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和不同栽培方式桑黄药材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桑黄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和多组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评价野生和不同栽培方式桑黄药材质量。方法:采用UPLC建立桑黄药材的特征图谱及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并运用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18批桑黄药材特征图谱有10个共有峰,指认出麦角硫因(峰1)、原儿茶酸(峰2)、原儿茶醛(峰3)、咖啡酸(峰4)、Hispidin(峰5)5个成分,聚类分析、OPLS-DA可将野生品及不同栽培方式桑黄药材明确区分。结论:段木栽培桑黄较袋料栽培桑黄与野生桑黄更接近,建立的UPLC特征图谱和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为桑黄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碳氮比栽培料对血芝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考察不同碳氮比(C/N)栽培料对血芝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以筛选优质高产的袋料配方.方法:以血芝菌株HZ-01 为菌种,木屑、麦麸、棉籽壳等为栽培料,设计 9 种不同C/N的袋料配方进行血芝袋料栽培,测定各试验组的生长速度、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当C/N在54.0∶1~61.9∶1 时,菌丝生长快,平均满袋时间为37.3~37.6 d.当C/N在 50.7∶1~78.6∶1 时,子实体长速适中.当C/N在 50.7∶1~57.7∶1 时(即配方 6~8),子实体农艺性状良好且产量较高,其中配方 6(C/N为 57.7∶1)的发芝数量最多,连朵比例最高,产量也最高,为 106.78 g/袋,芝片大小中等(19.11 g/个);配方8(C/N为50.7∶1)产量次之,为96.03 g/袋,芝片较大(22.03 g/个);配方7(C/N为 54.0∶1)产量排第三,为 84.12 g/袋,芝片较前者更大(26.53 g/个).结论:血芝菌株HZ-01 袋料配方的适宜C/N为 50.7∶1~57.7∶1,为血芝的袋料栽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不同类型灵芝品种的农艺性状、显微结构以及功能成分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育粉灵芝‘G-HN01’、‘G-XZ01’、‘G-LQ01’和育芝灵芝‘G-LQ02’两类品种为比较研究对象,进行袋料栽培实验.观测比较发现4个灵芝品种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袋料栽培模式的子实体农艺性状差异显著;利用扫描电镜观测比较两种类型灵芝品种子实体显微结构差异,无孢子品种在显微结构上与其他3种育粉灵芝有着明显的区别;测定4个品种代料栽培子实体中功效成分及总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3个育粉品种之间功效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上有显著差异,但育粉品种和育芝品种之间含量差异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方法挖掘香菇发育不同阶段的关键基因
编辑人员丨2023/8/5
香菇是世界产量第二大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在木屑袋料栽培模式下,香菇发育可以分为菌丝生长期(G)、菌丝褐化期(B)、原基形成期(P)以及出菇期(FB)4个阶段.褐化期和原基形成期是香菇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两个关键发育阶段,对香菇子实体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本研究以3种不同栽培材料为重复,对香菇发育的前3个阶段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基因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不同栽培基质样本的基因表达特征相似.以菌丝生长阶段的转录本为参照,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获得与菌丝褐化成熟和原基形成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其次,对9个转录本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分别获得了与菌丝生长、褐化阶段及原基形成各阶段高度相关的黑色、蓝色及黄色基因模块,并利用网络节点分析获得了与菌丝褐化成熟和原基形成得到7个关键基因;最后,结合差异基因和基因模块分析,得到了菌丝生长阶段的17个重要基因、褐化阶段的167个重要基因以及原基形成阶段的67个重要基因.通过多分析手段结合为筛选候选基因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茯苓室内袋料栽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筛选茯苓袋料配方,探索室内栽培技术.方法 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设计茯苓袋料配方,选出最优配方进行室内袋料栽培.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总三萜和茯苓多糖含量.结果 最优袋料配方比例为松木边料90%,辅料10%(松木屑64%、玉米粉16%、麸皮10%、棉子壳10%).室内袋料栽培茯苓的产量、结苓率、茯苓多糖含量等多项测定指标优于段木栽培茯苓.结论 优选出的茯苓代料栽培配方为最佳配方,可用于代替松树段木室内袋料栽培茯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袋料栽培茯苓与传统椴木栽培茯苓HPL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建立袋料栽培茯苓化学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并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进行比较,为袋料栽培茯苓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测定,色谱柱:(Waters X-Bridge Shied RP C18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30℃;DAD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结果 建立了袋料栽培茯苓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10批样本匹配出41个共有峰,共有峰面积达90%以上,符合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相似度结果表明,袋料栽培茯苓与松木栽培茯苓化学成分的相似度在90%以上.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能有效的评价茯苓药材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药用真菌香樟范氏孔菌的驯化栽培及生物学发育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旨在实现香樟范氏孔菌Vanderbylia cinnamomea的袋料栽培驯化及筛选其最佳培养配方,揭示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生物学发育特征.选取工业大麻秸秆、天麻废材、杨木、栎木为培养料,共设置8种配方开展试验,期间观察不同时期子实体生长发育特征.香樟范氏孔菌驯化试验结果表明:工业大麻秆和天麻废材无法实现香樟范氏孔菌的袋料栽培,而工业大麻秆配方可产大量菌丝但不产生子实体,其菌丝在基质上开始生长时间短、生长速度快;以杨木、栎木为栽培基质可产生子实体,实现该药用真菌的栽培驯化;结实配方为栎木屑70%、玉米芯20%、辅料10%,温度25℃左右,菌丝满袋后全开口开袋,湿度为90%-95%,早晚通风一次,补充散射光,该条件下成功驯化最大体积子实体.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学生长发育特征揭示,子实体原基呈白色凸起状,继而呈球状,后体积渐膨大,渐生成菌孔,其颜色由白变浅黄至褐色,32 d后停止生长,子实体发育成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桑树桑黄、瓦尼桑黄和粗毛纤孔菌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比较野生桑树桑黄、段木与袋料瓦尼桑黄和袋料粗毛纤孔菌的水提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合4种桑黄类真菌的多糖含量分析,探究桑黄多糖含量与免疫调节药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将4种不同的桑黄热水浸提、浓缩、冷冻干燥后得到桑黄水提物,用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连续给药21d后,通过测定小鼠的外周免疫器官指数、ConA(刀豆蛋白)和LPS(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血清中TNF-α和IL-2含量,比较不同品种及栽培方式桑黄水提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究桑黄多糖的含量与免疫调节药效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4种桑黄水提物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可以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程度及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其中袋料粗毛纤孔菌的免疫调节作用最强,结合4种桑黄的主要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桑黄多糖含量越高,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越好.该研究结果表明4种桑黄类真菌均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效,功效强弱与其多糖含量存在正相关;桑黄多糖是桑黄类真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