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预测丹楂通脉丸药效物质基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建立丹楂通脉丸的指纹图谱,利用化学计量学分析色谱峰贡献率,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Agilent 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 280 nm,流动相 0.1%磷酸水-乙腈,流速 1.0 mL·min-1,梯度洗脱,建立丹楂通脉丸甲醇提取物指纹图谱.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相关成分的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对丹楂通脉丸潜在的药效物质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体外实验验证潜在的药效物质的抗炎活性.结果 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 15个共有峰,2个特征峰被指认,分别为丹酚酸B和丹酚酸A.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丹酚酸B和丹酚酸A是丹楂通脉丸发挥活性作用的有效成分,预测其可作为丹楂通脉丸的主要药效物质.体外细胞实验证明,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高、中、低剂量组NO释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丹酚酸A高剂量组NO释放量显著下降(P<0.01),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结论 通过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预测丹楂通脉丸药效物质,为丹楂通脉丸质量的全面控制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参及其化合物对血管新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 recepor, VEGFR)结合的信号转导通路是调控血管新生的关键通路,也是疾病基础研究的重点及临床治疗的重要靶点。丹参提取物及主要化合物丹酚酸B在不同疾病中对VEGF/VEGFR信号通路也有双向调节作用,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可通过该通路抑制血管生成,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通过该通路促进血管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酚酸B对脓毒症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circACTA2在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丹酚酸B(Sal B)对脓毒症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炎症反应的影响及circACTA2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实验:健康雄性C57BL/6小鼠81只,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7):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Sal B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作脓毒症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Sal B组腹腔注射Sal B 7 mg/kg,1次/d,连续2 d。每组随机取20只小鼠用于造模后7 d内测定SBP、DBP、MAP、全血乳酸(Lac)浓度,记录生存情况。造模后48 h时每组随机取7只小鼠,取动脉血管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IL-1β表达,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qRT-PCR法测定IL-1β 、TNF-α 、IL-6及其mRNA的表达,采用qRT-PCR法测定circACTA2的表达。细胞实验:小鼠动脉VSMC培养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 n=3):对照组(C组)、LPS组、Sal B组、si-circACTA2+C组、si-circACTA2+LPS组和si-circACTA2+Sal B组。LPS组采用LPS(终浓度1 μg/ml)、Sal B组采用LPS(终浓度1 μg/ml)和Sal B (终浓度5 μmol/L)孵育24 h。si-circACTA2+C组仅用si-circACTA2转染VSMC。si-circACTA2转染VSMC 24 h后,si-circACTA2+LPS组用LPS (终浓度1 μg/ml)、si-circACTA2+Sal B组采用LPS(终浓度1 μg/ml)和Sal B (终浓度5 μmol/L)孵育24 h。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qRT-PCR法测定IL-1β 、TNF-α 、IL-6及其mRNA的表达,采用qRT-PCR法测定circACTA2的表达。 结果:在体实验:与假手术组相比,脓毒症组SBP、DBP及MAP降低,全血Lac浓度升高,7 d生存率降低,动脉血管组织IL-1β、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上调,circACTA2表达下调( P<0.05),IL-1β荧光增强。与脓毒症组相比,Sal B组SBP、DBP及MAP升高,全血Lac浓度降低,7 d生存率升高,动脉血管组织IL-1β、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下调,circACTA2表达上调( P<0.05),IL-1β荧光减弱。细胞实验:与C组相比,LPS组IL-1β、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上调,circACTA2表达下调( P<0.05)。与LPS组相比,Sal B组IL-1β、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下调,circACTA2表达上调( P<0.05)。与si-circACTA2+C组相比,si-circACTA2+LPS组IL-1β、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上调( P<0.05)。与si-circACTA2+LPS组相比,si-circACTA2+Sal B组IL-1β、TNF-α和IL-6及其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al B可减轻脓毒症小鼠VSMC炎症反应,机制可能与促进circACTA2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前后HPLC指纹图谱及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前后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探讨丹参-当归配伍对主要化合物溶出的影响。方法:制备丹参、当归单煎及共煎溶液,采用Eclipse XDB-C 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0.1%磷酸水溶液-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280 nm,建立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前后HPLC指纹图谱,求取指纹图谱共有模式,进行色谱峰归属;测定丹参素、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参酮Ⅱ A、阿魏酸、绿原酸、洋川芎内酯9种成分含量,分析配伍前后各成分溶出度变化。 结果: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良好,溶液中各待测成分在48 h内稳定,各色谱峰 RSD值均<5.0%,9种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均符合相关规定,各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后共标定出17个共有峰,其中10个成分来自丹参,7个成分来自当归,该色谱条件下未发现有新化合物生成;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共煎后,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参素平均溶出度较丹参单煎组减少( P<0.05或 P<0.01);丹参中咖啡酸平均溶出度较丹参单煎组增加( P<0.01);当归中绿原酸及阿魏酸平均溶出度较当归单煎组增加( P<0.05或 P<0.01);当归中洋川芎内酯平均溶出度与单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丹参-当归药对配伍共煎后HPLC指纹图谱特征峰均可归属于丹参与当归,该色谱条件下未发现新化合物生成,对指标性成分的溶出度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酚酸B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丹酚酸B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LPS组、LPS+丹酚酸B组(LPS+SAB组)。予LPS组和LPS+SAB组小鼠气管内注射10 mg/kg LPS,Sham组气管内注射等体积PBS;经过上述处理,LPS+SAB组即刻经尾静脉注射50 mg/kg丹酚酸B,Sham组和LPS组经尾静脉注射等体积PBS。12 h后通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使用BC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总蛋白浓度,ELISA法检测BALF中TNF-α、IL-6和IL-1β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中p38、c-Jun氨基端激酶(c-Jun-N-terminal kinase, JN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p65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使用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试剂盒分别检测肺组织中MDA和SOD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LPS组和LPS+SAB组小鼠肺损伤评分,BALF中总蛋白浓度及TNF-α、IL-6、IL-1β浓度,肺组织中p-p38/p38、p-JNK/JNK、p-ERK/ERK、p-p65/p65,肺组织中MDA含量均升高( P<0.05);LPS组和LPS+SAB组肺组织中SOD含量降低( P<0.05)。