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肾周CT特征结合血清肌酐水平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识别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入ICU 24 h内的肾周CT影像特征,建立并验证临床-影像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36例ICU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入ICU的时间,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51例脓毒症患者纳入训练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纳入验证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KI,将训练组患者分为脓毒症不伴AKI组(139例)和脓毒症伴AKI组(112例)。收集与AKI发生相关的临床指标,并分析患者入ICU 24 h内的肾周CT影像指标。对每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P < 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的临床和影像指标,建立并验证临床-影像诊断模型。结果:脓毒症伴AKI组和脓毒症不伴AKI组脓毒症感染部位、实验室指标(血清肌酐升高、血清尿素氮升高、血清碳酸氢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影像指标中,脓毒症伴AKI组的左肾周筋膜增厚发生率及左肾周脂肪密度相对百分比均更高、左肾后脂肪厚度更厚(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肌酐升高[比值比(OR)= 40.495,95%置信区间(CI)(18.805,87.200),P < 0.001]、左侧肾周筋膜增厚[OR = 3.437,95%CI(1.597,7.398),P = 0.002]均是脓毒症患者伴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临床-影像诊断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0.850,0.929),P < 0.001],验证组的AUC为0.877[95%CI(0.788,0.938),P < 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入ICU 24 h内腹部CT平扫特征——左肾周筋膜增厚是脓毒症伴AKI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基线血清肌酐水平增高提示脓毒症伴AK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波动性高血糖和持续性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波动性高血糖和持续性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诊断的112例T2DM患者,根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为持续性高血糖组(52例)与波动性高血糖组(60例),评估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结果 波动性高血糖组较持续性高血糖组2 h血糖、2 h胰岛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升高(P<0.05),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踝肱指数(ABI)明显降低(P<0.05);冠心病[30.0%(18 例)vs.13.5%(7 例),x2=4.394,P=0.036]和脑梗死发生率[26.7%(16 例)vs.11.5%(6 例),x2=4.039,P=0.044]增高,糖尿病肾病[10.0%(6 例)vs.25.0%(13 例),x2=4.450,P=0.035]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8.3%(5例)vs.23.1%(12例),x2=4.703,P=0.030]降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影响因素为2 h血糖、2 h胰岛素、MAGE>3.9 mmol/L、肱动脉EDD(P<0.05);微血管并发症影响因素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MAGE≤3.9 mmol/L、hs-CRP(P<0.05).结论 波动性高血糖对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影响更明显,可能与内皮功能受损有关,而持续性高血糖对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影响更显著,可能与炎性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非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731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40例,女91例;年龄18~81岁,中位年龄51岁。肿瘤直径0.7~21.0 cm,中位直径6.0 cm。根据肝硬化情况,将患者分为肝硬化组(584例)和非肝硬化组(147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时间3~10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随访期间复发366例,其中肝内复发308例,肺转移55例,其他肾、脑、骨等转移73例。生存分析显示,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14.5和23.3个月。肝硬化组患者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7.1%、37.8%、29.9%,非肝硬化组相应为61.3%、47.9%、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发病灶、分化程度Ⅲ+Ⅳ级和腹腔积液是肝硬化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5,1.59,1.70;P<0.05);AST≥35 U/L、多发病灶、肿瘤无包膜是非肝硬化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6,2.41,0.41;P<0.05)。结论: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比非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术后肿瘤复发,两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不同,但多发病灶是两组术后无复发生存共同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整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5例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该5例患者在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前,先行患侧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并于术中早期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第7 d,拔除导尿管前再次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尿液基细胞学和影像学(泌尿系统超声、CTU或MRU)检查,必要时行膀胱镜检查,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无发热、血尿、漏尿、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等发生。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5个月。除1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的患者于术后第10个月时发现膀胱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肿瘤外,其他4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技术,既保证了输尿管末段和开口的完整切除,又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中早期联合术后第7 d的两次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的膀胱灌注化疗方案,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副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织蛋白酶L基因表达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组织蛋白酶L(CTSL)基因表达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基于癌症和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GSE41613、GSE65858、GSE27020 和GSE30784 数据集,分析CTSL基因在HNSCC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根据最佳截断值将HNSCC患者分为CTSL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CTSL基因表达对HNSCC的预后预测价值.利用免疫亚型、ESTIMATE法、CIBERSORT法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法分析CTSL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组HNSCC的免疫浸润差异.利用TCGA数据库和GSE65858 数据集分析不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态下CTSL基因对HNSCC预后和免疫浸润的影响.利用TCGA数据库进行泛癌分析.结果 在TCGA数据库和GSE30784数据集中,CTSL基因在HNS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6.90±1.07 和 9.54±0.87,均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 5.46±1.20 和 7.96±0.59,均 P<0.05).在 TCGA 数据库和GSE65858 数据集中,CTSL基因在HPV阴性HNSC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16±0.94 和 8.66±0.54,均明显高于HPV阳性HNSCC组织(分别为 6.10±1.18 和8.41±0.51,均P<0.05).