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NF-κB炎性通路探讨纤维连接蛋白在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寻找抑制冠心病血瘀证的关键蛋白,并基于核因子(nuclear factoer,NF)-κB炎性信号通路和内皮细胞活化模型验证关键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1,Fn)对冠心病血瘀证的作用.方法 将冠心病血瘀证组患者和健康组受试者的血清进行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的等比标记(isobaic ta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将差异蛋白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从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富集通路中筛选出关键蛋白Fn.利用 60 μg/m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构建内皮细胞活化模型,在内皮细胞活化模型中加入 5 μg/cm2、10 μg/cm2、20 μg/cm23个浓度的血浆Fn或敲减内皮细胞来源Fn的方法进行干预.分组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FnEC-KD 组、Fn5 组、Fn10 组、Fn20 组.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 NF-κB 核位移和 NF-κB 蛋白表达水平,ELISA 检测培养上清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前列环素 I-2(Proataglandin-I-2,PGI2)、内皮素的蛋白含量.结果 血清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健康组和冠心病血瘀证组存在 121 种差异蛋白,51 种血瘀证组下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70 种血瘀证组上调蛋白集中在补体与凝血级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血小板活化、吞噬体途径.Fn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在血瘀证患者中下调.细胞实验发现各组NF-κB总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F-κB 核位移增强,ICAM-1、VCAM-1、内皮素表达上调,PGI2 分泌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5 组、Fn10 组、Fn20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分泌下调(P<0.05),PGI2 分泌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FnEC-KD 组NF-κB 核位移减弱,VCAM-1、ICAM-1、内皮素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PGI2 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浆Fn抑制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内皮细胞来源的Fn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前后血浆外泌体差异蛋白质组学筛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异甘草酸镁(MgIG)治疗前后血浆外泌体的差异蛋白质组。方法:分别采集36例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的血浆标本(2 ml/例),利用超速离心方法提取血浆外泌体,利用Nanosight NS300颗粒粒度分析仪检测外泌体颗粒的浓度和内径。随机各抽取3例MgIG治疗前后组的血浆外泌体,裂解后提取蛋白,利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label-free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变化倍数1.5倍以上的差异蛋白。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对感兴趣差异蛋白的表达量进行验证( n = 30)。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的 t检验。 结果:提取的外泌体平均颗粒浓度为2.2×10 9个/ml,平均粒径为(107±52)nm,与理论血浆外泌体大小值相符,证明成功提取了血浆外泌体。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相比较,共筛选出153个差异蛋白,包括85个上调蛋白和68个下调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gIG治疗后组和治疗前组相比较,血浆外泌体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样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在MgIG治疗前组血浆外泌体中浓度为(45.9±9.4)μg/ml,在MgIG治疗后组为(13.9±2.0)μg/ml。肝细胞生长因子样蛋白在MgIG治疗前组血浆外泌体中浓度为(23.4±4.9)μg/ml,在MgIG治疗后组为(13.8±2.2)μg/ml。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均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 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血浆外泌体差异蛋白质组,为研究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剥脱综合征患者房水蛋白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剥脱综合征(XFS)患者房水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维吾尔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XFS伴白内障患者各10例,分别作为白内障组和XFS组。术中借助超声乳化手术通道吸取前房中部50~100 μl房水。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技术对房水中提取的蛋白进行分析,以白内障组作为对照组,并根据 P<0.05、差异倍数>1.5的标准筛选得到XFS组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来探讨XFS组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及调控信号通路。 结果:与白内障组相比,XFS组共鉴定出25个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涉及细胞黏附、受体、水解酶、分子运输等。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4个,包括补体H因子相关蛋白1(CFHR1)、内质网分子伴侣BiP(HSPA5)、双糖链蛋白多糖(BGN)、FRAS1相关的细胞外基质蛋白2(FREM2)、血红蛋白亚基δ(HBD)、血红蛋白亚单位γ1(HBG1)、棕榈酰蛋白水解酶2(PPT2)等。表达上调的蛋白有11个,包括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TBP2)、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层粘连蛋白亚基α2(LAMA2)、凝血因子Ⅸ(F9)等。其中,FREM2为XFS组差异表达最显著的蛋白,其在XFS组个体样本中表达水平基本一致。