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视盘小凹的多模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多模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凹(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38例先天性ODPs患者中32眼ODPs位于视盘颞侧或颞下方,4眼位于颞上方,2眼位于视盘中心,为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凹陷;29例视盘小凹黄斑病变(ODP-M)患者乳斑间可见边界清或不清的暗红色隆起。SD-OCT检查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病变区域筛板结构不完整,为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裂隙通向视神经深部;所有ODP-M患者的外核层均存在液体,其中27眼内核层存在液体,13眼神经节细胞层存在液体,4眼内界膜下存在液体;所有ODP-M患者中21眼存在外层视网膜劈裂,27眼存在神经上皮脱离;在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中,18眼神经上皮下可见点状高反射信号且椭圆体带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红外成像显示,先天性ODPs患者视盘颞侧均存在圆形或类圆形低反射区域,ODP-M患者病变部位呈现低反射区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27例ODP-M患眼后极部存在与病变范围一致的低荧光区域,其中18眼低荧光区域中心存在颗粒状或片状高荧光区。FFA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的动脉期造影均呈现局限性低荧光状态,静脉期可见荧光素染料沿视盘颞侧外渗,造影晚期在视盘颞侧边缘形成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弧;27例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ODP-M患者造影晚期在黄斑病变区域呈高荧光,未见视盘颞侧渗漏的荧光素钠向黄斑区移动。ICGA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呈现局限性低荧光区;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27例ODP-M患眼病变区呈高荧光状态。结论:多模影像学可实现先天性ODPs的早期诊断及病因分析,同时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RB1突变型Leber先天性黑矇和早发视网膜萎缩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 CRB1突变型Leber先天性黑矇(LCA)和早发视网膜萎缩(EOSRD)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特征。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临床及基因诊断的 CRB1突变LCA和EOSRD患儿10例纳入研究。二代测序及致病性分析为 CRB1基因突变,并经一代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予以明确鉴定为 CRB1突变型。患儿均行视网膜电图(ERG )、眼底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6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1例,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UWF SLO )检查7例。 结果:10例患儿中,LCA 6例,EOSRD 4例。首次就诊平均年龄3.61岁。ERG明暗适应波形平坦6例,重度下降4例。成功检测到致病性突变位点19个,其中新发现突变位点9个。纯合突变1例,复合杂合突变9例。眼底视网膜呈"铜钱"样、"椒盐"样、"骨细胞"样色素改变分别为4、2、1例,"结晶"样色素改变1例,黄斑区色素瘢痕2例。行UWF SLO检查的7例,眼底中周部均可见不同程度小动脉旁色素上皮保留(PPRPE )。行OCT检查的6例,视网膜外层萎缩,椭圆体带消失。双眼对称性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区劈裂样囊变以及右眼黄斑前膜与视盘及黄斑区粘连各1例;视网膜结构粗糙增厚,中心凹变薄3例。FFA检查,晚期视盘荧光素染色,黄斑区荧光素积聚,各象限沿血管走形呈弥漫性强荧光,周边PPRPE呈"霜枝"样强荧光,呈类葡萄膜炎样改变1例。结论:CRB1突变型患者基因型和表型关系复杂,PPRPE是其特征性共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次玻璃体腔C3F8填充治疗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视网膜劈裂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41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周于2016年3月1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于2009年2月6日因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在外院首次确诊为先天性不典型性视盘小凹继发视网膜劈裂症;并分别于2009年2月10日、3月25日表面麻醉下行右眼眼内C3F8(66%) 0.8 ml填充治疗,手术中放前房液0.1 ml,手术后1周视盘小凹及后极部血管弓内侧行右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手术后2周复查,右眼视力1.2,眼压11 mmHg(1 mmHg=0.133 kPa).2012年7月29日,患者右眼首次复发,于7月30日再次行玻璃体腔C3F8填充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系统性疾病史,否认双眼屈光不正及家族类似疾病史,无眼部外伤及头颅外伤等病史.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良好.血压106/63 mmH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激光光凝及其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浆液性黄斑脱离:光相干断层扫描可见“堤坝样”改变是关键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初步探寻先天性视盘小凹(ODP)合并浆液性黄斑脱离患眼激光光凝及其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的成功标志.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2003年至2018年于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中心检查确诊的先天性ODP合并浆液性黄斑脱离患者12例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30.17岁.患眼均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或)PPV联合眼内光凝治疗.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is OCT仪的跟踪模式对视盘、黄斑进行跟踪扫描.“堤坝样”改变为治疗后OCT图像上视盘小凹与黄斑之间通道上形成视网膜脉络膜瘢痕.根据视盘旁有无“堤坝样”改变,将患眼分为有“堤坝样”改变组(A组)、未见“堤坝样”改变组(B组),分别为10例10只眼和2例2只眼.A组10只眼,BCVA 0.03~0.6.单纯光凝治疗1只眼,PPV联合眼内光凝治疗9只眼.B组2只眼BCVA均为0.1.均行PPV联合眼内光凝治疗.治疗后随访6~174个月;治疗后1、3、6、12、18、24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变化以及视网膜下液(SRF)吸收、视网膜脉络膜“堤坝样”形成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A组10只眼BCVA0.4~1.0,其中0.4、0.5、0.6、0.8、1.0分别为1、3、2、3、1只眼.PPV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的9只眼,SRF完全吸收;单纯光凝治疗的1只眼,SRF少量存留.B组2只眼BCVA分别为0.03、0.3;SRF均未吸收.结论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盘旁形成的“堤坝样”改变,能促进SRF吸收、提高BCVA;可作为治疗后成功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因不明视力下降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男性,9岁,主诉“双眼视物不清一个月”于2020年1月就诊,既往体健,父母及兄弟姐妹无屈光不正病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2,矫正:-3.50DS/+ 1.25DC×75°=0.16;左眼0.10,矫正:-2.75DS/+ 1.00DC×90°=0.15.右眼眼压13mmHg,左眼眼压16 mmHg.双眼轻度外隐斜,伴眼球震颤,无代偿头位;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小瞳下视盘边界清,色淡红,视网膜血管走形及比例正常,中心凹反光不清.眼底照相见图1.反复追问患者及其父母,诉其自幼夜间视力差,故对其行双眼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见图2.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诊断:双眼完全型先天性静止性夜盲,双眼屈光不正,双眼眼球震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