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AEK手术植片厚度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远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角膜后弹力层剥除联合自动角膜刀取材内皮移植术(DSAEK)供体中央植片厚度(CGT)和大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远期影响。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接受DSAEK手术并严格完成2年或以上随访的患者134例144眼。采用角膜内皮镜测量术前供体ECD;术后1、3、6、12和24个月,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术后ECD,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采用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供体CGT。根据术后3个月供体CGT将患者分为薄植片组45眼、中等厚植片组66眼和厚植片组33眼,分别为供体CGT<100 μm、≥100~<150 μm和≥150 μm。根据角膜环钻切割的供体植片大小将患者分为小植片组31眼和大植片组113眼,分别为供体植片直径≥7~<8 mm和≥8~<9 mm。比较手术后供体CGT变化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析术后24个月ECD与术前供体植片ECD、大小及CGT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12和24个月供体CGT分别为129.0(90.8,160.8)、115.5(93.0,146.0)、115.5(89.0,151.0)、112.5(94.3,146.8)和114.0(89.0,144.5)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7.369, P<0.001),其中术后1个月供体CGT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3、6、12、24个月,薄植片组、中等厚植片组和厚植片组以及大植片组、小植片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24个月时ECD与术前供体植片ECD呈强正相关( rs=0.783, P<0.001),与供体植片大小和CGT均无明显相关性( rs=0.141, P=0.093; rs=-0.044, P=0.600)。 结论:术前供体植片ECD越大,术后ECD越大;供体植片越薄、直径越大,DSAEK术后远期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越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LASIK术后白内障患者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置换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37岁,因"左眼逐渐视物不清半年余"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既往史:5年余前曾行双眼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具体不详。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8,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2 mmHg,双眼角膜周边环形瘢痕,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区混浊(++),眼底模糊可见视盘界清、色可,动静脉可,视网膜豹纹状改变,黄斑区反光不明。辅助检查:电脑验光示:右眼+0.25DS/-0.50DC×150°,左眼验不出;B超示: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轻度后巩膜葡萄肿;角膜内皮镜示:右眼CD2841 CV23,左眼CD2203 CV32;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反射均匀。术前行双眼眼前节照相(图1)、眼轴和人工晶状体(IOL)度数测量(IOLMaster 700)、itrace、前节OCT、Pentacam(图2)检查。临床诊断:双眼白内障、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光学测量设备测量近视眼中央角膜厚度的一致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角膜内皮镜SP-1P、IOLMaster 700、Pentacam HR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及RTVue XR-OCT 4种不同设备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和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连续选取2022年1—5月于武汉爱尔眼科汉阳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低中度近视患者50例50眼,由同一检查者分别采用角膜内皮镜SP-1P、IOLMaster 700、Pentacam HR和RTVue XR-OCT测量CCT,比较4种仪器测量CCT值的差异;分别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评估各种仪器测量CCT值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角膜内皮镜SP-1P、IOLMaster 700、Pentacam HR和RTVue XR-OCT测得的CCT平均值分别为(522.68±30.08)、(544.06±32.85)、(541.00±31.75)和(528.86±31.60)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9, P=0.002),其中角膜内皮镜SP-1P测量值低于IOLMaster 700和Pentacam HR,IOLMaster 700测量值高于RTVue XR-O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角膜内皮镜SP-1P与IOLMaster 700、角膜内皮镜SP-1P与Pentacam HR、角膜内皮镜SP-1P与RTVue XR-OCT、IOLMaster 700与Pentacam HR、IOLMaster 700与RTVue XR-OCT、Pentacam HR与RTVue XR-OCT测量的CCT值均呈显著正相关( r=0.988、0.980、0.988、0.981、0.982、0.973,均 P<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角膜内皮镜SP-1P与RTVue XR-OCT、IOLMaster 700与Pentacam HR测量CCT值的95%一致性界限(95% LoA)分别为-16.46~6.14、-10.56~14.48 μm,分别有3个(6%)、2个(4%)点落在95% LoA外,测量CCT差异均值线与0距离较小,一致性较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上可以接受。 