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立诺他羟丙基-β-环糊精滴眼液对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伏立诺他(SAHA)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SAHA-CD)滴眼液,观察其对小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的方法制备SAHA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和0.4%的SAHA-CD滴眼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滴眼液中SAHA含量。取SPF级昆明小鼠75只,建立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小鼠分为5个组,每组15只,其中0.1% SAHA-CD组、0.2%SAHA-CD组、0.4%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造模后即刻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点眼,模型对照组即刻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点眼,每日4次,每次5 μl,连续6 d。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并采用EyeStudio软件计算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制作角膜铺片并采用ImageJ软件计算CNV的长度和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角膜组织病理特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质量浓度。结果:制备的质量分数为0.1%、0.2%和0.4%的SAHA-CD滴眼液中SAHA含量分别为标示量的97.62%、98.33%和98.14%。造模后,各组模型眼角膜水肿、混浊。给药第6天,各组CNV长度和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655、8.802,均 P<0.01),其中0.2%SAHA-CD组、0.4%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CNV面积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0.1%SAHA-CD组、0.2%SAHA-CD组和地塞米松组CNV长度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药第3天和第6天,各组角膜中VEGF、bFGF和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天: F=6.345、7.149、18.650,均 P<0.01;第6天: F=6.749、5.105、5.023,均 P<0.01),其中0.2%SAHA-CD组角膜中VEGF、bFGF和MMP-9蛋白表达量均低于0.1%SAHA-CD组、0.4%SAHA-CD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AHA-CD滴眼液可抑制小鼠碱烧伤后CNV的形成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球结膜下注射康柏西普对兔角膜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对兔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NV)、新生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方法:44只2~3 kg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柏西普注射组9只、雷珠单抗注射组9只、生理盐水对照组9只、模型对照组9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以左眼为实验眼,采用碱烧伤方法制作炎症性CNV动物模型,直径8 mm的滤纸片浸润1 mol/L NaOH,放至角膜中央烧灼30 s。造模后第1天,康柏西普注射组球结膜下注射康柏西普0.1 ml/1 mg,雷珠单抗注射组同法注射雷珠单抗0.1 ml/1 mg,生理盐水对照组同法注射0.1 ml质量分数0.9% NaCl溶液,模型对照组碱烧伤后不做任何处理,正常对照组不行碱烧伤和球结膜下注射药物处理。分别于造模后第4、7、14和21天计算CNV面积,每组耳缘静脉空气栓塞处死一定数量动物,抽取房水,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取角膜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含量。结果:造模后第4天,康柏西普注射组、雷珠单抗注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新生血管芽长入角膜边缘,角膜水肿减轻;第7天,康柏西普注射组、雷珠单抗注射组新生血管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稀疏。造模后第4天可见各造模组角膜上皮细胞增多,上皮层存在空泡,基质内大量炎性细胞,上皮层下可见小的血管腔。造模后第7天,新生血管浸润浅层基质,基质内有大量炎性细胞。造模后第14天,康柏西普注射组CNV面积为(15.20±9.16)mm 2,小于雷珠单抗注射组的(28.21±5.17)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康柏西普注射组VEGF质量浓度为(7.75±6.56)pg/ml,低于雷珠单抗注射组的(16.98±2.1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对照组角膜组织无淋巴管生长,无LYVE-1阳性细胞。造模后第4天,康柏西普注射组、雷珠单抗注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角膜组织中出现新生淋巴管,与新生血管平行生长。造模后第7天,康柏西普注射组、雷珠单抗注射组角膜新生淋巴管计数分别为(4.33±0.58)个和(4.67±0.58)个,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10.67±0.58)个和模型对照组的(12.33±0.58)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碱烧伤后早期球结膜下注射康柏西普能有效抑制CNV、新生淋巴管,其抑制作用可能与降低VEGF的质量浓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MILE术中失吸的发生率和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失吸的发生率、发生特点、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眼科行SMILE时术中发生失吸的患者16例(16眼),对其发生率、眼别、性别、失吸部位、失吸发生时眼球转动方向、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眼别、性别构成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行SMILE患者1 698例(男517例,女1 181例),3 365眼(右眼1 692只,左眼1 673只),术中发生失吸16例(16眼),发生率为0.46%。