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脏特异性敲除核因子-κB必需调节蛋白基因对Myc过表达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IκB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Myc过表达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转基因小鼠将LAP-tTA小鼠与Alb-cre小鼠杂交,再与NEMO f1(NEMO为NF-κB必需调节蛋白)小鼠杂交,以产生LAP-tTA +/Alb-cre +/NEMO fl/wt小鼠,最后与tetO-Myc +小鼠杂交。本实验包括4组:(1)WT小鼠;(2)NEMO ΔLPC小鼠(肝细胞中NEMO敲除,无Myc过表达);(3)Myc LAP-tTA小鼠(Myc过表达,无NEMO敲除);(4)Myc LAP-tTA/NEMO ΔLPC小鼠(肝脏Myc过表达和NEMO敲除)。记录小鼠的生存曲线,观察肝脏大体形态。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肿瘤指标及肝祖细胞指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mRNA水平。使用 t检验比较独立样本组与相应组。 结果:小鼠带瘤生存曲线显示Myc LAP-tTA/NEMO ΔLPC小鼠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Myc LAP-tTA小鼠(中位生存期M/P 50 56 d比83 d, P<0.01);Myc LAP-tTA/NEMOΔLPC小鼠对比Myc LAP-tTA小鼠,谷草转氨酶[(739.40±35.61) U/L比(441.50±78.79) U/L, t=2.464, P<0.05]、碱性磷酸酶[(3 142.0±287.6) U/L比(1 702.0±278.8) U/L, t=3.129, P<0.01]、γ-谷氨酰基转移酶[(101.70±12.82) U/L比(37.31±9.34) U/L, t=3.927, P<0.01]和总胆红素[(1.281±0.232) mg/dl比(0.618±0.051) mg/dl, t=3.889, P<0.01]均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细胞角蛋白19(CK19)、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水平在Myc LAP-tTA/NEMO ΔLPC较Myc LAP-tTA组小鼠肝脏亦明显升高;肝祖细胞标志物如角蛋白(CK19,4.336±1.970比0.680±0.234, t=1.843, P<0.01)、CK7(3.884±0.338比2.370±0.525, t=2.422, P<0.01)、甲胎蛋白(AFP,3 614.0±2 070.0比1 399.0±319.9, t=1.057, P<0.01)、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mRNA水平在Myc LAP-tTA/NEMO ΔLPC较Myc LAP-tTA组小鼠肝脏显著增高(7.900±0.997比3.084±0.711, t=3.943, P<0.01)。 结论:肝细胞中特异性敲除NEMO从而抑制经典的IKK/NF-κB信号通路,可促进肝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诱导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的发生。白细胞介素(IL)-6/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可能参与混合型肝癌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骨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21年9月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EHE 2例,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二代测序,分析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YAP1-TFE3融合EHE,男性1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26、16岁,均为多发骨病变。例1位于右侧髂骨、髋臼及股骨大转子,例2位于左股骨远端、髌骨、胫腓骨、距骨及跟骨。2例除均可见到典型的EHE形态外,还可观察到丰富、具有嗜酸性胞质的细胞,实性片状生长,伴血管腔结构形成,细胞核具有轻-中度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标本均表达CD31、CD34、ERG、Fli1、F8等血管标志物,例2个别细胞EMA阳性,均不表达其余上皮标志物,CAMTA1均不表达,TFE3均为核表达,FISH检测2例均检测到TFE3分离信号,无CAMTA1分离信号。二代测序例1检测到YAP1(第1号外显子)-TFE3(第4号外显子)融合。结论:骨内原发YAP1-TFE3融合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中度恶性肿瘤,极为罕见,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结合TFE3核表达及分子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AS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AS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lncRNA SATB1-AS1与SATB1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前列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ATB1-AS1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4株前列腺癌细胞株(PC3、DU145、22RV1、LNCAP)和人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株(RWPE1)中SATB1-AS1表达。应用TCGA数据库及整合基因组浏览器(IGV)软件比对SATB1与SATB1-AS1的相关性。结果:荧光杂交结果显示,SATB1-AS1在定位在细胞核、细胞质。RT-qPCR结果显示在前列腺癌细胞22RV1、LNCAP中SATB1-AS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DU145、PC3(4.20±1.25、42.58±8.30和0.50±0.02、1.58±0.33, F=22.512, P<0.05)。TCGA数据库分析SATB1-AS1与SATB1呈正相关( r=0.670, P<0.001);IGV软件比对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内发现SATB1启动子序列与SATB1-AS1部分序列完全重合。 结论:SATB1-AS1在前列腺中表达,且可能通过与SATB1基因启动子结合进而调控SATB1基因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NUP98基因重排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男,63岁,因发热伴下肢关节疼痛就诊。