结论:角膜内皮镜SP-1P与RTVue XR-OCT、IOLMaster 700与Pentacam HR测量低中度近视患者CCT的值较接近,一致性好,可相互替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eill-Marchesan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17岁,汉族,因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双眼眼压升高,于2021年2月23日至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就诊。既往史:患者双眼近视6年,且度数进行性加深;余全身各系统无特殊病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父母系近亲结婚(表兄妹)。患者一般体格检查:身高158 cm,体质量55 kg;手指、脚趾及关节均无异常。眼部专科检查:(1)视力右眼裸眼视力数指/50 cm,矫正后视力-19.00 DS/-0.50 DC×90°→0.5 -;左眼裸眼视力数指/50 cm,矫正后视力-21.00 DS/-0.75 DC×30°→0.2 -。(2)眼压 右眼眼压39 mmHg,左眼41 mmHg(1 mmHg=0.133 kPa)。使用降眼压药物后,右眼眼压20.7 mmHg,左眼16.2 mmHg。(3)裂隙灯显微镜检查 双眼结膜轻度混合充血;双眼角膜透明;双眼中央前房深约2 CT,周边前房深约1/3 CT;双眼虹膜震颤;双眼均瞳孔圆,直径约为3.0 mm,对光反射存在;双眼晶状体透明(图1A)。扩瞳后双眼晶状体近球形,均可见整个晶状体赤道部及360°悬韧带,右眼晶状体直径7.6 mm,左眼7.8 mm(图1B)。(4)眼底检查 双眼视盘色淡红,右眼C/D约为0.4,左眼约为0.7。(5)前房角镜检查 静态下双眼各象限均关闭;动态下右眼上方及下方N2,余N4,左眼鼻侧N2,下方N3,余N4。(6)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双眼前房浅,右眼前房中轴深度为1.68 mm,左眼为2.03 mm;双眼周边房角关闭,悬韧带细长过伸,睫状体似发育不良(图2)。(7)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检查 眼轴右眼23.95 mm,左眼24.38 mm;前房深度右眼1.92 mm,左眼2.28 mm;晶状体厚度右眼4.43 mm,左眼4.55 mm;角膜直径右眼12.6 mm,左眼12.7 mm。(8)角膜内皮镜检查 角膜厚度右眼527 μm,左眼518 μ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右眼2 766个/mm 2,左眼2 603个/mm 2;(9)中心24°视野检查 右眼鼻侧视野缺损伴阶梯,左眼管状视野(图3);(10)视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agraphy,OCT)检查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右眼67 μm,左眼56 μm。全身血液生化检查无异常,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双眼球形晶状体;继发性青光眼。双眼先后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三攀式人工晶状体巩膜悬吊+房角分离术;人工晶状体右眼预留-1.76 D,左眼预留-0.73 D;术中OCT监测下见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晶状体呈球形(图4)。术后1周内发生双眼一过性眼压升高,临时采用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降眼压治疗。术后5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右眼眼压13 mmHg,左眼12 mmHg;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9,左眼0.7;双眼前房深度均正常,人工晶状体居中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步法治疗严重急性期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31岁,因"右眼突然视力下降1 d"于2020年5月9日至山东潍坊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8;眼压右眼8.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右眼结膜充血(+),角膜中央及下方可见6 mm×7 mm大小的水肿区,水肿区前凸变薄近穿孔,前房深度适中,眼内窥不入,见图1A;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初步诊断为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右眼)。入院后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 (见图1B)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 (见图1C),二者均表现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局限性增厚;相应部位的基质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垂直裂隙,与前房沟通,基质层厚度菲薄,未见明确穿孔。AS-OCT影像显示角膜上皮完整,上皮下积液。入院后给予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公司)滴右眼7次/d,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滴右眼2次/d(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加替沙星凝胶滴右眼每晚1次(沈阳兴齐公司)。综合分析患者眼部情况,入院1 d后局部麻醉下行"右眼角膜热塑成型"术,术后1 d见右眼下方角膜水肿区较前减轻,但仍见大片基质水肿区(见图2A);行AS-OCT检查示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回声不连续,基质层厚度减轻(见图2B)。