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链非编码RNA肺癌相关转录本1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对喉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肺癌相关转录本1(LUCAT1)喉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喉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RNA LUCAT1表达水平.喉癌细胞系AMC-HN-8随机分为lncRNA对照组、lncRNA LUCAT1 KD 和 lncRNA LUCAT1 组,分别采用脂质体转染 lncRNA 对照、lncRNA LUCAT1 短发卡RNA(shRNA)和lncRNA LUCAT过表达质粒,转染72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分析3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和Traswell实验分析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RNA沉淀分析lncRNA LUCAT结合蛋白.蛋白质免疫应激分析lncRNA LUCAT结合蛋白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荧光定量PCR分析HIF-1α靶基因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喉癌组织lncRNA LUCAT1表达水平(1.65±0.2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20,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和EDU阳性率[1.71±0.12、(74.17±8.13)%]明显高于 lncRNA LUCAT1 KD 组[0.71±0.09、(45.50±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90、5.665,P<0.05).lncRNA 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和 EDU 阳性率[1.71±0.12、(74.17±8.13)%]明显低于 lncRNA LUCAT1 组[1.87±0.08、(87.8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6、3.980,P<0.05).lncRNA 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和侵袭数量[(116.83±8.61)、(93.17±4.62)个]明显高于 lncRNA LUCAT1 KD 组[(68.33±10.15)、(49.33±7.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4、12.650,P<0.05).lncRNA 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和 EDU 阳性率[(116.83±8.61)、(93.17±4.62)个]明显低于 lncRNA LUCAT1 组[(143.83±7.28)、(132.83±7.2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6、11.300,P<0.05).HIF-1α 蛋白与 lncRNA LUCAT1 存在相互作用.lncRNA 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表达水平(0.97±0.10、0.93±0.06、1.67±0.11)明显高于 lncRNA LUCAT1 KD 组(0.38±0.10、0.36±0.51、0.5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0、16.170、8.560,P<0.05).VEGF、PDK1 和 GLUT1 表达水平(0.97±0.10、0.93±0.06、1.67±0.11)明显低于 lncRNA LUCAT1 组(1.55±0.14、1.51±0.11、1.4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20、11.140、4.584,P<0.05).结论 lncRNA LUCAT1在喉癌组织呈高表达,通过与HIF-1α结合,调节下游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喉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艾曲泊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免疫失调在ITP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艾曲泊帕是一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除直接刺激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以外,还可通过诱导调节T细胞生成、降低促炎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艾曲泊帕作为成人ITP的二线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对艾曲泊帕在ITP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及如何减量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IRT6在肝纤维化形成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6,SIRT6)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作用和机制,以及肝星状细胞在SIRT6沉默后其下游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模型组(造模2、4、8、12周,n=24),采用腹腔注射CCl4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每周2次,持续12周.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评估肝损伤;HE、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肝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脏α-SMA、SIRT6、第9位赖氨酸乙酰化的组蛋白H3(acetyl histone H3 at Lys9,H3K9ac)、第56位赖氨酸乙酰化的组蛋白H3(acetyl histone H3 at Lys56,H3K56ac)、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18蛋白的表达.将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T6,HSC-T6)进行SIRT6基因沉默,分为NC siRNA组和SIRT6 siRNA组.Western blot检测SIRT6、H3K9ac和H3K56ac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和Masson结果显示,模型组肝脏病理变化逐渐加重,胶原纤维沉积逐渐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Western blot均显示,在8和12周模型组中肝脏α-SMA表达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Cl4造模后各组小鼠肝脏中SIRT6蛋白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随肝纤维化的加重逐渐降低;同时模型组小鼠肝脏H3K9ac、H3K56ac、IL-1β和IL-18表达水平在8、12周时明显升高(P<0.05);SIRT6沉默后,与NC siRNA组比较,SIRT6 siRNA组中的H3K9ac和H3K56ac显著增加(P<0.05).结论:SIRT6缺乏通过H3K9ac和H3K56ac的异常增多使得IL-1β和IL-18的表达升高,加剧炎症反应而促进肝纤维化进程,提示SIRT6的表达异常参与了肝纤维化进程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香椿皮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黏膜屏障和肠道菌群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结肠黏膜屏障和肠道菌群探究香椿皮醇提物(TAE)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0.2 g/kg)组、香椿皮醇提物组(低、中、高剂量分别相当于2.3、4.6和9.2 g/kg生药剂量).