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是血管加压素的合成类似物,可以增加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凝血因子FⅧ的水平。与凝血因子相比,DDAVP具有价格便宜,可避免凝血因子抑制物的产生和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等优势。此外,皮下注射与鼻腔给药方式使得这类疾病患者可以居家使用DDAVP。对于轻、中间型血友病A,获得性血友病(AH)A,部分血管性血友病(VWD),以及遗传性血小板疾病等出血性疾病患者,DDAVP是一种有效止血剂。笔者拟就DDAVP治疗出血性疾病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DDAVP的认识,以及为DDAVP在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TEG),为指导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日照市中心血站采集的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去白细胞血小板采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管路耗材采集。分别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前、(22±2)℃振荡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对其血小板计数、FⅧ活性、FⅨ活性和TEG进行检测。对以上指标3个不同保存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8±0.5)×10 11/L、(8.7±1.1)×10 11/L、(8.2±1.5)×10 11/L,FⅧ活性分别为(105.9±38.2)%、(57.2±22.4)%、(30.5±17.5)%,FⅨ活性分别为(97.8±27.5)%、(54.9±19.7)%、(38.4±12.4)%。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上述3项指标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3.90, P<0.001; F=126.16, P<0.001; F=141.04, P<0.001);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0.52, P<0.001;LSD- t=10.13, P<0.001;LSD- t=11.76,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2.34, P=0.020;LSD- t=5.53, P<0.001;LSD- t=4.50, P<0.001)。② 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TEG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依次分别为(8.8±0.5)min、(14.1±0.7)min、(16.1±0.6)min,(1.7±0.1)min、(1.8±0.5)min、(1.9±0.6)min,(69.7±3.4)°、(69.1±1.8)°、(69.2±2.6)°,(86.7±2.6)mm、(82.2±3.1)mm、(80.5±3.3)mm;R值、K值、MA值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 522.59, P<0.001; F=3.15, P=0.045; F=73.42, P<0.001)。其中,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比较,R值显著升高,MA值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49.90, P<0.001;LSD- t=8.51,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比较,R值亦显著升高,MA值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8.83, P<0.001;LSD- t=3.22, P=0.002)。 结论: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期末,即(22±2)℃振荡保存第5天时,其凝血活性成分明显损耗,凝血功能有所下降。临床输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时,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使用不同保存期的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基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HFⅤD)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37岁HFⅤD合并不孕症患者为先证者。对本例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凝血功能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止血和血栓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的二代基因测序(NGS)。本研究对本例先证者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例先证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此外,以"凝血因子Ⅴ缺乏""活化蛋白C抵抗""factor Ⅴdeficiency""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HFⅤD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31日。总结与本研究先证者相关的F5基因、PROC基因突变类型,以及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本研究取得先证者及其父母知情同意,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并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20-QT-13)。结果:对本例先证者的研究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因凝血功能异常合并不孕症于2019年4月至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其婚后正常性生活11年未孕,平素无明显出血症状。其父母均无出血症状。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C、蛋白C活性分别为34.2 s、15.7 s、21.1%和60.7%,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其父、母FⅤ∶C分别为36.1%和29.8%。③NGS检测结果显示,存在2个F5基因杂合突变,分别为10号外显子剪接突变c.1611+2T>C和1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2032A>G,以及1个2号染色体PROC基因9号外显子区域杂合突变c.970G>A。最终,本例先证者被诊断为HFⅤD合并不孕症。鉴于先证者及其父母无出血病史,遂对其HFⅤD未予特殊治疗。截至随访结束,先证者一般情况尚可。本研究文献复习显示,15篇文献纳入研究的82例HFⅤD患者发生F5基因突变,并且主要发生在5、8、10、13、14、15、17、23号外显子,其中以13号外显子最常被累及。本例及文献报道的HFⅤD患者的临床出血症状与FⅤ∶C水平、F5基因突变位点及类型无明显相关性。关于PROC基因突变的报道亦较常见,但是未见单纯蛋白C缺乏引起不孕症的报道。结论:本研究发现1个HFⅤD的新F5基因突变位点。F5基因杂合突变多导致HFⅤD患者FⅤ∶C轻度下降,患者通常无明显的出血表现,无需针对HFⅤD进行特殊治疗。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单一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淋巴瘤凝血异常机制及预后评估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常导致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淋巴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的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的直接促凝机制及肿瘤细胞激活宿主细胞促凝潜力的间接促凝机制。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改变可能与淋巴瘤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采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评估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研究该实验评估出血风险的临界值及其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368例,男201例,女167例,年龄(62.8±15.7)岁,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105例,61~70岁组135例,≥71岁组128例。用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以发色底物法检测anti-FⅩa,定量测定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nti-FⅩa数据以 M( P25~ P75)表示;多组间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χ 2检验进行阳性率比较;用ROC曲线分析anti-FⅩa评估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 HR)。 结果:61~70岁患者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0岁组( U值分别为5 618和5 725, P值分别为0.006和0.011);≥71岁患者组的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1~70岁组( U值分别为6 438和6 317, P值均<0.001)。61~70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60岁组(χ 2=3.06, P<0.05),≥71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χ 2=0.35, P>0.05)。出血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 U值分别为1 429和2 185, P值分别为<0.001和0.001)。ROC显示,血药浓度峰值评价总体人群和≥61岁人群出血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0.8 ng/ml和209.9 ng/ml时,敏感度为90.9%和95.0%;谷值临界值分别为35.1 ng/ml和39.1 ng/ml时,敏感度为72.7%和70.0%,但上述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较低。生存分析显示,以35.1 ng/ml作为谷值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患者的出血风险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 2=4.513, P=0.034)。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预测出血风险的 HR分别为1.023(95 %CI:0.834~1.256)和0.948(95 %CI:0.773~1.164)。 