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体C1q C链—骨肉瘤预后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骨肉瘤预后相关基因。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SE33382、GSE21257数据集。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相关性分析。用临床样本验证关键基因与患者预后情况。两组间差异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筛选下调基因43个,上调基因43个,GO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应答、抗原处理和呈递、免疫反应、蛋白质加工和成熟等免疫相关过程。在分子功能中,主要参与细胞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受体活性、核糖体结构组成、信号和分子转导活性等。在细胞组成成分方面,主要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蛋白质复合物、裂解空泡、液泡、溶酶体、细胞膜、核糖体等细胞器的功能有关。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补体C1q A链(CIQA)、补体C1q B链(C1QB)、补体C1q C链(C1QC)、单核细胞分化抗原CD 14(CD14)、单核细胞分化抗原CD 74(CD74)、IgE受体Fc片段(FCER1G)、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A)、整合素β2亚基(ITGB2)、酪氨酸激酶结合蛋白(TYROBP)。生存分析发现C1QC与骨肉瘤患者生存呈明显负相关。临床样本证实C1QC与肿瘤Enneking分期、转移显著相关( χ2=4.288和9.809, P<0.05),与患者生存时间呈明显负相关( χ2=5.175, P<0.05)。 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是有效的筛查方法,C1QC是骨肉瘤预后相关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异氟醚诱导的老龄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海马神经炎性反应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异氟醚麻醉/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18个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麻醉/手术组(1.5%~2.0%异氟醚麻醉2 h+腹腔探查术);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两组小鼠麻醉/手术前和麻醉/手术后3 d认知水平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海马组织Nod样受体家族包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1]、补体C1q结合蛋白(C1QBP)、兴奋性突触后蛋白(PSD95)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法观察两组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投射电镜技术观察两组海马线粒体的形态变化;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两组海马组织ROS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ithney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 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中小鼠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53.8±9.3比25.6±6.2, t=-3.088, P<0.05),平台探索时间短于对照组(26.8±6.2比45.0±3.1, t=4.622, P<0.0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1.20±0.18比0.95±0.07, t=-1.816, P<0.05)、ASC(2.03±0.33比1.65±0.05, t=-1.938, P<0.05)及Caspase-1(0.89±0.23比0.56±0.06, t=-2.392, P<0.0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C1QB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30±0.02比0.66±0.12, t=5.320, P<0.05),PSD9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90±0.13比1.15±0.01, t=3.985, 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中共定位于海马小胶质细胞的NLRP3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ELISA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小鼠血清促炎因子IL-1b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2.26±0.87比0.61±0.19, t=-2.121, P<0.0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51±0.06比1.63±0.05, t=2.309, P<0.05);投射电镜观察到麻醉/手术组海马线粒体明显肿胀;试剂盒检测两组海马活性氧(ROS)含量结果显示,麻醉/手术组小鼠海马组织RO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04±0.05比0.92±0.06, t=-2.309, P<0.05)。 结论:异氟醚麻醉/手术能够引发神经炎性反应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其原因可能与抑制C1QBP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YD88 WTCXCR4 MUT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76岁,2021年3月起多次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黄色水样便为主,7~8次/d,伴有腹胀,无明显腹痛,无发热,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门诊,增强CT检查提示部分小肠壁增厚水肿。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好转。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2021年4月7日患者因"面、颈部疱疹2 d"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住院。查体:贫血貌,头面部左侧散在分布多个绿豆大小红斑,部分红斑上覆水疱。血常规:WBC 4.04×10 9/L、HGB 86 g/L、PLT 211×10 9/L。生化常规:总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血钾2.99 mmol/L、LDH 128 IU/L、红细胞沉降率121 mm/1h。免疫球蛋白:IgG 10.09 g/L、IgA 2.12 g/L、IgM 51.23 g/L。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超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收缩压41 mmHg(1 mmHg=0.133 kPa),即时心率62次/min。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再次出现腹泻,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补液支持等治疗,腹泻症状无好转。因球蛋白明显升高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血清蛋白电泳:在γ区可见M峰(占24.51%);血免疫固定电泳: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IgM、κ型。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巨核系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或成簇可见,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偏高(占35%),可见少量幼稚淋巴细胞,部分可见浆样分化,成熟浆细胞占5.5%,考虑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骨髓免疫分型:可见3.4%的单克隆浆细胞,免疫表型为CD138 +CD38 +CD19 +CD56 -CD117 -CD27 +CD81 +CD45 dimcLambda -cKappa +,胞质Kappa限制性表达。