术后5 d见右眼角膜基质水肿范围较术后1 d未见明显减轻,根据患者角膜后弹力层破裂及基质水肿的范围,行"右眼角膜基质水肿区缝合+前房注气术(无菌空气)",术后角膜水肿区密闭性良好(见图2C),后弹力层复位(见图2D)。术后6个月,右眼角膜下方形成大片状斑翳(见图3A),术后1年视力恢复至0.3,最佳矫正视力(BCVA)0.5,右眼角膜内皮镜示右眼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550个/mm 2。术后2年角膜内皮细胞局部计数约1 260个/mm 2(见图3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蜂螫伤致视网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48岁。因右眼马蜂螫伤后视物不见2 d,于2020年8月1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2 d前患者在当地医院紧急处理4处头部皮肤马蜂螫伤。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外伤和手术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0.3 mm Hg (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5.3 mm Hg。右眼位及运动正常,外眦部球结膜轻度充血,8点时钟位结膜可见出血点;角膜透明;房水闪辉(++);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直径约6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密度增加;玻璃体明显白色混浊,眼底窥不入。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右眼玻璃体腔内可见中等量密集点状回声,颞下方球壁前见带状强回声隆起,相应位置周边球壁可见弧形带状回声(图1A)。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右眼前房内及晶状体囊膜表面探及散在点状回声,虹膜形态可,房角开放,全周见睫状体与巩膜分离(图1B)。角膜内皮镜检查,右眼2 809个/mm 2,左眼3 215个/mm 2。诊断:(1)右眼蜂毒性视网膜病变、脉络膜脱离;(2)右眼视力无光感;(3)感染性眼内炎(可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景角膜扫描显微镜与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参数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全景角膜扫描显微镜(CellChek C)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参数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并比较其与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SP3000)的一致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受检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19~79(50.7±20.2)岁。由2名操作者分别应用CellChek C和SP3000测量受检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EX)、平均细胞面积(ACS)、变异系数(CV)。采用组内标准差(Sw)、重测系数(TRT)、组内变异系数(CoV)、组内相关系数(ICC)来评估测量两种仪器的重复性和CellChek C的再现性,B1and-Altman法分析2种仪器的一致性。结果::CellChek C测得的单幅测量细胞个数为(559.9±56.5)个,显著大于Topcon-sp3000所测得的(94.7±21.3)个( P<0.001)。2种仪器在测量ECD的TRT分别为161.28个/mm 2和173.72个/mm 2,CoV分别为2.17%和2.42%,ICC值均大于0.9,具有良好的重复性。2种仪器在测量ACS亦具有较好的重复性,TRT分别为22.23 μm 2和30.94 μm 2,CoV分别为2.13%、2.86%,ICC值为0.928、0.922。CellChek C的HEX和CV的ICC值均介于0.75~0.9,而SP3000对于六边形细胞百分比的测量重复性较差(ICC=0.528)。CellChek C测得的ECD、HEX、ACS和CV具有较好的再现性,其ICC分别为0.946、0.914、0.940和0.842。2种仪器测量ECD( P=0.004)、HEX( P<0.001)、ACS( P=0.014)和CV( P<0.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并且其95%一致性区间(LoA)均较大,分别为-293.3~458.5个/mm 2,-23.5%~6.4%,-42.3~8.6 μm 2以及0.7~27.8。 结论::CellChek C在测量健康成人角膜内皮细胞参数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其与SP3000的一致性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白内障-小角膜综合征一家系突变基因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白内障-小角膜综合征(CCMC)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的汉族CCMC一家系。详细询问病史,对家系中部分成员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眼部B型超声、角膜直径、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超声生物显微镜、角膜内皮镜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等。采集部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对先证者DNA进行靶向高通量测序,所用芯片包含188个与晶状体异常相关的已知致病基因,在家系其他成员中应用Sanger测序对可疑位点进行检测,验证突变是否与临床表型共分离,明确该家系致病基因。采用蛋白功能预测软件REVEL对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该变异的致病性;采用InterPro分析蛋白保守结构域;采用ProtParam工具分析突变蛋白物理化学性质;采用PolyPhen-2在线软件预测突变蛋白的有害性;通过NCBI网站对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同源性分析,比较其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性。