结论:出血患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其中血药浓度峰值对出血风险的敏感性高,血药浓度谷值水平的增高提示短期内的出血风险概率增加,但无论峰值和谷值,其评估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均较低,单独应用时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动态监测和联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创伤性凝血病诊断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创伤是中青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要病因,创伤性大出血及创伤性凝血病(TIC)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死因,是潜在可预防和改善的。既往研究中TIC虽有诊断指标,但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多种检测方法及其指标之间差异,导致其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诊断指南和专家共识。这不仅影响TIC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发现,也造成对TIC及时规范治疗的延迟。目前,TIC诊断与评估包括传统凝血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测试、全血黏弹性试验等实验室检测,还包括预测评分等多种诊断策略。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围绕TIC的诊断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TIC的标准化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36例抗栓治疗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抗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无抗栓组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1年内,无抗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98, P < 0.05),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5%(6/32)、29.27%(12/41)、4.76%(2/42)、4.7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7, P < 0.05);1年内,< 65岁、65~75岁、> 75岁各年龄段患者总血栓栓塞事件、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全因死亡、再入院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76、7.56,均 P < 0.05)。 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早期抗栓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患者年龄增加死亡风险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丁苯酞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ADL评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古交市医疗集团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47)、观察组( n=47),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丁苯酞治疗,两组疗程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状态[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脑组织损伤因子[脑利钠肽(BN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8.70±1.62)分]低于对照组[(9.45±1.2)分],ADL评分[(65.15±7.41)分]高于对照组[(61.20±6.32)分]( t=2.51、2.78,均 P < 0.05)。治疗前,两组TT、PT、D-D、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TT、PT、APT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 t=4.34、3.00、2.63、3.39,均 P < 0.05)。治疗前,两组大脑中动脉Vm、RI、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Vm水平高于对照组,PI、RI均低于对照组( t=3.23、2.14、3.16,均 P < 0.05)。治疗前,两组BNP、NSE、S100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BNP、NSE、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3.09、2.18、3.33,均 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8%(3/47),对照组为2.13%(1/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丁苯酞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及脑组织损伤,改善其凝血功能、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孢甲肟致肾衰竭合并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65岁女性慢性肾衰竭持续血液透析患者因患急性胰腺炎接受头孢甲肟1 g静脉滴注、2次/d。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正常。治疗11 d后,患者皮肤出现多处瘀斑,静脉穿刺处出血不易止,复查凝血功能,PT 127 s,INR 10.72,APTT 86 s。考虑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给予同型去白细胞冰冻血浆150 ml静脉输注。次日复查,PT 101 s,INR 8.49,APTT 65 s;凝血纠正试验示PT、APTT均可纠正,提示凝血因子缺乏。考虑为头孢甲肟所致凝血障碍,停用该药,换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同时给予维生素K 1 10 mg皮下注射、1次/d。停药3 d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PT 15 s,INR 1.19,APTT 36 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vW因子联合D-二聚体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后发生血栓风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和D-二聚体预测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风险的性能。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就诊的NVAF患者256例,其中男152例,女104例,年龄(57.9±20.4)岁;根据随访期内终点事件情况,将患者分为无事件组227例,血栓事件组29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共50名,其中男30名,女20名,年龄(45.0±5.3)岁。用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vWF:Ag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任意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用Logistic回归对分类资料做多元相关性分析获得优势比( OR);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vWF:Ag和D-二聚体预测血栓事件的性能;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 HR)。 结果:对照组的vWF:Ag和D-二聚体为103%(86%~131%)和249(90~522)μg/L,患者组为234%(102%~623%)和744(100~3 352)μg/L;在患者组中,无事件组为225%(102%~623%)和650(100~3 281)μg/L,血栓事件组为333%(210%~494%)和1 325(487~3352)μg/L;患者组的vWF:Ag和D-二聚体高于与健康对照组( P均<0.001),无事件组高于健康对照组( P均<0.001),血栓事件组高于无事件组( P均<0.001)。NVAF患者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与对照组( P均<0.001)。无事件组患者的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血栓事件组患者的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ROC显示,vWF:Ag预测NVAF患者3个月内血栓事件的临界值为229%时,曲线下面积为0.839(95% CI:0.784~0.894);D-二聚体的临界值为588 μ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03(95% CI:0.745~0.861);vWF:Ag联合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868(95% CI:0.826~0.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VAF患者血浆vWF:Ag水平与年龄( OR=10.240, 95%CI 2.773~37.820)、慢性心力衰竭( OR=34.779, 95%CI 8.010~151.019)、高血压( OR=0.068, 95%CI 0.023~0.198)和2型糖尿病( OR=6.618, 95%CI 2.469~17.734)有显著相关性( P<0.001),与血管疾病( OR=4.801, 95%CI 1.204~19.145)有显著相关性( P=0.026);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 OR=0.146, 95%CI 0.036~0.588)、服药依从性( OR=0.114, 95%CI 0.016~0.832)有显著相关性( P值分别为0.007和0.032)。生存分析显示,血浆vWF:Ag、D-二聚体或vWF:Ag联合D-二聚体评估时,血浆水平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3个月内的血栓事件累积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2分别为11.394、17.895和32.825, P均<0.001)。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vWF:Ag和D-二聚体均不能独立预测抗凝治疗期间的血栓事件( HR分别为0.866和0.834, P值分别为0.253和0.152),但两项指标联合应用可显著改善预测性能( HR=0.780, P=0.048)。 结论:NVAF患者血浆vWF:A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并与患者3个月内的血栓风险密切相关,联合应用可为临床预测病情提供有效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