血常规:WBC 169×10 9 /L,HGB 91 g/L,PLT 61×10 9 /L,外周血原始细胞80%;骨髓穿刺干抽,骨髓细胞形态学:粒系占92.0%,原始粒细胞占74.5%,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原始幼稚细胞阳性,酯酶染色阴性。外周血染色体核型:46,XY,t(5;15)(q31;q26.1),t(7;11)(p15;p15)[20]。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NUP98基因双色分离探针重排阳性百分率为90%。NUP98-HOXA9融合基因定性阳性。二代测序(NGS)检出GATA2 p.Ala372Thr位点非同义突变(45.68%),KRAS p.Lys117Asp位点非同义突变(2.32%),NRAS p.Gly13Asp位点非同义突变(11.49%),NRAS p.Gly12Asp非同义突变(26.78%),WT1 p.Ala382f移码型插入突变(2.34%),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 2。予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维奈克拉(100 mg第4天,200 mg第5天,300 mg第6~10天)方案诱导治疗1个疗程后,取得形态学、流式细胞学完全缓解(CR),NGS未再检出相关基因突变,FISH检测NUP98基因重排阳性率下降至6.4%。再次予原方案1个疗程后复查骨髓,仍保持形态学、流式细胞学CR,FISH未再检出NUP98基因重排。继续予去甲氧柔红霉素、中剂量阿糖胞苷联合维奈克拉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保持CR状态。后续进行亲源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RIC-mBU3/CY-FLU+ATG,回输供者CD34 +造血干细胞2.72×10 6/kg,单个核细胞(MNC)5.36×10 8/kg,+14 d粒细胞植入,+13 d血小板植入,移植后无明显并发症,复查骨髓保持CR状态,供者嵌合率100%。目前移植后9个月,无进展生存14个月余,继续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云南省100例异常血红蛋白E患者的血液学和基因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异常血红蛋白E(hemoglobin E,Hb E)杂合子及Hb E合并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病例的血液学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对100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提示为Hb E异常血红蛋白携带病例进行血细胞分析,并用Gap-PCR和PCR-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α-和β-珠蛋白基因常见突变类型。结果:100例疑似Hb E携带的病例,经基因诊断全部检出β-珠蛋白链CD26突变(HBB:c.79G>A),其中Hb E杂合子90例,Hb E合并αα/-α 3.7突变7例,Hb E合并αα/-- SEA突变2例,1例为Hb E合并-α 3.7/-α 3.7。Hb E杂合子血液学表型分析结果:Hb A2(26.02±3.64) %,Hb F (1.35±1.25)%,平均红细胞体积(78.83±4.68)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6±1.54)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9.65±10.73) g/L,血红蛋白(141.08±16.53) g/L;Hb E复合α地贫时,α地贫基因的突变类型不同,血液学表型结果不同。 结论:云南省Hb E及Hb E合并α地贫的发生率较高,高效液相色谱能够有效检出Hb E,Hb E合并其它α地贫基因突变时,有较大差异的表型变化;仅依靠血液学结果进行产前筛查会造成Hb E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iR-3127964经PIWIL-3/载唾液酸蛋白途径调控滋养细胞侵袭力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与非病理妊娠胎盘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piR-3127964调控滋养细胞侵袭力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就诊的非病理性早产(对照组, n=12)与子痫前期孕妇(子痫前期组, n=10)经剖宫产分娩的胎盘以及早孕期人工流产者的绒毛组织(早孕期人工流产组, n=10)。提取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的总RNA进行测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iR-3127964在各类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中PIWIL-1、PIWIL-2和PIWIL-3的表达量。外源性调节HTR-8/SVneo细胞内piR-3127964的水平,通过qRT-PCR检测下游候选靶分子,即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样3-样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like 3-like,GNL3L)和载唾液酸蛋白(sialophorin,SPN)mRNA的相对表达量,利用qRT-PCR检测GNL3L和SPN mRNA在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上述两者与piR-3127964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结合的方式明确piR-3127964和SPN在早孕期人工流产组绒毛组织中的定位。通过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探究piR-3127964对HTR-8/SVne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和潜在机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事后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差异表达的piR-3127964预测的下游靶基因的富集通路与细胞运动相关;piR-3127964在早孕期人工流产组绒毛、对照组和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950±0.853、1.036±0.303与0.254±0.155, F=27.35, P<0.05);且piR-3127964定位于早孕期人工流产组绒毛的绒毛外滋养细胞(extravillous cytotrophoblasts,EVTs)中。(2)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PIWIL-3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胎盘组织和早孕期人工流产组绒毛组织(0.810±0.400与3.175±0.429和6.843±1.379,LSD检验, P值均<0.05)。