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蔻补虚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补蔻补虚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炎性介质与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片和双歧杆菌,直肠给予美沙拉嗪栓,静脉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多蒙特)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连续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蔻补虚汤,每日一剂,汤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服用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浆中D-乳酸水平及血清中白介素10(IL-10)、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液样品中的乳果糖和甘露醇水平,并测定乳果糖/甘露醇值(L/M值).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患者肠黏膜组织.采用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上皮细胞膜结合黏液素1(MUC1)水平,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和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乳酸和尿L/M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乳酸和尿L/M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D-乳酸和尿L/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IL-10和TNF-α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IL-10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eboes指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eboes指数显著降低,且观察组Geboes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蔻补虚汤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炎性反应,调高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严光俊从"痞积转化"论治肠息肉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严光俊教授认为,"痞积转化"是肠息肉发生及癌变的重要病机,"痞化为积"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脾虚为"痞积转化"的土壤;湿热、浊毒、痰瘀等病理因素则是"痞积转化"的种子.严教授治疗肠息肉,以通痞消积为治疗原则,"通"最为关键.扶正以补脾、运脾为主要治法,方用四君子汤补健运皆兼顾.若大便干燥用生白术20~30 g,大便溏软者用炒白术12~20g;气虚兼有内寒者,可用黄芪,兼阴虚或气胀,宜用山药;伴有腹胀,舌苔白腻者,用苍术、厚朴、陈皮、白蔻仁等;脾胃虚寒,可用吴茱萸、肉桂、炮姜等以温脾助运;若虚寒气血凝滞,可加白芍养血,赤芍活血散瘀,木香行气止痛.祛邪以行气调中、化痰活血、除湿清热、化浊解毒为法.行气调中,药用紫苏梗、陈皮、木香、香附、枳壳、厚朴、柴胡、郁金等;化痰活血,宜将活血化瘀药当归、川芎、丹参、赤芍、鸡血藤等与三棱、莪术、金刚藤、山慈菇、浙贝母、瓦楞子、夏枯草、半夏等化痰散结药同用;除湿清热,方用三仁汤、半夏泻心汤;化浊解毒,药用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莲、半边莲等,以祛湿之功化其"浊",以清热之力解其"毒",同时与芳香化湿之药合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87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及药学监护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所有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患者的中药饮片治疗处方,统计组方用药规律,总结用药特点和思路,并探讨中药药学监护内容.方法:利用数据分析软件Excel 2007和SQL server 2017,对武汉市第三医院院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3月18日所有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住院中药饮片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中药饮片使用频次、频率、平均用量、用量范围,并与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875名确诊患者的治疗处方,共涉及中药233味,得出高频次药物20味,以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为主.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以平性药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和温性药;药味以苦味药为主,其次为辛、甘味;归经以归肺经为主,其次是归脾、胃经.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茵陈、白豆蔻、木通、滑石、川贝母的关联度很大,可治疗COVID-19感染后发热、咳嗽、咳痰、口渴、胸闷、腹胀等症状.结论:通过该研究,发现武汉市第三医院中药治疗COVID-19的核心方剂为祛湿剂甘露消毒丹加减和祛痰剂清金降火汤加减,所有药味均存在超2015年版《中国药典》用量情况.