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中医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6%(41/42)比85.7%(36/42)](P=0.048).观察组的心胸满闷、胸部刺痛、舌质紫暗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3±1.2)d比(5.1±1.5)d、(2.5±1.1)d比(3.5±1.2)d、(6.3±1.5)d比(8.6±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心肌肌钙蛋白I、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活血通脉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获得较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受损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外环境下增强纤维蛋白凝胶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体外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及氨甲环酸对纤维蛋白凝胶溶解速度的影响,以获得稳定性良好的纤维蛋白凝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制作不同特性的纤维蛋白凝胶:抑肽酶浓度按15 000、20 000、25 000 kIU/ml,分为A、B、C组;氨甲环酸浓度按10、30、50 g/L,分为Ⅰ、Ⅱ、Ⅲ组;设立无抑制剂的对照组;以抑肽酶25 000 kIU/ml+氨甲环酸50 g/L制作抗纤溶剂联合的纤维蛋白凝胶,标记为U组。将各组纤维蛋白凝胶置于37 ℃恒温水槽中,每隔24小时测量溶解的体积。结果:在同一浓度纤维蛋白原中,抑肽酶、氨甲环酸均可延缓纤维蛋白凝胶的溶解速度( F抑肽酶组=502.379, F氨甲环酸组=632.235, P值均<0.05)。将各组每日剩余体积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对照组与A组、B组、C组比较,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Ⅰ组、Ⅱ组、Ⅲ组比较,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单用抑肽酶或氨甲环酸相比,联合抑肽酶+氨甲环酸可明显延缓凝胶溶解速度( F值分别为366.417、262.533, P值均<0.05)。 结论:高浓度的抑肽酶、氨甲环酸均可增强纤维蛋白凝胶的稳定性。在同一浓度纤维蛋白原中,抑肽酶<20 000 kIU/ml,酶浓度的增加可延缓溶解速度;而抑肽酶>25 000 kIU/ml,凝胶溶解速度无明显变化;氨甲环酸浓度增加可延缓凝胶的溶解速度;联合抑肽酶+氨甲环酸延缓纤维蛋白凝胶溶解的作用优于单用抑肽酶或氨甲环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肌损伤与高凝状态及炎性标志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指标及炎性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1日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COVID-19患者67例,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 n=20)、重型组( n=20)及危重组( n=27),根据患者出院情况将危重组分为治愈( n=12)和死亡( n=15)。以患者好转出院或住院期间死亡作为观察终点。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静脉血并检测其血液中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铁蛋白水平,比较3组间的水平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3组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PLT)、FIB、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普通组、重型组和危重组的WBC、hs-CRP、铁蛋白、PT、APPT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危重组高于重型组和普通组( P<0.05)。危重组患者NT-proBNP、CK-MB、MYO、hs-cTnI明显高于普通组及重型组,且危重型组中死亡患者NT-proBNP、CK-MB、MYO、hs-cTnI高于治愈患者( P均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TnI( OR=1.053,95% CI 1.010~1.098, P=0.016)、D-二聚体( OR=1.253,95% CI 1.026~1.531, P=0.005)是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OVID-19危重型患者在入院治疗过程中伴随着凝血功能障碍及炎症因子的升高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hs-cTnI、D-二聚体升高是COVID-19危重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镇痛合剂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镇痛合剂(TXAA)对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术后疼痛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PLIF的105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54.8±14.3)岁;男性患者为69例,女性为3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60例,腰椎管狭窄者为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TXA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深筋膜关闭前切口局部注射TXAA 50 mL),TXA组( n=35,术前静脉滴注TXA 1.0 g)和对照组( n=35,围手术期不应用TXA),分别记录3组患者出血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疼痛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前列腺素(PGE)2水平、缓激肽水平,以及血栓发生风险相关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栓弹力图(TEG)-血栓最大幅度(MA)值、D-二聚体水平等。并且于手术后3个月内对患者进行不良事件随访。对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VAS疼痛评分等,3组及各组中不同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性别构成比、输血率等计数资料的3组整体比较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校正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人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Hb)值、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术前D-二聚体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lfsyll-2016-6),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TXAA组、TXA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围手术期异体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的上述5项指标分别为(599.6±67.3)、(379.9±38.8)、(169.9±56.9)、(272.8±83.1)、(217.0±64.1)mL,均低于TX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5.397、3.987、3.561、4.156、3.451, P=0.008、0.023、0.029、0.021、0.031;TXAA组比对照组:LSD- t=6.901、4.563、5.967、9.321、6.045, P<0.001、=0.019、=0.006、<0.001、=0.003)。