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涂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猪小肠黏膜下层膜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天然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膜进行表面修饰以提升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对天然SIS膜进行了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表面涂层以获得新型SIS/nHA膜,将0.5 mol/L四水硝酸钙[Ca(NO 3) 2·4H 2O]溶于无菌去离子水并搅拌均匀,随后将0.5 g SIS膜基材浸没其中持续搅拌20 min,加入0.3 mol/L磷酸氢二铵[(NH 4) 2·HPO 4]溶液,并滴加氢氧化铵(NH 4OH)调节溶液pH至10,37 ℃下磁力持续搅拌直至溶胶形成,待反应完全后,取出SIS基材,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3次,室温干燥。重复上述溶胶-凝胶过程3次,获得SIS/nHA膜。然后利用能谱-扫描电镜对材料表面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再将小鼠前成骨细胞以5×10 4细胞/膜的密度接种于各组材料,通过死活染色和噻唑蓝(MTT)试剂盒检测细胞在1、3、7 d增殖活性,同时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悬液(100 μl,1×10 5/ml)接种于铺有Matrigel胶的96孔板,比较SIS/nHA和SIS诱导成管能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溶胶-凝胶法成功将nHA沉积于SIS膜表面,与单纯的天然SIS膜比较,修饰后的SIS/nHA具有更理想的纳米磷灰石表面拓扑形貌;而且,体外实验证实培养1 d时,SIS和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15±0.027比0.230±0.035, t=0.588, P>0.05);而持续培养3 d(0.382±0.041比0.261±0.031, t=4.077, P<0.05)和7 d(0.543±0.055比0.392±0.040, t=3.846, P<0.05)后,SIS/nHA的成骨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成骨结果表明,SIS/nHA诱导4 h形成的成管节点数显著高于SIS组[(46.5±6.4)个比(31.3±5.1)个, t=3.217, P<0.05],同时SIS/nHA诱导形成的管腔长度也显著高于SIS组[(5 170.6±620.5) μm比(3 482.2±480.1) μm, t=3.72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nHA涂层修饰有效提升了SIS膜的表面生物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为SIS的表面改性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调查、临床特征及对分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分娩情况,并对感染病例开展危险因素调查确定高危食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某地区确诊的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进行调查,并对病例临床特征、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名孕产妇发病前曾食用过冰箱内存放的水果、过夜饭菜及各类凉拌菜;10名孕产妇家中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涂抹样本共检出1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来源于厨房菜板、冰箱内食物.10例孕产妇感染病例的孕周16~38周,平均(27.10±7.09)周,9例出现发热症状,8例胎动减少,并伴有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中,1例胎死宫内,2例流产,3例早产,4例足月,85.71%(6/7)新生儿出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结论 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孕产妇饮食习惯、食物及环境交叉感染有关,孕产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抗感染后仍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且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感染;应加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健康宣教,提升孕产妇对该病的警惕度及重视度,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1起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学生群体性腹泻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1起高中生群体性腹泻事件进行调查,查找病原和事件发生原因,为预防学校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问卷调查,描述流行特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餐次和食物.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肛拭子和食物原料、加工环节涂抹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病原.结果 此次事件只涉及该校住宿班学生,共有116名学生发病,涉及在住宿生餐厅就餐的所有班级,住宿班学生总体罹患率为20.32%(116/571).男、女生罹患率分别为30.20% (61/202)、14.91% (55/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2.03,95% CI:1.47~2.79).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暴露于5月30日晚餐为危险因素(OR=3.49;95%CI:1.81~6.74),可疑食物为凉拌菜椒麻鸡(OR=4.83;95%CI:2.51~9.28),椒麻鸡进食量与发病有相关性(线性趋势x2=22.37,P<0.01).11名发病学生肛拭标本中,7份检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astA毒力基因.住宿生餐厅的食物原料鸡胸肉以及加工菜肴的菜板、刀具、菜盆等环境涂抹标本中亦检出astA毒力基因.该学校餐厅存在违规制售凉拌菜、食物加工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等问题.结论 此次事件是1起由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学生群体性腹泻事件,交叉污染是此次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学校食堂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杜绝供应凉拌菜,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调拌板对玻璃离子水门汀物理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不同调拌工具对玻璃离子水门汀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分别采用纸板、玻璃调拌板和硅胶调拌板对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进行调拌,待其凝固后进行抗压强度、表面粗糙度、表面硬度测试.实验按照调拌板材料不同分为纸板组、硅胶板组、玻璃板组3大组,其中纸板组按照纸张厚度不同又分为纸20页组、纸40页组、纸60页组;硅胶板组按照邵氏硬度分为硅胶40组、硅胶60组、硅胶80组.