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种桑黄子实体醇提物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5/18
本研究以产自安徽的鲍姆桑黄、产自浙江和吉林的瓦尼桑黄、产自山东的粗毛纤孔菌以及采自山西的野生桑树桑黄为研究对象,检测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的总多酚、三萜及麦角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和不同来源的桑黄子实体中总多酚、三萜、麦角甾醇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总多酚含量最高的是产自浙江的瓦尼桑黄(1.99%),三萜含量最高的是产自山东的粗毛纤孔菌(产孢前,1.32%),麦角甾醇含量最高的是产自吉林的瓦尼桑黄(0.19%).以丙二醛(MDA)为指标比较不同来源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桑黄子实体提取物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酶MDA的产生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能力,其中浙江桑黄抗氧化活性最佳,MDA抑制率达到96.53%.应用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IT-TOF-MS)技术从桑黄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鉴定了 19种化合物,其中浙江的瓦尼桑黄、吉林的瓦尼桑黄和安徽的鲍姆桑黄子实体的化合物组成较为相似,主要为hispidin的衍生物;野生的桑树桑黄子实体主要产物也为hispidin衍生物,但结构类型不同于上述3种桑黄;山东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则含有大量的hispidin单体,hispidin衍生物含量很少.综上所述,不同来源桑黄的化合物组成、活性产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不同种属桑黄样品所含活性产物的种类以及含量差异较大.本研究为桑黄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桑黄孔菌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历来"桑黄"的种类混淆不清,直至近年来才被确定为桑树桑黄,与其亲缘性相近的物种也一同被划分入广义纤孔菌属的新分支—桑黄孔菌属.本文整理曾被当作"桑黄"的物种,阐述其正名和桑黄孔菌属确立的过程,对目前该属内物种的生物活性和栽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桑黄孔菌属真菌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桑黄菌液体培养过程中酶活及多糖含量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抗肿瘤效果最好的真菌之一.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中的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它们液体培养过程中第3、6、9、12、15、18和21天的菌丝生物量以及发酵液的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漆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半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等7个指标,对桑黄的生长代谢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 显示,3种桑黄真菌的发酵液均具有完整的胞外酶体系.相比之下,鲍姆桑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更高,杨树桑黄的漆酶活性更高,而桑树桑黄的蛋白酶活性更高,Pearson分析发现多糖的累积与其分泌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半纤维素酶呈现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则与淀粉酶显著正相关.相应的,鲍姆桑黄和桑树桑黄在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方面显著优于杨树桑黄.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桑黄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桑黄异于其他药用真菌之处是外观相似的种类多.两千年来多本古籍所记载之桑黄,乃不同人对于不同真菌种类的阐述,因为古代无能力研究显微特征以区分种类,亦无分子手段进行种类鉴定.现代桑黄的研究起于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日、韩过去普遍以Phellinus linteus当作桑黄的拉丁学名.然而,中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P.linteus是中美洲的种类,亚洲并无分布.2012年发表真正的桑黄为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只长在桑树上.2016年发表桑黄及其相近种类属于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桑黄孔菌属目前所知有14种,与生长的树种常具有专一性,只有桑树桑黄这一种长在桑树上.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市售常见的杨树桑黄S.vaninii及暴马桑黄S.baumii.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桑树桑黄,而是杨树桑黄(简称杨黄).有鉴于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的优良保健功效及安全性,建议政府部门应尽早研究将这两种药用真菌收录于中国药典,纳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药品,以促进民众健康和桑黄产业发展;并且应该明确规范这两种药用真菌产品的正确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桑树桑黄菌丝体和子实体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对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菌丝体和子实体2个不同生长阶段的转录组进行分析,为研究桑黄子实体生长发育相关机制奠定基础.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桑树桑黄菌株S23菌丝体和子实体2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了全转录组测序.将转录组测序reads比对到参考序列上,菌丝体测序样本的reads比对率为82.89%;子实体测序样本的reads比对率为83%.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显示,与菌丝体相比,子实体中显著上调表达基因为2 898个,显著下调表达基因为1 965个.经过Blast nr比对发现,桑黄菌在子实体阶段表达量上升的基因主要与各种氧化酶活性、疏水蛋白等相关;表达量下降的基因主要与糖类、氨基酸结合、运输等相关.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表明,菌丝体及子实体两个阶段与跨膜转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明显.代谢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类固醇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等差异基因富集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比较了野生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探讨其高抗氧化能力的来源.