另外可见5.6%的成熟小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为CD19 +CD5 -CD10 -CD23p +CD22 +CD79b +CD20 +FMC7 +CD200 +CD43 -CD103 -CD11C -CD25 -CD38 -CD138 -Kappa +Lambda -,免疫球蛋白轻链Kappa限制性表达,提示为单克隆B细胞。骨髓染色体核型:44~46,XX,del(6q21),del(7q22),del(19q12),+M1~M3[cp5]/46,XX。骨髓细胞基因重排:IGH FR1-JH、IGH FR2-JH、IGK VK-JK重排阳性。骨髓病理:考虑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骨髓免疫组化:CD20 +PAX5 +、CD5 +、CD10 -、BCL6 -、MUM1 +、BCL2 +、CD138部分 +、VS38C部分 +、λ -、κ +、CyclinD1 -、CD23 -、Ki67<5% +、EBER -、MPO粒系 +、CD42b巨核 +、CD235红系 +、CD34血管 +、CD117肥大细胞 +,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具有浆样分化的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考虑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骨髓单克隆淋巴细胞二代测序检测到以下基因突变:TNFAIP3(29.55%)、CCND3(1.92%)、CXCR4(8.93%)、ATM(25.81%),未检测到MYD88突变。肠系膜血管CTA增强:小肠黏膜弥漫性水肿,回肠黏膜空肠化改变,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累及可能。PET-CT:纵隔区淋巴结代谢指标稍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3.2。综上,诊断为MYD88 WTCXCR4 MUT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国际预后评分(IPSS WM)3分,高危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膜肾方辅助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脾肾气虚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膜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MN)脾肾气虚证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62例IMN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膜肾方。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BUN、SCr、胱抑素C(Cys-C)、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收集24 h尿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9, P=0.038)。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浮肿、乏力纳差、面色无华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07、10.80、4.34、4.57, P值均<0.001);血清Cys-C水平[(0.51±0.05)mg/L比(0.55±0.06)mg/L, t=2.85]、24 h尿蛋白定量[(0.95±0.19)g比(1.38±0.23)g, t=13.32]低于对照组( P<0.01);血清PLA2R[(17.53±1.84)Ru/ml比(19.62±2.05)Ru/ml, t=4.22]、EC[(2.74±0.26)μg/L比(3.05±0.37)μg/L, t=3.82]及补体C1q[(152.34±15.62)mg/L比(169.33±16.77)mg/L, t=4.13]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对照组为16.13%(5/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13, P=0.781)。 结论:膜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少IMN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蛋白尿,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尿蛋白及补体C1q、PLA2R、EC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gG4的免疫学作用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in G4,IgG4)在IgG的4种亚型中血清浓度最低,但其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Fab)臂交换、弱激活补体1q(complement 1q ,C1q)以及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Fc交互等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抗炎保护作用。自从发现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gG4异常升高后,很多疾病被发现存在血清IgG4异常升高的情况。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更多集中于IgG4在体内的免疫作用和IgG4相关疾病的病理学因素、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上。文章将以IgG4为出发点,综述IgG4的结构和功能特点、IgG4的免疫作用、IgG4升高疾病及最新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辅酶Q2基因突变所致辅酶Q10缺乏性肾病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该文报道1例辅酶Q(coenzyme Q, CoQ) 2基因突变所致CoQ10缺乏性肾病综合征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该患者以血尿、蛋白尿及视力下降为临床表现,予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余,蛋白尿无缓解。出生史无特殊,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均体健。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 CoQ2基因c.973A>G(p.T325A)和c.517C>T(p.R173C)突变,结合肾活检明确为遗传性肾病,予减停糖皮质激素后改为补充CoQ10治疗,5周后24 h尿蛋白量由6.01 g下降至1.53 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敦煌医方小补肝汤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探讨小补肝汤干预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成分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小补肝汤的活性成分;通过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ecards)、药物数据库(Drugbank)、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PharmGkb),获取疾病的靶标基因;利用Venny2.1.0在线工具绘制药物与疾病靶点的韦恩图,获得交集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通过Bioconductor等在线软件进行基因组数据的高通量分析,得到基因本体(GO)生物功能注释图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图,预测作用通路,并采用动物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结果:通过筛选得到小补肝汤36种活性成分,药物-疾病共同靶点244个;通过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调控网络,筛选出豆甾醇(Stigmasterol)、海风藤酮(Kadsurenone)、β-谷固醇(Beta-sitosterol)、山蒟酮C(Hancinone C)及黄杉素(Taxifolin)等核心成分;通过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筛选出AKT1、GNAQ及PTGS2等11个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得出生物学过程BP 3 