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汇黄河文化:齐鲁正骨流派的学术特色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黄河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对齐鲁正骨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齐鲁正骨流派经过三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技术体系.流派重视整体观念、气血辨治,强调局部修复与整体调理并举,秉持固本祛邪的治疗理念,擅长运用滋补肝肾、强化筋骨、滋养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治疗方法,创立了"调线-牵引-整复"方法用于骨折治疗,归纳出关节脱位十大技法,整复关节内部骨折讲究手法细腻柔和,注重中西医结合,形成了周密完备的调护体系.流派在教学培养模式上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临床结合,人才传承结构合理,积极推广特色技术,促进了基层及社区正骨技术水平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2组给予常规西药、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普通头针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治疗,2组连续治疗6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管性痴呆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VADAS-cog)、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总体衰退量表(GDS)、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评分及血浆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降钙素原基因肽(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1.25%(P<0.05).治疗后,2组MMSE、MoCA、ADL评分及血浆DA、NE、5-HT、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VADAS-cog、GDS、SDSVD评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MMSE、MoCA、ADL评分及血浆DA、NE、5-HT、CG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VADAS-cog、GDS、SDSV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疗效确切,能够调节患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PTR基因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与HB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Alu介导的p21转录调节子(Alu-mediated p21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APTR)基因的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组50例,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s of hepatitis B virus,ASC)组50例。另选同期体检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甲基化敏感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Methylation-sensitive high-resolution melting,MS-HRM)检测APTR基因的DNA甲基化程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内APTR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结果:CHB组、ASC组以及健康对照组的APTR基因甲基化水平分别为[12.02(9.30,23.32)]%、[10.02(8.46,17.44)]%和8.86[(7.82,11.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3.360, P<0.01),CHB组的APTR基因甲基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Z=31.480, P<0.01)。CHB组、ASC组以及健康对照组的APTR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38±1.41)、(5.78±2.78)和(5.70±2.6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F=33.720, P<0.01),CHB组的APTR基因mRNA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和A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808和7.724, P值均<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研究对象中APTR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 r=-0.305, P<0.01);HBV感染者中APTR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HBsAg水平呈正相关( r=0.231, P<0.05),APTR基因mRNA表达量与HBsAg水平呈负相关( r=-0.245, P<0.05)。 结论:APTR基因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时期HBV感染者中存在差异,提示其可能参与了HBV感染的免疫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寻常型天疱疮伴难辨认卡波西水痘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56岁,因间断全身红斑、糜烂伴疼痛3年余,加重3周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红斑、糜烂、结痂,伴有轻度瘙痒及疼痛,后逐渐泛发全身,就诊外院,行皮肤活检,病理示基底层上方棘层细胞松解,表皮内裂隙,基底细胞呈墓碑样排列(图1),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泼尼松60 mg/d口服,皮疹未控制,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d静脉滴注、泼尼松30 mg/d口服治疗,皮损逐渐控制。出院后泼尼松改至70 mg/d,10 d后减至65 mg/d,头皮、颈部再次出现红斑、糜烂,遂就诊本院。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颈、躯干多发红斑、糜烂,口腔散在浅糜烂面。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99 U/ml(阴性<14 U/ml,不确定14 ~ 20 U/ml,阳性≥ 20 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70.07 U/ml(阴性<7 U/ml,不确定7 ~ 20 U/ml,阳性≥ 20 U/ml),诊断: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4 mg/d口服;环磷酰胺首次400 mg,此后每2周600 mg,静脉滴注3次,皮损明显好转。出院后调整为口服泼尼松龙60 mg/d。