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海东矶海域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早期发育
编辑人员丨2024/5/25
为养护渔业资源和修复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人工鱼礁通常被投放至沿岸海域的海底,为海洋生物提供新的栖息地.于2022 年 5 月(投放后 10 个月)和 10 月(投放后 15 个月)调查了临海东矶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了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两次调查共记录到 5 类 17 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礁体投放10 个月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519±289)个/m2和(3657±273)g/m2,15 个月后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056±1858)个/m2和(8300±2045)g/m2,15 个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10 个月的(P>0.05).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Globe R=0.573,P=0.029),导致群落结构差异的物种主要是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tata、侧花海葵、褐蚶Didimarca tenebricum、丽核螺Tritonoharpa leali、双纹须蚶Barbatia bistrigat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礁体投放 10 个月后和 15 个月后人工鱼礁附着猫爪牡蛎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075±37)个/m2和(2194±397)个/m2,不同礁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现临海东矶人工鱼礁表面分布有低物种丰度和高密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并发育成为以猫爪牡蛎为造礁种的人工牡蛎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鄱阳湖凶猛性鱼类鲶和乌鳢对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捕食选择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自长江禁渔以来,鄱阳湖凶猛性鱼类数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为明确凶猛性鱼类的捕食活动是否会对克氏原螯虾的种群造成影响,研究以鲶(Silurus asotus)、乌鳢(Channa argus)为捕食者,选择8种不同种类的饵料生物,即3种规格[小:(39.20±1.30)mm;中:(49.82±2.13)mm;大:(58.99±1.16)mm]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体、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为猎物,分别开展鲶和乌鳢对饵料生物种类和克氏原螯虾幼体规格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1)鲶、乌鳢均喜好在夜间捕食,并且鲶、乌鳢的捕食高峰期均集中在为20:00-8:00;(2)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存在时,鲶、乌鳢均未捕食克氏原螯虾幼体,并且对鲤、食蚊鱼和日本沼虾表现出较明显的捕食偏好性.(3)同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组合中,鲶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同时乌鳢捕食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的数量也显著高于大规格的数量(P<0.05).(4)多种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等量混养组合中,鲶、乌鳢对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幼体存在明显的捕食偏好性,并且这种偏好性随克氏原螯虾幼体间规格差距增大而升高.综上,在多种饵料生物共存时,克氏原螯虾不是凶猛性鱼类的最佳猎物;但当其他饵料生物种类及数量较少时,较小的克氏原螯虾幼体依旧面临较高的捕食威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大陈岛礁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驱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为探究局地尺度下近岸岛礁海域之多变水体环境、极高空间异质性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20-2021年4个季度在大陈岛礁海域底拖网采样,利用等级聚类(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甲壳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并整合温度、盐度、深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以解析影响因素,同时利用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及W统计量评估群落稳态.结果显示:全年共采集甲壳类53种,隶属2目13科29属,虾类占总种类数的56.60%,种类数秋季(43种)>冬季(41种)>春季(31种)>夏季(26种).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夏秋季以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代表的中大型经济种为主,冬春季则以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为代表的小个体饵料种为主,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tria)在各个季节皆为优势种.甲壳类资源密度季节间变化明显,空间分布不均,呈现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夏秋两季极显著高于冬春季(P<0.001),且近岩礁区资源密度最大,河口侧浅水区最小的特点.受洄游物种的季节性迁移和选择性分布,以及岛礁系统内水文环境的区域分化等因素影响,甲壳类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差异,形成夏秋季异质性高,冬春季相似性大,河口侧浅水区与外侧深水区分化程度突出的格局.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底层溶氧和水深等环境因子与群落异质性存在显著关系.ABC曲线表明甲壳类群落状态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研究表明,大陈岛礁海域优势甲壳类季节变动强烈,且在局地尺度上一定程度表现出区域化的群落结构,但皆保持着较高的资源水平,对当地渔业资源的维系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为当地海洋牧场的功能设计提供了资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辽宁浑太河流域水生食物网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2