结果:(1)抗压强度:①ChemFil Superior玻璃离子材料(CF):硅胶40组平均抗压强度最高,与硅胶60组、纸20页组和纸60页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27、0.036);②而至富士IX GP玻璃离子材料(IX):纸20页组平均抗压强度最高,与硅胶60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8);③Glaslonomer FX-Ⅱ玻璃离子材料(FX):硅胶40组平均抗压强度最高,与纸20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表面硬度:①CF:硅胶40组平均硬度最高,与纸40页组、纸60页组、硅胶60组、硅胶80组、玻璃板组两两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1、0.001、0.032、0.008、0.016);②IX: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FX: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表面粗糙度:①CF: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X:玻璃板组平均表面粗糙度最低,与纸40页组和纸60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27),与其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FX:玻璃板组平均表面粗糙度最低,与纸60页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采用硅胶40调拌板调拌玻璃离子可以获得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更低的表面粗糙度,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液中检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检出霍乱弧菌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患者病例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采集血液、肛拭子等标本进行培养、生化鉴定、镜检、血清分型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采集患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培养出霍乱弧菌,血平板上呈现有绿色金属光泽的β溶血菌落,经血清分型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判定为不产霍乱毒素的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个案调查显示该患者曾经购买凉拌鸡肉食用,除患者外其他共同就餐者均无异常.结论 该病例的发病可能与食用凉拌鸡肉有关,霍乱孤菌进入血液可能与该菌株带有霍乱溶血素和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起农村白事宴席引发的食物中毒流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大理市一起农村白事宴席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云南省卫生应急简明手册》对2018年7月21日大理市一起突发的食物中毒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共报告食物中毒病例23例.采集肛拭子60份,包括病例肛拭子、厨师肛拭子、对照肛拭子;共检测剩余食物样品24份,包括酥肉、蒸洋溢、凉拌粉丝、萝卜芋头糖汤、粉蒸肉、凉片肉、煮海带、烤鸭、酸菜鱼、泡椒炒肉、水煮白豆和米饭;餐具涂抹样品2份;厨具涂抹样品4份,包括砧板涂抹样品、刀具涂抹样品.剩余食物样品中,有2份粉蒸肉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均为阴性,其余样品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阴性.结论 此次事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由农村白事宴席引发.相关监测部门应继续加强对农村举办宴席的食品安全监管,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以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州市黄埔区首例韦泰夫雷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的溯源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广州市黄埔区首例韦泰夫雷登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溯源检测,为今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现场进行流行病学及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相关样品送实验室进行致病菌筛查及病原学特征分析.结果 经荧光定量PCR检测,在12份病人大便样/肛拭子,1份食品凉拌牛肉,1份砧板涂抹样中检测出沙门氏菌核酸,分离培养出12株沙门氏菌,11株来源病人、1株来源砧板涂抹样,血清学鉴定为韦泰夫雷登沙门氏菌,菌株多重耐药,PFGE聚类分型显示菌株同源性为100%.可疑食品为凉拌牛肉.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韦泰夫雷登沙门氏菌污染凉拌牛肉引起,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餐饮业监督抽查及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贯,预防类似食物中毒事件暴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式量勺在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在Tropicalgin藻酸盐印模材料配套量勺基础上进行改良设计,自制挡板量勺,并对其在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材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随机选取10名护士,每人根据自身调拌经验和使用挡板量勺分别取1/2勺粉和1/3勺粉,称重并记录,比较两种量取方法的精确程度。同时分别将已取好的粉末和提前取好的粉末进行调拌,由同一名医生对调拌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取1/2勺粉时,可活动式挡板量勺、固定式挡板量勺与标准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测组与标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1/3勺粉时,固定式挡板量勺与标准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测组与固定挡板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量勺所取的材料搅拌后合格率为95.0%,高于手测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结论在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材中应用改良挡板量勺,既提高了准确率、工作效率,又保证了藻酸盐印模材料的调拌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例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溯源调查及发病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针对一例孕产妇李斯特菌病开展病例调查和溯源分析,探讨感染来源和单增李斯特菌病的发病机制,为防控李斯特菌病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信息,采集病例血液标本、家庭冰箱内食品及厨房环境样本、家庭附近农贸市场的食品样本,针对不同来源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经常食用从农贸市场购买的中式凉拌菜(5~7次/周),在家自制或二次加工中式凉拌菜.其家庭冰箱冷藏室储存食物生熟不分,且生食水果在冰箱中出现腐烂现象.厨房的两块菜板生熟不分、清洗消毒不及时,厨房操作面存在交叉污染.检测结果显示,11份样本中共分离出3株单增李斯特菌,1株来自该病例的血液标本,2株来自厨房冰箱内食品涂抹和菜板涂抹.提示该病例由于食用污染食品导致感染并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结论 本起事件是丰台区首次在食品和环境中尝试溯源单增李斯特菌病的感染来源.病例家庭冰箱内生肉和胡萝卜、厨房环境涂抹样本中均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明确了食品与环境交叉污染导致病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发病;医院的早期识别及处置是避免新生儿不良结局出现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比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患者,女性,53 岁,初中文化程度,因"肢体不适、手指变形4. 5年,加重伴行动迟缓4个月"于2022年1月14日入院.患者于2017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踇趾上翘,伴间断右足中趾掌趾抽搐感,持续5~10 s后缓解,多在走路时出现,并逐渐出现踮脚走路.为避免出现上述症状,患者行走较前减少.同年12月出现右手变形,伴中指掌指关节疼痛及憋胀感,右肩上抬费力,活动受限,未予特殊诊治.2018年10月开始出现右肩无力、僵硬、肩膀伸展受限,就诊于河北省某省级医院及多家医院,考虑为"肩周炎",予以康复训练及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未见改善.患者病情逐渐进展,2020年10月开始出现右手精细活动受限,不能进行搅拌动作,不能揉面,不能持针做被子,右下肢发沉加重,不能长时间站立,出门需带板凳.2021年10月出现走路缓慢,有"踩棉感",右下肢僵直,右髋关节憋胀,骨缝疼痛,右脚掌肿胀,转身及翻身困难,按照类风湿及骨关节炎多次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患者逐渐出现双上肢静止性震颤,随即左下肢震颤,伴颈部僵硬,翻身、转身缓慢,周身不适,自感言语无力,语调变低,音量变小,偶有饮水呛咳,为求进一步诊治收住院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