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结合珠蛋白-血红蛋白复合物、血浆脂蛋白颗粒和溶酶体腔;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显示,HBD和HBG1参与细胞解毒过程,PPT2参与水解酶活性,BGN和LTBP2参与糖胺聚糖结合。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CFHR1和F9参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FREM2和LAMA2参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通路。结论:XFS的进展可能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改变、血-房水屏障破坏以及潜在的炎症反应有关。显著下调的FREM2可能作为XFS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组织细胞外囊泡调节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促进小鼠颌骨缺损愈合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组织细胞外囊泡(LT-EV)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并治疗小鼠颌骨缺损的生物学过程,以期为临床颌骨缺损治疗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方法:使用酶解法和差速离心法提取小鼠LT-EV,使用扫描电镜、蛋白质印迹法和纳米粒子跟踪分析仪鉴定和表征LT-EV,并通过蛋白质组学、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进一步探索LT-EV的生物学功能。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LT-EV血浆浓度,计算LT-EV的血浆半衰期。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注射LT-EV 24 h后的生物学分布。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将6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和LT-EV组(每组3只),所有小鼠行颌骨缺损手术,每7天行尾静脉注射(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LT-EV组注射LT-EV),术后28 d使用显微CT检测小鼠颌骨愈合程度,通过HE染色分析LT-EV的多器官生物安全性,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颌骨缺损区域成骨标志蛋白表达量。采用LT-EV处理成骨分化诱导的人颌骨间充质干细胞(hJBMSC)(取自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创伤与正颌外科提供的正颌手术患者手术切除的正常颌骨骨片),并比较hJBMSC组与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处理)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差异,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LT-EV的体外促成骨分化作用。结果:LT-EV产量较高,蛋白组学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通路分析显示,LT-EV含有调节细胞生物功能的系列蛋白质。尾静脉注射的LT-EV可到达小鼠颌骨缺损区域,并促进颌骨缺损的再生修复[LT-EV组和对照组骨体积分数分别为(36.06±4.20)%和(18.58±5.61)%; t=4.32, P=0.013],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LT-EV在体外可以促进hJBMSC成骨分化,相比对照组,hJBMSC组成骨分化后ALP染色和成骨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强( P<0.05)。 结论:LT-EV产量大、易获取、生物安全性高并具备优良的促成骨作用,有望成为颅颌面骨骼缺损再生的无细胞疗法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螨虫诱导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细胞外囊泡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螨虫诱导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血浆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蛋白质组学的差异,寻找并鉴定AR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螨虫诱导的AR患者(AR组)和健康志愿者(HC组)的血液样本,每组各20例。使用超速离心法对AR组与HC组的血浆EV进行分离,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流式细胞术对EV进行鉴定和表征。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分离出的EV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differentially expression proteins,DEPs)。随后,对DEP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结果:AR组和HC组的血浆EV大小在30~150 nm之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两组之间共筛选出664种蛋白质,并鉴定出89种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 P<0.05)。与HC组相比,AR组中有44种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45种蛋白质表达显著下调。通过进行GO分析,发现这89种DEPs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此外,KEGG富集分析和PPI分析显示,这89种DEPs还与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雌激素和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多种途径密切相关。 结论: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筛选出与螨虫诱导AR相关的89种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DEPs主要参与调节个体的免疫反应,其中脂联素、补体C1q亚基A和溶质载体家族2等蛋白质可能成为诊断AR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蛋白质组学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质组学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青海省人民医院10例HAPC患者为试验组,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46±4)岁。筛选同期同海拔健康对照者1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5名,女5名,年龄(44±4)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进行差异蛋白鉴定和定量,针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和互作网络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共筛选出有定量值的差异蛋白共117个,只在试验组有定量值的显著上调蛋白数为45个,只在对照组有定量值的显著下调蛋白数为40个,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有定量值的差异表达蛋白为32个。