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水调沙影响下黄河山东段鱼类群落格局及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7/6
文章于2019-2021年调水调沙前后利用多种网具对黄河山东段4个站位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了黄河山东段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等.结果表明,山东段共采集鱼类59种,隶属于10目20科,调水前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鲤(Cyprinus carpio)、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鲻(Mugil cephalus)、鮻(Liza haematocheilus),调水后优势种为鲫、鳊、鲤、赤眼鳟.多样性指数方面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差异较显著(0.01
0.05).聚类分析表明,调水调沙前后黄河山东段鱼类群落结构在相似水平为45%时可以划分为2组,调水调沙后东阿断面(AH2)与其他断面相比具有较强的差异性;相似水平为60%时可以划分为4组,分别为A组群(AH3、BH3和BH2)、B组群(AH1和BH1)、C组群(AH4和BH4)、D组群(AH2).SIMPER分析显示,A组群平均相似率为60.66%,特征种包括鳊、翘嘴鲌、赤眼鳟、鮻、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B组群平均相似率为66.38%,特征种包括鳊、鲫、鲇(Silurus asotus)、鲤、?(Hemiculter leucisculus),C组群平均相似率为68.48%,特征种包括鲤、鲫、翘嘴鲌、鳊、鮻.RDA分析表明径流量、总磷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基于以上结果,研究对比黄河各河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调水调沙对黄河山东段鱼类群落格局及多样性的影响,发现庞口湾作为鱼类栖息地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建议.研究可为黄河山东段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鲶和乌鳢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捕食选择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自长江禁渔以来,鄱阳湖凶猛性鱼类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明确凶猛性鱼类的捕食活动是否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造成影响,研究以鲶(Silurus asotus)、乌鳢(Channa argus)为捕食者,选择8种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即3种规格[小:(39.20±1.30)mm;中:(49.82±2.13)mm;大:(58.99±1.16)mm]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体、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猎物,分别开展鲶和乌鳢对饵料生物种类和克氏原螯虾幼体规格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鲶、乌鳢均喜好在夜间捕食,并且鲶、乌鳢的捕食高峰期均集中在为20:00-8:00;(2)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存在时,鲶、乌鳢均未捕食克氏原螯虾幼体,并且对鲤、食蚊鱼和日本沼虾表现出较明显的捕食偏好性.(3)同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组合中,鲶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同时乌鳢捕食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大规格的数量(P<0.05).(4)多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等量混养组合中,鲶、乌鳢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并且这种偏好性随克氏原螯虾幼体间规格差距增大而升高.综上,在多种饵料生物共存时,克氏原螯虾不是凶猛性鱼类的最佳猎物;但当其他饵料生物种类及数量较少时,较小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依旧面临较高的捕食威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大藤峡大坝蓄水对浔江鱼类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2017年7月至2021年2月对浔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每月调查一次),以定制刺网、虾笼和钓钩为主要作业网具,结合相对重要性指数、鱼类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相似性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生态网络和零模型等分析方法,探讨广西大藤峡大坝蓄水对浔江鱼类群落的影响.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77种,隶属7目19科63属.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鲤(Cyprinus carpio)、粗唇(危)(Leiocassis crassilabris)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值为 850.59-2347.23,表明它们是浔江优势种.大藤峡大坝蓄水后浔江鱼类群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鱼类群落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各年度间鱼类群落相似度均大于59.73%,总体呈现出时间相隔越远群落相似性越低的趋势.此外,鱼类种类数由69种下降为51种;(2)河江鱼类群落受干扰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鱼类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W值由0.052降至-0.004.此外,基于浔江鱼类所构建的生态网络集散节点数不断减少,结构趋向于简单化,生态网络稳定性减弱;(3)基于时间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种间竞争加剧,时间生态位重叠增幅最大的种对是罗非鱼sp-东方墨头鱼以及卷口鱼-鲫等生态习性相近鱼类.