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复合流体树脂修复牙体楔状缺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究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修复牙体楔状缺损的效果及对牙髓反应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3月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体楔状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将接受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治疗的35例患者(患牙43颗)纳入观察组,将接受树脂改性光固化玻璃离子材料治疗的31例患者(患牙37颗)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修复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牙齿酸痛、牙髓炎、变色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牙周相关生物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牙髓反应情况(牙髓电活力、牙髓刺激程度)、咀嚼功能(咀嚼效率、咬合力)和牙齿美观度[正畸治疗需要指数的美观量表(Index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need-aesthetic component,IOTN-AC)].结果:观察组的修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ALP、AST和GCF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牙髓电活力、牙髓刺激程度和IOTN-A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的咀嚼效率、咬合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350纳米复合流体树脂能有效修复牙体楔状缺损,显著改善患者牙周生物标志物、牙髓反应情况、咀嚼功能和牙齿美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哌立福新通过结合PqsE蛋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旨在探讨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24孔板静置孵育24 h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再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底部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通过玻璃试管静置孵育24 h构建气-液交界面生物膜,并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气-液交界面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将铜绿假单胞菌重悬于含有系列浓度的哌立福新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连续检测其生长浊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时间-生长曲线,检测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增殖的影响,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通过分子对接中的Glide超精确模式将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进行柔性对接,预测哌立福新与靶蛋白PqsE的结合力及结合模式;通过检测PqsE蛋白的催化底物硫醇的生成量,验证哌立福新对PqsE蛋白催化功能的抑制能力,将未加哌立福新的孔设置为对照组;最后,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验证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显示,与未加哌立福新的对照组相比较,4~8 μg/ml的哌立福新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底部和气-液交界面生物膜的形成;哌立福新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的增殖无影响;分子对接试验提示哌立福新与PqsE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力,对接分数为-10.67 kcal/mol;哌立福新还能有效抑制PqsE蛋白的催化功能,与未加哌立福新的对照组相比,随着哌立福新浓度增高,PqsE蛋白酶受抑制程度越高;通过等离子表面共振试验发现PqsE蛋白与哌立福新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且其结合常数为6.65×10 -5 mol/L。综上,哌立福新可结合PqsE蛋白,干扰PqsE蛋白的催化功能并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伴眼球震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9岁,于2020年2月12日因双眼红、右眼视物变暗,夜间急诊就诊于我院眼科,当时诊断为双眼结膜炎,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14日自觉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再次就诊我院眼科。当时眼部查体:裸眼视力(UCVA)右眼0.12,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0.9,左眼+3.0=0.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其余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照见图1,当时就诊医师认为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双眼结膜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日4次点双眼治疗,4 d后自觉视力好转,继续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治疗。2月22日患者出现头痛,头皮针刺感,自行口服羊角片,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2月24日自觉头痛及头皮针刺感加重,不能触摸头皮,当时患者就诊神经内科行头部CT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继续间断口服布洛芬胶囊对症治疗。3月2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再次就诊我院眼科,UCVA:双眼0.1,矫正视力:右眼+3.0 D=0.2,左眼+3.0 D=0.12。双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下方灰白色的角膜后沉积物(Keratic precipitate,KP),前房清,瞳孔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呈颗粒样混浊(见图2),眼底:右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周围线状出血,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左眼视盘边界不清,视网膜动静脉大致正常,后极部视网膜局部水肿,黄斑区反光消失。辅助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见图3)提示:双眼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呈波浪样改变。双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见图4)提示:双眼视盘区毛细血管扩张,晚期视盘周围荧光素渗漏,荧光增强,后极部局部视网膜可见针尖样高荧光。