② 3组患者术后12、24及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以及术后1、3 d时的PGE2和缓激肽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XAA组患者术后12、24、48 h时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1±0.9)、(2.4±1.0)和(1.9±0.9)分,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XAA组比TXA组:LSD- t=6.063、10.736、29.654, P=0.011、<0.001、<0.001;TXAA组比对照组: t=6.239、11.079、31.078, P=0.007、<0.001、<0.001)。TXAA组术后1、3 d时的PGE2水平分别为(154.4±23.1)和(195.4±30.8)pg/mL,缓激肽水平分别为(167.8±15.4)和(217.1±14.9)ng/mL,均低于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 TXAA组患者术后1 d时的TEG-MA值为(67.4±6.0)mm,分别高于术前、TXA组及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5.693、0.383、8.963, P=0.021、=0.046、<0.001)。3组患者术后1、3 d时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较术前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TXAA组术后1、3 d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98.3±73.2)和(283.7±49.6)mmol/L,分别低于TXAA组和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INR的组间及组内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获良好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愈合延迟及血肿压迫神经等情况。术后超声随访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结论:对接受PLIF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患者,在术前静脉滴注TXA的基础上,切口内局部注射TXAA,有助于提高止血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并且不增加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联合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构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F)等指标构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收治的291例急性STEMI患者,收集所有患者PCI术前的临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Lp-PLA2以及D/F。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PCI术后90 d内死亡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Lp-PLA2及D/F分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利用R语言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及决策曲线。结果:LpPLA2及D/F预测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90 d因心因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6(95% CI 0.850~0.932)和0.884(95% CI 0.837 ~ 0.92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9.50 μg/L和0.46( P<0.05);LpPLA2>59.50 μg/L患者心因病死率明显高于LpPLA2≤59.50 μg/L患者,D/F>0.46患者心因病死率明显高于D/F≤0.4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66岁)、左心室射血分数(≤45%)、LpPLA2(>59.50 μg/L)、D/F(>0.46)、N-末端脑钠肽前体(>1.55 μg/L)以及空腹血糖(FBG)(>7.00 mmol/L)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90 d因心因死亡风险( P<0.05);当风险阈值分别>0.24时,列线图模型可提供显著附加的临床净收益。 结论:Lp-PLA2及D/F与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预后密切相关,联合其他临床指标所构建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其PCI术后90 d内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个表现为血栓的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纤维蛋白原(Fbg)由肝脏合成及分泌,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是由三对多肽链(Aα、Bβ、γ)以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二聚体,三条肽链分别由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的FGA、FGB和FGG三个基因编码 [1]。遗传性纤维蛋白原异常作为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为纤维蛋白原量的减少或缺乏,包括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另一类则为纤维蛋白原的缺陷,包括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和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其中前者以纤维蛋白原活性(Fbg∶C)降低而抗原(Fbg∶Ag)水平正常为特征,后者纤维蛋白原活性和抗原均有下降但活性降低更为明显。CD和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在临床上既可能表现为出血,亦可能发生有血栓事件,甚至在同一患者上述两种表现共存 [1,2]。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难以预测,目前仅有少数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存在明确对应关系,因此对这些患者的管理极具挑战。本文中我们对一个首次报道的遗传性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的基因型及患者表型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的多中心回顾分析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12家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4例危重烧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例、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2例、黑龙江省医院5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0例、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9例、解放军第924医院12例、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浙江省台州医院4例、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例。统计患者的总体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致伤因素、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伤后入院时间。根据伤后28 d内的存活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89例)与死亡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与伤情(同前总体临床特征);伤后第1个24 h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伤后第1个24 h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伤后第1个24 h脏器功能指标,包括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尿素、血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电解质指标(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镁及血磷)、尿酸、肌红蛋白、脑钠肽;伤后第1个24 h感染及血气指标,包括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pH值、氧合指数、碱剩余、乳酸;治疗情况,包括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否行抗凝治疗、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及液体复苏情况。