在TCGA数据库和GSE41613、GSE65858、GSE27020 数据集中,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CTSL基因低表达组比较,CTSL基因高表达组的 HR值分别为 1.64(95%CI:1.24~2.17,TCGA 数据库总生存时间)、1.62(95%CI:1.15~2.28,TCGA数据库无进展生存时间)、2.42(95%CI:1.31~4.46,GSE41613数据集总生存时间)、2.22(95%CI:1.29~3.81,GSE65858数据集总生存时间)和 2.66(95%CI:1.53~4.63,GSE27020 数据集无病生存时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CTSL基因低表达组比较,CTSL基因高表达组的HR值分别为1.55(95%CI:1.17~2.06,TCGA数据库总生存时间)、1.56(95%CI:1.09~2.21,TCGA数据库无进展生存时间)、2.06(95%CI:1.10~3.88,GSE41613 数据集总生存时间)、2.33(95%CI:1.35~4.02,GSE65858 数据集总生存时间)和 2.64(95%CI:1.48~4.72,GSE27020 数据集无病生存时间).CTSL 基因高表达与HNSCC的不良预后有关(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荟萃分析显示,CTSL基因高表达组的HR值分别为 1.93(95%CI:1.56~2.39)和 1.84(95%CI:1.48~2.29).在TCGA数据库中,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CTSL基因高表达组HNSCC的免疫浸润水平较高,具有更有利的免疫激活表型.在GSE65858 数据集中,不同CTSL基因和HPV感染状态与HNSCC的预后和免疫浸润相关,与HPV阴性且CTSL高表达组比较,HPV阳性且CTSL低表达组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χ2=15.39,P=0.002).在TCGA数据库中,CTSL基因的表达与多形性胶质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低级别脑胶质瘤、肝细胞癌、肺腺癌、肺鳞癌和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总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与多形性胶质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低级别脑胶质瘤、肺腺癌、肺鳞癌和前列腺癌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CTSL基因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均P<0.05).结论 CTSL基因的表达水平与HNSCC患者的预后和免疫浸润密切相关,并且与不同HPV感染状态具有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培土固肾汤联合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的保胎效果及对血清性激素、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培土固肾汤联合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的保胎效果及对血清性激素、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9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86例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培土固肾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保胎效果,观察两组患者阴道止血时间和腹痛消失时间,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孕酮(progesterone,P)、雌二醇(estradiol,E2)]、Th1/Th2 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 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保胎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阴道止血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HCG、P、E2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NF-α、IFN-γ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0.05),且观察组TNF-α、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土固肾汤联合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保胎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清性激素、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且药物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膜透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调查与护理方案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究腹膜透析患者影响预后结局因素,进而构建满足腹膜透析患者护理需求的护理方案,为探索更好的适宜新疆地区的腹膜透析患者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的腹膜透析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局不同,运用SPSS 22.0和R4.2软件将患者基本信息和护理评估指标设为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及绘图.所有变量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将P<0.05定为差异因素或临床认为有意义变量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构建列线图,可视化研究结局及变量因素影响,进一步构建腹膜透析患者护理问题推荐表.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认知评分、生理评分、健康行为评分、心理社会评分是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生理评分[OR值(95%CI)=2.62(1.28,5.34),P=0.008]和心理社会评分[OR值(95%CI)=2.55(1.44,4.53),P=0.001]是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论 生理评分和心理社会评分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要加强相关护理干预,持续改进护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在肾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肾癌是泌尿系常见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准确诊断和分期对制定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传统影像(MRI、CT等)对肾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有限。多项研究表明,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除在前列腺癌细胞高度表达外,在肾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也有表达。PSMA PET/CT在肾癌的应用逐渐增多,对肾癌的初始诊断、临床分期、治疗后随访及疗效评估等方面有很大价值,尤其在检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优于传统影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药水煎剂超声雾化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肝肾阴虚型干眼通过中药水煎剂超声雾化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360眼)肝肾阴虚型干眼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泪液组60例(120眼),超声雾化组60例(120眼),联合组60例(120眼),分别采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每天3次,每次1~2滴;中药水煎剂超声雾化,每周2次,每次20 min,以及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组内、组间变化,主观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IT)4项指标情况.结果 3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4项观察指标,联合组主观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中药超声雾化联合人工泪液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有效、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与传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方式与传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85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鼻中隔黏膜下组(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n=45)和鼻蝶组(经鼻蝶入路,n=40).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嗅觉功能、鼻通气功能及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的术中肿瘤切除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与鼻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少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嗅觉识别阈值高于术前,且鼻中隔黏膜下组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鼻吸气阻力、呼气阻力高于术前,鼻中隔黏膜下组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催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患者嗅觉功能损害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