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ApoB/A1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研究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1)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发现血清RDW及ApoB/A1比值在评估AP患者病情,预测患者预后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望成为AP病情评估与预后诊断的可靠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癌胚抗原、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和蛋白磷酸酶2A的癌性抑制因子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手术后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和蛋白磷酸酶2A的癌性抑制因子(CIP2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手术的61例CR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ROC曲线分析,将CEA、RDW-CV、RDW-SD和CIP2A分为低和高组,以2.08、13.85、43.80和6.07为最佳截止值。使用Cox回归模型对CEA,RDW-CV,RDW-SD,CIP2A和生存率(OS)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根据CRRC(CEA、RDW-CV、RDW-SD和CIP2A)的组合得分,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Kaplan-Meier曲线来确定不同组的OS。最后,绘制ROC曲线来分析CEA、RDW-CV、RDW-SD、CIP2A和CRRC的预后评估效果。结果: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CEA>2.08 ng/ml、RDW-CV>13.85和RDW-SD>43.80的患者与OS差显著相关( P<0.05)。血清CIP2A水平低(≤6.07)患者的5-OS并不优于水平高(>6.07)的患者。与CRRC高分组(≥3)比较,CRRC低分组(≤2)的患者与较好的OS明显相关( 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年龄、N期和M期都与OS相关。CRRC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表明CRRC的预后评估能力优于其他。 结论:CEA、RDW-CV、RDW-SD和CIP2A可能是诊断CRC的有用标志物;综合在一起具有更强诊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南京地区高龄老年人低蛋白血症及贫血患病率的初步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初步调查自然寿命地区高龄老年人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的流行率。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高龄老年人4 006例,平均年龄(83.9±3.0)岁,男性2 482例、女性1 524例,分析血清蛋白水平和贫血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高龄老年人低蛋白血症总体患病率为18.4%(738/4 006),3年分别是22.7%(269/1 782)、20.3%(234/1 154)、14.1%(235/1 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348, P=0.000);贫血总体患病率6.8%(274/4 006),3年分别是7.1%(84/1 182)、6.9%(80/1 154)、6.6%(110/1 6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77, P=0.713)。低蛋白血症组的高龄老年人贫血流行率高于正常蛋白组,其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低于正常蛋白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水平高于正常蛋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贫血主要类型为正常细胞性贫血,以轻度贫血为主。高龄老年人存在较高的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流行率,营养状态不容忽视,应重视高龄老年人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营养问题,尽早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VEGF、RDW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损害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损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心肌酶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心肌损害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EGF、RDW预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价值。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VEGF、RDW、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发热持续时间、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肺部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的VEGF、RDW与CK-MB、cTnI呈正相关(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持续时间、VEGF、RDW、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是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均 P<0.05)。VEGF联合RDW预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明显高于VEGF、RDW单独预测(均 P<0.05)。 结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血清VEGF、RDW水平升高,与心肌酶谱指标呈正相关,在预测心肌损害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33例产褥期CVST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本院同时期进行产后随诊的产褥期健康女性61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褥期女性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用药史、生产或流产方式以及各实验室指标水平。分析产褥期CVST的危险因素。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褥期CVST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BMI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α-羟丁酸脱氢酶(alpha-hydroxybutyric dehydrogenase,α-HBDH)、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均高于对照组[(25.51±4.39)kg/m 2比(21.94±3.02)kg/m 2,195.15(183.10,240.98)U/L比165.75(154.55,184.62)U/L,166.60(143.10,188.60)U/L比124.10(116.30,137.90)U/L,(4.88±0.98)mmol/L比(4.25±0.41)mmol/L,8.35(7.10,12.16)μmol/L比6.60(5.30,7.58)μmol/L,9.26(6.56,11.76)×10 9/L比7.25(6.23,8.00)×10 9/L,7.18(4.66,8.79)×10 9/L比3.93(3.25,4.52)×10 9/L,4.13(2.27,6.55)比1.63(1.16,1.97),42.80(38.95,47.45)fL比40.70(38.95,42.60)fL,(9.52±0.99)fL比(8.96±0.88)fL],而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均低于对照组[1.58(1.11,1,96)×10 9/L比2.50(2.04,2.91)×10 9/L,15.60(11.65,16.20)fL比16.00(15.80,16.30)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8、 P<0.001, Z=4.54、 P<0.001, Z=5.56、 P<0.001, t=3.38、 P=0.002, Z=4.18、 P<0.001, Z=3.39、 P=0.001, Z=4.92、 P<0.001, Z=5.87、 P<0.001, Z=2.18、 P=0.029, t=2.82、 P=0.006, Z=4.78、 P<0.001, Z=2.52、 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EU、HCY和α-HBDH是产褥期CVST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07、1.53、1.07,95%置信区间:1.65~5.71,1.09~2.15,1.02~1.12, P值分别为<0.001、0.014、0.007)。 结论:α-HBDH、HCY和NEU均为产褥期CVS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白细胞介素6、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水平在中重度急性胰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中重度急性胰腺炎(AP)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诊治的90例中重度AP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中重度AP无肺部感染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病情程度的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清IL-6、RDW、CRP水平,分析其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分析中重度AP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6、RDW、CRP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IL-6、RDW、CRP水平高于对照组[(35.35 ± 7.19)ng/L比(26.91 ± 5.23)ng/L、(15.14 ± 5.36)%比(11.27 ± 2.07)%、(146.22 ± 50.27)mg/L比(102.83 ± 40.25)mg/L],且观察组患者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IL-6、RDW、CR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重度AP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血清IL-6、RDW、CRP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 r = 0.445、0.610、0.580, P<0.05)。