LPS+SAB组小鼠肺损伤评分,BALF中总蛋白浓度及TNF-α、IL-6、IL-1β浓度,肺组织p-p38/p38、p-JNK/JNK、p-ERK/ERK、p-p65/p65,肺组织中MDA含量均低于LPS组( P<0.05);LPS+SAB组SOD含量高于LPS组( P<0.05)。 结论:丹酚酸B可通过抑制肺组织炎症蛋白激活和氧化应激,从而减轻LPS诱导的小鼠ALI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酚酸B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人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MTT检测丹酚酸B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H1299细胞系的毒性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丹酚酸B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丹酚酸B对肿瘤细胞迁移能力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丹酚酸B调控射线诱导的去泛素化酶OTUD7B及迁移标志蛋白MMP-2、MMP-9、E-cadherin、AKT及p-AKT的表达。结果:丹酚酸B能抑制A549、H1299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丹酚酸B可增加A549、H1299细胞放射敏感性,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45、1.38。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丹酚酸B可抑制细胞迁移能力( P<0.05)。蛋白印迹法结果示射线诱导A549、H1299细胞OTUD7B表达并有时间依赖性,而丹酚酸B能通过阻抑OTUD7B表达进而抑制MMP-2、MMP-9、p-AKT表达、促进E-cadherin表达。 结论:丹酚酸B具有增强A549、H129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其可能机制是丹酚酸B通过下调射线诱导的OTUD7B表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的进程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酚酸B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成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高糖培养的视网膜内皮细胞迁移及管道形成的影响,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及1.0、0.5、0.1 μg/ml丹酚酸B组。各组细胞加入5.5 mmol/L葡萄糖进行干预,1.0、0.5、0.1 μg/ml丹酚酸B组分别加入1.0、0.5、0.1 μg/ml丹酚酸B进行干预。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细胞加入5.5 mmol/L葡萄糖进行干预。模型组加入25 mmol/L葡萄糖干预;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25 mmol/L葡萄糖及0.062 5、0.125 0、0.250 0 μg/ml丹酚酸B进行干预。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数目,Matrigel实验分析细胞成管总长度。通过SuperTarget与Swiss TargetPrediction筛选丹酚酸B的活性作用靶点;检索GAD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TTD数据库、DiGSeE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获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靶点;两者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利用DAVID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ccelrys Discovery Studio Client 2.5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0.5、0.1 μg/ml丹酚酸B组细胞吸光度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ranswell实验、Matrigel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各剂量组迁移细胞相对个数、细胞成管总长度减少( P<0.05或 P<0.01)。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相互作用网络发现,丹酚酸B作用于46个靶点,8个信号通路。 结论:丹酚酸B可抑制高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体外成管能力,并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酚酸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丹酚酸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选用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hiPSC-CMs),通过缺氧6 h复氧24 h建立心肌损伤模型,选取丹酚酸B(7.5、15、30、60和120 μg/mL)5个剂量研究其对hiPSC-CMs及hiPSC-CMs心肌损伤模型阻抗与场电位的影响.后进行动物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丹酚酸B低(15 mg/kg)、中(30 mg/kg)、高(60 mg/kg)剂量组,阳性对照普萘洛尔(2.5 mg/kg)组,灌胃给药4 d后,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建立大鼠MIRI模型,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缺血区域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结构病理形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心肌酶活性探究丹酚酸B用药在MIRI中的作用;使用试剂盒检测丹酚酸B在MIRI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抗氧化机制.结果:丹酚酸B有增强hiPSC-CMs收缩力,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场电位功能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减少MIRI模型大鼠的心肌缺血面积,改善心肌结构损伤,降低心肌酶活性.此外,还能够降低MIRI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在改善心肌损伤的过程中发挥抗氧化作用.结论:丹酚酸B可以有效降低MIRI,并发挥着改善心肌细胞生理功能,保护心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MDA水平、提高SOD和GSH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CD-RSM联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制剂工艺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联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的制剂工艺.方法 以溶媒用量、煎煮时间为主要考察因素,以有效成分丹酚酸B和多糖含量及干膏收率的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采用CCD-RSM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颗粒吸湿率为评价指标,结合溶化性、成型率、休止角等,利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选最佳成型工艺.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采用8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00 min.成型工艺为浸膏与辅料比例1:2,辅料间比例为可溶性淀粉:糊精:蔗糖=0.452:0.518:0.030.结论 优选的制剂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可为抗下肢静脉血栓颗粒的生产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是丹参发挥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与抗纤维化等多种药理作用的一类关键物质基础.以合成丹酚酸A、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等丹参酚酸类化合物为目标的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可以实现丹参酚酸类化合物异源高效合成,缓解临床对丹参药材的用药压力.本文就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生物合成关键催化酶及其代谢调控等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与资源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