(4)基于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构建的零模型结果揭示了浔江鱼类群落构建取决于环境因素,大坝蓄水后浔江鱼类群落向竞争主导的随机分布发展格局转变.综上所述,大藤峡大坝蓄水对浔江鱼类群落产生较大的影响,亟需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后续浔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以及大藤峡大坝运行的建议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草鱼(♀)×赤眼鳟(♂)杂交F1倍性分析和性腺发育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杂交F1的倍性和生育性能,对杂交F1的染色体核型和红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分析和测定, 并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共124尾杂交F1的性腺发育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杂交F1染色体2n=48, 核型公式2n=26 m+20 sm+2 st, NF=94, 未发现端部着丝点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等结构; (2)杂交F1相对DNA含量为对照组鸡血的1.29倍, 其绝对DNA含量为(3.21±0.61) pg/N, DNA指数为0.92; (3)经解剖观察和切片鉴定, 杂交F1卵细胞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卵细胞第Ⅰ-Ⅴ时相均发育正常, 可完成排卵并产生后代, 为正常发育型; 另一类卵细胞发育到第Ⅴ时相后, 卵黄颗粒减少, 油滴增加, 呈无卵黄空洞状, 为异常发育型.杂交F1精巢包括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 无成熟精子; 部分精小囊内精细胞量极少, 多为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 生产实践中暂未发现可以排精的杂交F1个体.研究表明, 草鱼与赤眼鳟杂交获得的杂交F1为二倍体, 部分雌性可育, 雄性可能为败育群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的珠江赤眼鳟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珠江流域重要野生经济鱼类赤眼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对柳江、西江、北江、郁江、南盘江和红水河6个自然种群共170尾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长978 bp的序列,检测出10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平均为0.982 0,核苷酸多样性平均为0.013 53,表明珠江流域赤眼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结果均显示珠江流域赤眼鳟未出现明显分化,各种群亲缘关系较近,基于D-loop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106个单倍型分为两大支系(A支和B支).A支包含6个种群中的大部分单倍型,未形成明显单系群;B支由西江种群的两个特有单倍型组成.单倍型网络亲缘关系分析结果也表明其未出现明显分化.AMOVA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变异出现在种群内(99.36%),而地理区间和地理区内种群间的变异很小,中性检验显示,珠江流域赤眼鳟历史上曾发生过种群扩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认为西江为珠江流域赤眼鳟的扩散中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鱼(♀)×赤眼鳟(♂)F1及其亲本CAST基因cDNA全长克隆与结构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5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tin,CAST)在肌肉生长和肉质特征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正交F1的肉质相关分子基础,通过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分别克隆了草鱼(♀)×赤眼鳟(♂)F1及其亲本的CAST基因cDNA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了三种鱼的CAST结构差异.结果表明:草鱼(♀)、赤眼鳟(♂)及草鱼(♀)×赤眼鳟(♂)F1的CAST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3036、3165和3086 bp,编码901、893和90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93.72、92.77和94.02 kD;推测的理论等电点分别为5.92、6.01和6.02.草鱼(♀)×赤眼鳟(♂)F1 CAST与草鱼(♀)和赤眼鳟(♂)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52%和90%.三种CAST蛋白均包括4个含有典型七肽的钙蛋白酶抑制结构域.草鱼(♀)、赤眼鳟(♂)和F1 CAST氨基酸残基中分别存在73、82和75个潜在的磷酸化修饰位点.蛋白三级结构分析显示草鱼(♀)、赤眼鳟(♂)和F1 CAST中分别含有24、12和20个β-折叠,且均呈链状结构.综合可知,F1 CAST在序列相似度、磷酸化位点数、蛋白质结构及进化地位与草鱼(♀)均更接近.该研究结果为阐明草鱼(♀)×赤眼鳟(♂)正交F1肉质形成机理提供了分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赤眼鳟Mx1基因的cDNA克隆及表达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是否存在Mx1(Myxovirus resistance)基因及参与抗病毒免疫反应,研究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赤眼鳟Mx1基因(ScMx1)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cMx1在赤眼鳟健康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感染GCRV后ScMx1和ScIFN-Ⅰ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ScMx1的cDNA全长为3000 bp,包含5′非编码区124 bp,开放阅读框1893 bp,3′非编码区983 bp,共编码630个氨基酸.