患者于我院门诊规律复诊,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3个月后减至50 mg/d,后每半月减2.5 mg/d,减至40 mg/d后每月减2.5 mg/d,减至35 mg/d后每1.5个月减2.5 mg/d,减至30 mg/d后每2个月减2.5 mg/d),并间断给予甲氨蝶呤10 mg/周,2次泼尼松龙减量至25 mg/d皮损复发。3周前患者全身出现多发红斑、糜烂,遂再次就诊。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陈旧性肺结核、腰椎结核术后、重度骨质疏松症,否认特应性皮炎病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多发红斑,大部分皮疹糜烂、结痂,眼睑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未见糜烂。再次实验室检查: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200 RU/ml(阳性≥ 20 RU/ml,阴性<20 RU/ml)。收住入院,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醋酸泼尼松30 mg/d治疗。2周后患者仍有新发水疱伴糜烂及渗出,醋酸泼尼松加至60 mg/d,再次予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及丙种球蛋白20 g/d静脉滴注3 d,全身红斑颜色变暗,糜烂面较入院时明显干涸、结痂。在皮损好转过程中(第2次利妥昔单抗输注14 d),患者头皮、面部、颈部在原有红斑、糜烂基础上突然出现疼痛性丘疱疹,部分融合成片,表面可见脐凹样水疱及破溃后糜烂面、结痂(图2),皮损于24 h内出现,伴有一过性体温升高,最高达37.4 ℃。取疱液行单纯疱疹病毒(HSV)PCR检查:HSV-1阳性,HSV-2阴性;刮取水疱基底部行Tzanck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图3);2型HSV IgG抗体检测2次,出水疱时样本临界值指数(cut off index,COI)为3.36(<1.0),出水疱6 d即治疗5 d后COI为2.25;1、2型HSV IgM抗体样品吸光度值/临界值<0.50(<1.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飞秒激光辅助角膜异体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30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年"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眼视力下降,配镜矫正视力不佳,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双眼圆锥角膜。入院眼科检查示:右眼裸眼视力(UCVA)0.02,左眼0.06;右眼眼压测量不出,左眼为11 mmHg(l mmHg=0.133 kPa);小瞳验光为右眼影动不清,左眼-6.25 DS/-3.50 DC×135=0.4。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双眼结膜无充血,右眼角膜基质浅层瘢痕,左眼角膜透明,双眼角膜Munson征(+),Vogt条纹(-),Fleischer环(-)。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检查示:右眼角膜平坦子午线曲率(Flattest meridian keratometry,K1)为55.26 D,陡峭子午线曲率(Steepest meridian keratometry,K2)为64.80 D,平均K值为59.65 D,角膜最薄点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TCT)为369 μm;左眼角膜K1为45.21 D,K2为46.20 D,平均K值为45.70 D,TCT为466 μm。拟行左眼角膜胶原交联(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手术治疗,择期行右眼角膜移植手术治疗。患者于2019年9月行左眼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ccelerated trans-epithelial 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ATE-CXL)治疗,手术顺利,术后3个月左眼UCVA由0.02提高至0.12,小瞳验光显示为-4.50 DS/-3.50 DC×140=0.8,并验配RGPCL矫正。复查右眼角膜地形图示:K1为58.25 D,K2为64.71 D,平均K值为61.31 D,TCT为352 μm。因患者不接受右眼角膜移植方案,经充分术前沟通后,拟行右眼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经西安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在治疗前被告知手术风险及相关并发症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于2020年1月行右眼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CXL。患者平躺位,奥布卡因滴眼液点眼表面麻醉,采用VisuMax飞秒激光设备(德国Zeiss公司)进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手术设计制作角膜基质囊袋,设计参数为:激光切割能量均为28,透镜帽直径7.5 mm,厚度105 μm,边切口宽度200°,边切位置270°(角膜正下方),边切宽度13.09 mm(见图1A)。分离角膜基质后,采用核黄素VibeX Xtra(美国Avedro公司)同时浸泡角膜层间以及待植入的同种异体角膜基质透镜10 min。供体基质透镜来自同日行SMILE的近视患者,透镜厚度为116 μm,直径6.5 mm。将基质透镜植入患者角膜层间,铺平角膜基质透镜以及角膜帽(见图1B)。采用KXL角膜交联仪(美国Avedro公司),调整紫外线发射头位置,红色十字光标对准角膜中心开始紫外线照射4 min,波长为370 nm,照射强度45 mW/cm 2,照射形式为脉冲式照射(1 s亮,1 s暗),总能量为5.4 J/cm 2。术毕平衡盐溶液(Balanced salt solution,BSS)冲洗层间,复位角膜帽,盖上角膜绷带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层间无异物,基质透镜平复无移位(见图1C)。术后4 d复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右眼角膜帽复位良好,绷带镜在位,角膜基质及透镜轻度水肿。摘除角膜绷带镜,复查角膜地形图示:K1 67.57 D,K2 63.34 D,平均K值65.39 D,TCT 461 μm,角膜最薄厚度较术前增加,厚度差异性较术前减小(见图2)。之后给予氟米龙滴眼液点眼3周,每天4次,每周递减1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天4次,持续1周;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天4次,持续1个月。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患者无法遵医嘱随访,本中心进行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得知患者右眼UCVA0.02,小瞳验光-19.00 DS=0.8,并配戴RGPCL矫正视力,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前高分辨前节OCT可见患者角膜不规则变薄,术后1年复查前节OCT可见角膜基质透镜透明、定位居中(见图3);复查角膜地形图示:K1 62.44 D,K2 64.04 D,平均K值63.23 D,TCT为460 μm(见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布鲁氏菌病临床效果及对体液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10月,以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住院的布鲁氏菌病患者16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4例,西医治疗组85例。