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水冲洗对FS-LASIK术后早期疼痛控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术中冷水冲洗对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34名近视患者的34只眼,患者双眼均接受FS-LASIK手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冷水组和室温水组,冷水组患者术中采用冷藏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室温水组患者术中采用室温生理盐水冲洗眼睛.分别在手术结束时、结束后1 d、2 d及3 d记录两组患者疼痛水平.在术前和术后随访3个月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患者屈光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术后3 d时,冷水组和室温水组患者的平均疗效指数和安全指数均较高,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冷水冲洗会影响手术结束时的疼痛程度,冷水组疼痛程度低于室温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 d、2 d及3 d疼痛评分不受术中冲洗的影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在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屈光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FS-LASIK已成为治疗近视的主流术式之一,但术后疼痛仍然不可完全避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手术期间使用冷水冲洗可以减轻手术结束时的术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术后角膜透明度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手术(CXL)矫正近视手术术后患者早期的角膜光密度(CD)、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本研究筛选了2019年至2021年在本院行FS-LASIK 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手术矫正近视和散光的30例(60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常规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屈光度、裸眼视力(UCVA)、裂隙灯检查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观察记录手术前后角膜光密度的变化;观察记录等效球镜度数(SE)的变化,数据统计完成后,采用IBM 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Kolmogorov-Smirnov测试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重复方差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Friedman检验分析.结果 (1)术后1个月UCVA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比,略微降低(P<0.05).术后3个月UCVA与术后1个月UCV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UCVA与术前BCV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等效球镜度明显降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的S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从整体光密度上看,术后1个月的角膜光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的角膜光密度与术前相比略微降低(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月相比略微降低(P<0.05).(4)从不同直径范围的角膜光密度上看,术后1个月,角膜直径0~2 mm、2~6 mm区域内的角膜光密度与术前相比略微提高(均P<0.05),角膜直径6~10 mm内的角膜光密度与术前相比略降低(P<0.05);术后3个月,在角膜直径0~2 mm、2~6 mm区域内的角膜光密度与术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直径6~10 mm区域内的角膜光密度与术前相比略微降低(P<0.05).(5)从不同分层的角膜光密度上看,术后1个月,角膜前层(前120 μm)和角膜后层(后60 μm)的角膜光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央层的角膜光密度与术前相比略微降低(P<0.05).术后3个月,角膜前层、中央层、后层角膜光密度与术前相比均略微降低(均P<0.05).结论 FS-LASIK Xtra术后早期可以维持较好的角膜透明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蓝光对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的抑制作用及其视锥细胞密度变化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蓝光干预对光学离焦性近视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普通级2周龄三色豚鼠48只,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成蓝光组和白光组,每组各24只。所有豚鼠右眼佩戴-5.00 D镜片建立光学离焦模型,为实验眼;左眼为自身对照,不予遮盖。实验前及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带状光检影镜测量豚鼠屈光度,A型超声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实验开始后8周,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取右眼眼球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豚鼠视网膜S及M视锥细胞密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视网膜视黄酸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视网膜视黄酸受体(RAR-β)和巩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及Ⅰ型胶原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巩膜厚度变化。结果:实验开始后8周,蓝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实验眼出现(0.63±0.12)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对照眼较白光组对照眼出现(0.42±0.09)D相对远视,眼轴增长延缓(0.08±0.00)mm;蓝光组实验眼较蓝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52±0.09)D,眼轴增长(0.06±0.00)mm;白光组实验眼较白光组对照眼近视加深(1.66±0.07)D,眼轴增长(0.13±0.0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蓝光组豚鼠视网膜背侧和腹侧M视锥细胞密度小于白光组,背侧和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大于白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3、52.23、42.09、25.02,均 P<0.05)。蓝光干预后近视延缓与腹侧S视锥细胞密度增加呈强正相关( r=0.95, P<0.01)。蓝光组视黄酸含量、RAR-β和MMP-2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减少,TIMP-2和Ⅰ型胶原相对表达量较白光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73、7.45、3.72、6.19、9.03,均 P<0.05)。蓝光组巩膜厚度为(125.0±7.8)μm,较白光组的(102.0±6.3)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93, P<0.05)。 结论:蓝光可抑制豚鼠离焦性近视进展;豚鼠屈光度的改变可能通过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变化影响视网膜视黄酸及巩膜胶原的表达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循证医学评估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既往有屈光矫正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WanFang、Metstr等数据库,收集所有报道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准确性的文献,检索时间均自建库至2020年11月。