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汇总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中心静脉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CLABSI)预防与管理相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家指南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学会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网站、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美国肿瘤护理协会网站、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Embase、CINAHL、中国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决策、推荐实践、最佳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专家共识、政府文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3月1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进行证据汇总与分级。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篇政府文件、5篇指南、4篇证据总结、3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1篇临床决策。最终从风险识别、感染预防、感染干预、导管移除、管理培训5个方面形成36条最佳证据。结论:PICU患儿CLABSI预防与管理最佳证据总结过程客观、科学、严谨,具有实用性,可在实践中为医护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心静脉导管冲管及封管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指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且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CVC为急诊、危重症及手术患者提供了血管通路,被广泛应用于静脉治疗、补液、血流动力学监测、肠外营养治疗等目的 [1]。然而,如果CVC维护不当,那么会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等CVC相关并发症 [2]。其中,导管堵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38% [3]。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则需要进行导管内溶栓甚至拔管或重新置管,不仅会导致治疗中断、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还会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增加病死率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优化的人工血管部分切除术治疗人工血管内瘘感染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优化的人工血管部分切除术(improved partial graft excision,iPGE)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s,AVG)感染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期间因AVG感染行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将纳入病例分为人工血管全切除术(total graft excision,TGE)组和iPGE组,分析两组病例术后再感染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出血、神经损伤、肢体缺血。分析iPGE组病例术后3个月、6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结果:(1)一般资料:研究最终纳入47例,iPGE组14例,TGE组33例。平均年龄59岁(21~81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29例,透析龄36(14,72)个月,AVG龄18(4,36)个月,最短AVG龄0.5个月,最长AVG龄72个月。(2)两组病例对比分析:iPGE组术后再感染率为21.4%(3/14),TGE组再感染率为0(0/33),iPGE组再感染率高于T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P=0.022)。iPGE组除3例再感染病例外,另外11例患者最短随访5个月,最长随访18个月。iPGE组3个月初级通畅率为72.7%(8/11),6个月初级通畅率为72.7%(8/11);3个月次级通畅率为100%(11/11),6个月次级通畅率为90.9%(10/11)。iPGE组无肱动脉破裂、神经损伤、肢体缺血病例;TGE组1例患者术后因肱动脉重建-自体静脉补片吻合部位渗血行二次修补术,其他病例无神经损伤、肢体缺血。 结论:AVG感染时,iPGE血流重建后可保留原内瘘,无需插管过渡;同时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对较低。尽管该术式再感染较TGE略高,但仍处于文献报道的较低水平。术前评估把握合理的手术适应证、术中再评估和手术操作细节的把控是预防iPGE术后再感染的关键。对于特定的AVG感染患者,通路医师可尝试该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中长导管置入可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入中长导管对急诊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5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开展超声引导中长导管(MC)置入技术分为MC组( n=278)和对照组( n=251),MC组应用超声引导置入MC作为早期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序贯方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针作为CVC拔除后的静脉序贯治疗方法。统计CVC、MC、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两组CVC使用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的CVC留置时间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CVC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比较CRBSI和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MC组CVC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 d vs. 13 d, P=0.000),CVC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83% vs. 80.45%, 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困难静脉、ICU住院时间延长、置管部位和未开展超声引导MC置入均是CVC留置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00);MC组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1‰ vs. 3.802‰, P=0.038),两组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03)。 结论:开展超声引导置入MC可缩短CVC留置时间,减少CVC使用率,降低CRBSI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留置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透通路中心移除TCC的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用于模型建立)和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参照2019年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CRBSI诊断标准,将训练集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分析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变量的比值比( OR)值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验证该模型的评估能力。 结果:共纳入254例HD患者。训练集179例,男女比例为1.36∶1,年龄(55.81±15.95)岁,中位透析龄18(8,27)个月,中位TCC留置时间15(5,24)个月,确诊CRBSI的HD患者有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 OR=2.711,95% CI 1.174~6.258, P=0.019)、3个月内导管相关感染史( OR=3.674,95% CI 1.541~8.760, P=0.003)、1个月内护理干预≥4次( OR=3.128,95% CI 1.343~7.283, P=0.008)和中心静脉病变( OR=2.572,95% CI 1.130~5.854, P=0.024)是HD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变量的 OR值取整转化为风险模型的赋分值,在训练集中将各个因素对应的分值相加得到风险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 AUC)为0.761(0.683~0.839),最大约登指数为0.461,此时对应的截断值为6分,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56.1%;在验证集中验证该模型, AUC为0.794(0.674~0.914),截断值为6分时,敏感度为61.6%,特异度为82.5%。 