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32个差异表达蛋白中,11个表达下调,21个表达上调。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免疫反应、补体激活、蛋白级联激活、凝血系统;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参与的主要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为轴突导向、溶酶体、细胞黏附分子、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造血细胞谱系、胆固醇代谢;显著富集的结构域主要在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类EGF域、纤维连接蛋白Ⅲ型超家族、丝氨酸蛋白酶、Sushi/SCR/CCP超家族;差异蛋白互作分析结果显示,互作评分>700分,节点数最多的前10个差异蛋白分别为MPO、RPS27A、ARG1、GM2A、TIMP1、CRP、FABP5、HBB、S100A7、RHOA。结论: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有助于识别在HAPC发展中的相关蛋白标志物,为HAPC的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对烧伤大鼠肠道屏障损伤时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烧伤大鼠肠道屏障损伤时蛋白质组学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4只,体质量250~300 g,8~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6):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右美托咪定组(Sham-Dex组)、烧伤组(Burn组)和烧伤+右美托咪定组(Burn-Dex组)。Burn组和Burn-Dex组制备大鼠背部(约40%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Sham组和Sham-Dex组大鼠仅背部脱毛用烫头以皮温接触。Sham-Dex组和Burn-Dex组大鼠在造模后分别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 μg·kg -1·h -1 3 h,Sham组和Burn组大鼠连续输注相同剂量0.9%生理盐水。于停药后6 h时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随后处死大鼠取肠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行Chiu评分,测定血浆荧光素异硫氰酸酯-葡聚糖(FITC-Dextran)和二胺氧化酶(DAO)浓度。对肠组织蛋白质进行同位素相对和绝对定量标记、液质联用-串联质谱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STRING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基因本体分析(GO)和KEGG通路分析。 结果:与Sham组比较,Burn组和Burn-Dex组烧伤后大鼠肠组织Chiu评分和停药后6 h时血浆FITC-Dextran和DAO浓度升高( P<0.05);与Burn组比较,Burn-Dex组烧伤后大鼠肠组织Chiu评分和停药后6 h时血浆FITC-Dextran和DAO浓度降低( P<0.05)。通过STRING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得出满足条件的蛋白质基因为Psmb10、Psmb7、RGD1310507和LOC100909441,其中Psmb10和Psmb7存在相互作用,且在蛋白酶体等多种途径中显著富集。 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引起烧伤大鼠肠道屏障损伤时蛋白表达的变化,Psmb10和Psmb7可能是其作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MP14和KLKB1可能是脓毒症诊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脓毒症患者进行蛋白质质谱分析,寻找脓毒症诊治的潜在新靶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就诊的12例脓毒症患者及同期9例健康体检者。采集两组受试者外周血进行蛋白质质谱分析,并采用非依赖性采集技术得到各蛋白表达数据。将所得数据导入整合差异表达和通路分析在线网络工具IDEP2,对数据进行ID转换,并进行均一化处理,验证其可比性,再用主成分分析剔除离群数据。以 P<0.05、log 2差异倍数(FC)>1或log 2FC<-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差异蛋白。用DAVID在线网站将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从蛋白质的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个方面对蛋白进行富集分析,同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分析。通过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数据库(STRING)在线网站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找到紧密联系的相关蛋白。 结果:两组数据经均一化处理后提示具有可比性。最终共筛选出125个差异蛋白,其中99个上调,26个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筛选出的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具有细胞调节功能及催化活性,参与生物调节、代谢过程及免疫过程;KEGG通路分析提示这些蛋白参与了氨基酸、糖类代谢及免疫相关通路。PPI分析显示,关键蛋白主要为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纤维蛋白1(FBLN1)和血浆激肽释放酶1(KLKB1)等,最终筛选出与炎症、免疫等紧密相关的MMP14及KLKB1,二者可能是早期诊治脓毒症的潜在新靶点。结论:MMP14和KLKB1可能为脓毒症诊治及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建立肾移植临床几乎耐受者诊断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血浆蛋白质组学方法建立诊断模型,探索诊断和识别肾移植临床几乎耐受的新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43例受试者血浆样本。分为临床几乎耐受组(18例)、排斥反应组(12例)以及健康对照组(13例)。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对血浆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使用Biomarker Wizard及Biomarker Patterns软件筛选差异质谱峰,建立诊断模型。通过检索SWISS-PROT及TrEMBL数据库,对模型节点质谱峰进行鉴定。结果:获得差异蛋白质谱峰21个( P<0.05)。建立由M2 565.15、M1 966.28、M6 674.78、M1 103.27,M1 716.69、M1 966.28五个质谱峰构成的诊断模型。模型诊断临床几乎耐受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0%、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模型节点质谱峰的生物信息学鉴定结果为:B型利钠肽(ANFB)、黑色素浓集激素(MCH)、三叶因子1(TFF1)、强啡肽原(PDYN)、蛋白酶体激活亚3(PSME3)。 结论:通过血浆蛋白质组学方法建立诊断模型能够有效识别肾移植临床几乎耐受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