其中右眼9只(9/16),左眼7只(7/16),男5例(5/16),女11例(11/16)。不同性别( χ2=0.005, P=0.944)、不同眼别( χ2=0.229, P=0.632)失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吸位于激光扫描直径(3.62±2.55)mm处,多在直径2 mm内。按失吸部位分为:透镜底层失吸4眼(1/4),其中2眼当即改为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另2眼当即改为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透镜边切失吸1眼(1/16),当即改为LASEK;透镜上层失吸10眼(5/8),其中8眼当即重吸并继续行SMILE扫描上层及做小切口,分离并完整取出透镜,1眼3周后重新行SMILE并完整取出透镜,1眼当即重吸并继续行SMILE,但发生再次失吸而在2周后改行LASEK;上层边切失吸1眼(1/16),直接用5 ml注射器针头划开上层边缘并完整取出透镜。按失吸发生即刻眼球转动方向分为:鼻上2眼(2/16)、颞上9眼(9/16)、鼻下2眼(2/16)、颞下2眼(2/16)、正下1眼(1/16)。所有失吸病例术后3个月均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SMILE术中失吸的发生率低,多发生于扫描透镜的上层和近瞳孔中央区。Bell现象为失吸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失吸部位和状态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经过合理的处理后仍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远期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塑形术致黏质沙雷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14岁,因"左眼反复异物感,胀痛,视物模糊4 d,加重1 d"于2020年3月30日至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双眼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眼部检查示:右眼裸眼视力(UCVA)0.2,左眼UCVA数指/30 cm;双眼指测眼压正常。右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示:结膜混合充血(+++),无水肿,角膜中央上皮片状缺损,大小约2 mm×2 mm,荧光素钠染色(+),周围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内皮可见灰白色角膜后沉着物(+++),前房轴深正常,前房闪辉(++++),前房内见大量絮状漂浮物,下方积脓,液平高约1 mm,虹膜纹理欠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透明,眼底窥不清(患者欠配合) (见图1A—B)。患者手卫生检查示:双手指甲长,指甲内含大量污垢。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期间仅在戴角膜塑形镜后的第1天到我院进行复查,此后半年患者均未遵医嘱返院复查。平素患者使用吸棒取戴角膜塑形镜,入院前1周,患者吸棒丢失,也未购买新的吸棒,而改用双手取戴。考虑诊断为:左眼细菌性角膜炎。入院后立即予以左眼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10 min滴用1次,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每10 min滴用1次,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全身给予注射用克林霉素0.6 g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同时左眼角膜病灶刮片取材,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查。入院1 d后,裂隙灯显微镜眼部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上皮缺损较入院时变小,约1 mm×1 mm大,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前房闪辉(+++),前房积脓消失,其余眼部检查结果同入院时。青霉素皮试检查阴性,考虑抗感染治疗有效。治疗: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均减量为每1 h滴用1次,同时加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点左眼每1 h滴用1次,以减轻角膜基质层炎症,妥布霉素眼膏每晚滴用1次。克林霉素注射液更改为头孢他啶注射液1 g静脉滴注,每8 h滴用1次/h。随后每日多次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入院2 d后,患者自诉左眼疼痛感逐渐减轻,裂隙灯显微镜眼部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上皮片状缺损减小为0.5 mm×0.5 mm,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消失,内皮角膜后沉着物消失,前房闪辉(+++)。遂将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2 h滴用1次,其余用药不变。入院4 d后,患者自述左眼视物较前清晰,无明显疼痛感,右眼UCVA0.2,左眼0.0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完整,中央角膜上皮粗糙,范围约4 mm×4 mm,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前房闪辉(+) (见图1C—D)。细菌培养结果示:粘质沙雷菌、G-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示: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均敏感。治疗: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日4次,其余用药不变。入院1周后,患者诉左眼无明显不适。眼科检查示:左眼UCVA0.06,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完整,荧光素钠染色可见散在点状着染,角膜基质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及前房闪辉均消失(见图1E—F),予以出院。出院后继续予以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治疗。出院后1周患者于门诊复查,左眼矫正视力恢复至1.0,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瞳孔区偏下方可见一直径约1 mm类圆形云翳,其余角膜透明,基质无水肿,前房清亮。左眼角膜溃疡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柏西普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抑制碱烧伤后大鼠角膜新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抑制碱烧伤后大鼠角膜新血管形成(CNV)的作用。