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R-126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诊疗应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微血管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键病理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代谢记忆"现象,即使其血糖控制良好,也无法避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因此,从基因角度来探索DR的发病机制非常必要。miR-126是血管内皮细胞唯一特异性表达的microRNA,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关系密切,可影响DR微血管的稳定性及内皮细胞的萌芽和迁移,且其基因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细胞内和循环中的miR-126在DR微血管稳态调节、早期诊疗和病程监测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报道多以假说为驱动,仍有一定局限性。相信随着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miRNA谱及其在眼发育和眼部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将会逐渐清晰,未来可能会在个别难治性视网膜疾病的干预中率先获得突破,建立一种新型的miRNA诊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用于即时血糖检测的人源全血质控物研制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一种用于血糖即时检测(POCT)的人源全血质控物,并对其均匀性、稳定性及基质效应进行评价。方法:将临床验后静脉全血样本分离、固定、洗涤、过滤和分装后,制备成高、中、低3个浓度的人源全血质控物,参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29∶2010《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定制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对其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在POCT血糖检测系统中,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EP14-A3中的Deming回归对其基质效应进行评价;质控物应用于室内质量控制,并计算其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 CV)。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 t检验法对检验中的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3个浓度水平质控物的均匀性良好[ F< F0.05(9,20)];在2~8 ℃条件下,质控物开瓶后可稳定10 d,未开瓶15 d内的短期稳定性良好,结果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质控物适用于10款POCT血糖检测系统,无基质效应;室内质控结果显示高、中、低3个浓度 CV分别为0.63%、0.66%和1.65%,均小于7.5%。 结论:该自制人源全血质控物具有良好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适用性,可满足临床对POCT血糖检测的质量控制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贫血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预后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贫血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梅山医院收治的年龄≥60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稳定性冠心病180例,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及心脏彩色超声下左心室射血分数。随访终点为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脑卒中。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贫血组32例和非贫血组148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贫血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结果:180例患者随访中位时间702.5 d,发生MACE 27例(15.0%)。贫血组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非贫血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吸烟史和血脂异常比例低于非贫血组(均 P<0.05)。Kaplan-Meier曲线提示贫血组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37.5%(12/32)比10.1%(15/148),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是非贫血组的2.91倍( HR=2.91,95% CI:1.13~7.48, P<0.05)。 结论:贫血是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中应加以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KIM分型脑白质病变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基于KIM分型脑白质病变(WML)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以头痛或头晕起病的住院患者155例,其中头颅MRI表现为WML者125例(WML组),头颅MRI正常30例作为对照组(NC组)。WML组患者根据KIM分型分为脑室旁组(JVWML组)( n=30)、近脑室组(PVWML组)( n=33)、近皮质组(JCWML组)( n=30)、深部组(DWML组)( n=32)。调查所有受试对象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并记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所有受试对象血清Lp-PLA2含量进行测定;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并按照Crouse法计算各自斑块总积分。 结果:WML组Lp-PLA2[(117±37)ng/ml比(95±30)ng/ml]、稳定斑块积分[0(0,2.5)分比0分]、不稳定斑块积分[0(0,3.4)分比0分]均明显高于NC组(均 P<0.05);PVWML组Lp-PLA2[(138±41)ng/ml]和不稳定斑块积分[1.5(0,3.8)分]明显高于NC组(均 P<0.05);PVWML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JVWML组[(100±28)ng/ml]、JCWML组[(101±27)ng/ml](均 P<0.05)。相关分析显示,PVWML组不稳定斑块积分与血糖( r=0.600, P=0.000)、TG( r=0.371, P=0.034)、LDL-C( r=0.367, P=0.036)、Lp-PLA2( r=0.567, P=0.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 r=-0.368, P=0.035)。将PVWML组所有相关因素与不稳定斑块积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血糖( b=0.463, P<0.01)、Lp-PLA2( b=0.347, P<0.05)与不稳定斑块积分仍呈正相关。 结论:血清Lp-PLA2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指标,其与近脑室型WML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炎症机制在缺血性WML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某钢铁厂工人职业应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某钢铁厂工人职业应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10月,选取某钢铁厂2017年3至5月在其职业健康体检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共2 947人。采用《工作内容问卷》(JCQ)和《付出-回报失衡(ERI)问卷》进行工作内容和职业应激程度调查。根据工人颈动脉检查情况分为颈动脉检查正常组(2 013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277人)、稳定斑块组(236人)、不稳定斑块组(421人)。对各组工人进行统一问卷咨询以及相关体格和生化检查,对不稳定性斑块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各组工人性别、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倒班、吸烟、饮酒分布及年龄、工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间锻炼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JCQ评分中,零紧张者761例(25.8%),轻度紧张者959例(32.6%),中度紧张者699例(23.7%),重度紧张者528例(17.9%);ERI评分中,高付出低回报者共2 526例(85.7%),非高付出低回报者共421例(14.3%);各组JCQ、ERI评分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度紧张、重度紧张、ERI、倒班、年龄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以及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和高敏C反应蛋白异常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1.695、5.443、7.391、1.784、1.009、1.105、1.212、3.693、39.215、1.632。 结论:职业应激可能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yG指数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联。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根据TyG指数是否高于均值将入选者分为高TyG指数组和低TyG指数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TyG指数。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联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832例,其中男性641例(77.0%),年龄(64.6±11.5)岁,TyG指数均值为8.78,将TyG指数≥8.78的患者纳入高TyG指数组(411例),TyG指数<8.78的患者纳入低TyG指数组(421例)。