675个,包括对药物的反应、对氧含量的反应、对缺氧的反应等;细胞组分379个,包括膜筏、膜微区、线粒体外膜等;分子功能624个,包括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及G蛋白偶联胺受体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得出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钙信号通路(GNAQ-PLCB2-IP3R1-CAM)、cAMP信号通路和甲状腺激素信号等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显著减少,血清中乳酸(LD)、尿素氮(BUN)的含量显著升高,肝糖原与肌糖原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骨骼肌组织病理可见骨骼肌细胞排列紊乱不均,有较多炎症细胞弥漫浸润,骨骼肌组织GNAQ、PLCB2、IP3RI、CAM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显著增加(P<0.01),血清中LD、BUN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肝糖原与肌糖原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给药组小鼠骨骼肌纤维排列有所改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骨骼肌组织GNAQ、PLCB2、IP3RI、CAM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小补肝汤能下调运动性疲劳小鼠骨骼肌组织中GNAQ、PL-CB2、IP3RI、CAM蛋白表达,从而调节胞内钙离子浓度,减轻因钙超载导致的细胞线粒体、肌浆网功能破坏而引起的疲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DWI结合IVIM评估中青年脑梗死病情程度及预测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结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评估中青年脑梗死病情程度及预测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入院时均行DWI、IVIM检查,获取健侧和患侧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快速表观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D*)、慢速表观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pure diffusion,D),并对各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rADC、rf、rD*、rD,分析各参数与中青年脑梗死病情程度的相关性.静脉溶栓治疗后比较发生与未发生HT患者入院时rADC、rf、rD*、rD 及 HT 相关生物学指标[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纤维胶凝蛋白 3(fibrinolytic protein 3,Ficolin-3)、补体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3(complement C1q/tumor necrosis faction-associated protein-3,CTRP-3)]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预测中青年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价值.结果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患侧ADC、f、D*、D均低于健侧(P<0.05).重度患者入院时rADC、rf、rD*、rD均低于中度、轻度患者,中度患者入院时rADC、rf、rD*、rD均低于轻度患者(P<0.05).入院时rADC、rf、rD*、rD与中青年AIS病情程度呈负相关(P<0.05).发生HT患者rADC、rf、rD*、rD及血清Ficolin-3、CTRP-3水平均低于未发生HT患者低,Cys-C水平高于未发生HT患者(P<0.05).发生HT患者入院时rADC、rf、rD*、rD与血清Cys-C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Ficolin-3、CTRP-3水平呈正相关(P<0.05).入院时rADC、rf、rD*、rD联合预测中青年AIS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HT 的 AUC 为 0.943,大于血清 Cys-C、Ficolin-3、CTRP-3 联合预测的 AUC(Z=0.195,P=0.043).结论 DWI 结合IVIM可用于中青年脑梗死病情程度评估,为临床预测溶栓治疗后HT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以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降低HT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标记定量方法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差异蛋白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应用非标记定量技术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方法 收集2023年深圳市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各3例,应用免疫亲和层析和纳升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线性离子阱三合一质谱法,利用分级(fraction,FC)和不分级(no fraction,NF)2种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蛋白质组进行非标记定量分析,质谱数据经MaxQuant1.6.1.0进行检索,对分级方法鉴定的差异蛋白质进行GO(gene oncology)功能聚类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结果 未分级方法鉴定可信蛋白251种,筛选差异蛋白17种;分级方法鉴定可信蛋白494种,筛选差异蛋白74种.其中7种蛋白在2种方法中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有5种蛋白下调,分别是妊娠区带蛋白(pregnancy zone protein,PZP)、碳酸酐酶1(carbonic anhydrase 1,CAH1)、甘露糖结合蛋白 C(mannoee-binding protein C,MBL2)、纤维蛋白原a链(fibrinogen alpha chain,FIBA)和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T);2种蛋白上调,分别是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LPA]和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4(complementfac-tor H-relatedprotein4,CFH4).GO分析显示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糖胺聚糖结合、肝素结合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补体和级联凝血、细胞黏附、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上.结论 基于分级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可有效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蛋白的差异表达,为筛选大规模队列疾病血清样本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6~14周血清CTRP3、FGF19及SHBG的变化及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6~14周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变化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分娩的684例单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GDM发生率,根据是否患有GDM分为病例组(n=266)和对照组(n=418).比较两组CTRP3、FGF19及SHBG水平,并分析其联合预测GDM的价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684例孕妇GDM发生率为38.89%(266/684).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CTRP3、FGF19及SHBG水平更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CTRP3、FGF19及SHBG联合预测GDM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项预测(P<0.05).两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月经周期紊乱、CTRP3、FGF19、SHBG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5岁、孕前BMI≥24 kg/m2、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CTRP3<417.82 ng/L、FGF19<139.23 pg/mL、SHBG<429.59 mmol/L 是影响 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GDM患者孕6~14周CTRP3、FGF19及SHBG水平均会下降,通过CTRP3、FGF19及SHBG联合预测GDM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