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黏膜上皮培养与眼表移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角膜上皮细胞由角膜缘干细胞不断补充,从而维持眼表稳态及正常视觉功能。热化学烧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眼表损伤或疾病可导致角膜缘干细胞缺损,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当双眼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时可考虑非角膜缘性自体上皮组织移植。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是眼表重建的重要种子细胞来源,体外培养构建的细胞片已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围绕载体、培养条件及技术等影响口腔黏膜上皮片培养的各种因素,以及细胞片应用于临床眼表移植的优缺点,对利用口腔黏膜上皮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安全有效地重建眼表上皮提供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致重症眼表损伤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患者,男,48岁,因左眼反复发红、磨痛、视力下降2个月及热泪溢出感4 d于2017年1月13日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在外院接受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早期出现脾脏排斥反应,应用抗排斥药物后病情稳定,半年前停药。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0.2,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粗糙,晶状体密度增高,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力0.05,不能矫正,眼压T-1,球结膜明显充血,角膜中央穿孔,白色分泌物附着,角膜基质水肿,KP(-),前房浅,前房闪辉(+),瞳孔欠圆,晶状体密度增高,位置前移,眼内窥不入(图1)。左眼溪流试验(+),角膜刮片未见微生物生长。Schirmer Ⅱ试验:右眼3 mm/5 min,左眼4 mm/5 min。诊断:左眼角膜穿孔;双眼干眼(继发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入院后使用抗细菌和抗炎滴眼液及人工泪液点眼。2017年1月14日行左眼穿透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病变角膜细菌培养示克氏库克菌生长,药物敏感性试验示对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术后全身应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150 mg静脉滴注,左眼局部应用质量分数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体积分数20%自体血清、质量分数0.3%玻璃酸钠滴眼液,角膜上皮修复后加用他克莫司滴眼液抑制排斥反应;右眼用0.1%氟米龙滴眼液代替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眼膏,其他药物同左眼。出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3,矫正视力0.6,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上皮略粗糙。左眼视力0.05,不能矫正,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植片轻度水肿,角膜上皮完整(图1)。术后1个月左眼角膜植片上皮缺损,调整局部用药后未修复,2017年3月2日再次入院。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植片中央轻度混浊,上皮缺损4 mm×3 mm。Schirmer Ⅱ试验:右眼5 mm/5 min,左眼1 mm/5 min。角膜刮片无微生物生长。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示病灶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左眼角膜植片溃疡;左眼PKP术后;双眼干眼(继发性);cGVHD,局部用药同右眼出院前,症状无明显缓解,2017年3月3日行双眼下泪点栓塞,角膜仍无明显修复。2017年3月6日行左眼睑缘粘连术,上下睑缘中内、中外1/3做睑缘创面永久性缝合,病情稳定后出院,1周后拆除皮肤缝线,角膜上皮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聚乙二醇水凝胶膜为载体构建的角膜上皮移植片对LSCD治疗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水凝胶膜(PHFs)是否能作为角膜上皮细胞(CECs)体外扩增的载体以及其能否用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LSCD)的治疗。方法:利用癸二酰氯、聚氧乙基甘油醚、聚已酸内酯二醇人工合成PHFs,检测其厚度、透光度和机械拉伸性能。取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4只,培养原代角膜缘上皮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中角蛋白标志物AE1/AE3和干细胞标志物p63的表达;将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PHFs+CECs组,其中将阴性对照组细胞直接种植在培养皿底,加入普通细胞培养液,将阳性对照组细胞种植在培养皿后加入含有100 μmol/L H 2O 2的普通细胞培养液,将PHF+CECs组细胞种植在铺有PHFs的培养皿中用普通细胞培养液培养,各组培养24 h。采用MTT和TUNEL染色法分别观察3个组细胞增生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15只分为对照组、PHFs组和PHFs+CECs组,每组5只。其中对照组造模后不给予任何处置;PHFs组将空PHFs膜置于LSCD实验兔角膜表面;PHFs+CECs组为将CECs传代后种植于PHFs上构建组织工程移植片后将移植片置于LSCD兔模型的角膜表面。采用荧光素染色法检测各组实验兔角膜缺损面积大小并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实验兔角膜上皮组织学特点。 结果:PHFs厚度不超过150 μm,能承受约6 MPa的拉力,在400~700 nm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99%。角膜缘原代培养的大多数细胞AE1/AE3染色和p63染色阳性。