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成功实施的关键。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TCC)是内瘘成熟障碍情况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TCC使用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使用TCC的患者发生CRBSI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长导管在血管加压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对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的88例使用血管加压药的成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6月至12月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PICC组,2023年1月至6月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的44例患者纳入中长导管组。两组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管,均选择肘窝与腋窝之间中间1/3部位,所用导管型号均为5 Fr双腔。放置导管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直到移除导管、死亡或30 d(以先到者为准)。以美国输液护理协会(INS)修订的《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为标准,结合前期预试验结果,对两组患者导管不全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静脉炎、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穿刺点渗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均衡,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置管后观察期间均无CRBSI或静脉炎发生;两组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点渗液〔均为2.27%(1/44)〕;中长导管组导管不全堵塞、拔管时导管内血栓、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PICC组〔导管不全堵塞:4.55%(2/44)比6.82%(3/44),拔管时导管内血栓:0%(0/44)比2.27%(1/44),穿刺点发红(但无感染):0%(0/44)比4.55%(2/44)〕,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PICC组〔6.82%(3/44)比15.91%(7/44), P<0.01〕。 结论:经中长导管输注血管加压药可减少RICU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极超低出生体重儿静脉通路的应用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NICU期间静脉通路应用的种类、留置时间及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的相关性,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NICU住院期间静脉通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静脉通路资料收集表,收集2019年1—12月连续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静脉通路的相关资料,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并进行描述统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218份,仅使用外周静脉(PIV)置管9例,使用PIV+脐静脉置管(UVC)30例,使用PIV+PICC43例,使用PIV+UVC+PICC136例,UVC平均留置时间6 d,PICC平均留置时间22 d,发生CRBSI病例23例占10.55%,未发生CRBSI病例195例占89.4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质量( OR=1.003,95% CI 1.000~1.006, P<0.05),静脉通路留置组合形式( OR=0.139,95% CI 0.023~0.834, P<0.05)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相关。 结论:在NICU中,对于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通路留置主要选择PIV、UVC、PICC 3种血管通路联合使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选择静脉通路留置种类和组合形式具有较强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依从性及预防不良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依从性及不良情况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4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 n=70)及观察组(2018年1~12月, n=70),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自护能力、血管通路维护依从率、疾病知识知晓率、不良情况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概念、疾病知识、自我责任感、自护技能及自护能力总评分,血管通路维护依从率、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血肿、局部渗血、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循证护理干预模式提高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技能及血管通路维护依从性,减少患者不良情况,提高患者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汇总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CLABSI)预防与管理相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家指南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学会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网站、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美国肿瘤护理协会网站、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Embase、CINAHL、中国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决策、推荐实践、最佳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专家共识、政府文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3月1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进行证据汇总与分级。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篇政府文件、5篇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1篇临床决策。最终从风险识别、感染预防、感染干预、导管移除、管理培训5个方面形成36条最佳证据。结论:PICU患儿CLABSI预防与管理最佳证据总结过程客观、科学、严谨,具有实用性,可在实践中为医护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心静脉导管冲管及封管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指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且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CVC为急诊、危重症及手术患者提供了血管通路,被广泛应用于静脉治疗、补液、血流动力学监测、肠外营养治疗等目的 [1]。然而,如果CVC维护不当,那么会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等CVC相关并发症 [2]。其中,导管堵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38% [3]。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则需要进行导管内溶栓甚至拔管或重新置管,不仅会导致治疗中断、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还会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增加病死率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留置血管内导管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本文从置管、患者以及环境气候等因素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对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的多种干预措施进行评估,以期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心静脉导管输液联合共情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CVC)输液联合共情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输液的艾滋病患者129例次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住院的艾滋病患者129例次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输液留置针输液与常规的心理护理,观察组给予CVC输液联合共情护理的疗法。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输液流畅率、血管损害率、护士穿刺伤率与职业暴露率分别为91.47%(118/129)、10.85%(14/129)、0、0,对照组分别为82.94%(107/129)、20.93%(27/129)、6.20%(8/129)、6.20%(8/1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为4.188~8.224, P<0.05或0.01)。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别为(47.87 ± 5.43)、(45.02 ± 5.6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15 ± 6.97)、(49.11 ± 6.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320、4.268, P<0.01)。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2.24%(119/1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1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419, 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CD 4+ T淋巴细胞计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载量分别为(378.25 ± 49.04)个/μl、(2.86 ± 0.53)igIU/ml,对照组分别为(342.17 ± 43.47)个/μl、(3.13 ± 0.66)igIU/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559、2.853, P<0.01)。 结论:CVC输液联合共情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与输液流畅率,降低血管损害率、相关感染率、护士穿刺伤率与职业暴露率,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功能衰竭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肠功能衰竭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审查,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预防并控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检索PubMed、Embase、CINAHL、APA PsycInfo、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共纳入28篇文献,分析可得肠衰竭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涵盖7个方面:患儿基本情况、导管护理措施、封管液种类、置管因素、患儿剩余肠道情况、照护者护理水平、治疗性因素。结论:肠衰竭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且有其鲜明的疾病特点,未来医护人员可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优化管道护理措施、构建跨专科健康教育模式、提升照护者护理水平,以降低患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管"控之路"道"阻且长——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通路装置是把"双刃剑",充当生命通道同时也会引发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从国家政策推动、医保支付革新及临床管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围绕导管全生命周期分析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的关键环节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基于目前难点与盲区思考我国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未来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