结果:该家系共4代39人,其中患者11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其他眼部检查及全身系统性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 CRYAA基因杂合变异c.61C>T,导致第21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异为色氨酸(p.Arg21Trp),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证实该杂合变异与疾病共分离。ProtParam分析显示该位点变异后蛋白产物阳离子基团总数减少,且亲水性及稳定性下降;PolyPhen-2在线软件预测为有害变异;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在多物种中高度保守。 结论:CRYAA基因c.61C>T p.Arg21Trp可能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为国内首次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对硅油的限制和角膜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对眼内硅油的限制和角膜内皮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6例(6只眼)严重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均因晶状体虹膜隔损伤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损伤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和硅油填充。总结随访期间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超声生物显微镜和角膜内皮镜观察的硅油位置和角膜内皮情况。结果:6例眼外伤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7岁(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6岁),2例外伤眼为左眼,4例为右眼。5例为眼球破裂伤,1例为眼球钝挫伤。随访时间5~51个月,平均数为18.5个月。6例行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和硅油填充后硅油均限制于缝线后,始终没有接触角膜内皮。4例至末次随访角膜保持健康透明,2例严重眼外伤患者分别在随访11、16个月时出现角膜带状变性(均非硅油接触角膜内皮所致),其中1例角膜带状变性患者随访51个月时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6例患者均无视物遮挡或炫光等不适主诉。所有患者术后体位相对自由,无需保持俯卧位。1例出现硅油乳化并在硅油乳化后阶段性眼压升高。结论:眼前节网格状缝线可有效防止眼内硅油移位至前房,有效防止硅油接触角膜内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青少年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的疗效,及其对眼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6~2023.4于我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长期佩戴(≥3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30人(60眼),戴镜后1 d、7d、1mon、3mon复诊,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比较戴镜前、戴镜后6mon、1a、2a、3a患者眼轴长度和角膜内皮镜检查各参数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共观察病例30例(60眼),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7~14岁,平均年龄为9.77±1.89岁,等效球镜为-5.00~-0.75 D,平均为-1.98±0.97 D.其中5例(8眼,13.3%)发生1级角膜点染,未见2~3级染色,2例(4眼,6.7%)发生过敏性结膜炎,经停戴并给予相应治疗后痊愈.戴镜前和戴镜后 6 mon、1 a、2 a、3 a 眼轴长度分别为 24.57±0.74 mm、24.67±0.85 mm、24.78±0.96 mm、24.91±0.97 mm 和 25.06±0.85 mm,总体有增长趋势(F=21.904,P<0.001),戴镜前与戴镜后各时间点眼轴长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7、0.001、0.000和0.000,戴镜后6 mon与戴镜后1 a、2 a、3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0和0.008,戴镜后1 a与戴镜后2 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前和戴镜后6mon、1 a、2a、3a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25±2.9%、26±3.7%、27±4.1%、27±4.6%和27±4.1%,总体F=5.490,P=0.001,两两比较发现戴镜前与戴镜后2a、3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2和0.008(P<0.05),戴镜后1 a与戴镜后2 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他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在密度、平均面积、六边形细胞比例等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通过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可比较有较地控制眼轴的快速增长,但必须经过全面的检查评估,佩戴合格且规格适当的镜片,规范操作,按时复诊,如出现过敏、角膜损伤等及时停戴并进行相应治疗,才能够保证长期佩戴的安全性.角膜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长期戴镜,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有增大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