采用自由饮用2.5%DSS造模,同时根据分组相应干预给药10 d.通过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度指数(DAI)、结肠长度、脾脏重量和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评估小鼠UC严重程度;TUNEL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相关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生化法检测结肠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16SrRNA测序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明显下降(P<0.01),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5),DAI、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且结肠黏膜损伤严重(P<0.01),肠上皮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表达显著降低(P<0.01),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降低(P<0.05),T-SOD、CAT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香椿皮醇提物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Pro-teobacteria、Escherichia-Shigella等有害菌丰度降低(P<0.05),Bacteroidota、Muribaculaceae等有益菌丰度上调(P<0.05),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增加.结论:TAE通过减少肠上皮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来减轻结肠黏膜损伤,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丰度,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从而改善结肠黏膜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肠道菌群通过Treg/IDO信号通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通过调节性T细胞(Treg)/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轴信号通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方法:将C57BL无特定病原体(SPF)级的5周雌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处理组(NC组)和高脂饮食(含0.2%胆固醇,42%脂肪)处理组(HF组),每组10只.通过主动脉表面油红O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主动脉斑块和硬化损伤面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脾细胞中CD4+CD25+叉头框蛋白p3(Foxp3)+Treg在CD4+T细胞中的百分比;蛋白免疫印迹法定量动脉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粪便微生物群分析.结果:与NC组比较,HF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和硬化损伤面积增加(P<0.001),CD4+CD25+Foxp3+/CD4+T比例和Foxp3 mRNA水平均降低(P<0.001).与NC组比较,HF组小鼠IDO1含量降低(P<0.001).小鼠斑块与Treg、IDO1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7,-0.66,P<0.01).厚壁菌门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r=0.64,P<0.01);放线菌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负相关(r=-0.74,P<0.01).厚壁菌门与IDO1呈负相关(r=-0.59,P<0.05);拟杆菌门与IDO1呈正相关(r=0.67,P<0.01).厚壁菌门与Treg呈负相关(r=-0.63,P<0.01);变形菌门与Treg呈正相关(r=0.61,P<0.01).结论:肠道菌群改变可能通过Treg/IDO1信号通路,参与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多组学探究STIP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特征及临床联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多组学探究STIP1在肝细胞癌中的功能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基于公共数据库肝细胞癌 mRNA表达数据,多维度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STI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STIP1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免疫检查点、细胞趋化因子的相关性,基于STI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构建预后列线图模型.结果 STIP1在肝细胞癌中显著上调并且与肝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体重指数及甲胎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肝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且STIP1的高表达与患者较差生存预后显著相关;STIP1对肝细胞癌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STIP1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中CD4+T细胞、T细胞调节细胞、单核细胞和髓系树突状细胞的浸润丰度及部分免疫检查点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药敏分析提示STIP1与肝细胞癌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敏感性相关.结论 STIP1可能是肝细胞癌的预后标志物与潜在预测靶点,STIP1表达与肝细胞癌的药物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藜芦醇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上皮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效果,及其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90只BALB/c小鼠的体重通过SPSS生成随机数后,参照其大小排序分为对照(CON)组、模型(DSS)组、白藜芦醇低(RES-L,10 mg/kg)、中(RES-M,50 mg/kg)、高(RES-H,100 mg/kg)剂量组、柳氮磺砒啶(SASP)组。记录小鼠状况,测算疾病活动指数(DAI),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上皮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结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并用Graph Pad Prism 8统计软件分析。