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氏综合征患者iPSCs基因组DNA甲基化异常模式的分析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 DS)DNA甲基化模式以及基因不同元件甲基化水平与DS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筛选来源于DS患儿和正常对照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中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对其在染色体和基因位置上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差异基因涉及的功能。并结合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研究不同基因元件甲基化的调控作用。结果:DS iPSCs中共检测出1569个DMR,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基因体(genebody),且DMR不富集在21号染色体上。启动子和genebody高甲基化均对基因表达起到抑制作用。聚类结果显示,具有DMR的基因显著富集在神经发育、干细胞多能性以及组织器官大小调控的相关通路上。结论:DS iPSCs中DNA甲基化异常在全基因组广泛分布,DS中DNA甲基化的分布模式和调控模式均不同于正常样本,DNA甲基化可能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了唐氏综合征DS患者神经发育异常及其他异常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干细胞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与治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川崎病是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中小血管炎症性疾病,也是目前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多向分化能力的多潜能细胞,是现代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的重要生物材料。截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如内皮祖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脂肪源性干细胞等参与了川崎病发病机制的调控,并在其中发挥着抗炎和保护受损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作用。干细胞的潜能正逐渐被开发,并应用于川崎病诊疗。然而,目前干细胞在川崎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仍需要更多的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验证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胎儿真皮间充质干细胞(FDMSC)是从不携带遗传疾病且未应用流产药物的健康孕妇意外流产胎儿皮肤中提取的一种多功能干细胞,具有外泌体分泌活性,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可向损伤组织归巢,促进组织再生等优点。近年来对FDMSC基本生物学特性、体外诱导分化能力、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等的研究,为未来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FDMSC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类器官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模型构建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多能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视网膜类器官(RO)技术可以高度模拟人类视网膜的发育过程,帮助深入理解视网膜的发育机制,并为视网膜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目前,RO广泛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机制和治疗研究,尤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本文总结了利用人多功能干细胞制备RO的方法,阐述了RO-RP疾病模型在 PRPF31、 RPGR、 CRB1、 RP2、 IMPG2、 NR2E3、 USH2A、 PDE6B和 TRNT1等不同突变基因中的机制与治疗应用,概括其在药物筛选、药物毒性试验、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RO的研究及应用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sher综合征与USH2A基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Usher综合征(USH)是一种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和视觉功能进行性丧失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及临床异质性,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愈方法。目前已知USH有14个致病基因,USH2A突变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对USH2A基因研究的深入,USH2A致病机制、动物模型建立、临床诊断以及基于基因治疗、细胞移植和RNA剪接的治疗等方面研究皆取得了巨大进展。如,USH2A的突变导致参与外周纤毛区运输功能的USH复合体蛋白产生缺陷;基于此致病机制的小鼠及斑马鱼动物模型被建立,但存在其各自局限性;通过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系统对患者来源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进行纠正后,将其诱导为视器官以进行临床的功能纠正性移植和基于反义寡核苷酸的RNA剪接治疗在此病的治疗中属于前景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丹酚酸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丹酚酸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选用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hiPSC-CMs),通过缺氧6 h复氧24 h建立心肌损伤模型,选取丹酚酸B(7.5、15、30、60和120 μg/mL)5个剂量研究其对hiPSC-CMs及hiPSC-CMs心肌损伤模型阻抗与场电位的影响.后进行动物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丹酚酸B低(15 mg/kg)、中(30 mg/kg)、高(60 mg/kg)剂量组,阳性对照普萘洛尔(2.5 mg/kg)组,灌胃给药4 d后,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建立大鼠MIRI模型,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缺血区域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结构病理形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心肌酶活性探究丹酚酸B用药在MIRI中的作用;使用试剂盒检测丹酚酸B在MIRI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抗氧化机制.结果:丹酚酸B有增强hiPSC-CMs收缩力,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场电位功能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减少MIRI模型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改善心肌结构损伤,降低心肌酶活性.此外,还能够降低MIRI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在改善心肌损伤的过程中发挥抗氧化作用.结论:丹酚酸B可以有效降低MIRI,并发挥着改善心肌细胞生理功能,保护心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MDA水平、提高SOD和GSH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是一类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以特定神经元群的形态异常和功能进展性丧失为主要特征,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和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效预防或治愈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策略.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技术(single-cell RNA-sequencing,scRNA-seq)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脑中免疫细胞状态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线粒体功能、葡萄糖代谢途径、炎症和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疗法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方案.本文对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将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心肌补片:细胞来源、完善策略及最佳制作方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心肌补片是一种修复损伤心肌的有效方式,但目前使用哪种细胞制作心肌补片和如何使心肌补片在体内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还存在争议.目的:通过综述心肌补片的细胞来源和完善心肌补片的策略来寻找出制作心肌补片的最佳方法.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以"cell sheet,cell patch,cardiomyocytes,cardia progenitor cells,fibroblasts,embryonic stem cell,mesenchymal stem cells"等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心肌补片,生物3D打印,心肌"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经过入组筛选后,最终纳入94篇文献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心肌补片的细胞来源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体细胞、单能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心肌补片的细胞来源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适合制作心肌补片,例如,成纤维细胞和骨骼肌母细胞制成的心肌补片会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时间短并且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随着诱导式多功能干细胞的发现,为制作心肌补片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细胞来源.②心肌补片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细胞片技术,另一种是使用生物3D打印技术.细胞片技术可完整保留细胞外基质成分,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循环,但是想要通过细胞片技术获得具有三维结构的心肌补片还存在困难.而生物3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个性化设计获得具有三维结构的心肌补片.③完善心肌补片的策略主要包括:多种细胞共同培养后制作成心肌补片、改进生物3D打印技术中的墨水配方和支架成分、提高心肌补片的治疗效果、抑制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和完善干细胞的分化培养方案.④目前还没有制作心肌补片的最佳细胞来源和制作方法,单靠某一种细胞或者某一种技术所获得的心肌补片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研究者们在制作心肌补片之前需要根据预期的治疗效果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制作心肌补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青光眼和其他视神经疾病导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损伤和死亡是引起不可逆的视觉丢失或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衍生来的RGCs能够为青光眼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治疗法.并且,这些细胞能够在人类RGCs的研究进展、基因调控、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开拓一个新的视野.本文就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衍生的不同类型细胞在青光眼细胞替代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诱导小鼠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形成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小鼠颊黏膜成纤维细胞(BF)重编程形成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C)的诱导方法 .方法应用携带有Oct4、Sox2和Klf4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诱导小鼠BF重编程形成iPSC.观察iPSC克隆形态;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核型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术检测内/外源性多能基因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体外、体内分化实验检测iPSC多向分化潜能.结果 iPSC呈典型胚胎干细胞(ESC)样克隆生长,边界清晰;细胞ALP染色阳性,核型正常.内源性Dppa3、Nanog、Rex1、Sox2、Klf4、Oct4、c-Myc基因表达量与ESC接近,未检测到外源性Sox2、Klf4、Oct4、c-Myc基因表达.干细胞标志物Oct4、Sox2和Nanog表达呈阳性.在体外,iPSC可被诱导向成骨、成脂、成软骨方向分化;体内可分化成多种组织,形成畸胎瘤.结论 成功诱导BF重编程形成iPSC,为牙再生医学相关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