以二苯基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β-胡萝 卜素漂白实验作为抗氧化的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杨树桑黄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醇提物的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桑树桑黄醇提物.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比较了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乙醇提取物成分差异,桑树桑黄中共鉴定出19种多酚类物质,杨树桑黄中除了与桑树桑黄中相同的19种物质,还另外分析出3种多酚类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三种桑黄属真菌人工栽培子实体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通过测定人工段木栽培3年生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baumii、桑树桑黄S.sanghuang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多糖、三萜、总黄酮、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ABTS和FRAP),探究此3种栽培桑黄及野生桑树桑黄子实体的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 表明,供试材料在营养、药效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上差异较大.其中,栽培鲍姆桑黄子实体粗纤维含量最低,多糖含量较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高;栽培杨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最低,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较高,多糖含量最高;野生桑树桑黄粗蛋白、粗脂肪、总氨基酸含量最高,多糖含量较高,三萜含量最高,总黄酮、总酚含量和ABTS、FRAP活性最低;栽培桑树桑黄粗纤维含量较高,多糖、总黄酮、总酚、三萜含量和ABTS、FRAP均较低.栽培杨树桑黄、鲍姆桑黄和野生桑树桑黄在药效成分含量上各有所长.筛选到可结实、药效成分含量高的桑树桑黄菌株是可能的.桑黄优良品种选育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本研究为桑黄真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基原、栽培模式、栽培基质对桑黄药材主要成分含量和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不同基原、栽培模式、栽培基质的8种桑黄药材的多糖、总酚、总黄酮含量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比较.方法:以桑树桑黄、杨树桑黄和粗毛纤孔菌的段木和代料品种为研究对象,参考中国药典采用硫酸-蒽酮、福林-酚和亚硝酸-硝酸铝法对多糖、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采用CCK8法检测8种桑黄提取物对5种人源肿瘤细胞活力.结果:不同基原、栽培模式、栽培基质的桑黄药材中主要成分含量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存在差异;多糖含量在粗毛纤孔菌和桑树桑黄中含量较高;总酚含量在安徽段木杨树桑黄及湖北和安徽的代料杨树桑黄中含量较高;总黄酮含量安徽代料杨树桑黄最高,湖北代料杨树桑黄和桑树桑黄含量次之.体外抗肿瘤活性显示,多糖含量较高的粗毛纤孔菌和桑树桑黄活性较差;多糖含量较低、总黄酮与总酚含量较高的安徽代料杨树桑黄活性最强.结论:桑黄主要成分含量和活性受到品种、栽培模式和代料栽培基质的影响,桑黄产生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黄酮和总酚,多糖含量高会影响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为不同基原桑黄药材质量评价、开发应用及人工栽培方式的选择和代料基质的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UPLC-triple-TOF-MS/MS比较桑树桑黄和瓦尼桑黄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桑黄Sanghuangporus spp.是一类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的大型真菌,其卓越的抗氧化活性备受关注.本研究比较了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桑黄)和瓦尼桑黄S.vaninii(杨黄)发酵产物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分析它们化学成分的差异.实验以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率、羟基自由基引起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和L929细胞抗衰老实验作为指标比较其抗氧化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桑树桑黄和瓦尼桑黄发酵产物提取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性,而且桑树桑黄发酵物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瓦尼桑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triple-TOF-MS)从桑黄中共鉴定出11种多酚类物质,瓦尼桑黄发酵产物成分相对简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种桑黄类真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风味是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接纳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桑黄类真菌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2株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3株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1株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和1株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s,ROAV)分析不同组分对整体风味的贡献.CAR/PDMS、DVB/CAR/PDMS两种萃取头从7个供试菌株中检测出6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同成分有31种,表明使用多种类型萃取头能提高提取效果.整体而言,CAR/PDMS萃取头提取菌株SH77、SH86、SH91中挥发性成分效果更好,DVB/CAR/PDMS萃取头提取菌株SH48、SH89、SH92、SH93中的挥发性成分效果更好.各菌株主体挥发性成分有较大差异,同种菌株挥发性成分组成更相近,己醛是共有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桑树桑黄SH89和SH93共有的主体挥发性成分(ROAV≥1)有萘、壬醛、己醛和2-十一酮,瓦尼桑黄SH48、SH91和SH92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是己醛,忍冬桑黄SH77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有壬醛、葵醛等.粗毛纤孔菌SH86的主体挥发性成分有庚醛、1-庚醇等.不同栽培时间SH91挥发性物质比较结果显示,50 d的SH91较为浓郁,100 d的最淡.本研究可为以后桑黄类真菌品种改良以及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