方法: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F)级6~8周龄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各10只。其中,A、B、C 3组制作大鼠碱烧伤模型。A组,大鼠结膜下注射2 mg/0.05 mL阿柏西普,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14 d,4次/d;B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14 d,4次/d;C组,模型对照组,未行任何治疗。D组,正常大鼠,不作处理。造模后第3、7、14天,观察测量角膜厚度并计算CNV占全角膜面积的百分比。造模后第14天,处死全部大鼠,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免疫组化观察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VEGF的蛋白浓度。结果:造模后第3天,A组、B组、C组CNV面积占比分别为2.97%(2.46%,4.15%)、3.00%(1.97%,6.37%)、5.67%(4.25%,7.36%),A组、B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2、-2.08, P=0.007、0.037);造模后第7天、第14天,A组CNV面积占比为5.06%(3.28%,6.43%)、4.95%(3.02%,7.00%),均显著低于B组的7.83%(5.61%,9.65%)、8.64%(6.48%,10.15%)和C组的7.97%(6.42%,12.32%)、10.15%(6.26%,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造模后第3天,A组、B组、C组角膜厚度依次为(302.00±21.73)、(294.80±15.23)及(311.20±13.82)μm,A组、B组、C组角膜厚度均高于D组(132.40±2.5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75、10.52、12.73,均 P<0.001);造模后第7天,A组、B组、C组角膜厚度依次为(216.00±21.12)、(222.80±11.12)及(230.80±11.31)μm,A组、B组、C组均显著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A组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造模后第14天,A组角膜厚度为(150.80±12.86)μm,显著低于C组(203.40±19.2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7, P=0.036);A组与D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0, P=0.178)。HE染色显示:造模第14天,A组和B组角膜基质层CNV数量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C组降低。免疫组化示:A组和B组角膜组织中VEGF、IL-1β、TNF-α蛋白表达均低于C组。此外,Elisa结果显示A组角膜组织中VEGF蛋白含量为(50.85±1.73)pg/mL,显著低于B组的(62.11±1.33)pg/mL和C组的(76.81±2.3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结膜下注射阿柏西普联合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可抑制碱烧伤后大鼠角膜CNV,并能促进角膜水肿的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泌体负载的KV11通过VDAC1和自噬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泌体(EXO)负载的抗新生血管短肽KV11在角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EXO锚定肽CP05将KV11结合到血管内皮来源的EXO膜表面,形成EXO-KV11。通过Apogee纳米流式分析EXO负载KV11的效率和最佳浓度比。选取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其中10只大鼠不做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在建立碱烧伤诱导CNV大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大鼠分为EXO-KV11组、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0只。从碱烧伤后第1天开始每隔1天,各组分别结膜下注射100 μl EXO-KV11(25 μg)、KV11(25 μg)或生理盐水。观察第1、4、7、14天时CNV的生成情况;采用荧光素心室灌注、角膜血管造影法计算CNV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CNV管腔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组织中CD31的表达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和内质网应激、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pogee流式分析确定KV11与EXO最佳浓度比为4∶1,EXO负载KV11效率高达87.5%。碱烧伤后7 d和14 d,各组CNV面积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613、15.590,均 P<0.05),其中碱烧伤后7 d,EXO-KV11组CNV面积小于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碱烧伤后14 d,EXO-KV11组和KV11组CNV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EXO-KV11组CNV面积小于KV1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角膜荧光铺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KV11组和EXO-KV11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分别为(8.3±1.7)%、(5.2±1.6)%和(3.4±0.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735, P<0.01),其中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均大于EXO-KV11组,生理盐水组CNV相对荧光面积大于KV1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碱烧伤后14 d,生理盐水组基质内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管腔;KV11组基质内新生血管管腔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少;EXO-KV11组角膜结构趋于正常,少见新生血管管腔。生理盐水组角膜基质内可见大量CD31染色阳性细胞,细胞围成大小不一的管腔结构;KV11组角膜基质内CD31染色阳性细胞围成的管腔数量较生理盐水组少,EXO-KV11组管腔数量较KV11组少。