西医治疗组给予抗菌素等常规西医支持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的中药,6周为1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体液免疫指标、生化及肝肾功能变化。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84/84),西医治疗组为97.65%(8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西医治疗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gG、IgA、IgM、C3、C4、miRNA-155、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IgG、IgA、IgM、miRNA-155、CRP、ESR、ALT和AST均低于治疗前,C3和C4补体水平高于治疗前( P<0.05),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IgG、IgA、IgM、miRNA-155、CRP、ESR、ALT和AST均低于西医治疗组,而C3和C4补体水平高于西医治疗组( 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布鲁氏菌病可以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同时降低CRP和ESR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体液免疫指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气血同调、升清降浊”辨治双心疾病的思路与验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临床可从中医“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认识双心疾病,把握“气血失和、清浊不分”的核心病机,传承并创新蒲辅周先生“畅气血、重升降”学术思想,以及国医大师薛伯寿“和合思想”,从双心失调本质出发,以“气血同调、升清降浊”为核心治法。其中,气血同调应虚实异治,若以虚为主,需体用联合以调补气血,常用双和散;以实为主,需动静结合以通顺血脉,常用黄芪赤风汤、越鞠丸。升清降浊应斡旋气机、补泻合宜,常用升降散调气开郁,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枳术汤、枳术丸泄浊逐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心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PCOS病机以肾虚为本,发病与肾、肝二脏功能失调尤为密切,致病因素多为情志不遂,治疗时还需重视瘀血的影响,临床可以补肾疏肝法为基本治法,辅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生理病理特点,结合患者不同症状表现辨证论治。基于张景岳“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观点,补肾填精用药不可一味选择滋肾阴为主之药,需于补肾阳中滋肾阴,加入补肾助阳药物则疗效更加明显。重视心理因素亦是治疗PCOS的关键点,临床结合中医情志疗法效果甚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补脏泻腑、益气养阴法针刺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补脏泻腑、益气养阴法针刺辅助治疗T2DM气阴两虚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T2DM气阴两虚证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降糖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脏泻腑、益气养阴法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测血清CRP水平,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空腹血糖(FPG)、2 hPG、HbAlc及TC、TG、HDL-C、LDL-C水平,计算BM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75.9%(22/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6, P<0.01)。针刺组治疗后倦怠乏力、口燥咽干、自汗盗汗、气短懒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02、4.31、4.34、3.63, P值均<0.01)。针刺组血清CRP水平治疗后21、48 d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4.36、-3.75, P值均<0.01)、IL-6水平治疗后14、21、28 d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92、-5.35、-8.71, P值均<0.01)。针刺组治疗后血清TC[(4.62±0.68)mmol/L比(5.56±0.72)mmol/L, t=5.16]、TG[(1.48±0.42)mmol/L比(2.12±0.89)mmol/L, t=3.55]、LDL-C[(2.48±0.84)mmol/L比(3.02±0.95)mmol/L, t=2.3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HDL-C[(1.39±0.27)mmol/L比(1.26±0.22)mmol/L, t=-2.02]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针刺组血清FPG水平治疗后21 d[(6.12±0.67)mmol/L比(6.57±0.61)mmol/L, t=-4.96]、28 d[(5.78±0.52)mmol/L 比(6.49±0.58)mmol/L, t=-2.70]低于对照组( P<0.01),2 hPG水平治疗后14 d[(10.23±1.06)mmol/L比(11.76±1.34)mmol/L, t=-4.87]、21 d[(9.05±0.98)mmol/L比(10.53±1.24)mmol/L, t=-5.10]、28 d[(7.45±0.69)mmol/L比(9.31±0.78)mmol/L, t=-9.71]及HbA1c水平治疗后14 d[(7.93±0. 86)%比(8.52±0.97)%, t=-2.47]、21 d[(7.63±0.85)%比(8.15±0.92)%, t=-2.26]、28 d[(6.47±0.51)%比(7.51±0.62)%, t=-7.05]低于对照组( P<0.01),BMI[(22.13±1.57)kg/m 2比(24.16±1.82)kg/m 2, t=-4.59]治疗后28 d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补脏泻腑、益气养阴法针刺治疗可有效调节T2DM气阴两虚证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状态,改善中医核心证候及微炎症状态,协同降糖作用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气与离位之相火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相火”作为“火气”的一部分,既秉“一气”周流之性,亦具“火”速快行之能,寄于脏腑经络之间。若相火不安其位,外溢逆冲为害,气机升降失司,则清浊俱下,发为泄泻。可见,泄泻乃脾胃伤损所致气机失调,兼夹相火外溢环节。中医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从“气”论病、调“气”而治,立足于相火离位施治,在培土泄湿、调畅气机同时,施降泻、潜镇、固阳之法,以复相火位,寒热并调,阴阳合和,气行条达,而使泄利自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