(3)与阴性对照相比,piR-3127964外源性模拟物(piR-mimics)和外源性抑制剂(piR-inhibitor)可显著改变SPN mRNA水平(分别为0.971±0.045与0.732±0.010、1.076±0.073与1.293±0.092,LSD检验, P值均<0.05);而GNL3L mRNA水平与piR-3127964水平无明显相关性。(4)野生型SPN(wild type SPN,SPN-WT)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在经piR-mimics(1.010±0.049与0.645±0.047, t=9.34)和piR-inhibitor(1.035±0.058与1.397±0.015, t=-10.60)的处理后出现显著变化( P值均<0.05)。(5)与对照组胎盘组织相比,SPN mRNA在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显著上调(1.305±0.290与2.097±0.239, t=-4.22, P=0.006),而GNL3L mRNA在这两类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实验提示SPN定位于早孕绒毛的EVTs中。(6)piR-inhibitor可显著抑制HTR-8/SVneo细胞的侵袭能力,敲低SPN后能逆转piR-inhibitor引起的侵袭能力下降效应(160.714±53.860与371.667±103.061和344.333±120.268,LSD检验, P值均<0.05)。 结论:piR-3127964在子痫前期胎盘中异常下调,通过上调SPN抑制滋养细胞侵袭力,可能是子痫前期的病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CRISPR/Cas9技术建立 Pkd1基因条件敲除的多囊肾小鼠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CRISPR/Cas9和Cre-loxP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多囊肾病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 Pkd1)基因条件敲除小鼠模型,为深入研究 Pkd1基因在多囊肾病发生中的作用提供动物模型。 方法:采用In-Fusion技术构建打靶载体,根据 Pkd1基因制备对应的gRNA、Cas9 mRNA及携带loxP位点的供体载体,共同注射于C57BL/6N小鼠的受精卵内。将受精卵转移至有假孕状态雌性小鼠的输卵管内部。幼鼠出生后经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分选出 Pkd1 flox/flox基因型F0代阳性小鼠,后者与野生型小鼠配繁,筛选出后代基因型为 Pkd1 flox/+的F1代杂合子小鼠,内部扩繁获得基因型为 Pkd1 flox/flox的F2代纯合子小鼠,该基因型小鼠再与 Cre阳性表达的 Ggt1- Cre小鼠杂交,获得 Pkd1 flox/+Ggt1 Cre基因型的F3代小鼠,F3代自交或与F2代 Pkd1 flox/flox回交得到 Pkd1 flox/floxGgt1 Cre基因型的F4代小鼠,即肾脏特异性 Pkd1基因敲除( Ggt1-cKO)小鼠。采用PCR法鉴定小鼠基因型,按基因鉴定结果分为野生型对照(WT)组( n=6)、 Pkd1纯合子对照(PKD)组( n=6)和 Ggt1-cKO敲除验证(CKO)组( n=6)。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和其他器官组织中 Pkd1 mRNA的表达;HE染色检查各组小鼠肾组织病理改变;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小鼠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含量,并计算肾脏系数。 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CKO组子代小鼠基因型符合 Pkd1 flox/floxGgt1 Cre。 Pkd1基因仅在肾脏特异性表达,其余组织中均未见表达。RT-qPCR结果显示,CKO组小鼠肾脏髓质 Pkd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WT组和PKD组(均 P<0.05)。肉眼可见CKO组小鼠肾脏体积较WT组增大了1倍左右,光镜下可观察到CKO组小鼠肾脏有多个大小形态不一的空泡,髓质组织间隙明显增加。CKO组小鼠肾脏系数、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含量均显著高于WT组和PKD组(均 P<0.05)。 结论:基于CRISPR/Cas9和Cre-loxP基因编辑技术可成功构建 Pkd1基因条件敲除小鼠,为进一步研究 Pkd1基因在多囊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1 G2677T基因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1(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 1,ABCB1) G2677T基因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个体化应用阿托伐他汀提供临床研究证据。方法:自2021年3—12月连续纳入许昌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患者ABCB1 G2677T(rs2032582)基因多态性,并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GG、GT和TT共3组。3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降脂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3组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并分析其变化,记录3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血清LDL-C水平<1.8 mmol/L为降脂治疗有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的影响因素。统计软件为SPSS 25.0。结果:GG、GT和TT 3组分别有50例(38.17%)、49例(37.40%)和32例(24.43%)患者。治疗后GG、GT、TT 3组患者血清TC水平分别为(3.47±0.70) mmol/L、(3.59±1.09) mmol/L和(3.48±1.02) mmol/L,低于治疗前的(4.27±0.99) mmol/L、(4.02±0.98) mmol/L和(4.03±1.31) mmol/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52,3.092,5.593,均 P<0.01)。治疗后GG、GT、TT 3组患者血清LDL-C水平分别为(1.89±0.53) mmol/L、(2.07±0.92) mmol/L和(1.96±0.79) mmol/L,低于治疗前的(2.87±0.92) mmol/L、(2.56±0.89)mmol/L和(2.55±1.11) mmol/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96,4.055,5.980,均 P<0.001)。治疗前后GG组血清LDL-C水平差值为(-0.97±0.69)mmol/L,GT组和TT组分别为(-0.50±0.86)mmol/L和(-0.59±0.56)mmol/L,3组治疗前后血清LDL-C水平差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14, P=0.