结论:合并糖尿病、3个月内导管相关感染史、1个月内护理干预≥4次和中心静脉病变是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CRBSI预测具有良好的效能,可为HD患者发生CRBSI的防治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使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血管通路选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MHD患者常因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入院.部分患者病情危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无法离开病房前往血液透析室接受透析治疗,需接受床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于长期使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行血液透析的患者,AVF穿刺或放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均可为CRRT提供血管通路.使用AVF可减少中心静脉穿刺相关风险,但可能损伤AVF,甚至造成AVF失功.使用中心静脉临时置管保护了AVF,但增加了中心静脉穿刺的风险.目前在血管通路的选择上仍存争议.本文就MHD患者CRRT治疗时血管通路选择的相关理论依据及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改良静脉中心导管置入术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需使用导管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置管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利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和PICC对患者进行穿刺置管,比较其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反映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CRBSIs)的发生情况并进行log-rank检验,分析CRBSIs的病原菌分布,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5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228例,对照组222例.实验组的平均留置天数(212.24±79.80)d显著长于对照组(79.73±34.86)d.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CRBSI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RBSIs的病原菌分布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置管位置、置管方式和肿瘤类型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进行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降低,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更能满足肿瘤患者的化疗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目标性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及规范制定监测方法,对某院2014年6月1日 2016年5月31日所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4年6月1日 2016年5月31日共有门诊血液透析患者584例,血管通路总次数为64 203例次,发生感染79例,85例次,血管通路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32‰.其中血管穿刺部位感染36例(42.35%),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49例(57.65%).不同血管通路类型患者中人工血管患者的血管通路感染发病率最高(19.67‰),其次为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91‰)、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患者(0.73%)、动静脉内瘘患者(0.09‰).年龄>60岁、透析时间>1年、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是门诊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通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49例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血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39株.革兰阳性球菌36株(92.31%),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0株,其中6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3株(7.69%).结论 加强前瞻性目标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现状、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减少门诊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血管通路专业组的建立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血管通路专业组的建立对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建立儿童血管通路专业组,进行血管通路知识培训,负责进行血管通路相关问题会诊,建立外周静脉留置针核查表并根据核查结果决定是否保留留置针.收集专业组建立10个月的全院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016年9月到2017年6月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187 787例日数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19/1 000置管日,中心静脉导管的8 988例日数中并发症发生率为0.67/1 000置管日,PICC的17 038例日数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47/1 000置管日,静脉输液港置管2 050例日数,并发症为0.全院会诊35例次.结论 儿童血管通路专业组的建立可保障血管通路成功建立与维护,减少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促进儿童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DCA管理提高护士PICC导管接头消毒依从性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NICU通过专职护士经外周为新生儿置入PICC作为新生儿肠外营养的输注及药物管理的案例越来越多[1].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中大约有8.3% ~ 33.0%的新生儿需要接受PICC置管[2].PICC作为长期的静脉通路可用于液体、营养液和药物输注,并被频繁地作为新生儿生命救助的静脉通路在使用.然而PICC也是导致新生儿血流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CLABSI)是ICU最常见的与护理相关的感染,在NICU的发生更频繁,不仅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和医务人员工作量,同时会对患儿的生命形成威胁[3].降低NICU的CLABSI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护人员对导管维护操作的意识.因此,提高护士静脉输液质量、实现安全输液是预防CLABSI的一个重要环节.CLABSI预防指南指出,PICC导管接口污染是引起CLABSI的重要原因[4].临床中因缺乏导管使用的维护策略和规范化培训,以及护士工作中被干扰等,都将导致PICC用药流程的不规范,继而引起中心导管接口的污染和细菌定植,最终导致CLABSI的发生.有研究者就血管通路管理提出,专业的穿刺团队与定期的员工教育和培训是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重要因素[5-6].如何规范护士的行为,将护理流程与标准落到实处是护理管理者的目标.PDCA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通过关注过程、控制环节质量,最终实现结果管理.本次研究旨意将PDCA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通过护士的力量推动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护士导管接头消毒的依从性,从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