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现状。方法: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1月30日,选择江苏省14家采供血机构的成分制备科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邮件向上述14家机构的成分制备科负责人发送江苏省输血协会血液制备专业委会制定的《江苏省血站成分血制备情况调查表》,对其工作模式、设备配制、工作关键控制点(CCP)信息化开展、人员配置情况,以及2017-2019年主要成分血制备量进行调查。结果:对这14家采供血机构成分制备科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工作模式:以血液制备+待检库为主要工作模式,占7/14。②血液制备设备配置:离心机、血液成分分离机、速冻机、融化箱、红细胞处理机、无菌接驳机的配置率均为14/14,而病毒灭活柜、白细胞过滤监测仪、贴标签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4、5/14和4/14。③成分血制备流程中,CCP信息化开展情况:全血离心、全血分离、血浆速冻、血浆融化4个CCP信息化开展率均为14/14,其余CCP信息化14家均未完全开展。④成分血制备:2018和2019年这14家机构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及洗涤红细胞的制备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5.59%和6.84%、3.85%和1.38%、4.97%和8.34%、11.88%和19.10%。⑤人员配制:截至2019年12月,这14家机构成分制备科在职工作人员总计为179人,其中以初级专业技术职称(63.7%,114/179)、本科学历(65.4%,117/179)、20~35岁的年轻(66.5%,119/179)及女性(84.9%,152/179)工作人员为主。结论:江苏这14家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量逐年增加,成分血制备全流程CCP信息化建设尚未完全开展。为满足当前江苏省采供血机构的成分血制备工作需要,应提高工作人员学历及专业技术职称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对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异体成分血输注需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对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异体成分血输注需求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8例行大脑半球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凝血管理分为研究组( n=17)和对照组( n=21)。比较两组患儿基本临床信息及手术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患儿异体成分血输注率,包括血浆输注率、红细胞输注率及血小板输注率。次要研究终点为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期间癫痫发作率、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 结果:研究组男13例,女4例,年龄(5.7±3.3)岁;对照组男16例,女5例,年龄(7.4±3.4)岁。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预防性氨甲环酸使用率分别为(424.5±98.5)min、(542.8±106.9)min及94.1%(16/17),均高于对照组的(353.1±85.3)min、(445.3±87.9)min及47.6%(10/21)(均 P<0.05)。研究组术中及围手术期异体血浆输注率分别为52.9%(9/17)及64.7%(11/17),均低于对照组的90.5%(19/21)及95.2%(20/21)(均 P<0.05)。研究组纤维蛋白原输注率为58.8%(10/17),高于对照组的4.8%(1/21)( P=0.001)。两组患儿术中及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儿均未输注血小板。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期间癫痫发作率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儿术后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结论:血栓弹力图指导的凝血管理可降低儿童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异体血浆输注需求,未降低异体红细胞输注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贮存式自体输血对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恢复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贮存式自体输血对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及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3~6月龄,体重2.5~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6):对照组(C组)、手术组(O组)、手术+采血组(O+B组)、手术+贮存式自体全血组(O+WB组)和手术+贮存式自体成分血组(O+CB组)。O+B组、O+WB组和O+CB组于术前7 d时以3~5 ml/min的速率经右股动脉采血,采血量为总血容量的10%,4~6 ℃贮存;O+CB组血液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制备红细胞悬液,置于贮血袋中。O组、O+B组、O+WB组和O+CB组行肝切除术,经右股动脉以3~5 ml/min的速率放血,放血量为总血容量的10%。O组和O+B组术中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1 ml/min,O+WB组术中输注贮存式自体全血,O+CB组术中输注贮存式自体红细胞悬液1 ml/min。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 2)、术后6 h(T 3)和术后24 h(T 4)时采集骨髓血标本,测定CD34 +细胞百分比、细胞周期和端粒DNA相对表达量;分别于自体血贮存前(T 1)和T 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结果:与C组比较,O组T 3,4时、O+B组、O+WB组和O+CB组T 2-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其余4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 P<0.05);与O组比较,O+B组、O+WB组和O+CB组T 2-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O+WB组和O+CB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与O+B组比较,O+WB组和O+CB组T 3,4时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上调,O+WB组和O+CB组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与O+WB组比较,O+CB组T 3,4时CD34 +细胞百分比降低,G 1期CD34 +细胞百分比升高,CD34 +细胞端粒DNA表达下调,T 4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 P<0.05)。 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可抑制家兔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不利于外周血网织血红细胞恢复;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小于贮存式自体全血输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2012和2017年中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方法:选择2012和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血液中心和3家中心血站,共计36家采供血机构为研究对象。根据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情况调查表》,调查这36家采供血机构2012和2017年的全血、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全血、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红细胞类成分血及血浆的临床供应量。