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HDL-C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783,0.490,1.677,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CB1 G2677T基因类型和熬夜是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ABCB1 G2677T基因GT型患者降脂有效的概率为GG型患者的27.9%( OR=0.279,95% CI:0.110~0.709, P=0.007),TT型患者降脂有效的概率是GG型患者的33.8%( OR=0.338,95% CI:0.121~0.943, P=0.038);有熬夜习惯的患者降脂有效的概率为不熬夜患者的26.4%( OR=0.264,95% CI:0.118~0.591, P=0.001)。3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68, P=0.648)。 结论:ABCB1 G2677T基因GG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GT型和TT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ncRNA Tsix在NMDA诱导小鼠视网膜兴奋性毒性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溶液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损伤作用,并检测新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six在小鼠视网膜兴奋性毒性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视网膜和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7~8周龄C57B6/J小鼠105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 mmol/L NMDA组、10 mmol/L NMDA组、20 mmol/L NMDA组和40 mmol/L NMDA组,每组21只。正常对照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1 μl氯化钠溶液,不同剂量NMDA组分别注射相应剂量的NMDA溶液各1 μl。1周后,分别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苏木精-伊红染色、视网膜铺片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不同剂量NMDA组视网膜各层厚度、神经节细胞层(GCL)细胞数量和RGCs数量。采用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剂量NMDA组GCL中lncRNA Tsix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剂量NMDA组 Tsix基因的转录本水平。 结果:OCT结果显示,2、10、20和40 mmol/L NMDA组视网膜全层厚度分别为(255.00±6.63)、(252.40±6.41)、(248.67±6.20)和(229.11±10.37)μm,较正常对照组的(269.60±20.01)μm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GCL细胞排列均匀、紧密,呈单层,细胞核大而圆,NMDA注射后细胞出现体积不均和空泡,有核固缩现象。各剂量NMDA组GCL细胞数量随NMDA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当NMDA浓度增至20 mmol/L时,GCL的细胞数量减少至正常对照组的一半。视网膜铺片结果提示,β3-微管蛋白阳性RGCs细胞数量随NMDA剂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0 mmol/L NMDA组RGCs数量减少至正常对照组的一半。RNAscope结果显示,lncRNA Tsix主要在GCL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且随着NMDA剂量的增加,表达lncRNA Tsix的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各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670, 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Tsix随NMDA剂量的增加表达趋势与RNAscope结果一致。 结论:NMDA对视网膜厚度和RGCs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小鼠视网膜lncRNA Tsix的表达主要集中在GCL细胞的细胞质,且转录本水平随着NMDA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对RGCs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肌细胞增强因子2B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肌细胞增强因子2B(myocyte enhancer factor 2B,MEF2B)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2年1月至2019年5月60例M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石蜡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进行染色,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MCL,男性占优势(男女比为3∶1)。组织学分组,经典型MCL居多(经典型48例,变异型12例)。结构学分组,非全网型比例高(非全网型50例,全网型10例)。经典型MCL的患者多见于>60岁老年人(29例)。无论病理亚型还是结构亚型MCL,病变多为结内、结外共存病变。SOX11(+)MCL常见于经典型( P=0.040),倾向于全网型( P=0.086)。MEF2B在MCL的表达率为60.0%(36/60),MEF2B在经典型、全网型、SOX11(+)MCL中表达率高,分别显著高于变异型、非全网型、SOX11(-)MCL( P<0.05)。MEF2B阳性及阴性组MCL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OX11(-)MCL相比,SOX11(+)MCL的瘤细胞表达MEF2B百分比显著增高( P=0.027)。MEF2B表达与瘤细胞增殖无关( P=0.341)。MEF2B及SOX11不同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P=0.304, P=0.819)。变异型(母细胞/多形性)MCL的2年内病死率明显高于经典型MCL( P<0.05)。 结论:MEF2B在MCL的表达与病理亚型、结构亚型、SOX11的表达有关,但与增殖及预后无关。2年内病死率高仅见于变异型MCL。然而有关MEF2B在MCL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