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和入院第3、7天血清IL-6、RDW、CR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 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和入院第3、7天血清IL-6、RDW、CRP水平是中重度AP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 P<0.05)。入院第7天时血清IL-6、RDW、CRP水平联合检测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9.47%、83.10%。 结论:中重度AP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IL-6、RDW、CRP水平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XELOX方案与FOLFOX4方案治疗结肠癌效果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细胞学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与FOLFOX4(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治疗结肠癌效果和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结肠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XELOX方案,42例)和对照组(FOLFOX4方案,42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化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与细胞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近期有效率为76.19%(32/42),对照组为61.91%(2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005, P=0.15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1%(15/42),低于对照组的59.53%(25/42)(χ 2=4.773, P=0.029)。两组治疗前糖类抗原19-9(CA19-9)、大肠癌特异性抗原2(CCSA-2)、骨桥素(OP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CA19-9、CCSA-2、OPN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CA19-9、CCSA-2、O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NLR、PLR、RDW较治疗前均降低(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NLR、PLR、RDW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治疗1、2、3年复发率分别为4.76%(2/42)、14.26%(6/42)、19.05%(8/42),对照组分别为11.90%(5/42)、21.43%(9/42)、26.19%(11/4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治疗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86%(39/42)、78.57%(33/42)、71.43%(30/42),对照组分别为85.71%(36/42)、69.05%(29/42)、64.28%(27/4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XELOX方案与FOLFOX方案治疗结肠癌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相当,均可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学指标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其中XELOX方案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学指标肝素结合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量表评分在评估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中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研究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联合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量表(APACHⅡ)在评估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中的预测价值。研究发现,相比于未合并感染组患者,合并感染患者HBP、RDW、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显著更高( P<0.05)、APACHEⅡ评分显著更高( P<0.05)。血清HBP、RDW以及APACHEⅡ评分都是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感染的预测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够有效提高灵敏度和特异度,预测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罗沙司他对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罗沙司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肾性贫血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201例MHD合并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药物分为罗沙司他组(94例)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组(107例)。对比两组治疗12周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分布宽度(RDW)、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铁代谢、血脂、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甲状旁腺激素(PTH)等实验室指标,根据Hb是否达标对罗沙司他组分为未达标组(39例)和达标组(5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罗沙司他组Hb达标率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Hb较治疗前均升高,但罗沙司他组的Hb达标率高于rhEPO组(58.5% vs.40.2%, P<0.05),且罗沙司他组治疗后的血清EPO低于rhEPO组(5.57 mU/mL vs.16.76 mU/mL, P<0.05)。罗沙司他组治疗后的总铁结合力较治疗前升高,而铁蛋白减低,RDW、hs-CRP水平下降,总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升高(均 P<0.05),而rhEPO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未达标者组相比,达标组患者治疗前的Hb较高,促红素抵抗指数(ERI)与PTH较低(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RI( OR=0.750,95% CI:0.583~0.996)、PTH( OR=0.981,95% CI:0.973~0.988)是罗沙司他治疗后MHD患者Hb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罗沙司他产生较低水平的EPO,有效改善MHD患者贫血,减轻微炎症,在调节铁代谢和血脂代谢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改善促红素抵抗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利于提高罗沙司他的Hb达标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凝血功能与炎症标志物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and lymphocyte ratio,PLR)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ratio,NLR)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孕妇的凝血障碍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分娩的106例ICP患者(ICP组)和138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数、PLR、NLR以及产后出血量及围产儿结局在两组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根据血清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水平是否≥40 μmol/L将ICP组分为轻度ICP亚组和重度ICP亚组,分析差异指标在两亚组之间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MPV( t=4.929, P<0.001)、FIB( t=3.509, P<0.001)、D-D( t=7.834, P<0.001)及NLR( t=4.098, P<0.001)在ICP组中是显著升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 t=4.367, P<0.001)和PLR( t=2.448, P=0.015)在ICP孕妇中是显著降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CP组产后出血量( t=10.003, P<0.001)、胎儿窘迫发生率(χ 2=17.194, P<0.001)、早产率(χ 2=13.938, P<0.001)和转入新生儿监护室率(NICU)(χ 2=29.736, P<0.0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P组Apgar评分( t=3.234, P=0.001)、新生儿出生体质量( t=6.509, 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ICP组分为重度ICP亚组和轻度ICP亚组进一步分析显示,两亚组在MPV( t=2.376, P=0.019)、FIB( t=2.174, P=0.032)、D-D( t=3.074, P=0.003)、WBC( t=2.021, P=0.046)、中性粒细胞计数( t=2.131, P=0.035)、NLR( t=2.864, P=0.005)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且产后出血量( t=3.257, P=0.002)、早产儿发生率(χ 2=4.025, P=0.045)、出生体质量( t=3.126, P=0.002)、转入NICU率(χ 2=5.518, P=0.019)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CP孕妇体内存在异常凝血及纤溶状态,易导致产后出血,不良围生结局发生率高,应当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早期通过对ICP孕妇的凝血功能和炎症标志物的分析,评估ICP孕妇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