为探究辽宁省浑太河流域水生生物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分别于2020年秋季(10月)和2021年春季(5月)对该流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依据主要消费者及饵料生物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利用SIBER和MixSIAR模型分析渔获物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差异,并初步构建该流域的食物网.结果表明,主要渔获物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为-37.18‰——19.28‰和7.98‰-16.51‰,且季节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δ13C值空间差异极显著(P<0.01).浑太河流域渔获物的营养级为1.71-4.39,同种鱼类营养级具有极显著的时空差异(P<0.01).与春季相比,鱼类在秋季摄食的食物资源更丰富、所占的生态位更宽,同时太子河的各项群落营养结构指标均优于浑河.基础食源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分别为浑太河两个季度的主要碳源,陆生植物和POM分别为浑河和太子河中鱼类的主要碳源.研究填补了对浑太河流域水生生物食物网及群落营养结构研究的空缺,为该流域后续的保护、修复及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微藻饵料添加光合细菌对安氏伪镖水蚤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为探究光合细菌对桡足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研究不同微藻饵料对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饵料微藻对安氏伪镖水蚤的发育和繁殖影响效果显著(P<0.05),投喂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时,水蚤的发育最快,存活率最高,总产幼体数最高.在湛江等鞭金藻饵料中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结果显示,在投喂等量微藻的条件下,当添加的光合细菌浓度达到 1 mgC/L时,其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的发育时间分别缩短 20%和 14.5%,个体存活率提高 21.7%,总产幼体提高 20.4%.而当添加菌浓度为 2 mgC/L时会显著抑制其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在微藻饵料中添加适量光合细菌有利于安氏伪镖水蚤的发育和繁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胶州湾普氏栉虾虎鱼的摄食习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普氏栉虾虎鱼属于小型暖温性底层鱼类,是胶州湾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之一,在胶州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胶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对普氏栉虾虎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普氏栉虾虎鱼的δ15 N值范围为11.24‰ ~ 13.99‰,平均值为(12.70±0.70)‰,δ13 C值范围为-20.67%‰~-18.46‰,平均值为(-19.08±0.36)‰;各体长组的营养级范围为3.49~3.76,平均营养级为(3.62±0.21),其δ15N值和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δ13C值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普氏栉虾虎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类群为多毛类、虾类和软体动物,浮游动物和颗粒有机物(POM)的饵料贡献率较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氏栉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的相似性均在92%以上,相似性较高,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明显差异.普氏栉虾虎鱼在胶州湾生态系统中属于中级消费者,其摄食各饵料生物类群比例的变化可能是其营养级与体长呈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密度鳙池塘分区养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在高密度鳙和黄颡鱼、鲢混养模式下, 通过在池塘中设置1/4拦网(A组)、1/2拦网(B组)和无拦网(C组)处理和分析养殖期不同处理组的水质特征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来探讨设置拦网是否会减轻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 以保证水体中大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结果显示, A、B组TSS明显降低(P<0.05), 但TN、TP等营养盐显著增高(P<0.05).各处理组中的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种类相对较多, 分别占比为30.4%-36.6%和51.6%-57.0%, 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相对较少.各处理组的物种组成变化不明显, 物种多样性(H')仅在7月9日和7月23日2次采样中, A、B组显著高于C组(P<0.05), 其他时间各处理组无明显差异.各处理组中的主要优势种群为原生动物和轮虫, 但轮虫在实验后期趋于小型化.另外, 大型优势物种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随着采样时间在C组中消失, 在A、B组仍存在.