EXO-KV11组、KV11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VDAC1、蛋白质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自噬接头蛋白(SQSTM1/p62)、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5.960、8.947、17.791、101.168,均 P<0.01),其中EXO-KV11组VDAC1、PERK、p62、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高于KV11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各组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Ⅱ/LC3BⅠ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45, P=0.727)。 结论:与KV11相比,EXO-KV11可通过增加VDAC1表达、刺激PERK产生、抑制自噬流的发生等机制更有效地抑制CN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致重症眼表损伤3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例1,患者,男,48岁,因左眼反复发红、磨痛、视力下降2个月及热泪溢出感4 d于2017年1月13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在外院接受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早期出现脾脏排斥反应,应用抗排斥药物后病情稳定,半年前停药。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2,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粗糙,晶状体密度增高,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力0.05,不能矫正,眼压T-1,球结膜明显充血,角膜中央穿孔,白色分泌物附着,角膜基质水肿,KP(-),前房浅,前房闪辉(+),瞳孔欠圆,晶状体密度增高,位置前移,眼内窥不入(图1)。左眼溪流试验(+),角膜刮片未见微生物生长。Schirmer Ⅱ试验:右眼3 mm/5 min,左眼4 mm/5 min。诊断:左眼角膜穿孔;双眼干眼(继发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入院后使用抗细菌和抗炎滴眼液及人工泪液点眼。2017年1月14日行左眼穿透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病变角膜细菌培养示克氏库克菌生长,药物敏感性试验示对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术后全身应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50 mg静脉滴注,左眼局部应用质量分数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体积分数20%自体血清、质量分数0.3%玻璃酸钠滴眼液,角膜上皮修复后加用他克莫司滴眼液抑制排斥反应;右眼用0.1%氟米龙滴眼液代替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其他药物同左眼。出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视力0.6,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上皮略粗糙。左眼视力0.05,不能矫正,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植片轻度水肿,角膜上皮完整(图1)。术后1个月左眼角膜植片上皮缺损,调整局部用药后未修复,2017年3月2日再次入院。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植片中央轻度混浊,上皮缺损4 mm×3 mm。Schirmer Ⅱ试验:右眼5 mm/5 min,左眼1 mm/5 min。角膜刮片无微生物生长。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示病灶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左眼角膜植片溃疡;左眼PKP术后;双眼干眼(继发性);cGVHD,局部用药同右眼出院前,症状无明显缓解,2017年3月3日行双眼下泪点栓塞,角膜仍无明显修复。2017年3月6日行左眼睑缘粘连术,上下睑缘中内、中外1/3做睑缘创面永久性缝合,病情稳定后出院,1周后拆除皮肤缝线,角膜上皮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ADPH氧化酶4在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酶4(Nox4)在1型DM模型小鼠角膜病变中的致病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 Nox4基因敲除( Nox4-/-)纯合子雄性小鼠40只,以鼠龄、性别匹配的野生型C57BL/6( Nox4+/+)小鼠120只作为对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2种小鼠随机分为DM组和非DM组,DM组小鼠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法构建1型DM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将 Nox4+/+小鼠DM组和非DM组分为普通饲料喂养小鼠和添加Nox4抑制剂GKT137831(GKT)饲料喂养小鼠。于DM造模后第16周采用酚红棉线法检测各组小鼠泪液分泌量;采用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法评估角膜上皮完整性;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基质层神经纤维密度变化;采用CellROX荧光探针检测角膜上皮中活性氧簇(ROS)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角膜上皮中E-Cadherin蛋白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变化;采用角膜铺片TUBB3染色法检测角膜中央区神经纤维密度。 结果:Nox4+/+小鼠DM组和非DM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40±1.18)和(5.30±1.02)m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Nox4-/-小鼠DM组泪液分泌量为(4.19±0.63)mm/min,明显多于 Nox4+/+小鼠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饲料喂养小鼠与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23±0.83)和(4.02±0.71)m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 Nox4+/+小鼠非DM组比较, Nox4+/+小鼠DM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显著升高,角膜神经纤维密度显著降低,角膜上皮中ROS荧光强度明显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减弱,NF-κB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增强。 