筛选影响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中男82例、女42例,年龄60~97岁,体重指数23.44(21.09,25.95)kg/m 2,烧伤总面积54.00%(42.00%,75.0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面积25.00%(10.00%,40.00%)TBSA,主要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以火焰烧伤者为主,合并基础疾病者43例,以伤后入院时间≤8 h者为主。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第1个24 h PT、APTT、D-二聚体、FDP、INR、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血肌酐、血糖、血钠、尿酸、肌红蛋白、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37、5.49、5.26、5.97、2.18、1.95、2.68、2.68、2.51、2.82、2.14、3.40、5.31、3.41、2.35、3.81、2.16、-3.82, P<0.05);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9.44、28.50, P<0.05)。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伤后第1个24 h APTT均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17、1.10、1.10、1.09、1.2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40、1.04~1.21、1.05~1.19、1.05~1.17、1.07~1.69, P<0.05)。 结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多为火焰烧伤,常伴随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常伴有炎症反应增强、血糖升高、纤溶激活、脏器功能损害等,这与其预后相关。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和APTT是该群体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和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诊断明确的131例患者,其中95例RA患者为RA组,36例排除自身免疫疾病的关节痛患者为疾病对照组,选取同期4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RA组以基于28个关节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疾病活动度(DAS28-CRP)评分分为高度(>5.1分,25例)、中度(3.2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丹参多酚酸盐干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干预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患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81例NSTE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过程中,2组各脱落6例,最终对照组34;例、治疗组35例完成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2组均连续治疗10 d。采用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P, hs-CRP),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凝固法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免疫分析法检测D-二聚体。记录并采集患者住院期间(0~10 d)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院内急性心力衰竭、院内再发心肌梗死、院内恶性心律失常、院内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s-CRP[(2.46±1.76)mg/L比(3.45±0.67)mg/L, t=2.324]、PCT[(0.52±0.30)ng/L比(0.11±0.08)ng/L, t=2.059]、FIB[(1.30±0.63)g/L比(1.97±0.67)g/L, t=2.16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具有下降趋势,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期间,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 t=4.019, P=0.045);院内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以及院内再发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院内死亡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在单纯西药治疗基础上降低NSTEMI患者的炎症反应,缓解高凝状态,减少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黑龙江省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在黑龙江省15家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等相关信息,以免散瞳眼底摄片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DR组和无DR组。调查黑龙江省住院T2DM患者DR的患病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R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5 418例T2DM患者。黑龙江省住院T2DM患者DR患病率为34.5%(5 312例),经年龄、性别标准化后DR患病率为25.6%。与无DR组相比,DR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吸烟饮酒史、家族史、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高,DR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 1c)、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钾、钠、纤维蛋白原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DR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空腹C肽、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尿酸、钙、镁、血尿酸/肌酐比值、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低于无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097,95%CI为1.089~1.104)、家族史(OR=1.262,95%CI为1.150~1.384)、饮酒史(OR=1.241,95%CI为1.130~1.364)、高血压(OR=1.326,95%CI为1.214~1.447)、HbA 1c≥7%(OR=1.415,95%CI为1.274~1.572)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血尿酸/肌酐比值、TG/HDL-C比值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 Q1~ Q4组),调整年龄、病程、家族史、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HbA 1c≥7%后,血尿酸/肌酐比值中 Q3、 Q4组患DR的风险是 Q1组的0.884、0.796;TG/HDL-C比值中 Q3、 Q4组患DR的风险是 Q1组的0.837、0.680。 结论:黑龙江省住院T2DM患者DR患病率较高。糖尿病病程、家族史、HbA 1c≥7%、高血压、饮酒史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肌酐比值是DR的独立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