轮虫和原生动物的生物量在实验期间各处理组中的变化不显著, 枝角类和桡足类总生物量则是在B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 说明拦网分区养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减轻大型浮游动物种群的生存压力, 减缓其生物量的骤降.研究结果对维持池塘浮游动物生态平衡和增加池塘中鳙的天然饵料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星康吉鳗摄食生态及食物网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地笼网和延绳钓捕获的279尾星康吉鳗样本,从胃含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等级、营养生态位和营养级等方面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海区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斑头鱼、褐菖鲉、花鲈等9种鱼类的胃含物分析结果,构建人工鱼礁区鱼类关键种的简化食物网模型.食性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共摄食7类30余种饵料,虾类是其最主要的饵料类群,其次为鱼类和头足类,大泷六线鱼、方氏云鳚、鹰爪虾、玉筋鱼和日本鼓虾等是其优势饵料.星康吉鳗的饵料生物组成随肛长和季节发生显著变化.四季均以鱼类和虾类为主,春季胃含物中包括头足类,秋季包括头足类和蟹类,冬季亦有蟹类出现.肛长≤12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鱼卵和鹰爪虾,120~130 mm肛长组主要摄食玉筋鱼和日本鼓虾,肛长>13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大泷六线鱼和方氏云鳚.其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肛长而变化,空胃率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平均胃饱满系数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不同肛长组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鱼礁区简化食物网结构显示:鱼类关键种的营养级均在3级以上,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636,处于海区食物网的最顶端.虾类、蟹类、端足类和软体动物等是鱼类关键种的主要饵料,甲壳类、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玉筋鱼是高营养级鱼类花鲈和星康吉鳗的主要饵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驯养鼋繁殖习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鼋(Pelochelys cantorii, 1864)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物学资料相对匮乏, 2015和2016年连续2年对人工驯养的4只亲鼋(2雌2雄)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人工驯养鼋的产卵期集中在5—8月, 夜间产卵, 无护卵行为.通过视频观察分析, 鼋产卵过程可分为Ⅳ个阶段.2只雌鼋2015年共产卵10窝, 每窝32—50枚, 共406枚, 受精273枚, 受精率为67.24%, 孵出稚鼋140只, 孵化率为51.28%; 2016年共产卵11窝, 每窝40—55枚, 共489枚, 受精353枚, 受精率为72.19%, 孵出稚鼋212只, 孵化率为60.06%.鼋卵圆形, 刚性, 均重(16.82±1.99) g, 卵直径(3.10±0.18) cm, 刚孵出稚鼋均重(13.60±0.85) g, 在人工控温下平均孵化期为(64.94±3.47)d.繁殖数据表明这2对鼋处于生育盛年期.针对2016年的繁殖数据分析, 2只雌鼋每窝产卵量无明显差异, 卵均重和卵直径间有显著相关性, 雌鼋1个体体重大于雌鼋2, 前者产的卵均重显著大于后者, 孵出稚鼋的初重差异也显著, 卵大, 稚鼋也大.孵出的稚鼋以活鱼苗为饵料, 在温室内人工养殖周年, 均重可以达(510.30±82.77) g.研究旨在为鼋繁育生物学提供基础性数据, 为其资源保护做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斑尾刺虾虎鱼样本数据,分析了该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生物学和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186尾,其中6-8月采集的数量较高,而其他月份较低.约96%个体为幼体(平均体长109 mm),平均摄食等级为1.5.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lRI(%)=69.05)、鱼类(IRI(%)=17.31)、蟹类(IRI(%)=11.51)和双壳类(IRI(%)=0.95)等11大类41小类饵料生物;虾类作为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其生物量、数量和出现频次百分比均排列第一,以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longirostris)等虾类为主要饵料.鱼类饵料中,以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valenciennes)等虾虎鱼科鱼类为主要饵料.各月平均饱满指数P(%)波动较大,6-11月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体长的增加,饵料组成中鱼类的比例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体个体的饵料中鱼类的生物量比例达65%以上,虾类的比例则下降明显.6-8月斑尾刺虾虎鱼白天样本中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夜晚(P<0.01),约是夜晚的8倍;但虾类则是夜晚显著高于白天(P<0.01),约是白天的2倍,而蟹类饵料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从等级聚类(即组平均法)的分类方法可知,斑尾刺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在1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类,即41-60、61-180 mm和181-200 mm.从营养生态位宽度来看,41-60 mm体长组生态位宽度值为0.86,而61-120 mm体长组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但121-160 mm体长组生态位有所降低.盐沼生境丰富的饵料环境为斑尾刺虾虎鱼提供了良好的摄食场所,同时盐沼植被茂密的植株也可为幼体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最佳庇护所,初步证明盐沼对于斑尾刺虾虎鱼具有重要的生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