MTT实验结果显示,PHFs+CECs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A490值分别为0.59±0.01、0.65±0.07和0.06±0.04,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5, P<0.05),其中PHFs+CECs组和阴性对照组 A490值明显大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PHFs+CECs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45, P<0.05),其中PHFs+CECs组和阴性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荧光素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各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降低,对照组、PHFs组和PHFs+CECs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依次降低。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存在较少形状不规则的角膜上皮细胞,PHFs组一些区域出现单层稀疏的角膜上皮细胞;PHFs+CECs组角膜上皮覆盖范围最大,细胞层数增加到3~5层,形态较规则,排列较紧密。 结论:PHFs韧性强、透光度高且能够体外扩增角膜上皮,适合做角膜上皮移植片,并能促进LSCD兔模型角膜上皮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永存胚胎血管的手术治疗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合并永存胚胎血管(PFV)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合并PFV患儿24例(28眼)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年龄、手术方式、手术前后眼部检查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视力.结果:术前合并先天性瞳孔虹膜异常14眼,晶状体脐状凹陷或悬韧带异常6眼,后囊膜缺损9眼,先天性小角膜及角膜缘干细胞异常2眼,眼底病变2眼,眼球震颤5眼,斜视7眼,全身合并腭裂1例.大于3岁患儿7例(10眼),行"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随访8.0(2.5~41.0)个月,末次随访视力均在0.1以上,2例(2眼)在0.3以上;小于1岁患儿17例(18眼),行"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选择性注视卡Snellen视力均达0.1以上,注视追视及眼球震颤均明显改善;6例(6眼)患儿一期先行"晶状体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年龄(5.5±2.6)个月,二期再行IOL植入术,年龄(23.5±8.1)个月,1例(1眼)达到0.6,接近正常同龄儿童,5例(5眼)达到标准对数视力表视力0.1以上.手术后随访4个月至6年(中位数12.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合并PFV大部分为单眼发病.微创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少部分可以达到正常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角膜组织工程研究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理论进展与应用转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角膜炎、化学伤、创伤和其他疾病往往导致角膜组织不可逆的损伤,留下纤维瘢痕进而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角膜移植是唯一的治疗途径,但供体的缺乏限制了其应用,此外其他替代材料制备复杂且价格昂贵.丝素蛋白和壳聚糖是组织工程领域常用的材料,制备成生物支架的技术已日趋成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角膜修复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系统分析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材料应用于角膜修复领域的相关文献,为进一步研究和促进其修复角膜时的临床应用提出新方向和理论支持.方法:以“丝素蛋白,壳聚糖,角膜,角膜修复材料”为中文关键词,以“silk fibroin,chitosan,cornea,keratoprosthesis,scaffold”为英文关键词检索CNKI,万方以及PubMed数据库有关角膜修复材料的相关文献,追踪以丝素蛋白/壳聚糖作为修复材料在角膜组织工程领域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其应用现状及前景.结果与结论:初步检索178篇文献,最终纳入5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①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作为缺损角膜的修复体,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良好;②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为角膜细胞提供了适宜的细胞外环境,有利于角膜细胞的水电解质交换;③ABCG2蛋白的检出,提示支架为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提供了可能;④大量的动物模型实验表明该支架几乎不会引起角膜细胞的炎症反应,这对于维持角膜组织的透明性有重要意义;⑤由于供体角膜的缺乏,寻找新型的人工材料修复损伤角膜是角膜移植领域的发展方向,而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具有巨大的潜力,值得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新技术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新技术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手术病人100例(103眼),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53眼),采用改良后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带蒂结膜瓣的形状制成梯形,符合手术缺损区形态,减少结膜剪除量,缝线少);对照组50例(50眼),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结膜瓣愈合时间、复发率、术后4周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结膜瓣愈合时间更短、术后刺激症状轻(P<0.05~P<0.01),术后随访6月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4周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睑球粘连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新技术临床疗效理想,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PED/PCEDs)是指角膜损伤后10~14d内,在接受了相应治疗后,角膜也未能迅速重新形成上皮并闭合而导致的一种角膜疾病.