采用ADDIS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及网状Meta分析。观察指标为白内障术后屈光度预测误差范围在±0.50 D、±1.00 D内的概率。基于ADDIS软件,利用点分法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0项研究,共475例(659眼)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既往有屈光手术矫正近视史的白内障患者,其白内障术后屈光度误差范围在±0.50 D和±1.00 D内准确性最高的公式分别为Modify Hoffer Q和OCT formula;对于行远视屈光矫正术的患者,其屈光度误差范围在±0.50 D和±1.00 D内准确性最高的公式分别为Holladay Ⅱ和Haigis;既往行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的患者,屈光度预测误差在±0.50 D和±1.00 D范围内准确性最高的公式均为Haigis。结论::对于既往有屈光手术矫正史的白内障患者,其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与预估可根据其屈光状态及屈光矫正手术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估以选择对应的公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高度近视后视网膜结构损伤恢复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12岁,近视4年,因佩戴角膜塑形镜后反复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1年于2022年3月1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因变应性结膜炎病史曾双眼点用奥洛他定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其母亲中度近视,否认其他眼病家族史。患儿右眼裸眼视力0.04,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后矫正视力-6.50 DS/-0.50 DC×5°=0.8;左眼裸眼视力0.04,矫正视力为-5.75 DS/-1.00 DC×180°=0.8。由于患儿曾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且反复出现双眼结膜炎,在其监护人要求及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疾病后(图1),采用红光治疗仪(型号RS-200)行单纯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疗法(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仪器为Ⅱ类设备B型,光源输出功率为(2.0±0.5)mW,瞳孔直径4.0 mm状态下进入瞳孔的光功率约为0.25 mW,照射参数为AC(220±22)V,(50±1)Hz;输入功率≤30 VA。患儿每天照射双眼2次,间隔至少4 h,每次3 min。RLRL治疗1个月双眼屈光度降低约-2.00 D,更换镜片;治疗3个月矫正视力为1.0,分别于治疗后1、3个月行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图2,3)。治疗后5个月(2022年8月10日)患儿出现治疗后彩虹样后像,持续时间偶超8 min,未就诊并自行继续治疗。2022年8月30日患儿出现视力下降,咨询后建议停用RLRL并及时复诊。2022年9月3日患儿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诉右眼眼红、畏光伴咳嗽、流涕1周,不伴发热。眼科检查见双眼结膜充血,右眼中央角膜可见片状荧光素钠染色,双眼调节和放松不足。超广角眼底成像可见黄斑中心凹圆形病灶;OCT检查示双眼中心凹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欠连续,直径712 μm(图4)。屈光科与眼底病科会诊后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角膜炎、左眼结膜炎、双眼视网膜病变。以更昔洛韦医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2周;甲泼尼龙片晨服,8 mg/d,连续1周;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 1次。患者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视神经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检查示双侧视神经未见异常,双眼视野明显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示双眼1环振幅密度下降,中心反应峰消失;双眼视杆、视锥反应波振幅均轻度下降。嘱患者口服叶黄素1个月并停用RLRL。2个月后患者自觉视力逐渐恢复,2022年10月19日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复诊,双眼矫正视力恢复至0.8,OCT成像示双眼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完整性和连续性均恢复(图5)。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和左旋多巴片250 mg/d口服,2022年12月21日(停用RLRL后4个月)检查角膜透明,视网膜结构完整,双眼视力未查(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联合预防性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高度近视人群行一步式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联合预防性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后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屈光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屈光手术临床中心行TPR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165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PSM)按照1∶1的比例匹配TPRK组(作为对照,行单纯TPRK术)和TPRK-CXL组(行TPRK-CXL术),每组各48例(48眼),在手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视力和角膜曲率等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数的可预测性和准确性及屈光度数和角膜曲率的稳定性。2组术后的角膜曲率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球镜、柱镜、等效球镜、UCVA、BCVA的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2组的术前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TPRK-CXL组与TPRK组的UCVA和BCV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的等效球镜、柱镜以及角膜曲率增加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TPRK联合预防性CXL治疗中高度近视人群是安全、有效且稳定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宜盲目扩大眼内屈光手术的适应证范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视眼矫正手术在我国发展近30年,手术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眼内屈光手术因具有矫正范围广、无需去除角膜组织、视觉质量稳定等优点,在临床得到逐步推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针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适应证,在眼部条件、年龄范围、屈光度数等方面给予了指导意见。本文通过阐述中、低度近视眼不应推荐眼内屈光手术,部分特殊职业目前不接受行眼内屈光手术者,眼内屈光手术并发症及应对措施,提出近视眼矫正手术个性化选择原则,强调眼内屈光手术在近视度数、职业需求、眼部个体差异及并发症等方面,临床应以更加谨慎的态度选择适应证。