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CL-iLSCD)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于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角膜病门诊确诊为CL-iLSCD并接受药物治疗和随访的17例患者(25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4例,年龄为(36.4±6.9)岁。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结合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和角膜缘尤其是上皮病变范围,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转归和相关因素等。结果:所纳入的患者有4~30年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史,中位数为10年;每日戴镜时间为(10.5±2.5)h。88.0%(22/25)的患眼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或疼痛、眼红和畏光等症状。常见体征为角膜上皮梳齿状和(或)漩涡状迟发性荧光素染色,上方角膜缘(11~1点钟方位)受累最多(25/25,100.0%),并伴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神经纤维长度降低等活体影像学表现异常。结合影像学参数综合等级评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各为5、11和8只眼。80.0%(20/25)的患眼曾发生误诊。停戴角膜接触镜并给予以人工泪液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所有患眼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其中13只眼治愈,12只眼好转。结论:CL-iLSC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早期体征较为隐匿。停戴角膜接触镜和药物治疗是目前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解读角膜缘干细胞缺乏诊疗的国际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是角膜缘干细胞数量或功能下降所致角膜上皮稳态失衡性眼表疾病。国际角膜缘干细胞工作小组于2019和2020年制定并发布了有关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定义、诊断、分期和治疗的国际共识,为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相关研究和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标准。为了方便我国眼科医师正确理解和掌握其核心内容,本文就国际共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入解读。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5-9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腔黏膜上皮培养与眼表移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角膜上皮细胞由角膜缘干细胞不断补充,从而维持眼表稳态及正常视觉功能。热化学烧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眼表损伤或疾病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缺损,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当双眼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时可考虑非角膜缘性自体上皮组织移植。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是眼表重建的重要种子细胞来源,体外培养构建的细胞片已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围绕载体、培养条件及技术等影响口腔黏膜上皮片培养的各种因素,以及细胞片应用于临床眼表移植的优缺点,对利用口腔黏膜上皮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安全有效地重建眼表上皮提供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移植物抗宿主病干眼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干眼的临床特征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2至2020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角膜病门诊就诊的6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术后GVHD干眼患者的资料,均取右眼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为(35.29±11.75)岁。按角膜上皮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15例)和重度组(47例),统计并比较2个组患者原发疾病信息及眼部评估资料。原发疾病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HSCT移植配型方式、与供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的一致性、与供体的血缘关系、与供体的性别和血型的一致性、造血干细胞来源、HSCT至初次器官免疫排斥的时间、出现免疫排斥的器官、HSCT至眼科初诊的时间等。眼部评估包括眼科初诊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睑缘情况评分。结果:62例患者中HSCT至眼科初诊的时间为(20.26±13.09)个月。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的中位数为4.5分,轻度组主要表现为中周部角膜上皮散在点状染色(80%),重度组主要表现为中周部(64%)和瞳孔区(28%)角膜上皮染色融合成片。2个组间比较,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重度组低于轻度组( P<0.05)。重度组的睑缘情况总分为9(7,12)分,高于轻度组的6(5,8)分( P<0.05)。重度组的睑缘充血评分为2(1,3)分,高于轻度组的1(0,2)分( P<0.05)。2个组间供体和受体血型关系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性别、年龄、HLA配型、血缘关系、供体和受体性别是否匹配、造血干细胞来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VHD干眼轻度病变主要表现为中周部角膜上皮散在点状染色,严重者表现为中周部和瞳孔区角膜上皮染色融合成片。严重程度与睑缘病变密切相关,较高的睑缘病变评分提示患者可出现重度病变。供体和受体血型是否相合是GVHD干眼进展的一个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角膜病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角膜病变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糖尿病角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水肿、角膜敏感性下降、神经营养性角膜溃疡等。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很多,包括异常代谢产物蓄积、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角膜缘干细胞异常等。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关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皮损伤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改变,病理机制主要是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核因子-κB(NF-κB)是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调控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凋亡相关基因、生长因子等靶基因的表达。已有大量研究报道,NF-κB信号通路参与糖尿病角膜上皮的慢性炎症和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同时也参与调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F-κB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翼状胬肉术后应用角膜绷带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CBL)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浙江普陀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的80例(80只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术后佩戴CBL者为试验组,未佩戴者为对照组,每组各40例(40只眼)。两组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分别于术后1 d、3 d及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所有患者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术后角膜愈合情况、两组角膜创面充血消退时间和角膜创面上皮覆盖时间。