角膜上皮的破坏和基质层的损伤容易使眼部受到感染、发生基质溃疡、穿孔、瘢痕,甚至丧失视力.就目前而言,临床医生对PED的治疗仍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标准的治疗方法包括配戴绷带隐形眼镜和使用人工泪液治疗,而新开发的药物则可以通过促进各类生长因子的生成使角膜重新形成上皮,进一步配合相应外科手术为角膜提供神经支配,以此达到治疗的效果.此外,确诊PED后应尽早接受治疗,以避免继发性并发症.本文就PED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与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左旋肉碱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在角膜碱烧伤所致高渗和炎症环境中,左旋肉碱( LC)对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将96只健康C57/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 PBS)组和LC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LC组及PBS组制备急性碱烧伤模型.自模型制作前1d,LC组给予60mmol/L LC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连续每天点眼,每天6次.建模后0h,3、7d裂隙灯显微镜下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在第3d,取眼球进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Ki-67、IL-1β蛋白表达情况;提取角膜上皮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P63、NLRP3、Caspase-1的表达及STAT3的活化水平.结果: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果显示在碱烧伤后3、7d 时PBS组与LC组比,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 29. 38 ± 6. 83)% vs ( 17. 78 ± 4. 11)%、(14. 23±4. 51)% vs ( 4. 10 ± 2. 10)%( P<0. 01). LC组比PBS组角膜上皮修复快.造模后3d,与空白对照组比,碱烧伤处理的各组小鼠角膜上皮中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表达上调,P63表达降低,p-STAT3/STAT3 水平升高,除cleaved Caspase-1空白对照组vs LC组,差异均有意义.与 PBS 组比, LC 组的 NLRP3、 pro Caspase-1、cleaved Caspase-1 蛋白表达降低, P63 表达量上调, p-STAT3/STAT3水平升高,差异均有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碱烧伤后3d,PBS组和LC组与空白对照组比IL-1β、Ki-67表达上调.与PBS组比,LC组Ki-67蛋白表达上调,IL-1β表达降低.结论:LC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促进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促使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增生,进而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SCT)和羊膜移植术(AMT)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7-01/2020-01在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77例187眼翼状胬肉连续病例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A组(59例64眼)、B组(59例60眼)、C组(59例63眼)三组,三组均行翼状胬肉切除,A组联合LSCT、B组联合AMT、C组联合LSCT和AMT,术后均随访12mo;比较三组视力、角膜上皮修复及新生血管情况,并统计术后复发率、眼部症状、并发症及植片成活情况.结果:三组术后6、12mo时的视力及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时间均无差异(P>0.05),术后1mo时C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L)值显著低于A组、B组(均P<0.05);三组患者角膜透明或有轻度薄翳,但均未见新生血管生长;三组均未见真性翼状胬肉复发现象,术后6、12mo时A组、C组结膜纤维增生分级与B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三组SchirmerⅠ试验滤纸湿长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无差异(P>0.05),但C组术后1mo泪膜破裂时间(BUT)显著高于A组、B组(均P<0.05);三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结膜水肿,拆线后2wk内均消失,三组植片均成活,羊膜存活,未见发生排斥、溶解反应.结论:LSCT、AMT、LSCT联合AMT治疗翼状胬肉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LSCT联合AMT治疗术后短期角膜上皮修复相对更佳,结膜纤维增生及干眼症状更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陈旧性眼化学伤与热烧伤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角膜缘上皮移植,改善化学伤与热烧伤穿透性角膜移植片的预后.方法:严重陈旧性眼化学伤与热烧伤26例28眼,12眼施行角膜缘移植联合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与16眼单纯施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作对照.结果:联合手术组,追踪5~28个月,植片透明率75%,9眼有效地阻止了植片新生血管和假性胬肉的复发,排斥反应发生率33.3%.对照组角膜植片血管新生较多,植片透明率为25%,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发生率为50%,排斥反应发生率50%.结论:对严重陈旧性眼部化学伤与热烧伤,施行角膜缘移植联合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有预防术后合并症和改善植片预后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