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9-9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屈光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3周龄三色豚鼠108只,分为FDM豚鼠群54只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群54只,分别采用不透明面罩法制作单眼近视模型和双眼均不遮盖处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FDM豚鼠和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分别分为低强度光照组、正常强度光照组和高强度光照组,各组分别在20、300和5 000 lx环境中连续饲养6周,每天12 h光照/12 h黑暗。各组豚鼠每2周进行眼参数生物学测量并进行比较,采用眼科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豚鼠眼轴长度(AL),AL定义为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区的距离;采用检影法测定各组豚鼠扩瞳后的屈光度。计算各组豚鼠AL和屈光度变化量,变化量定义为光照各时间点测量值与光照前的差值。结果: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365, P=0.697),各组豚鼠AL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53.750, P<0.001)。正常屈光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间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3.576, P=0.034),其中高强度光照组豚鼠光照4周屈光度为(+2.75±2.15)D,大于低强度光照组的(+0.41±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FDM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和屈光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105, P=0.900; F组别=0.973, P=0.387),光照不同时间AL和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408.302、27.407,均 P<0.001),其中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FDM眼屈光度为(+2.35±1.95)D,大于光照前的(+1.90±0.9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屈光发育豚鼠高强度光照组AL最短,且变化量最小;FDM豚鼠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屈光度变化量明显小于正常强度光照组,产生短暂性远视漂移。 结论:高强度光照可减缓正常屈光发育豚鼠屈光度向近视漂移;低强度光照有延缓FDM进展的趋势,光照2周屈光度出现短暂性远视漂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近视眼SMILE与SPT-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差异和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角膜屈光手术者92例92眼,均为右眼入组,其中SMILE组40例40眼,SPT-TransPRK组52例52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检查受检者视力,计算有效性,有效性=术后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采用AR-1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屈光度;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高阶像差(HOA),包括总HOA、球差和彗差;采用OQAS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列尔比(SR),模拟对比度视力VA100、VA20和VA9(白天、黄昏、夜晚)。结果:术后3个月,SMILE组与SPT-TransPRK组UCVA、有效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880, P=0.380; t=0.920, P=0.058),SPT-TransPRK组术后表现为低度远视。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SMILE组总HOA分别为(0.47±0.18)、(0.70±0.22)和(0.74±0.19)μm,SPT-TransPRK组分别为(0.40±0.14)、(0.98±0.35)和(0.94±0.22)μm;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SMILE组球差分别为(-0.20±0.09)、(-0.44±0.14)和(-0.44±0.15)μm,SPT-TransPRK组分别为(-0.20±0.10)、(-0.71±0.23)和(-0.75±0.20)μm。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总HOA和球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HOA: F分组=13.851, P=0.001; F时间=29.960, P<0.001.球差: F分组=31.037, P<0.001; F时间=48.005, P<0.001),其中2个组术后角膜总HOA、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SMILE组术眼总HOA和球差均小于SPT-TransPR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彗差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MILE组术后1个月OSI高于术前,MTF cut-off、SR和VA9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OSI高于术前,SR和VA9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PT-TransPRK组术后1个月OSI高于术前,MTF cut-off、SR、VA100、VA20和VA9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个月OSI、MTF cut-off、SR、VA100、VA20和VA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间术眼彗差、OSI、MTF cut-off、SR、VA100、VA20和VA9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MILE和SPT-TransPRK均是矫正近视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相似,但相较SPT-TransPRK,SMILE引起更小的角膜总HOA与球差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种儿童常用近视筛查方案的准确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睫状肌麻痹验光作为近视诊断金标准,比较常用的近视筛查方案及其不同组合用于儿童近视筛查的准确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初次就诊的儿童543例,年龄6~8岁,检查并记录儿童裸眼远视力(UCDVA)、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屈光度(PR)及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等效球镜度(SE)。以PR≤-0.50 D作为近视阳性界值;UCDVA<5.0为视力不良;轴率比(AL/CR)>3视为可疑近视;以睫状肌麻痹验光后SE≤-0.50 D为近视诊断金标准。筛查方案共7种,分别为:UCDVA、PR、AL/CR、UCDVA+PR、UCDVA+AL/CR、PR+AL/CR、以及UCDVA+PR+AL/CR。筛查方案评价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和ROC曲线下面积等。不同近视筛查方案间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当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时,PR方案准确性最好,其灵敏度(100.0%)、特异度(89.2%)、约登指数(0.89)、阳性预测值(64.7%)、阴性预测值(100.0%)、诊断符合率(0.732)和ROC曲线下面积(0.95)均最高。当使用2种指标组合筛查近视时,UCDVA+PR方案和PR+AL/CR方案准确性较接近(约登指数分别为0.91、0.92),均比UCDVA+AL/CR方案准确性好(约登指数为0.87)。当使用3种指标组合,即UCDVA+PR+AL/CR方案筛查近视时,仅特异度(96.2%)、阳性预测值(83.3%)和诊断符合率(0.861)相较UCDVA+PR和PR+AL/CR方案稍有提升,其余准确性及可靠性指标均有所下降。结论::在大规模儿童近视筛查中,如果只使用单一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PR;如果可以联合2种指标筛查近视,可考虑使用UCDVA+PR或PR+AL/CR;当3种指标全部联合筛查近视时,筛查效能提升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