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上述指标,计算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人均用血量和人均献全血量比率、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和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量比率,进而获取全国不同地理区域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结果:2017年相较于2012年,纳入本研究36家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①全血采集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人均献全血量、每万人口献单采血小板的增长率分别为12.8%、67.5%、4.0%、55.0%;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西南(34.1%)、西北(155.3%)、西南(14.0%)、西北(136.0%)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北(0)、东北(34.6%)、西北(-6.7%)、华南(24.7%)地区。②全血、红细胞类成分血、血浆、单采血小板、手工血小板临床供应量,人均用血量,每万人口用单采血小板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5.1%、18.1%、20.6%、69.6%、-22.5%、8.0%、64.4%;这7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53.2%)、华中(44.5%)、华中(72.7%)、西北(152.4%)、华南(446.2%)、华中(28.6%)、西北(132.1%)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西南(-97.4%)、西北(1.8%)、东北(-2.1%)、东北(34.8%)、华中(-98.5%)、西北(-6.7%)、东北(31.9%)地区。③临床供应的红细胞类成分血中,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的临床供应量增长率分别为56.6%、-82.1%、55.1%、-9.3%;这4项指标中,增长率最高的地区分别为华中(107.6%)、西北(-64.8%)、华中(337.1%)、东北(284.6%)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分别为华北(28.2%)、华北(-92.6%)、西北(-1.1%)、西南(-30.0%)地区。④ 2012年全国的全血供需基本平衡,单采血小板的供需基本平衡或供应量>需求量;2017年全国的全血需求量>供应量,单采血小板的供应量>需求量。结论:2017年与2012年比较,全国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量大幅增长,临床供应量亦相应增长。2017年全国的全血和单采血小板均存在供需矛盾,并且供需关系存在地区差异。采供血机构需要继续采取有效的无偿献血宣传及献血者招募措施,增加血液采集量,并且建立省际和省内的血液调配机制,以保障危重患者的血液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XCR5 +CD8 + T细胞和CXCL13的异常表达及其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 +CD8 + T细胞比例和血浆C-X-C基序趋化因子13(CXCL1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35例S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过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2组:(1)初治SAA组:18例,患者未接受过药物治疗;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51(18~76)岁;(2)缓解期SAA组:17例,指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免疫抑制治疗后,脱离成分血输注的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46(16~70)岁。另外选取20名健康对照者,其中男8名,女12名,年龄45(15~72)岁。收集SAA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标本,同时收集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骨髓标本中CXCR5 +CD8 + T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CXCL13表达水平。CXCR5 +CD8 + T细胞比例与CXCL1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与血液学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初治SAA组骨髓CXCR5 +CD8 + T细胞比例为(4.9±2.9)%,高于缓解期SAA组的(2.7±1.5)%( t=2.34, P=0.027)。初治SAA组、缓解期SAA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XCR5 +CD8 + T细胞比例分别为(8.4±4.2)%、(3.8±2.3)%、(2.6±2.0)%,初治SAA组外周血CXCR5 +CD8 + T细胞比例高于缓解期SAA组和健康对照组(均 P<0.05)。初治SAA组血浆CXCL13表达水平为(97.2±46.8)ng/L,高于缓解期SAA组的(54.9±20.9)ng/L和健康对照组的(47.6±17.3)ng/L(均 P<0.05)。SAA患者外周血CXCR5 +CD8 + T细胞比例与CXCL1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545, P<0.001)。SAA患者外周血CXCR5 +CD8 + T细胞比例与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骨髓粒系百分比、骨髓红系百分比、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均呈负相关( r=-0.556、-0.392、-0.617、-0.615、-0.395、-0.543、-0.432、-0.484、-0.523,均 P<0.05),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和骨髓淋系百分比均呈正相关( r=0.593、0.556,均 P<0.05)。SAA患者外周血中CXCL13表达水平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骨髓红系百分比呈负相关( r=-0.447、-0.446、-0.498、-0.407、-0.456,均 P<0.05),与骨髓淋系百分比呈正相关( r=0.384, P<0.05)。 结论:SAA患者CXCR5?CD8? T细胞比例及血浆CXCL13表达水平增高。外周血CXCR5 +CD8 + T细胞比例与CXCL1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均与多项血液学指标具有相关性,可能在SAA免疫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量输血方案治疗对多发伤患者疗效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方案(MTP)在治疗多发伤患者早期大量输血和预防凝血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17例,根据输血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输血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MTP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输血24 h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变化、24 h内出血量及异体血液成分输入量、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较入院时均显著升高[(112.73±12.73)g/L比(96.74±10.28)g/L,(115.28±19.27)g/L比(95.37±11.47)g/L,(39.72±5.21)%比(31.47±4.22)%,(39.10±4.97)%比(30.56±4.13)%,(220.93±54.28)×10 9/L比(142.83±36.47)×10 9/L,(216.87±64.03)×10 9/L比(148.96±40.22)×10 9/L; t=7.818、6.464、9.844、9.621、9.554、6.538,均 P<0.05],而入院时、输血24 h Hb、Hct、Pl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681、1.172、0.864、0.746、0.740、1.363,均 P>0.05);输血24 h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13.21±2.93)s比(16.28±4.26)s,(46.28±3.97)s比(54.37±6.42)s; t=4.705、8.574,均 P<0.05],而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15.84±3.62)s比(16.93±5.17)s,(54.02±6.39)s比(55.29±7.02)s; t=0.212、0.332,均 P>0.05],输血24 h后观察组PT、APTT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t=4.344、8.006,均 P<0.05);输血24 h、入院时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无明显变化[(4.30±0.48)g/L比(4.36±0.56)g/L,(4.41±0.58)g/L比(4.51±0.63)g/L; t=0.651、0.934,均 P>0.05]。