结果:DSS组TLR4、MYD88、NF-κB p65显著高于CON组(0.315±0.046比0.082±0.011、0.279±0.025比0.085±0.012、0.244±0.026比0.052±0.011, t=8.352、12.045、11.47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S-H的TLR4、MYD88、NF-κB p65显著低于DSS组(0.105±0.016比0.311±0.045、0.094±0.012比0.295±0.021、0.103±0.015比0.245±0.026, t=9.174、7.285、11.16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S-H组TNF-α、IL-1β、IL-6显著低于DSS组(154.105±6.184比303.408±31.209、93.522±7.271比306.305±40.926、140.509±2.795比263.705±11.116, t=8.174、8.865、18.62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S-H组IL-10高于DSS组(110.708±4.154比93.846±3.232, t=5.565,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RES通过调节TLR4/MYD88/NF-κB p65信号通路活化达到治疗UC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鼠供体骨髓来源MDSC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心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证实骨髓细胞(BM)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以趋化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聚集于小鼠移植心脏,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方法:体外应用曲古霉素A(TSA)联合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C57BL/6供体小鼠BM分化为CD11b+Gr-1+MDSC,将C57BL/6小鼠心脏移植至BALB/c小鼠腹腔,心脏移植成功的小鼠分为四组(每组n=12),M组:经受体小鼠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骨髓来源MDSC细胞;C组:经尾静脉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M+T组:经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MDSC细胞及口服TAK-778(100 mg/kg,每周3次);H组:同系小鼠心脏移植。移植术后7 d对移植心脏进行Treg荧光标记,Elisa检测心肌组织及外周CCL5含量,监测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状况。 结果:TSA联合GM-CSF诱导的骨髓细胞经磁珠分选可获得纯度为93.8%的CD11b+Gr-1+MDSC,过继输入MDSC的小鼠移植心脏部位Treg数量为对照组4倍,过继输入MDSC后拮抗CCR5可明显抑制Treg向移植心脏迁徙( P=0.017),M组和M+T组在移植物和外周血浆中CCL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 结论:供体小鼠骨髓来源MDSC可以在体内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器官,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调节性B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32例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和33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取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Breg细胞(CD3 -CD19 +IL-10 +B细胞)占B细胞的比例,以及Treg细胞(CD4 +CD25 +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克罗恩病患者于第0、2、6周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5 mg/kg)诱导缓解,其后每隔8周给予相同剂量的英夫利昔单抗维持治疗。于第14周再次检测PBMCs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并与第0周进行比较。同时,克罗恩病患者分别于第0周和第14周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沉降率辅助评估英夫利昔单抗疗效。 结果: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克罗恩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整体比较,PBMCs中Breg细胞比例较高[(3.15±1.17)%比(2.64±0.38)%, P=0.024],Treg细胞比例较低[(2.15±0.49)%比(4.25±0.41)%, P<0.001]。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前和治疗第14周,克罗恩病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呈独立正相关( r=0.628, P<0.001; r=0.749, P<0.001)。治疗第14周,根据症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内镜下黏膜愈合进行评估。CDAI<150且内镜下黏膜愈合者定义为缓解组(R组),CDAI≥150或内镜下黏膜未愈合者为未缓解组(N组)。治疗第14周与治疗前比较,R组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5.89±2.60)%比(3.19±1.27)%, P<0.001;(4.59±0.72)%比(2.08±0.47)%, P<0.001],CDAI和CR P均显著降低[CDAI:(63.19±14.69)比(195.62±58.13), P<0.001;CRP:(3.65±2.23) mg/L比(29.80±30.06) mg/L, P<0.001]。治疗前和第14周,克罗恩病患者中Breg细胞比例和Treg细胞比例与CRP( r=-0.279, P=0.026; r=-0.406, P=0.001)和CDAI( r=-0.409, P=0.001; r=-0.708, P<0.001)始终呈独立负相关。治疗第14周,ROC曲线分析显示"Breg细胞比例+Treg细胞比例"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高于其他参数(曲线下面积:0.782,截断值:0.895 5, P=0.034)。 结论:Breg细胞和Treg细胞不仅与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中,联合检测这两类免疫细胞对英夫利昔单抗疗效的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面涂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 3) 2·4H 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 4) 2·HPO 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 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 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 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 t=0.588, 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 t=4.077, 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 t=3.846, 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 t=3.217, 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 t=3.72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