与低TyG指数组比较,高TyG指数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舒张压更高(均 P<0.05),吸烟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多(均 P<0.05),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更小( P<0.001),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比例较低( P=0.027)。与低TyG指数组比较,高TyG指数组患者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白蛋白、尿素氮、尿酸、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E、C反应蛋白水平均更高(均 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脂蛋白(a)水平均较低(均 P<0.05)。高TyG指数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为2.35±0.91,多于低TyG指数组的2.10±0.95( P<0.001)。校正了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吸烟史(戒烟或吸烟)、TyG指数及肌钙蛋白T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独立正向关联(均 OR值>1,均 P<0.05),载脂蛋白A1则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独立负向关联( OR=0.140, P=0.007)。 结论:TyG指数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向关联,或许可用于评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点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肺癌患者应激反应、停药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超前镇痛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注射布托啡诺20 μg/kg,B组在术毕前30 min注射布托啡诺20 μg/kg,C组(空白对照组)在相应时刻给予相同体积的0.9% NaCl注射液。观察三组患者不同时刻的血糖、皮质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及缝皮停药苏醒时间、苏醒期的躁动评分和躁动发生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A组缝皮结束即刻以及术后6 h的血糖[(5.25±0.32)、(5.17±0.58)mmol/L]、皮质醇[(253.63±48.29)、(222.17±35.73)ng/ml]均低于B组[(5.85±0.53)、(5.52±0.48)mmol/L,(302.83±48.63)、(274.87±47.93)ng/ml]和C组[(6.07±0.70)、(5.68±0.52)mmol/L,(319.97±32.05)、(295.57±46.83)ng/ml](均 P<0.05)。三组在插管时的MAP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插管时MAP和心率较诱导前高(均 P<0.05),单肺通气后30 min以及拔管时与诱导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组和C组插管时、单肺通气后30 min、拔管时的心率及MAP与诱导前相比均升高(均 P<0.05)。B组的停药苏醒时间[(16.53±3.64)min]长于A组[(13.83±3.24)min]、C组[(12.47±3.35)min](均 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苏醒期躁动评分和躁动发生率[(3.20±0.41)分,0(0/30)]均低于B组[(3.73±0.74)分,7%(2/30)]、C组[(4.00±0.79)分,10%(3/30)](均 P<0.05)。A组术后3 h和12 h的疼痛VAS[(3.10±0.61)分、(3.27±0.52)分]均低于相同时刻B组[(3.53±0.86)分、(3.70±0.53)分]和C组[(4.00±0.83)分、(4.10±0.71)分](均 P<0.05);三组术后24 h及48 h的疼痛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接受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而言,布托啡诺超前镇痛不仅能够减少应激反应,增加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在不延长停药苏醒时间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及躁动的发生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营养代谢和炎症反应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营养代谢、炎症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此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每组8例,各组患者性别依次为男5例、女3例,男4例、女4例,男3例、女5例,男4例、女4例;年龄依次为(35±7)、(36±9)、(33±11)、(38±7)岁。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胰岛素常规治疗控制血糖;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在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另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14 d以上;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在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基础上另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分别于治疗1、3、7、14 d,检测4组患者血糖、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CRP)。统计4组患者治疗1、3、7 d心脏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数据处理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结果:4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研究,无退出病例。治疗3、7、14 d,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5.9±1.3)、(5.8±0.6)、(5.5±0.5)mmol/L]和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血糖[(5.9±1.1)、(5.6±1.1)、(5.2±0.8)mmol/L]均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9.1±0.5)、(8.4±0.9)、(7.4±1.1)mmol/L, P<0.05]。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治疗7、14 d白蛋白明显升高( P<0.05);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白蛋白明显降低( P<0.05)。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比,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前白蛋白明显升高( P<0.05);与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比,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胰岛素常规治疗+谷氨酰胺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治疗1、7、14 d前白蛋白明显降低( P<0.05)。4组患者治疗1、3、7、14 d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RP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7 d,胰岛素强化治疗+谷氨酰胺组患者心脏指数、SVI、GEDVI、SVRI明显高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 P<0.05),EVLWI、PVPI明显低于单纯胰岛素常规治疗组( P<0.05)。 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可在患者严重烧伤后改善体内高代谢,减少内源性营养底物的分解与消耗,同时还有助于心功能恢复、维护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血糖波动与糖尿病不良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糖波动正逐渐成为血糖控制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其中反映血糖长期稳定性的长期血糖波动对糖尿病远期结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血糖波动过大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加快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进展,而且可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保持血糖长期的稳定性是避免不良结局发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血糖监测观察不同类型主食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不同的主食选择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根据主食不同分为两组,招募2018年5至8月22~40岁孕24~28周自愿参加本研究的GDM患者20例并编号,采用抽签的方法进行完全随机化分组。合并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既往有糖代谢异常、抽烟、多胎妊娠,或依从性较差的孕妇将排除。对照组患者予以杂面薯类主食,干预组予以杂粮饭主食,干预4周后,两组间总能量、宏量营养素供能比、餐食的能量分配相同。采用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并计算午餐、晚餐后升高血糖曲线下面积(IAUC)。结果:共17例GDM孕妇完成本研究,包括8例对照组,9例干预组。经过膳食干预后,两组孕妇血糖达标率分别为(89.20±6.06)%比(90.61±5.25)%,糖化白蛋白(GA)分别为(12.46±0.84)%比(12.46±0.84)%,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剖宫产率、母婴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在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较对照组午餐[(111.0±78.9)比(137.3±84.4)]、晚餐[(111.0±74.8)比(137.0±87.7)]餐后2 h IAUC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干预组具有更好的餐后血糖稳定性。 结论:本研究采用的膳食干预方案具备较好的GDM管理效果,且杂粮饭较杂面薯类主食有着更佳的GDM餐后血糖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