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唑仑联合放松椅治疗慢性失眠合并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多导睡眠图参数、心理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艾司唑仑联合放松椅治疗慢性失眠合并焦虑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多导睡眠图(PSG)相关参数、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失眠合并焦虑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n=44)和观察组(艾司唑仑联合放松椅治疗,n=4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PSG相关参数(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REM期睡眠时间、睡眠效率、REM期睡眠比例、REM潜伏期)、心理状态[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个人信念、态度简化量表(DBAS-1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相关激素水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短于治疗前,REM期睡眠时间长于治疗前,睡眠效率、REM期睡眠比例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DBAS-16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H、Cor、ACTH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唑仑联合放松椅可改善慢性失眠合并焦虑症患者的睡眠质量、焦虑症状,调整心理状态,抑制HPA轴亢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磷酸化tau蛋白181与激肽释放酶6的表达及对发病后睡眠障碍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磷酸化tau蛋白181(P-tau-181)和激肽释放酶6(KLK6)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发病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8例老年A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40例)、中度组(81例)和重度组(37例);患者发病后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将其分为睡眠障碍组(56例)和睡眠良好组(102例);患者血清P-tau-181和KLK6水平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老年ACI患者发病后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P-tau-181和KLK6水平对老年ACI患者发病后睡眠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重度组ACI患者血清P-tau-181、KLK6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中度组血清P-tau-181、KLK6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与睡眠良好组患者相比较,睡眠障碍组有卒中家族史、有吸烟史以及有饮酒史患者比例及血清P-tau-181、KLK6水平较高(P<0.05).血清P-tau-181及KLK6水平是影响老年ACI患者发病后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P-tau-181、KLK6以及两者联合诊断老年ACI患者发病后发生睡眠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0.826和0.924,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独检测(Z=2.030,P=0.042;Z=2.340,P=0.019).结论 老年ACI患者血清中P-tau-181及KLK6高表达可能与其发病后睡眠障碍有重要联系,且两者联合预测老年ACI患者发病后睡眠障碍效能高于单独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32)和对照组( n=32),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频rTMS治疗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水平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4.4%)高于对照组(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PQS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血清CRH、ACTH、CORT水平低于治疗前,对照组CRH、CORT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rTMS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并降低HPA轴相关激素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过度觉醒状态,有利于病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夜间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夜间输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65~75岁,BMI 18~24 kg/m 2,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 1-3组)。D 1-3组于术日当晚和术后1 d时21:00开始分别输注右美托咪定0.1、0.2和0.3 μg·kg -1·h -1(速率为4 ml/h),至次日晨6:00结束;C组输注生理盐水。于术前、术后2和7 d时记录患者睡眠时间段、夜间觉醒次数;于术前1 d和术后7 d时测试认知功能;于术前1 d、术后2和7 d时16:00及相应次日8:00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计算每日8:00与相应的前一日16:00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差值。 结果:与C组比较,D 2,3组POCD发生率降低( P<0.05)。与C组、D 1组和D 2组比较,D 3组术后2 d时夜间觉醒次数减少( P<0.05)。与C组和D 1组比较,D 2,3组术后2和7 d时血浆皮质醇浓度差值降低( P<0.05);与D 2组比较,D 3组各时点血浆皮质醇浓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患者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夜间输注右美托咪定0.2或0.3 μg·kg -1·h -1可减少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脑电图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评估以及预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脑电图(EEG)可以记录脑细胞群自发性节律及非节律性电活动,是评估认知、觉醒和意识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相比于传统EEG线性分析方法,EEG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理论在解析认知缺陷患者中枢脑网络障碍等更具有优势。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也是导致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病因。文章从线性与非线性角度解析目前EEG在AD诊断、评估以及预测中的应用现状,旨在探究EEG在评估认知障碍相关疾病中应用前景,以改善认知障碍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妊娠早期睡眠状况与早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早期睡眠状况与早产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10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规律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的临床资料,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调查其妊娠8~12周的睡眠状况,随访分娩结局,根据分娩孕周和早产原因分为足月产组(204例)、早产组(13例)、自发性早产组(9例),分析妊娠早期睡眠状况与早产和自发性早产的关系。结果:足月产组孕妇的中位PSQI量表评分为4.0分(3.0,6.0分),低于早产组[6.0分(4.0,8.0分)]和自发性早产组[7.0分(4.0,8.0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妊娠早期睡眠质量差(PSQI量表评分>7分)孕妇在足月产组[14.2%(29/204)]中的占比低于早产组(5/13)和自发性早产组(4/9),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足月产组孕妇[8.0 h(7.0,9.0 h)]的夜间睡眠时间比较,早产组[7.0 h(7.0,8.0 h)]和自发性早产组[7.0 h(7.0,8.0 h)]显著缩短,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妊娠早期PSQI量表评分是影响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a OR=1.22,95% CI为1.02~1.45; P=0.026);辅助生殖妊娠(a OR=5.55,95% CI为1.22~25.31; P=0.027)、妊娠期糖尿病(a OR=9.27,95% CI为1.96~43.82; P=0.005)、妊娠早期PSQI量表评分(a OR=1.27,95% CI为1.01~1.58; P=0.039)是影响自发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妊娠早期睡眠质量下降可能会显著增加早产包括自发性早产的风险,应当予以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lemborexant治疗失眠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对食欲素系统在调节睡眠和觉醒方面作用的了解迅速增加。lemborexant作为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已在部分国家被批准用于治疗失眠障碍,现有研究显示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与传统催眠药物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将为临床失眠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文中对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lemborexant的药理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睡眠医学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睡眠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生命过程,对人类的生存和身心健康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睡眠问题日益严峻。睡眠医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国际和国内的研究学者就睡眠问题的发生率、睡眠的生理功能、常见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机制和临床干预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睡眠与认知、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等相关,长期睡眠紊乱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认知功能受损、内分泌紊乱等,从而显著增加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甚至是死亡的发生风险。未来睡眠医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开展全面睡眠基础研究、推进多学科联合的诊断治疗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标准化睡眠中心的建立,共同促进睡眠医学的全面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重视危重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及其识别与干预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危重症患者的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可能导致不良的结局,影响患者早期康复,并延续为重症监护病房(ICU)睡眠障碍。临床中已逐渐受到重视。危重症患者的睡眠问题可能由于危重疾病本身、ICU环境及患病前合并的睡眠障碍共同导致,可以表现为睡眠质量降低、睡眠时间不足、睡眠严重碎片化、周期节律紊乱等,并出现ICU患者特有的“病理性觉醒”和“不典型睡眠”,应给予积极评估。睡眠评估方法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检查(包括多导睡眠监测和体动仪),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多学科综合措施进行个体化干预,包括积极治疗原发危重疾病、改善ICU环境以减少其对患者的干扰因素、非药物疗法稳定睡眠、积极治疗共存的睡眠疾病,以期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并促进危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脑电分型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失眠障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目前失眠障碍的临床分型主要依据临床症状描述,缺乏客观检测依据,治疗循证基础薄弱。近年来,睡眠脑电对于观察患者睡眠结构和连续性的异常日益受到重视,有助于探索失眠障碍的生物机制,有利于临床精准分型并提升个性化治疗水平。本文着重综述失眠障碍的睡眠脑电亚型的五种分型,包括基于客观睡眠时间、功率频谱特征、循环交替模式、纺锤波和微觉醒的分型并说明各亚型与临床转归关联的特点,旨在为失眠障碍的临床分型和个性化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