两组患者24 h出血量、新鲜冰冻血浆(RBC)输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 684.92±703.47)mL比(2 725.86±810.32)mL,(17.28±3.74)U比(17.02±2.95)U; t=0.293、0.411,均 P>0.05],观察组患者红细胞悬液(PF)输入量以及PF∶RBC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28±3.27)U比(6.29±3.18)U,(0.55±0.12)比(0.39±0.10); t=4.985、7.733,均 P<0.05]。观察组患者器官功能损评分、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93±1.64)分比(7.28±2.10)分,(7.21±1.85)d比(9.10±2.37)d; t=3.814、4.732,均 P<0.05],观察组患者大出血致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25%(4/64)比20.75%(11/53),χ 2=5.457, P<0.05]。 结论:给予大量输血治疗方案的规范化救治策略,给予患者早期成比例成分血制品(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可显著改善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降低凝血病的发生,有助于降低患者大出血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恢复期去红细胞成分血治疗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及安全性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细胞免疫在机体清除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血浆治疗基础上对细胞免疫进行研究。恢复期去红细胞成分血中含有血液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全部成分,这一方法较血浆治疗增加了细胞免疫治疗部分。目前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干扰素、血小板、特异性效应细胞及记忆细胞等在清除冠状病毒的免疫过程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成分血中以上各要素在输注安全性、治疗机制及在免疫紊乱和过度炎症反应干预方面等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的救治提供一个可选的参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冠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作用机制与采集应用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冠恢复期血浆(COVID-19 Convalescent Plasma,CCP)中的有效成分能作用于新冠病毒。虽然CCP治疗效果尚存争议,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于患者救治具有积极意义。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血液制品,采集和临床治疗不同于常规成分血,除了供应受限,还要考虑采血和临床用血护理和救治中涉及的社会学、伦理学等问题。本文简要综述了新冠病毒恢复期血浆作用机制,CCP的疗效和采集、供应面临的问题,为CCP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与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黄芪六一汤药效组分的PK-PD结合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黄芪六一汤药效组分(黄芪总皂苷、黄芪总黄酮、黄芪多糖、甘草酸组成,HLDC)抗糖尿病肾病的药动学(PK)-药效动力学(PD)结合模型,阐明HLDC成分在糖尿病肾病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及尾iv链脲佐菌素(33mg·kg-1)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单次或多次ig HLDC(1.320 g·kg-1)后,采用H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黄芪甲苷、芒柄花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和甘草酸6个入血原型成分的含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样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8(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获得时效曲线.并利用WinNonlin 8.2软件房室模型分析法拟合各成分的PK参数,固定PK,对时效关系进行拟合,得到PD;根据PD参数建立HLDC的PK-PD模型.结果 药动学结果显示,与单次给药相比,除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外,多次给药后模型大鼠的各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均提前;各成分的t1/2均延后;除了甘草酸、毛蕊异黄酮外,各成分的AUC均升高.药效学结果显示,药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的同时,药物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减小,除了单次给药组中的黄芪甲苷,TNF-α、VEGF、IL-18的药物效应tmax均较血药浓度tmax长,存在滞后效应.PK-PD结合模型显示,单次及多次给药HLDC中6个成分的血药浓度与其药效数据均能较好地拟合.可通过黄芪甲苷等6个成分的血药浓度计算相应的药效值,也可以根据药效值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结论 PK-PD模型构建结果符合Sigmoid-Emax模型,TNF-α、VEGF、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与HLDC中的黄芪甲苷等6个成分血药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HLDC活性成分发挥防治糖尿病肾病、显著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可能与抑制TNF-α、VEGF、IL-18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RCA法的环节质控措施在成分血制备过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研究基于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的环节质控措施在成分血制备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梅州市中心血站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质量控制前血液离心总袋数283 227袋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质量控制后血液离心总袋数123394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各环节血袋破损发生情况.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200袋,比较两组的白细胞残留量、储存期末溶血率和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含量.结果 观察组热合、离心、无菌接合、病毒灭活和速冻环节的血袋破损情况分别为4袋、54袋、2袋、0袋和2袋,总破损率为0.050%(62/123394),对照组相应环节的血袋破损情况分别为20袋、280袋、6袋、0袋和12袋,总破损率为0.112%(318/283 277),观察组总破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残留量、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0.53±0.42)×104个U、(0.12±0.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69±0.45)×104个U、(0.15±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新鲜冰冻血浆Ⅷ因子含量为(0.92±0.15)I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82±0.13)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RCA法的环节质控措施在成分血制备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成分血制备过程中的血袋破损率,避免血液浪费,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血液质量,有利于保障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