作为临床中药师,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辨清证型,对具体用药从用法用量、炮制品选择、配伍、患者教育等方面进行药学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相关诊疗方案中药饮片用药情况分析和用药监护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家、省、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医药管理局网站发布的最新版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专家共识和新制剂,纳入中医治疗方药,统计中药饮片使用频次、频率、用量范围,并与《中国药典》(2015版)对比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中药饮片配伍规律,总结用药监护内容.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性味主要以性温、味苦为主,辅以性寒、平,味辛、甘之品,主要功效是以清热药(18.20%)、化痰止咳平喘药(16.75%)、补虚药(15.45%)、解表药(13.13%)、芳香化湿药(11.75%)和利水渗湿药(7.47%)为主,辅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等.88%的中药饮片用量超药典剂量范围,其中苍术、草果、豆蔻、白扁豆用量较大.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见基本方主要是藿朴夏苓汤、达原饮、麻杏石膏汤、银翘散以及参附汤.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用药配伍、炮制品选择、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同时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开展患者用药教育,以增强患者依从性,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薛己朝夕互补法治疗虚损病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明代医家薛己首创朝夕互补法治疗虚损病,依据脏腑的气机升降规律选择朝夕分服不同的补益剂.对于临床虚证显实象,内伤似外感的病证,薛己常以温补脾肾之法治疗虚损病.元气亏损证朝服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阳,夕用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补肾水以滋化源;脾胃亏损、肝脾不和证朝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养肝体,夕用六君子补气健脾、培土生金,佐以当归、芍药补肝体,敛肝用;肾虚火不归经证朝用四君子汤补气升阳,佐以熟地黄、当归以滋阴养血,气血双补,夕用加减八味丸阴阳互补;脾肺亏损证朝服六君子加减,夕服八味丸;脾肾亏损证朝服补中益气汤加生姜、附子补脾升阳,夕服金匮肾气丸加补骨脂、肉豆蔻补命门之火;肝肺肾亏损证朝用六味丸滋补肝肾,夕服逍遥散疏肝行气,借助外界阳气降敛的力量助阳气潜藏,阴覆阳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黄元御治疗妇科病学术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析黄元御妇科学领域遣方用药特点,总结其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的学术特色.[方法]结合《四圣心源·妇人解》及《黄元御药解》,整理其所载方剂及药物,统计频数并进行分析.分别从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分析黄氏遣方特点,进而归纳总结其临证用药特点,并结合临床验案进一步阐述其遣方用药思路.[结果]黄氏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多从肝脾论治,病机多与"土虚木陷"相关.《四圣心源·妇人解》共11篇,方剂20首,用药频数最高者分别为甘草、桂枝、茯苓、芍药、丹皮等,体现了黄氏注重培土疏木、兼以行血化瘀、善用温阳之品的用药特点.其方药应用于临床中疗效显著,如以桂枝姜苓汤补中暖脾、疏肝调经治疗脾虚肝郁之月经先期者,以豆蔻苓砂汤开郁降浊、和胃止呕治疗脾虚湿盛之妊娠恶阻者.[结论]黄氏在遣方用药上重视中气,贵阳贱阴,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重视肝脾、扶阳为先,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临证指南医案》辨治胃痛特点探微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叶氏辨治胃痛,不寻常法,别出新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载录医案丰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的胃痛临证心得.文章从治法及用药两方面进行探析,归纳总结出叶天士辨治胃痛之特点:治法上,从气机论治时,畅肺气以治胃,喜用杏仁、白蔻仁等;从阳虚论治时,重在通胃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降胃阳以治胃,或合人参通补结合,或合附子通温结合;从营虚论治时,和营卫以治胃,以桂枝汤化裁.用药上巧用姜品,于营虚阳伤时,用煨姜;肝郁木乘或浊痰上逆时,用良姜;于阳虚痰饮时,用干姜;且妙用姜汁,为胃脘痛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刘华一基于"虚、滞"治疗痞满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刘华一教授认为,气血运行阻滞是痞满关键病机,因滞致虚,虚滞夹邪致脾胃升降失和,气机阻结于中焦,治疗应着眼于通,行气化瘀,燮理升降,同时酌情益气和胃,消补兼施,无问何证,均应稍加行气化瘀药物,如桔梗、枳壳、厚朴、枳实、柴胡、升麻、荷叶等.脾胃虚弱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治疗时应重视补虚健脾复运.脾虚主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脾气虚以人参、白术、黄芪等益气健脾;脾阳虚以黄芪建中汤、理中丸等温中补虚,建中焦阳气的同时合用苍术、豆蔻、砂仁等化湿;胃阴虚予女贞子、墨旱莲、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等甘凉濡润之品,或荷叶、淡豆豉等清养悦胃之品,使胃津得复,虚痞自消.寒热不调者,以和理之,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肝胃气滞者,理气为要,以四逆散为主方;脾虚湿阻者,消补兼施,用独活、乌药、半夏、炒鸡内金、陈皮等运脾祛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