对比两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角膜散光、眼部舒适度、胬肉复发情况和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3 d及1周的VAS评分[(3.27±0.87)、(1.39±0.43)分]均低于对照组[(4.18±0.63)和(2.52±0.57)分]( t=5.36、10.01,均 P<0.001)。试验组术后3 d及1周的角膜愈合评分[(2.36±0.27)、(1.08±0.11)分]均低于对照组[(3.18±0.34)、(1.96±0.23)分]( t=11.95、21.83,均 P<0.001)。试验组角膜创面充血消退时间和角膜创面上皮覆盖时间[(4.12±0.74)d、(4.15±0.81)d]均短于对照组[(5.33±0.65)、(5.45±0.86)d]( t=7.77、6.96,均 P<0.05)。术后试验组角膜SRI、SAI和角膜散光值[(0.85±0.15)、(0.43±0.12)和(0.53±0.16)D]均低于对照组[(1.16±0.19)、(0.81±0.15)和(1.04±0.13)D]( t=8.10、12.51、15.65,均 P<0.05)。试验组术后的畏光、异物感、流泪、眼痛、眼痒和分泌物症状评分[(2.13±0.14)、(2.21±0.23)、(1.86±0.13)、(1.89±0.26)、(1.94±0.31)、(1.83±0.22)和(1.45±0.26)分]均低于对照组[(3.06±0.15)、(2.35±0.24)、(2.19±0.27)、(2.18±0.24)、(2.23±0.46)、(2.42±0.31)和(1.56±0.28)分]( t=28.67、2.66、6.97、5.18、3.31、9.82;均 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5.00%(2/40),对照组复发率为25.00%(10/40),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χ2=6.28, P<0.001)。 结论:翼状胬肉术后应用CBL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角膜愈合,改善患者术后不适感,并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角膜缘微环境细胞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NCs)是位于角膜缘、与角膜缘上皮干细胞(LESCs)紧密相连的一类间充质干细胞,能同时表达间充质标志物和多种胚胎干细胞标志物,对调节LESCs的静息、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状态起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LNCs可通过胶原酶消化法、上皮块消化法、中性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以及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通过3D Matrigel共培养、Transwell共培养可研究LNCs与LESCs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LNCs与LESCs可通过SDF-1/CXCR4、Notch、BMP、Wnt、Sonic Hedgehog、KIT/AKT等多种信号通路以及神经生长因子、角质形成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LNCs现已成为角膜上皮组织工程、眼表重建以及角膜再生等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本文就LNCs的研究背景、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与LESCs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致重症眼表损伤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患者,男,48岁,因左眼反复发红、磨痛、视力下降2个月及热泪溢出感4 d于2017年1月13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在外院接受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早期出现脾脏排斥反应,应用抗排斥药物后病情稳定,半年前停药。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2,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粗糙,晶状体密度增高,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力0.05,不能矫正,眼压T-1,球结膜明显充血,角膜中央穿孔,白色分泌物附着,角膜基质水肿,KP(-),前房浅,前房闪辉(+),瞳孔欠圆,晶状体密度增高,位置前移,眼内窥不入(图1)。左眼溪流试验(+),角膜刮片未见微生物生长。Schirmer Ⅱ试验:右眼3 mm/5 min,左眼4 mm/5 min。诊断:左眼角膜穿孔;双眼干眼(继发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入院后使用抗细菌和抗炎滴眼液及人工泪液点眼。2017年1月14日行左眼穿透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病变角膜细菌培养示克氏库克菌生长,药物敏感性试验示对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术后全身应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50 mg静脉滴注,左眼局部应用质量分数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体积分数20%自体血清、质量分数0.3%玻璃酸钠滴眼液,角膜上皮修复后加用他克莫司滴眼液抑制排斥反应;右眼用0.1%氟米龙滴眼液代替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其他药物同左眼。出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视力0.6,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上皮略粗糙。左眼视力0.05,不能矫正,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植片轻度水肿,角膜上皮完整(图1)。术后1个月左眼角膜植片上皮缺损,调整局部用药后未修复,2017年3月2日再次入院。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植片中央轻度混浊,上皮缺损4 mm×3 mm。Schirmer Ⅱ试验:右眼5 mm/5 min,左眼1 mm/5 min。角膜刮片无微生物生长。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示病灶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左眼角膜植片溃疡;左眼PKP术后;双眼干眼(继发性);cGVHD,局部用药同右眼出院前,症状无明显缓解,2017年3月3日行双眼下泪点栓塞,角膜仍无明显修复。2017年3月6日行左眼睑缘粘连术,上下睑缘中内、中外1/3做睑缘创面永久性缝合,病情稳定后出院,1周后拆除皮肤缝线,角膜上皮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是角膜缘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下降导致的角膜上皮细胞稳态失衡,以角膜上皮结膜化为特点的眼表疾病。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LSCD患者常需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SCT)进一步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开展的自体角膜缘移植(CLAU)、简化角膜缘上皮移植(SLET)、异体角膜缘移植、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CLET)、体外培养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移植(COMET)5种手术治疗LSC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数据基础。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56-96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翼状胬肉术后应用绷带式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绷带式接触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濮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者96例(96眼),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应用绷带式接触镜组;对照组,术后常规抗炎治疗不用绷带式接触镜组,每组各48例(48眼)。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1天和7天角膜刺激症状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t=-2.520,-2.989; P=0.024,0.010)。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两组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t=-2.593, P=0.021)。术后不同时间点泪膜破裂时间比较,观察组长于对照组( P<0.05);术后观察组翼状胬肉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2.08%( χ2=1.011, P=0.753)。 结论:应用绷带式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术后可缓解角膜刺激症状,有利于眼表修复、稳定泪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