Nox4-/-或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与非DM组比较角膜上皮中ROS荧光增强,E-Cadherin蛋白表达荧光减弱。 Nox4-/-和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角膜上皮细胞中NF-κB蛋白荧光强度均较弱,与非DM组强度一致。角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 Nox4+/+小鼠DM组中TUBB3染色的神经纤维密度明显低于非DM组, Nox4-/-或GKT添加饲料喂养小鼠DM组角膜基质层神经纤维与非DM组比较无明显减少。 结论:Nox4参与了糖尿病角膜病变的致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诱导ROS产物聚集,激活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BALB/c小鼠100只和C57BL/6小鼠50只,获取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按照诱导干预不同分为imDCs组(不干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组(加入脂多糖)、RMT1-10组(加入RMT1-10和脂多糖)和IgG同型对照组(加入IgG同型抗体和脂多糖),培养7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型CD11c、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分子(Tim)-4和CD103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质量浓度。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各组DCs刺激CD4 + T细胞增生的刺激指数(SI)。以角膜基质缝线法诱导BALB/c小鼠角膜新生血管,以4个象限新生血管均匀长入角膜中周区的小鼠作为受体。将80只受体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mDCs组、mDCs组、RMT1-10组和IgG同型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相应DCs(1×10 6个/100 μl)。注射后7 d,以C57BL/6小鼠为供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1个月,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受体小鼠角膜植片排斥体征,包括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术后21 d,每组抽取5只受体小鼠,耳廓皮下注射20 μl(1×10 6个细胞)正常C57BL/6小鼠脾脏细胞,24 h后测量耳廓肿胀度评价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结果:RMT1-10组DCs中CD80、CD86、MHC-Ⅱ和Tim-4阳性细胞占CD11c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RMT1-10组Tim-4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imDCs组,CD103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RMT1-1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TGF-β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各组DCs对CD4 + T细胞增生的S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1 833.00, P<0.001; F比例=230.40, P<0.001)。在每一细胞比例内,imDCs组SI均明显低于mDCs组,RMT1-10组SI均明显低于i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角膜植片生存曲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69, P<0.001),其中RMT1-10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imDCs组,imDCs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74、31.02,均 P<0.01)。阳性对照组、mDCs组、IgG同型对照组、imDCs组、RMT1-10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分别为(503.6±17.2)、(475.7±17.6)、(456.2±18.8)、(225.2±39.4)、(118.1±12.6)和(106.4±7.4)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7.10, P<0.001),其中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略低于阳性对照组,i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明显低于IgG同型对照组,明显高于RMT1-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MT1-10可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体外诱导imDCs转化为Tol-DCs并上调TGF-β和IL-10表达,经过继转移后促进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进而间接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移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于角膜供体材料严重短缺,穿透角膜移植术及角膜内皮移植术的临床广泛开展受到严重制约,其根本原因在于健康角膜内皮的增生能力有限。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组织工程角膜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体外培养高密度、具备健康内皮功能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移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角膜内皮技术研发的关键在于种子细胞、载体材料和移植方式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的种子细胞来源包括人角膜内皮细胞、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人羊膜上皮细胞等。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羊膜、脱细胞角膜基质、后弹力层、晶状体前囊膜等。体外培养的细胞采用穿透角膜移植术、角膜内皮移植术或前房注射细胞的方式进行移植。本文从角膜内皮种子细胞来源、移植载体选择以及角膜内皮移植方法等方面就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移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