根据患者双眼全葡萄膜炎和头痛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诊断为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 mg/次,1次/日,晨起口服。3月4日患者晨起后出现眩晕、耳鸣、恶心、无呕吐、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收入眼科住院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家族眼病史,偶有吸烟、饮酒。否认糖尿病史、屈光不正史。全身情况:秃发,未发现白发和皮肤改变。眼部查体:UCVA:右眼0.1,左眼0.1,矫正视力:右眼+1.5 D=0.2,左眼+1.5 D=0.12,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5 mmHg。眼前节及后节同2 d前查体情况。眼球运动检查:第一眼位时双眼水平震颤,向左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第一眼位时加重,向右侧注视时水平震颤较轻。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轻度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左侧上颌窦、筛窦、蝶窦炎(见图5)。化验:血常规正常,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肝肾功能正常,血糖正常,梅毒特异性抗体阴性,钾离子3.47 mmol/L,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抗"O"正常,血沉正常,抗核抗体谱均阴性,抗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阳性,抗巨细胞病毒IgG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不同点眼频次兔眼组织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测定兔眼组织中加替沙星浓度的方法,并比较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兔眼单次和多次点眼后在眼组织及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取94只健康新西兰兔。任意选取10只新西兰兔不给予任何药物用于空白组织获取,将剩余8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单次给药组36只和多次给药组48只,雌雄各半,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单次给药组左眼给予1滴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分别于点眼后0.5、1、3、5、7、10 h收集泪液后进行心脏取血并处死,分别取房水、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多次给药组左眼每次给予1滴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每天3次,分别于连续给药第4和第6天首次给药后0.5 h,第7天首次给药后0.5、1、3、5、7、10 h进行心脏取血和眼组织收集。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预处理各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并计算实验兔血浆及眼组织中加替沙星的达峰浓度(C max)、达峰时间(T max)、曲线下面积(AUC)等药代动力学参数,流动相采用甲醇-0.1%乙酸水溶液(体积比=70∶30),采用正离子多反应检测模式,以环丙沙星为内标物,并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方法的选择性、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准确度和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稳定性进行验证。结合加替沙星对眼部常见感染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90),计算各组织和血浆C max/MIC 90和AUC/MIC 90值。 结果:加替沙星在各眼组织和血浆中线性关系良好;角膜组织中的日间准确度为-1.5%~6.0%,日间精密度≤15%;角膜组织中的提取回收率为92.0%~94.8%,经内标归一化计算得到的低、中、高浓度的基质效应精密度均不大于3.3%,单次给药后加替沙星在眼前节和后节组织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分布,AUC 0-t从高到低分别为泪液、角膜、结膜、虹膜-睫状体、巩膜、房水、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和玻璃体,C max分别为94.90 μg/g、7.34 μg/g、3.65 μg/g、1.81 μg/g、1.75 μg/g、1.31 μg/ml、0.86 μg/g、0.53 μg/g、0.13 μg/g、0.07 μg/ml,除晶状体、脉络膜和玻璃体液中的T max为0.5 h,其余各组织T max均为1 h。多次给药第4、6、7天的0.5 h各眼部组组织中加替沙星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角膜、结膜和巩膜中AUC 0-t约为单次给药的2.04、2.12和2.32倍。单、多次给药后进入体循环的加替沙星浓度均低于25.00 ng/ml。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加替沙星眼用凝胶连续用药后在眼前节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房水和脉络膜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均可满足C max/MIC 90≥10且AUC/MIC 90≥30。 结论:成功构建快速灵敏的眼组织加替沙星浓度测量方法。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以每天3次点眼连续用药3 d后眼组织可达到稳态浓度,且比单次给药在眼组织浓度升高。局部使用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可实现眼部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常见感染细菌的有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模拟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模拟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在新鲜尸骨中的应用,验证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模拟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在股骨头外上象限用玻璃离子标记为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目标靶点,在大转子顶端及下方打入3枚定位克氏针。对处理好的标本行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股骨上端并显示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目标靶点,设计空心螺钉在股骨颈中的位置通道。在Pro/E软件中,绘制与股骨上端的3枚定位克氏针及空心螺钉引导针适配的导向器,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成导向器。将导航模板安装至定位针上通过空心螺钉引导孔,钻入空心螺钉引导针,为治疗股骨颈骨折打入空心螺钉完成定位以及导向。根据空心螺钉引导针与目标靶点中心的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坐标系中的坐标,应用空间距离计算公式计算出空心螺钉引导针与目标靶点中心距离。结果:对空心螺钉引导针进针终点与目标靶点坐标分析可计算得出,固定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引导针的进针终点与目标靶中心点平均距离为1.92 mm。结论:计算机-快速成型辅助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可靠精准,为实现临床个体化、精准化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芪甲苷干预碘酸钠诱导的光感受器退行性病变的效应及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并初步探讨黄芪甲苷(AS-A)干预碘酸钠(NaIO 3)诱导的光感受器退行性病变的效应及相关机制。 