复发热、感染、低血糖,合并心、胃肠道、肺、肾、眼底、凝血系统等功能异常。转入本院后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抗感染、腹腔穿刺置管引流、输注血制品等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患儿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于生后192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核心家系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 COG6基因(NM_020751.2)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外显子7存在c.662C>T(p.T221M)错义突变,来源于母亲;外显子5存在c.443T>C(p.I148T)错义突变,来源于父亲。这2个突变均未在人类基因突变库中收录,为未报道的新突变。(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8篇相关文献。文献报告的20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合并肝脏、心脏、胃肠道、血液、免疫、牙齿和骨骼等系统功能异常,且均有智力障碍和生长发育落后,9例至文献报道时已死亡。文献共报道了11个基因突变位点,深度内含子c.1167-24A>G的剪接突变最多(7例),其次分别是c.1646G>T(4例)和c.511C>T(3例)。 结论:COG6-CDG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功能障碍,总体临床预后不良,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本例的基因突变为c.662C>T(p.T221M)和c.443T>C(p.I148T)复合杂合突变,为未报道的新突变,拓宽了 COG6基因的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三七治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三七治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方法: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三七的药物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获取血小板聚集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并使用Cytoscape构建网络图,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图。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三七中的7个有效成分通过多条通路直接作用于142个疾病靶点治疗血小板聚集,其中β-谷甾醇、豆甾醇、槲皮素和人参皂苷Rh 2等是核心成分,肿瘤蛋白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JUN、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激酶B1(AKT1)是重要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BP)主要涉及细胞对脂质的反应、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氮化合物的反应等;细胞组分(CC)主要涉及膜筏、膜微区、小窝和质膜筏等;分子功能(MF)主要涉及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转录因子结合、RNA聚合酶Ⅱ特异度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三七治疗血小板聚集的信号通路主要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缺氧诱导因子-1(HIF-1)、TNF、MAPK等。 结论:三七主要通过调节AGE-RAGE、PI3K/Akt、HIF-1、TNF、MAPK等信号通路的TP53、MAPK1、JUN、TNF、IL-6、AKT1等疾病靶点,调节酶类活性治疗血小板聚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型创伤性脑损伤(modTBI)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阜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65例mod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5例,女100例;年龄20~91岁[(59.5±14.4)岁]。根据伤后72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降低2分及以上,将患者分为END组(46例)(17.4%)和非END组(219例)(82.6%)。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致伤原因(交通伤、摔跌伤、其他)、院前是否呕吐、入院时GCS、首次CT扫描时间、癫痫、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类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骨折类型(颅底骨折、颅骨骨折)、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钾水平、血清总钙浓度、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modTBI患者发生END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工作(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END的预警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首次CT扫描时间、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血钾水平、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与modTBI患者发生END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或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GCS≤10分( OR=0.53,95% CI 0.34,0.84, P<0.01)、首次CT扫描时间≤2.0 h( OR=0.58,95% CI 0.37,0.92, P<0.05)、硬膜外血肿( OR=0.26,95% CI 0.10,0.69, P<0.05)、脑内血肿( OR=0.14,95% CI 0.04,0.44, P<0.01)、FIB≤2.3 g/L( OR=0.34,95% CI 0.18,0.64, P<0.01)、D-二聚体>10.4 mg/L( OR=1.04,95% CI 1.02,1.07, P<0.01)是modTB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首次CT扫描时间预警价值最大(AUC=0.79,95% CI 0.74,0.84),D-二聚体水平(AUC=0.75,95% CI 0.70,0.80)及FIB水平(AUC=0.70,95% CI 0.65,0.76)预警价值一般,但均高于入院GCS(AUC=0.62,95% CI 0.56,0.68)、脑内血肿(AUC=0.62,95% CI 0.56,0.68)、硬膜外血肿(AUC=0.60,95% CI 0.54,0.66)的预警价值。各危险因素联合对END的预警效能更优(AUC=0.90,95% CI 0.85,0.93 )。 结论:入院时GCS≤10分、首次CT扫描时间≤2.0 h、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FIB≤2.3 g/L、D-二聚体>10.4 mg/L是modTB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CT扫描时间预警价值最大,D-二聚体及FIB水平预警价值次之,入院时GCS、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预警价值一般,上述危险因素联合对modTBI患者发生END有较好的预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凝血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测定老年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和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水平,分析微血管心绞痛患者凝血活性的改变。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微血管心绞痛的老年患者45例(微血管心绞痛组),年龄60~80岁,男性27例,女性18例;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体检老年人43例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FPA和GMP-140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测定其收缩压和舒张压,检测血小板、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尿酸、肝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微血管心绞痛组患者与对照组FPA(430.32±364.05)μg/L比(263.73± 118.29)μg/L,较对照组升高( t=2.913, P<0.01);GMP-140(5.78±3.92)μg/L比(6.95±1.91)μ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90, 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3.33±5.70)mg/L比(0.81±0.86)mg/L,较对照组升高( t=2.927, P<0.01)。 结论: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较对照人群FPA水平升高,微血管心绞痛患者体内凝血活性增强。炎症状态可能促进微血管心绞痛发生、发展,但是否与炎症状态促进凝血活性增强有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重度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发生重度肺部感染(SP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63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1例,女62例;年龄20~80岁[53.0(46.0,59.0)岁]。手术方式包括去骨瓣减压术、硬膜下血肿清除术、硬膜外血肿清除术、脑内血肿清除术。按照患者术后是否发生SPI分为SPI组(62例)和非SPI组(101例)。收集两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糖升高、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红蛋白含量、贫血、白蛋白含量、低蛋白血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间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预后营养指数(PNI)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上血液学检查均在患者术前未经抗炎治疗时抽取静脉血完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单独或联合对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前GCS、白蛋白含量、淋巴细胞计数、NLR、PNI及血清LDH水平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血糖升高、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红蛋白含量、贫血、低蛋白血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dNLR和PLR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不相关( 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淋巴细胞计数(95% CI -0.337,-0.013, P<0.05)、高NLR(95% CI -0.023,-0.005, P<0.01)、低PNI(95% CI 0.007,0.026, P<0.01)和高血清LDH水平(95% CI -0.002,-0.001, P<0.01)是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低淋巴细胞计数、高NLR、低PNI和高血清LDH水平对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均有预测作用,其中PNI联合血清LDH的预测能力最高(AUC=0.78,95% CI 0.70,0.85)。 结论:低淋巴细胞计数、高NLR、低PNI和高血清LDH水平是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独立危险因素;PNI联合血清LDH水平对sTBI患者术后发生SPI的预测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D109在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膜蛋白CD109属于GPI联结糖蛋白,参与多种重要信号通路,如TGF-β/Smads信号通路 [1,2]、JAK-STAT信号通路 [3,4]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 [5,6]。CD109最初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KG-1a鉴定的细胞表面抗原 [7],主要表达于胎儿和成人CD34阳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亚群、激活的T淋巴细胞、激活的血小板、白血病原巨核细胞、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亚群和一些人类肿瘤细胞系中 [8],但不表达于人类静止的T细胞、血小板或外周血白细胞 [9]。本研究探索了CD109在初发AML(M 3除外)患者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CD34表达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