预测的ScMx1蛋白包含GTP酶结合区域、中央核心结构域和GTP酶效应结构域.ScMx1与青鱼Mx1的相似性最高(97%),与ScMx的相似性仅为50%.ScMx1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脾脏中表达量最高.经GCRV感染开始至168h,ScMx1和ScIFN-Ⅰ在肝脏和体肾中的表达量持续上调;在脾脏和头肾中于感染后72h达到峰值.相关性分析显示脾脏中ScMx1和ScIFN-Ⅰ的表达水平呈显著相关(r=0.94,P=0.018).研究发现赤眼鳟存在Mx1基因,且可能参与了抗GCRV免疫应答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草鱼(♀)×赤眼鳟(♂)杂交F1IGF-Ⅰ和IGF-Ⅱ 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究草鱼(♀)×赤眼鳟(♂)杂交F1生长性状形成相关分子机理,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杂交F1个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Ⅰ,IGF-Ⅰ)和IGF-Ⅱ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两个基因的组织表达水平,并比较了杂交F1生长性状大、小两个亚群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显示:IGF-Ⅰ和IGF-Ⅱ的cDNA全长分别为824 bp和1 707 bp.IGF-Ⅰ和IGF-Ⅱ蛋白均具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典型特征,即包括信号肽和B、C、A、D和E5个功能结构域,并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IGF-Ⅰ与IGE-Ⅱ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仅为26%.IGF-Ⅰ与IGF-Ⅱ在杂交F1下丘脑、垂体、肝脏、脾脏、肾脏、头肾、肠、心脏、皮肤、肌肉、性腺和血液中都有表达,且均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心脏中最低.同池饲养F1的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大亚群肝脏、血液和肌肉中IGE-Ⅰ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小亚群对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大亚群肝脏中IGF-Ⅱ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小亚群(p<0.001),表明IGF-Ⅰ和IGF-Ⅱ的表达水平与杂交F1的生长性状相关联.实验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1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科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清远水利枢纽建设对库区鱼类群落结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清远水利枢纽是北江干流与珠江河口之间第一座枢纽,为探究清远水利枢纽建坝筑库后库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于2017—2018年在清远水利枢纽至飞来峡水利枢纽库区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49种,隶属于6目16科44属,以鲤(Cyprinus carpio)、鲮(Cirrhina molitorella)、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为优势种类,鱼类生态类型以杂食性、定居性鱼类为主.与水坝截流前2006—2007年调查结果比较,库区鱼类种类数大大减少,洄游性鱼类种数明显下降,鱼类群落丰富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下降,定居性、杂食性鱼类种类所占比例增加,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显示造成水坝建设前后库区鱼类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指示物种为: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花鰶(Clupanodon thrissa)、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纹唇鱼(Osteoichilus salsburyi)等,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显示库区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研究结果可为库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水坝生态调度以及渔业资源管理提供本底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河川沙塘鳢对猎物种类和大小选择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明确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 Günther)养殖宜投喂饵料生物的种类和规格,通过室内外试验研究了沙塘鳢对生活习性不同8种饵料生物的种类选择,对不同规格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的选择,以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鱼大小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沙塘鳢对麦鲮(Cirrhinus mrigala Hamilton)的选择指数显著大于其对剩余7种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在无仿真水草条件下,沙塘鳢对小规格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显著大于对大、中规格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在仿真水草条件下,沙塘鳢对小规格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显著大于其对大规格饵料生物的选择指数.在不同生长阶段中,沙塘鳢全长与其捕食的饵料鱼全长呈现正相关关系;沙塘鳢捕食的饵料鱼PPR值为0.23—0.73,均值为0.49±0.1(均值±标准差);随沙塘鳢规格的增加其捕食饵料鱼的PPR值降低,捕食饵料鱼规格分布小于环境中饵料鱼规格分布.综上,沙塘鳢养殖宜投喂饵料鱼麦鲮,饵料鱼PPR值宜为0.38—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