方法:6~ 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aIO 3组、AS-A组,每组20只。建模前30 min,AS-A组按10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00 μl AS-A;30 min后,NaIO 3组、AS-A组小鼠按3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00 μl NaIO 3。其后,AS-A组小鼠每天早晚间隔12 h给药2次,直到实验结束。建模后1 d,紧密连接蛋白(ZO-1)染色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趋化因子配体2 ( Ccl2)、白细胞介素1β ( Il-1β)、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 Mlkl)、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 Ripk3)、肿瘤坏死因子( Tnf)等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建模后3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中离子钙接头蛋白1 (Iba1)、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死亡情况。建模后4 d,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各组小鼠眼底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发现,NaIO 3组小鼠眼底可见大量散在黄白色玻璃膜疣样结构,RPE层出现大量强反射区;AS-A组RPE层中强反射区数量减少。ZO-1染色结果显示,NaIO 3组RPE细胞膜上ZO-1大量丢失;AS-A组ZO-1均匀分布于RPE细胞膜上。HE染色结果显示,NaIO 3组RPE层可见圆形黑色沉积物,光感受器内外节结构严重受损,外核层(ONL)细胞层核数显著减少;AS-A组RPE层色素整齐,光感受器内外节结构完整,ONL细胞核层数显著增加。TUNEL检测结果显示,NaIO 3组ONL可见大量TUNEL阳性细胞核,AS-A组视网膜ONL中TUNEL阳性细胞核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S-A组比较,NaIO 3组视网膜中 Mlkl、 Ripk3、 Ccl2、 Il-1β、 Tnf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18、10.66、53.51、41.40、24.13, P <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NC组、AS-A组比较,NaIO 3组视网膜中GFAP阳性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2, P<0.05)。 结论:AS-A能有效抑制NaIO 3诱导的光感受器退行性病变,其效应部分与抑制光感受器死亡和神经炎症反应,维护视网膜稳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绝大多数患者需在牙面上粘接一定数量的附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可增加矫治器的固位力,有效传递正畸力,帮助实现可预测的牙齿移动。目前临床上被用作附件的材料多种多样,包括通用型充填树脂、正畸粘接树脂、流动树脂及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等,对于何种材料最适宜用作附件和粘接尚无定论。本综述回顾目前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材料性能的相关研究,以探索用于附件制作的最佳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运载双层抗原蛋白的CS-PLGA制剂制备及其表征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制备运载双层抗原的CS-PLGA微球制剂,并对其进行相关表征鉴定.方法 通过复乳法结合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多孔微球后,在4 ℃水浴条件下装载抗原,利用抗原浓度梯度介导的物理扩散促进抗原进入微球内部,并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微球外表面,形成内外双层抗原运载.根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材料玻璃转化温度这一特性,促进多孔微球表面孔道在48 ℃条件下发生愈合,使其形成闭合的微球制剂,再将得到的微球制剂与壳聚糖溶液混悬镀层,进行阳离子修饰,逆转微球表面负性电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粒度仪等检测微球形态、粒径分布和电位变化,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抗原是否装载至微球制剂中,采用荧光标记的BSA和荧光标记的PLGA材料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原装载后的分布情况,通过BCA法检测微球制剂的包封率和载药率.结果 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结果显示多孔微球成孔良好,粒径大小为(73.94±0.81)nm,多分散性指数为0.038±0.004.Zeta电位由负转正说明壳聚糖已被成功镀层至微球表面.经过SDS-PAGE、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证实BSA已被成功运载.经micro BCA试剂盒检测后多孔微球包封率为(3.01±0.04)%,载药率为(1.50±0.02)%.结论 成功制备得到运载双层抗原的CS-PLGA制剂,为后续缓控释制剂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种粘接材料对氧化锆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研究 3 种不同粘接材料对氧化锆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作 60 件氧化锆试件,随机分成 3 组(n=20),分别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AZ-Prime联合Duo-Link树脂水门汀、BeautiCem SA树脂水门汀将氧化锆与牙本质进行粘接,依次记为A组、B组、C组,各组随机选取 10 件置于 37℃恒温水浴箱 24 h,记为老化前;10 件置于 37℃恒温水浴箱 6 个月用来检测粘接耐久性,记为老化后,测试粘接剪切强度,分析粘接界面断裂模式.结果:老化前,A组剪切强度小于B组、C组(P<0.05);B组与C组剪切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老化后,3组间剪切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剪切强度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P<0.05).老化前后相比,各组的粘接剪切强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BeautiCem SA树脂水门汀能获得较高的粘接剪切强度和粘接耐久性,满足临床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科研公共平台膜片钳室建设和仪器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是每位中医药人的光荣使命.近年来中医药基础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膜片钳技术作为新兴工具出现了.1976 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 Erwin Neher和 Bert Sakmann 合作发明了膜片钳技术,推动了神经科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膜片钳技术是利用玻璃微电极与细胞膜表面形成紧密接触,经过放大器等系统记录电压或者电流信号的实验方法[1],其本质是研究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